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前出生的中國人還有很多按照家譜(某一輩的人名裡面必須有某個漢字)起名字的,比如我爸爸(1968年出生)就是。我本人(1998年出生)的名字就是起得比較隨意了。

但是我同學裡面還有一兩個的名字是按照家譜起的。


某一輩名字里必須有的漢子,那叫字輩。

我是馬來西亞華人(女)。我們家族不論男女,名字全都是按祖譜取的。我媽娘家也是如此。其實我一直覺得中華民族的命名制度很優秀,就像代碼一樣。一看字輩就知道輩分。除了輩分信息,這種一目了然的方式可以防止近親通婚。我還沒看過其他民族有那麼優秀的命名制度。很多其他民族主要只是加個父親的名字,再不然會多加一個母親的名字作為中間名,看名字很難看出是哪個家族。當然,這僅限於我所了解的幾個民族的命名方式。其實,我覺得命名系統可以看出一個民族有多麼淵遠的歷史文化,沒有夠長久的時間,也難以沉澱出那麼有系統的命名方式。而且中華民族的命名方式也明顯的體現出東亞重視家族家庭的概念。亞洲人不同於西方的一大特點就就是我們的社會單位是"家",西方人對於以一個家作為主體的概念比較薄弱,個人意識非常鮮明。這種"家 vs. 個人"的概念甚至在決策行為上都非常明顯。在東方,一個人生病,一般是整個家的事,大家一起做決定,但西方不怎麼會看到這種決策方式,一般是病人獨自決定。跑題了抱歉。

繼續說字輩,我一個韓國朋友曾經跟我說過,韓國有字輩的家族一般都是祖輩是達官功臣之類的。但,同樣也能從字輩里看出輩分。我朋友的字輩是赫。"赤"字里可以看出一個"六"字的型,所以"赫"字里六六三十六,他是第三十六代。還有上上下下的字輩,他都給我解釋了一遍,挺有趣的。

現在越來越多人不再按字輩取名,其實我感覺好可惜,多美好的文化遺產啊~

附上我家族的字輩詩,我好喜歡揚善佑千秋啊,寄託了這個家族對德的一個重視~ 閩清後壠李氏


雖然我們家之前一直沒有家譜,但是家族從我這一輩往上一直是按照統一的字輩來起名字,我的小孩這一輩沒有統一起來。後來我為我們家族創修了家譜,為後續二十代立了輩字譜

「臻義興家業,至道傳廷文

德紹延長慶,善廣啟宏昆」

現在家族起名又開始按照家譜統一起來了。欣慰之至。


我我我!舉手!

我爺爺輩是國字,都是國興國柱國梁這樣取名字,我父輩是兩個字名字,第二個字都是三點水的,清涌江浩波這種取名,我這輩又是熙字輩我取了個熙來~和之前那隻老虎同名不同姓,很巧。我這輩還有熙奇,熙元,熙陽等等等等。

但是呢我家只能追溯到爺爺輩,再往上祖父輩我就不熟悉了,但是聽我奶奶說我家曾祖父不識字,是長工,後面才開始有文化的,也就是後面才有取名按字這種操作。

所以文字真是個很偉大的發明。

我覺得我兒子我女兒我也要遵循這個規律,想一個字延續下去。


舉個手!我們家!包括我的各位叔叔伯伯家!不過我們只有男孩才能按照家譜起名


現今社會,有家譜的家族很少很少了,在中國古代,起名字不是一件隨便的事情,要根據家族的字輩,來作為你姓氏後名字的一個字,如浙江《唐氏宗譜》的字輩「福祿永昌隆。和良端世美」。家族的每一代人都會有一個共同的字在名字里。

字輩一般是家族名人或社會名人來為家族續的字輩,像你所說,你爸爸還有字輩,你就沒有字輩了。有很多情況,一種是你的家族字輩,在你爸爸的那一代就斷了;還有就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今字輩已經越來越不被人重視了,也就出現了起名字很隨意的情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