小编作为老师,经常遇到一些家长会对使用强化物提出质疑,特别是一些刚接触ABA的新手家长,他们对于使用强化物这个方法很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几乎都是担心孩子会产生依赖,在他们的概念中强化物就等于奖励,相当于孩子做好了一个任务就给他一个奖励,那以后孩子习惯了不就会做一个任务想要一个奖励吗,这样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不好。

其实这只是一种比较片面的观点,可能家长看到的就是孩子做对一个任务就给一个强化,但是这只是最基本的一个内容,强化还有很多其他的强化计划表,比如固定比例强化计划表(FR),固定时距强化计划表(FI),不固定比例强化计划表(VR),不固定时距强化计划表(VI),后效契约,代币经济,自我管理,团体后效,非后效强化(NCR)等等。这些都是在平时教学中会经常使用到的强化计划表,根据不同的孩子,不同场景以及孩子不同的情况,老师会选择合适的强化计划表进行使用。同时呢,也会有消退强化的计划表,但这是在孩子习惯强化并且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开始使用。

关于强化的其他内容,可以看一下小编之前的几篇文章,都是干货哦。

再说一下强化物,强化物不仅仅是食物、玩具,也可以是孩子喜欢的活动,孩子喜欢的人(比如妈妈),孩子喜欢的触觉、听觉、嗅觉等等,甚至也可以是一次自己选择的机会,1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或者是去游乐园一次,这些都可以作为强化物进行使用。

那为什么会使用强化,说白了,孩子想要这个东西,有了动机才有动力,就跟成年人干活拿工资是一个道理,很少有人会愿意义务劳动吧,特别还是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所以呢,给孩子使用强化,相当于是给他做了这个任务一种「工资」,如果这个任务是孩子很喜欢的任务,比如游戏,那孩子不需要强化也会愿意去做,但是有强化会做的更好。


凡事都有两面性。

ABA中,理解强化物的运用的人其实并不是太多,强化和强化物的使用方法的区别也有许多人不明白。另外至于题主想要表达的意思,也不太能理解。谁在反对,如何反对,反对的点在哪里也没有什么表述。

所以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建议补充全面吧。


强化物也分层级,食物、活动、口头表扬……这些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但在训练过程中,我们会慢慢从初级强化物提升至更高级的强化物,一方面是减少学生对强化物的过分依赖,另一方面,高级强化物的持续效果会更长,且更容易让孩子形成内在驱动力。


应该是因为不正确使用强化物造成的:

1.在孩子出现破坏性行为时,停止破坏性行为而得到了奖赏,造成孩子为了得到奖赏而进行破坏性行为

2.给孩子提出要求,并承诺给出强化物,造成孩子依赖强化物,没有就不干

3.有的孩子没有感兴趣的东西,就不使用强化物

还有有人感觉使用食品训练是在训练小猫小狗

正确使用强化物的条件:①行为之后出现的;②紧紧跟著行为的;③能够增加该行为在日后出现的


没有强化物,动力哪里来,是棍子和骂声还是菩萨唠叨感化吗。我也不明白。


有型的物质强化物,可能会将孩子的关注点始终放在对物质的取得上,而并不能从训练本身得到很大收获。个人感觉,对指令的接收,需要不断让患儿观察正确的做法,强制和单一行为似乎并不能让孩子记住和理解指令本身的意义。


因为反对的人不会正确使用强化物


因为很多人认为使用强化物,像是在训练小狗,不人道。


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强化物,强化物是可以增加行为未来发生概率的一个刺激,这个刺激可以任何东西,食物只是最初级的强化物,后续我们还要做强化物的扩展,搭配出一些次级强化物,在给予强化物的时候,我们会加一些表扬,夸奖的语言,目的是让社会性的强化物也具有强化的性质。反对的人都是一些ABA的半吊子,啥是ABA都不知道。


不能一棍子打死,使用强化物。应该反对的是,使用强化物不当。


反对过度使用物质性的强化物,比如糖之类的。

建议看下丹佛相关书籍或者资料,可以把游戏本身作为强化物。

需要的话可以私聊


我家孩子自己选择了鼓掌做为强化物,没有任何人强迫。他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情,就自己鼓掌……然后希望我们也给他鼓掌。

强化物最好选这种鼓励式的,比较自然的(你教普通孩子,一样要给他鼓励,孩子的天性)。

那种薯片糖果一类的强化物,我也不支持,很多医生也不怎么支持。


任何事物都有好和坏的一面

怎样使用强化物,也是要有原则的

ABA训练中强化物使用的15个原则?

mp.weixin.qq.com图标

持反对说法的人是觉得ABA的训练方法有点把被训练的人当作动物 所以不支持 但是不得不承认ABA确实是目前来说最有效干预自闭症的方式之一


推动人的「行为、思维」的,是欲望。

首先,是「我要吃」。这是动物性的欲望。

最终,是「我要爱」。是所有家长所期望的。但这条路还很远远很远。

我们先要谈谈「我要」。

我要,就是「是其所不是」的决心。

得到之后,「我」就完成了「是其所不是」。

普遍的「我要」,就是「泛化」。是我「要读了A」之后,自发的「要读B」。从「简单」的要,直到「复杂」的要。就是「泛化」。

为何他们发音时,这么的」飘「,这么的」虚「。正是因为」不要「。他们只是在」背公式",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我要」。而他们真的要的东西,他们说出来的声调很正常。

「要和不要」是一体之两面。我要吃,就是「我不要饿」。它是一条光滑的直线。而不是分别对立的两件事情。从「一点不要、有点要「直到」迫切要「的过渡。它是个分寸的把握。

普通孩子,对万事万物都有」好奇心「,都有」点「要。所以他们」学会了万事万物「。

自闭的孩子,」不要「,所以一切被父母所」逼迫「要。」逼迫「也可称为一种「强化物」。自闭的孩子,有时你不逼他,不骂他,他还不开心。都是「过度」使用强化物了,而且精神的刺激很大。

越自闭的孩子,」要「的东西越少。成年后直到宅男为止。并形成一个自我封闭的圆环。

所以,万事万物,都是强化物。要使其达到自发的「我要」。才是王道。越是盯著某个强化物,把我的行为寄托在「得到某一个东西」上。就越是被动,离长大后的精神分裂症不远了。高功能以上请远离之。都是「切饭生活」,没几个「老师」懂这个。

从我要开始,才是真正的开始。一般来说高功能不可能「万事不要」。后面要形成自我意识,路还远著呢。

在「是其所不是」的决心下,在「我要」这种精神下。要使其开窍。开什么窍呢?

我把我自己当对象。成立第三视角的「我」,成立上帝视角的「我」。我审查「我」。我「看到」我在看。只要达到「我看到我在看」的程度,你我他就分的清。时间记忆开始建立「档案」。

「我看到」和「我看到我在看」都成为我的对象后,形成精神的二分。此时,我如何「要成为另一个我」。是为「向美之心」。画画也就不会重复画同一事物而毫无寸进。画中的我,和在画画的我,都是「我」。是为万物有灵,之后就是人类发展出艺术。跟我念「云想衣裳花想容」。

语言也开始飞速发展。因为有对手了。是为精神的无限二分,并被自己承认都是「我」。当「我要」某事、物、人后,另一个「我」会自发与其对话,并提出「反面意见」。于是「脱口而出」这种as和高功能都有的坏毛病开始消退。于是开始有了「主奴意识」。再后面,请参看马克思或萨特批判马克思的部分。人类到这一步,宗教开始有可能了。

奴隶意识被「主人意识」逼迫下,开始作功(课),劳动。久而久之,成为」教养「。教养个30年之后转为」我思考我在思「。

「我要」的前提条件是,「时间感、空间感、作用力=反作用力并习以为常」。是为「感统」。

不要把他当个宝,请当猪养。并不是不能「缺一顿」的。当一群猪在争食时,不要的自然会要。不要也得要。


aba国内能用好的没几个人!大多数还是把孩子当成小狗在那训教,离开了强化物,孩子拒绝指令!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