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楊廷和到張璁再到夏言再到徐階再到高拱再到張居正以及後面的張四維、申時行等人,難道是當朝皇帝默許的嗎?嘉靖和萬曆都是明朝最聰明的君主之一,為何會放任黨爭?難道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嗎?為何在明朝前期未出現如此激烈的黨爭現象?


因為嘉靖是藩王上位,朝中沒多少根基。

不主動挑動文官們內鬥,又怎麼能品嘗皇權的甘美?

倒是他兒子隆慶,對皇權滿不在乎,放權給文官搞開放。給大明續命。

萬曆前期張居正執掌朝政,帶來明朝的強盛。

萬曆中後期反攻倒算,使張居正家族滿門覆滅,向大明所有人宣告了皇權家天下碰都碰不得。

天啟寧願放權給太監也不願意給文官。

崇禎在北京城下逮捕關寧軍大帥,親自指揮軍隊,結果關寧軍兵變,其他野戰主力軍全軍覆沒,添油戰術送人頭送戰馬送裝備。把臉全部丟完。讓人嘲笑為城中痴兒。

就這樣的能力還不讓文官出頭,事無巨細把各行業各軍區各城鎮都派出鎮守太監和監軍太監執掌全國。這些太監都最先向李自成和滿清投降。

讓明朝加速滅亡。

對權力的痴迷使人瘋狂。


其實嘉靖年間 統治階級的內部鬥爭還算不上真正的黨爭 :

張璁是以一人之力 背靠皇帝與楊廷和進行對抗

而夏言是因為自己得罪了嘉靖 才遭到斥逐 嚴嵩最多起到了一些推波助瀾的作用 扯不上黨爭

到了嘉靖末年 嚴嵩和徐階才有了一點正面交鋒 但規模非常小 徐階本身也沒有什麼黨派 在內閣基本上韜光養晦 唯嚴嵩之命是從 而進行「倒嚴」的 是當時所謂的清流 但清流並非嚴格意義上的黨派 因為他們的思想本身就是反對拉黨結派的 所以「倒嚴」時各自為戰 這也是多次「倒嚴」失敗的原因之一

直到隆慶繼位 徐階、高拱展開首輔之爭 因為牽涉到了部分高層官員 才勉強算得上黨爭

張居正趕走高拱 靠的是司禮監太監馮保、萬曆生母李太后 三人之間屬於政治利益的交換 嚴格來說也不算是黨爭

嘉靖年間雖然沒有出現明顯的黨爭 但是 皇帝為了鞏固自身權利 長期把控、平衡各方力量 卻為後世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隆慶在位時間太短 危機來不及爆發 而萬曆顯然沒有嘉靖那種把控、平衡各方力量的本領 加上他嗜財如命 指使和縱容宦官胡作非為 這才使得統治階層內部產生了明顯分化 長期積壓的各方力量開始如潮水般宣洩而來

國本之爭、民變四起、三案迭發...

明祚之禍,始於嘉靖,成於萬曆,天啟不過揚其焰耳


首先,明朝前期的黨爭現象也很嚴重。典型的例子就是淮西派與浙東派的政治傾軋,並引發了劉基等人致仕與朱元璋的一系列貶官罷官乃至政治屠殺。但朱元璋強大的政治手腕與政治決心將政治上的黨爭轉化為了次要矛盾。同時洪武朝的一系列大案也起到了一定的轉移注意的效果。

嘉靖萬曆他們與朱元璋的差距就在政治決心上。

朱元璋是社會底層出身,且經歷過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大起義,深知政府如果黨爭會傷害百姓,派系的爭奪會動搖整體的實力。無論是出於維護政權還是保護百姓,太祖都不允許黨爭傾軋的存在。所以明初雖然無法避免的出現了黨爭,但在朱元璋的鐵血政策下始終發展不成明中後期的那種嚴重的程度。嘉靖萬曆就不一樣了,他們沒有基層工作經歷,缺乏對百姓這個概念的認知。朱厚熜出身藩王,朱翊鈞更是沖齡踐祚。年紀輕輕就要面對「大禮議」之類的政治衝突,所以他們對權力的認識就是保護好自己的利益,任他洪水滔天,只要龍椅坐得穩就好。所以,他們對黨爭的態度也很自我化,如果黨爭有利於他們坐下的椅子,那就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即使黨爭會傷害無數百姓的利益。黨爭混亂就是他們的治理方針,因為

搞亂大臣,就是明中後期皇權鞏固的階梯。


嘉靖就是靠著黨爭才真正奪權的啊,要不是通過「大禮議」搞出支持自己的一派,他怎麼可能真正掌權。皇帝和內閣之間的權力爭奪才是黨爭的實質,前期朱元璋和朱棣大權獨攬,怎麼能容得了黨爭。


一是太平日子過久了,文官崛起。二是皇權和其代理人文官勢力鬥爭日趨激烈。三是朝廷積弊甚多,有識之士想要上台推進改革。


因為人才輩出,皇帝太精明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