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海關、金融和銀行恰恰始於清朝。 更不要說清朝早就開放廣州十三行和西方通商,比明朝開放一個漳州月港的規模更大,和西方進行金融匯兌需求更強。

明朝之前,沒有現代意義的銀行和金融,都使用真金白銀作為通用貨幣,雖然明朝發行過寶鈔,但是信譽幾乎破產,應該算是古代時期的金融。

從明朝的錢莊到清朝匯通天下的票號,中國古代的金融系統在清朝達到了最高峰。 隨著清朝開放廣州和更多港口和西方通商貿易的規模越來越大, 和西方進行匯兌的需求也越來越多。

從古代的錢莊到開創中國第一家的現代的國家銀行、金融和商業銀行的從古代票號到現代金融的重要轉折就出現在清朝。

中國建立現代金融和銀行體系,始於清朝。

中國人自己的第一家銀行

1897年成立的中國商通銀行算是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 中國通商銀行簡稱通商銀行。系督辦全國鐵路事務大臣盛宣懷奏准清廷後,於光緒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在上海成立。同年先後在北京、天津、漢口、廣州等地開辦分行,民國10年(1921年)以後,還在南京、寧波、漢口成立分行,是中國金融業邁向現代化的標誌。

通商銀行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也是上海最早開設的華資銀行。解放後,人民政府接收通商銀行的官僚資本部分作為公股,改造成為公私合營銀行之一。

最早的國家銀行

1843年,清政府開始發行「戶部官票」和 「大清寶鈔」,規定「錢票即實銀,錢鈔即制錢」。後因流通不暢並迅速貶值,不久即退出流通,但「鈔票」一詞卻沿用至今。

公元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經財政處奏准,清政府在北京設立「戶部銀行」,這是我國最早由官方開辦的國家銀行。目的在於整頓幣制,推行紙幣,以濟財政。

光緒三十年正月廿八(1904年3月14日)戶部向皇上奏報創辦銀行計劃,奏曰:「現當整齊幣制之際,亟賴設立中央銀行為推行樞紐。臣等再三籌商,擬由戶部設立,籌集股本,參閱各國銀行章程,斟酌損益,迅即辦起銀行,以為財幣流轉總匯之所。」不久戶部擬訂了銀行章程,恭呈御覽。清廷批准了這個銀行章程。

戶部銀行準備資本為庫平銀400萬兩,分為4萬股,戶部認購一半,其餘由官員民眾購買(以中國人為限,不得轉賣外國人)。戶部銀行設總辦和副總辦各一人負責。總行設北京西交民巷27號院,到光緒末年所設分行有天津、上海、漢口、濟南、張家口、奉天、營口、庫倫、重慶九處。

1908年2月,經度支部(即官制改革前的戶部)奏准,戶部銀行又改稱「大清銀行」(亦稱「京師總行」)

大清銀行在上海、天津、漢口等地設立了二十家分行。大清銀行為股份有限公司,資本一千萬兩白銀,分為十萬股,分別由國家和私人各認購五萬股。大清銀行總行的管理官員有:正副監督各一人,理事四人,監事三人;各分行則設置總辦、經理、協理、司帳等官員。

清廷釐定《大清銀行則例》二十四條,進一步確定了該行的國家銀行性質。大清銀行除經營一般銀行業務外,還兼有發行紙幣、經管國庫等權項。

1911年辛亥革命後,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一直沿用至今。


作者開篇就說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存在可疑的地方,中間又吐槽張廷玉等寫《明史》的參考資料真實性存在很大問題,表示了作者對於一些社會主流的歷史理解會有很大不同,包括對於范仲淹,王安石,岳飛等人的評價也是和現有的歷史教育有著很大出入,這樣一本書能夠通過審核並出版應該是挺不容易的。

所以,我猜測可能清朝是寫了的,但是由於版署或者文化總局審核給去掉了,或者也可能作者知道這個一定過不了審,出版社當然也會給出建議,所以乾脆就沒有寫也是有可能的。具體是哪個原因可能就只有作者本人知道了。

清朝那破樣子怎麼往下寫嗎!那就難為人呢。


有必要寫下去?明海禁政策嘉靖朝後就名存實亡,所以才有了資本主義萌芽,而清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中國喪失了進入世界市場的資格,而自工業革命後,世界市場進一步形成,而中國沒有加入,必然使其喪失新的經濟動力。且清的經濟政策無非循規蹈矩,不僅無亮點,還滯後了中國的發展,因此,根本沒有必要繼續往下寫。


沒看過書。

但書名有些本末倒置,不過是取一斑而窺全豹的小分析罷了。

取一斑而窺全豹 沒有問題,從分析的方法論上來說,從微觀到宏觀,沒有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但中國封建歷史是如此的輕商重農,重政治遠經濟,所以說中國是部金融史本身就是是本末倒置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