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東營一位網友分享了一段媽媽輔導孩子寫作業的視頻。孩子的房間一片狼藉,書本文具扔了一地,媽媽趴在床上崩潰大哭。一回頭,兒子躺在房間門口的地上,也在委屈地抹眼淚,對於眼前的情景,孩子爸爸也十分無奈。爸爸說,媽媽跟娃感情很好,但就是別提學習。網友:「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孩子和爸媽的壓力都很大,互相理解共同成長吧!」


絕大多數家長不具備輔導孩子作業的能力,極少數掌握輔導技巧的家長到一定階段後也不能做全科輔導

要說看待,這句話就說完了。當然,我自己也認為沒資格這麼看待:我不是教師,也遠離了校園。

許多事是很專業的,你別不信,輔導越幼小的孩子越是——到了大孩子有一定學習能力的時候,常常是一點就通,恰是幼小時的輔導,一小半在知識掌握上,一大半在心理支持上:克服畏難和挫敗情緒,常常是首當其衝的。而情緒有時候不是靠輔導,靠的是沉浸後自己理順,即,要的是孩子自己擦乾眼淚,主動向困難發起衝擊。他們成長的過程就是這麼艱難,更難的是普遍現在的孩子生活在過度的關注和干擾之下。

父母最是不忍心目睹,孩子抓狂無助、苦惱不已的這個過程,沒等他在自己的情緒里呆夠,就粗暴打斷,或溫柔施助了。

再者,你自己會,和會教,這是兩件事。

專業的內容先不說,「親不教子」聽說過沒?親子關係本身與師生關係也不完全相同,作為媽,孩子看到的首要功能是攀爬、索取、激怒與摟抱…… 看到老師,孩子就要安靜得多。

最後,許多成年人並不明白以上,也認識不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同時缺乏有效的自我情緒識別和管理。

所以這一幕正在千萬家庭上演,也算是獨有的一道風景線。

彷彿不是孩子在學習,而是眾家長在重返課堂。

怎麼辦呢?

從家長讀萬卷書心理自助開始吧——自我完善,自我成長。

實在不行,去報個育兒班也行,我沒有班介紹,不是托,而是觀察讓一些家長自我學習是不太可能的,比之美容卡什麼的,育兒班真的不貴,學個一言半語少動幾次肝火,也就美容了。

或者關注 @知乎親子 ,這個不收費,收集運營的各類育兒話題,各行各業的家長都有,瞄上幾句有用的話就行。有時候讀上幾十本書,也不過提煉出幾句話。大家多交流吧。


我的孩子只有幼兒園中班,雖然還不到崩潰大哭的階段,但已經有點走向崩潰邊緣的苗頭了。

從中班開始,孩子每天回家都有作業,漢語拼音加數學,雖然都比較簡單,但有時候孩子也會出現畏難情緒。剛開始出於新鮮勁兒,主動寫作業,可時間久了就開始拖延。而我對他的輔導,也是從這些作業開始的,當然崩潰也是。

雖然很簡單的問題,但是對於第一次接觸的孩子們,他們不管從理解力還是智力水平,都可能還沒達到一定水準。而家長就是閉著眼睛都能解答的,愣是不知道怎麼給孩子解釋!

你不會回答,我不會解答!一起崩潰!

不得不承認,不是所有的家長都具備講解能力,老師這個活不是誰都能幹的!孩子科目越多(初中高中),父母就越難輔導。


面對現實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1. 不要全程陪伴孩子寫作業

這點放在第一個說,我覺得很重要。我們陪孩子寫作業,陪的是什麼?

陪的是培養好的學習習慣。

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愛玩手裡的玩具,哪有聲音就精力旁顧。那麼家長應該提醒孩子,現在我們只寫作業,不做別的事。

再比如孩子寫字的時候掌握不好,但自己還沒意識到,家長可以提醒孩子,這個地方要如何去寫。

所以,我認為陪孩子學的不是每道題怎麼解,而是學習的時候應該是什麼狀態。

2.立好規矩,放手讓孩子自己做

前面說到不要全程陪伴,那我們就要學會放手。很多家長很難做到的原因是不相信自己的孩子

「他才5歲,根本不能專心」~「她總是玩橡皮,我要是不看著,指不定寫到什麼時候」

我們對孩子的不放心,恰好阻礙了他們自己學會「學習」的機會。

孩子當然會精力不集中、當然會左顧右盼、當然會想著:什麼時候再看一集海底小縱隊

因為他們就是孩子,僅此而已。

家長需要做的是引導:立規矩+放手

比如規定我們20分鐘之內寫完作業,寫完了你就有30分鐘玩樂時間。如果你拖延了,那麼玩樂時間就會相應減少

放手就是真的相信孩子,即使他做的不好,也要給他時間,給他機會。

3.遇到孩子不會的,集中解決。解釋不明白的,請教老師!

我發現家長們陪著寫作業的時候有個習慣:遇到孩子不會的題,馬上就講解。

媽媽,這道題我不會

我看看~~~

這種解答方式破壞了作業過程的完整性,也不利於孩子集中精力完成作業。如果是在考試中遇到不會的問題就停止,那麼也很有可能完不成所有考試

另外,前面提到不是所有的家長都具備講解能力,那麼就要把「機會」留給老師!

我給孩子立的規矩是:不會的先留一會,接著做!寫完了集中問我。

而我給我自己立的規矩是:不會講,講不好的,和老師溝通,讓老師講解。


做家長,我們沒有學歷。孩子的成長也是給我們學習的機會。

沒有一個成年人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在崩潰中保持樂觀,這也是我們教給孩子寶貴的一課


謝謝知乎推薦!

題主所講的,是一部真實的電視連續劇。

這部電視連續劇,不斷地上演著續集。

只不過,這次故事發生的地點,改成了山東東營市,某個家庭。

故事還是老故事——科任老師沒有把孩子教會,就把皮球踢給了沒有教師資格證的家長。

當然,有些科任老師,確有自己的難處。

我喜歡直接說解決辦法。

我的解決辦法,還是這個老套路——

請不要被「題目」牽著鼻子跑!(從「課堂教學」抓起)

請不要被「問題」牽著鼻子跑!(從「主動學習」抓起)

先說說從「課堂教學」抓起。

我經常強調:做作業,「萬變不離其宗」!要先抓「宗」!後抓「變」!

什麼是「宗」?知識點和例題是「宗」!

什麼是「變」?各種題型是「變」!

只有把知識點和例題這個「宗」引導孩子抓懂了,抓通了,抓得滾瓜爛熟脫口而出了,孩子才能夠進一步從容應對各種相關題型之「變」!

你「宗」都沒有抓好,抓「變」肯定抓瞎!

這一點,要先明白!要先做到!

當天的家庭作業,一般都是當天課堂上所學知識點的運用,所學例題的翻版。

孩子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知識點和例題,家庭作業當然不會做啦!

家長一上來就「輔導孩子寫作業」,沒有抓「宗」,直接抓「變」,屬於抓錯了重點。

而且,家長這樣做,也就是在被題目牽著鼻子跑!

更有甚者,被題目牽著鼻子跑,跑著跑著,很容易跑進一個「惡性循環」!

請看一部份孩子和家長的這個「惡性循環」——孩子不會做題目,怎麼辦?那就該你家長再講一遍咯!或者再講兩遍三遍咯!而且要一題一題地講!否則,人家全部都不會!完不成家庭作業,明天群里要曬名單的!明天孩子和家長都要挨批評的!家長挨什麼樣的批評啊?你的孩子你都不管,你指望誰管哪?你管不好?那人家家長怎麼就管得好呢?全班那麼多學生,我一個人怎麼管得過來呀?有的個別老師,還有可能有補充條款,給你指一條明路:你管不好,可以送託管班嘛!某某某託管班就很好!……好嘛好嘛,我家長自己管吧!家長沒有教師資格證,也得硬著頭皮管哪!語文數學英語……都要管!反正就是: 外面千根線,家長一根針,家長必須是萬能的!家長只好求助於網路或者參考書,現學現賣!就這樣, 家長懷著滿滿的愛心和些許的無奈,幫孩子完成了當天的「作業任務」!而且作業全對!當然全對啦,家長指導做的嘛!照著標準答案指導做的嘛!第二天,反饋給科任老師的,都是虛假信息。科任老師一看,嗯,我教得很好!孩子們也學得很好!你看,有家庭作業為證!全部都是紅勾勾!多漂亮!鐵證如山哪!於是,老師依然是那樣「教」,孩子依然是那樣「學」,怎麼學?第二天,孩子在課堂上不用聽講啦,反正回去有人想辦法,我操什麼心哪!……一天如此,兩天如此,三天如此……天天如此,所有學習過的知識點,都沒有在孩子的腦子裡面停留;說起來,都學過,做起來,漏洞多;所有做習題訓練出來的能力,都屬於家長自己提高的機會,孩子沒有提高的機會。以前上的學,看起來都是孩子在上,其實都是家長在上。因此,孩子的綜合基礎,懸空了一大截,以後上課,彷彿聽天書一般……所謂一步踏虛,步步踏虛! 你說,這是不是惡性循環???

當然,也有家長經常給我傳遞這樣的信息——科任老師在家長會上說:孩子的家庭作業,家長只負責督促孩子認真完成,至於做得對與錯,請家長不要管,那是我們老師的事情!向這樣的老師們致敬!

這個「惡性循環」,怎麼破?這麼破——工作重心往前移:從「課堂教學」抓起!從知識點和例題滾瓜爛熟脫口而出抓起!也就是:首先抓好「宗」!

作為家長,怎麼能夠抓「課堂教學」呢?

可以呀!「家庭小課堂」,開起來!

「家庭小課堂」,怎麼開?很簡單,孩子當「小老師」,家長當「大學生」!

倒逼孩子上課認真聽講,真正弄懂弄通知識點和例題!

倒逼孩子把當天之所學在腦子裡面轉轉轉,轉轉轉,轉得滾瓜爛熟脫口而出!

倒逼孩子主動想辦法,爭取今天「小老師」當得更精彩!

倒逼孩子快速完成家庭作業,晚上還要趕場子上課呢!

這樣,就倒過來啦!不是你給孩子講!而是孩子給你講!

這樣,「大學生」利用積極舉手發言的機會,把「主動權」和「引導權」緊緊地攥在手心裡!

這樣,「大學生」即使是忘了小學高年級的知識點,也可以輔導「小老師」!嘿嘿嘿,這個怎麼可能呢?怎麼不可能?很簡單哪!「小老師」把「大學生」教會了,說明「小老師」真會了!

這樣,家裡會天天充滿歡笑聲!孩子天天享受成長之樂,家長天天享受育兒之樂,天倫之樂,其樂融融!

數以萬計的家長,看了我的知乎文章並且照著做了以後,家裡天天都是這樣享受著!

我發布了一篇知乎文章:《強烈推薦一個案例》,一共有幾篇,可以作為示範。文章裡面的親子,在北京。

我主張:孩子作業有錯誤,要如實地將這些真實情況反饋給科任老師,以便於科任老師掌握孩子們的實情,有的放矢,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而且,這些問題,科任老師會比家長解決得更好!畢竟,科任老師更專業,他們有教師資格證!

再說說從「主動學習」抓起。

「主動學習」,也是「宗」,比前面那個「課堂教學知識點」之「宗」,更加靠前!更加重要!

我經常強調這樣一句話——千方法,萬方法,能夠讓孩子主動學習的,才是好方法!

我的方法很簡單——從興趣入!把「玩學合一」真真正正落到了實處!遊戲比賽加讚美,學問盡在細節中!所以,孩子們都能夠主動學習,用家長們的話來講就是:根本停不下來!家長,也和孩子一起,玩起來!嗨起來!

玩著玩著,家長就都玩不過孩子了,都輸得心服口服,都輸得發來微信感謝我汪老師!每當這個時候,我都開玩笑說:「你們確定嗎?輸了還感謝我?」家長們一般都是這樣回答我:「哈哈哈哈!輸得很爽!」

這樣的例子,太多啦!全國各地的孩子,海外華僑的孩子,都有。就舉兩個例子吧,一個是數學方面的,一個是語文方面的。

第一個例子。撲克牌遊戲兩數相加。1到10,一共40張撲克牌,洗勻,孩子自己出牌自己算,每次出兩張牌,20道題做完,25秒及格,20秒優秀。這都是我根據以往多數孩子們能夠衝到的速度而設定的。幾年來,最快的紀錄:12秒,是2018年暑期特訓的時候由新疆伊犁一位五年級女生創造的。繼她之後,全國各地又有好多小學生都達到了12秒。2020年11月18日,安徽一位小學三年級女生打破了這個紀錄,創造了10秒的新紀錄!你們家長,服不服?不服?現在就可以比一比!告訴大家一個秘密:這個速度,我自己,也達不到,我也比不過孩子們!

撲克牌遊戲兩數相乘,也是一樣的玩法,也是一樣的及格標準和優秀標準,最快紀錄,也是12秒,也是2018年暑期特訓由新疆伊犁那位五年級女生創造的,後來,也是有許多小學生達到12秒。同樣,2020年11月18日,安徽這位小學三年級女生, 打破了這個紀錄,創造了9秒的新紀錄,比她兩數相加的10秒紀錄還快了1秒!

我不會傳視頻到知乎。想得到這些視頻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索取視頻。

這樣的訓練,看起來,是在訓練運算,實際上,肯定不僅僅是在訓練運算,而是在訓練許許多多!能夠說出其中訓練的10樣內容者,勉強及格。總之,解決的,都是家長們感到頭疼而又無能為力的問題。

這就是我說的:通過訓練學習內容,重點訓練學習狀態!一舉幾十得!一舉許許多多得!

第二個例子。聽寫改默寫。比方說,老師布置了10個詞語的聽寫作業,家長就鼓勵孩子,先記住這10個詞語(能夠記住幾個就記住幾個),再用漢字積木法(請不要在評論區問我漢字積木法是什麼,我會告訴大家,在哪裡看我的知乎文章),記住其中每一個字的寫法,然後,默寫!先經過腦子後經過手!當然,肯定不能夠抄寫!

有一個家長告訴我,剛剛開始,孩子不願意,哭,從來沒有聽說過聽寫改默寫!都是家長報聽寫!家長呢,開始激將了:「這一課,你學過了,我沒有學,我們比賽聽寫改默寫好不好?你怕不怕輸?怕輸就不比。」「比就比!誰怕誰!」眼淚一擦,比了起來。結果,孩子輸了,不服氣,自己悄悄地練!家長當然知道,偷著樂!過了兩個星期,家長又來微信,告訴我一個好消息:家長自己輸了!孩子贏了!孩子一次能夠記住9個詞語,而且都寫對了!家長呢,最多只能夠記住6個!

這些訓練方法,還有更多的訓練方法,我早已發布在知乎上。有興趣的朋友,請在我的知乎主頁點擊「文章」,翻到最前面,看《小學數學 家長輔導》、《小學語文 家長輔導》、《硬筆速成 家長輔導》,等等等等。純屬公益。

2020年12月5日寫於湖北仙桃


我也是輔導作業的家長,看到這個問題也想來說兩句。

先講一下昨天晚上的情景。

孩子吃完飯開始做作業的時候是晚上7:30,等做完作業的時候是9:30。這整整兩個小時,她一直在寫作業,當然我看到她也有那麼幾分鐘分神了。

最開始的時候,她情緒不錯,不管是教她寫生字還是預習課文,她都表現非常積極投入。之後,她開始做園地,我離開去忙別的事情了。回來,發現她有點愣神。原來,是遇到了難題。我什麼都沒說,和她一起完成。

再一轉眼,我發現她情緒有點不對了,開始出現煩躁和憤怒。這時候差不多已經做作業一個小時了。我能預見的到,如果我再說任何一句話,她都會崩潰和情緒爆發。果然,當我建議她休息一下再做的時候,她就開始邊哭邊沒好氣地說「不用!」

是的,她開始拒絕,開始對著干。

如果是以前,遇到這樣的情景,我一定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呵斥她,制止她哭泣。但是,昨天我沒有。我就靜靜坐在她旁邊什麼都沒再說。當然,那一刻我找不到合適的方式和語言去撫慰她。說實話,看到孩子那樣,心裡非常難過。

我坐在那也沒閑著,就想:她是因為什麼這麼煩躁的?可能是難題,也可能是作業量太大她又沒休息,所以精神勞累了。但,也有可能是效率不高。

解決的方法是:在小飯桌多坐一些,或者回家把作業分兩個時間斷來做。

其實,她作業還有幾項沒有做,但我沒再強調讓她必須完成 。這到底對不對,我不敢說。收拾完作業,她一下就恢復精氣神了,跑我旁邊說說笑笑。我問她為什麼剛才不高興,是不是做累了?她說嗯。我說那怎麼解決好呢? 她想了想說:在小飯桌多做一些吧。

嗯,很好!和我想一塊兒了。

看到這。可能有很多人會有個兩個疑點:為什麼要陪著做作業,不是要培養孩子獨立學習的習慣嗎?孩子的作業就任由她不完成嗎?

一 先解答第一個疑問。

孩子需要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但是這個養成的過程還是需要家長的參與的。起碼最開始是需要的,之後慢慢抽離。而不是說,放任她不管不問。就像孩子剛開始走路的時候,我們不是一下放手讓她自己來,是先架著她的胳膊讓她學會 挪步,再用一隻手領著她走,最後鬆手讓她自己練習走路。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所以,我會陪寫作業。

二 第二個問題。

完不成作業是不對的。

但是,在極端抵觸的情況下,做作業的效果也非常低。本身作業就是老師幫助孩子複習知識的一個方法,但是不是唯一方法。

所以,只要孩子能掌握了知識點,也不在乎這一時半會的刷題量。(這些言論可能挺反動的,但是我確實是這樣想的。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我還在探索中。)比如,前天晚上,老師讓她把錯字改八遍。實際,我教會她寫那些字之後,她只寫了兩遍。聽說,昨天的聽寫她全對了。(這可能只是個意外)她很高興!

三,關於情緒

我不想再用強硬的手段阻止她發泄自己內心痛苦的情緒。我有一個更好的辦法,一句話總結就是:沒有什麼問題是一個溫暖的擁抱解決不了的。

是的,我改用擁抱和溫和的話來安撫她。是的,昨晚在她情緒高峰的時候,我沒有使用,因為她當時也不願意我抱她。但是,後來我們一起洗漱的時候,她先跑我懷裡讓我抱了她幾分鐘。她說她在我懷裡敢到非常舒服。

之前,看過一本書叫《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英} 布拉夫曼。書中講了很多孩子身上奇怪的問題,比如總是尿床、厭食等等,這些問題不管用什麼葯看什麼醫生都沒有效果。最後,都是通過心裡醫生找到心理原因,疏導心理,病自然消失的。

同樣,對於孩子的學習。有一個健康積極的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心有強大的力量,做事情也就不再是難題。這就是所謂的「內驅力」吧。

昨晚,正好看到了文匯網發表的一篇關於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演講的文章。文章的主要內容主要是說,劉瑜教授做好了讓孩子當一個普通人的設想。在這個每人都爭取做最好爬最高的年代,或許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事情,平平淡淡也挺好的。

不巧,我也是這樣想的。成龍成鳳的孩子畢竟是少數,我這做家長的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她的同時,也做好了為她兜底的心理準備。

任何時候,媽媽都是她的依靠。


如何看待,唉,錯誤的方法引發錯誤的結果,不但不調整,還繼續惡性循環。。。

不是所有人都具備輔導孩子功課的能力。這些人不懂,卻也不懂得放手。

感謝我媽,在那些年輔導我功課的時候,採取了放養的方式,不過多干涉。

她給我的觀點是,「你學習是給你自己學的,我看著你寫,那是誰的作業?」

從此我知道,成績不好丟人的是我自己。作業做不完老師批評的是我自己。知識學不會,以後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是我自己。

從此課前認真預習,帶著問題上課認真聽講,有針對性地聽,有沒聽懂的下課追著老師問,認真寫作業複習功課。考完試自己整理錯題,時不時拿出來考考自己。從此名列前茅,幾乎不用我爸媽輔導功課。

但我爸的數學成績是特別牛的,如果不是我奶奶希望他早點工作,他是可以考上大學的,他高二時答高考數學卷子就是高分,就這麼牛。所以他一直遺憾沒能繼續上學。也因為數學好,所以我遇到覺得想不通的題會去問他,希望得到指點。

感謝我爸,在我不會做題去問他時,不在第一時間解答,而是告訴我,拿回去再研究研究。我也聽話,真拿回去再研究研究。你還真別說,大部分題我自己就研究明白了。

如果還是不明白,我爸會說,來,你給我講一遍,我聽聽你做到哪步了,哪不會啊。這種做法多特立獨行,和別的家長不一樣得很。

這樣我自己講一遍,他就知道我哪裡不通了。他會針對性地,給我講那個相關知識點,而不是局限於這道題。

最後講完這道題,他還會讓我自己再講一遍,徹底通了,才算完事。通常這時候他也講高興了,會給我講不同的做法,舉一反三。最後我也學會了舉一反三,真正吃透一道類型題。

我爹平時比較凶,講題是他為數不多的和藹時刻,但我聽他講題根本不敢溜號,比聽老師講題都認真。嗨,說多了都是眼淚。。。

我家從沒發生過什麼「不提作業母慈子孝,一提作業雞飛狗跳」的事。。。

我家都是「平時揍我雞飛狗跳,一做作業父慈女孝」。。。

我爸媽他們兩口子都喜歡看書,家裡鮮少看電視,我也就沒有看電視的癮,閑了抱一本書看。直到現在我也是願意看書,不追電視劇。我爸有時候心血來潮,也會弄點題自己做著玩。平時我怕他要死,但涉及到知識層面,我卻敢跟他叫板了,這會他也不會抱著老子的顏面了,只要我能拿的出證據證明我說的是對的,他就願意承認我比他厲害。從此引經據典成了我拿手本事,看過的書第幾頁什麼內容都經常記得。後來辯論賽我也成了一把好手。。。

父母這樣別具一格的教育手段,好處自然很多,我覺得學習是有樂趣的。愛上各種解難題,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愛看書,愛學習。他們不限制我探索世界。弄壞了東西只要能安好便是晴天。從不因為什麼學習就讓我不做家務,恰恰相反,他們說這家又不是旅館,你自己的事就得自己做,於是從小到大力所能及的家務我都要做的,小學就學會了做飯。

以前在學校,看不出我有什麼特別。我甚至為了我沒有一門藝術特長感到自己不如別人。我學過畫畫,但後來覺得不好玩就不畫了。我會彈一些琴,但當時一說周末上奧數班還是學琴,我毫不猶豫去了奧數班。充其量就是我同學都喜歡問我題,一方面我來者不拒從來不會藏私,另一方面我講題復刻了我爸的方法,很容易講通。直到後來,我因為覺得自己真的很適合講題,就讀了師範,哈哈。

等到上了大學,進了社會。我才發現,父母教我的,從來都不是知識,是習慣,也是能力,是離開他們,也能過得很好的能力。

我從沒有那些從學校進入社會的不適,不管在哪裡,我都抱著學習的熱情汲取知識,找到樂趣,並且喜歡舉一反三。因為看書多涉獵廣愛思考,我遇到問題總能想到解決辦法,遇到新認識的人,也總能有話題可以打開局面,不至於尷尬。

最重要的,是這篇回答一開始感謝我媽媽的那件事。

她讓我知道,我要為我自己的行為負責。

雖然現在我也沒有成為一名老師,但我父母教會我的東西,一生都受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