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詳細補充一下,並不是說漢制和唐制漢服全部都不可以穿,而是歸類漢制和唐制的傳統漢服可以過節時穿(就像隔壁日本和韓國一樣,太過久遠的傳統服飾就只在慶典和祭祀時穿),而帶有它們元素的漢服可以作為現代漢服的點綴。我列舉宋制明製作為現代漢服發展只是因為這兩個是漢服發掘和發展十分完善的朝代。有禮服和普通衣服之分,也有十分多的形制可以二次發展。

(重點)並且我看到在歐美外國,別人一拿出韓服和服,他們就會立刻知道這是他們國家的衣服。我們也是否可以先通過宋制明制的漢服款式在外網上讓他們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呢?讓他們一看到就知道這是中國傳統服飾,這是不是更有利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的傳播呢?


一般從漢服運動興起至今理論上來說漢服是包括了剃髮易服前所有的漢族傳統服飾。你要從講理由來說的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都能編點理由出來,最早的第一批同袍說漢文化源自周禮,所以周制牛逼,要恢復周制;秦漢牛逼吧,於是也有一群人要搞漢制(後來這群人和周制合流了);然後許多人認為大唐牛逼,要提倡唐制;甚至還有滿腦子想著黃帝垂衣治天下的……

但理由喊的再凶再牛逼,理論最終不能脫離實際。漢服運動最終也就是只能以明製為主,宋製為輔,其餘的個別衣服點綴和補充。沒別的原因,時代越早文物越少,絕大多數衣服壓根無從考據,開腦洞做的肯定是站不住腳的,個別衣服考據出來也不成體系,一切都得基於解決了有沒有才能討論進一步的事情。周制就是啥都沒有,靠文獻里的隻言片語然後開腦洞進行腦補弄出一系列奇形怪狀的衣服,於是折騰了十多年這些奇怪的東西在第一批同袍謝幕之後整個被打包扔了出去;半模仿半靠猜的唐制,那麼幾件衣服也做不好,市面上的齊胸遲早也是要給扔出去;魏晉襦裙也就只有襦裙,任他怎麼發展也玩不出花來,也就只能作為一種日常便裝。

至於後面那一段的話,只要也只有國內自己先做好考據和宣傳,把形制錯誤的時代眼淚和商家腦洞臆造的鬼東西給淘汰掉,漢服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才能形成一個統一的畫風,才能進一步形成一個統一的印象。

最後,長孫年年的這套圖真好用。


其實很多同袍也有這樣的看法,讓漢服進行完整的「體系定型」,讓漢服具有最普通的「大致款式」。因為漢服斷代太久了,我就拿隔壁沒有斷代過的和服來舉例吧,希望可以和大家討論。

什麼是「大致款式」呢?比如說,我們提到日本和服,腦袋裡第一呈現的是什麼款式?肯定是最常見的、由德川開幕後的武家小袖定型而來的武家和服,拿女裝舉例,未婚大禮服:大振袖、中振袖、二尺袖,已婚大禮服:黑留袖、色留袖,未婚已婚通用常服:訪問著、付下、小紋、色無地。大家會問為啥我沒提和服便裝?因為和服發展到現在已經幾乎等於是禮服了,適合搬磚種田的便裝款就自動過濾了。

我剛剛舉的和服款式也是多彩多樣啊,那為啥大家腦海中的和服沒有「款式雜亂」的感覺呢?那是因為剛剛我列的和服款式都屬於同一體系——武家和服。和服有兩大體系,武家體系和公家體系,這兩大體系的割裂感很強。公家裝束我舉幾個女裝,唐衣、裳、上衣、打衣、袿(五衣)、單衣,是不是很陌生?明明公家體系也是和服中濃墨重彩、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它不符合和服「大致款式」,所以我們對和服的印象大部分都是武家體系的和服,這就是「體系定型」,有了一個基本的、普通的、最有代表性的款式,確實很有利於在國際上推廣、傳播,並能形成獨特的服飾文化符號。

回到正題,宋制+明制就像是武家體系,款式齊全,資料豐富,可塑性強,更容易跟現代風融合。而漢制、晉制、唐制就像是公家體系,高古、庄穆、華貴、端朴,一絲一線都帶著歷史的厚重感和滄桑感,比如馬王堆曲裾、復原款唐制齊胸衫裙,都非常有高古之氣。那我們一提到漢服,腦海里是什麼模樣呢?是不是有點亂亂的呢?因為漢服還沒有像和服一樣有一個最常見的「大致款式」,這也是漢服款式看上去不夠統一的原因之一。

漢服斷代太早了,我們可以看到,亞洲大部分國家的民族服飾都是在19世紀、20世紀定型的,也就是在清朝和民國的那段時期里,大部分亞洲民族都對自己的民族服飾進行了款式定型。比如說蒙古族同胞在元朝時期穿交領衣服,元朝皇后設計並製作了比甲,明朝更是創新出圓領短比甲、方領短比甲、合領長比甲,那到了現在,蒙古族同胞們還穿交領衣服嗎?蒙古族姐妹們還穿比甲嗎?為啥呢,因為他們的民族服飾已經進行了款式定型,也就是我們最常見的立領蒙古袍,而漢服斷代太早沒有機會在固定時間段進行款式定型。

漢服斷代,帶來許多遺憾,但也有好的一面。因為漢服斷代了,所以我們在復興的時候,可以讓每個時期每種款式的漢服都能發揮自己獨特的優點和魅力,也能讓漢服款式選擇性更多。比如:這個形制不適合我,那我就穿其他形制的嘛,總有一款適合自己的。

我說這些並不是要以「宋明」為尊,其實我最喜愛晉制和唐制。既然選擇在斷代300年的情況下進行漢服復興,那就要對漢服的每個款式每種形制都抱有尊敬、探索、嘗試、復原、繼承、創新的心態,不要因為哪種形制資料太少、存疑太多就完全拋棄。我是希望我們能整合漢服各個款式的優點和特點,打破朝代之間的框框架架,重新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有發展性的衣冠體系,不要有朝代之間的割裂感和特殊感,給大家呈現出漢服的民族服飾感,而不是古風服飾感。


題主的意思應該是,把漢唐制的服飾禮服化,把宋明制的服飾常服化?將漢服分為禮服類與常服類?

如果是這樣的話,是有一個類似的分類,如傳統漢服(依照實物形制進行復刻的漢服)與漢元素(改良漢服,或將漢服中的一個或多個明顯特徵納入現代服飾),已經可以滿足基本需求了。

況且對於漢服日常黨來說,本身的傳統漢服就包含了諸多形制可以應付到各種場合了,漢唐宋明的服飾體系里都有常服禮服,漢制明制更像是各種風格,任君自選。

而對於喜愛漢服,只是偶爾穿一穿的愛好者來說,無論常服禮服,是何朝代,只要是符合漢服、美觀這兩個要素,都是可以接受的。而日常生活,如果只是圖個方便,又有漢元素可以選擇,這個元素也是不計較哪個朝代形制,只要自己覺得喜歡就能入手,不必細分漢唐制還是宋明制。


額,不是這麼分的。

過節,出席盛大場合穿禮服,平常日子穿常服。哪個朝代都是這樣的。

但是這個漢服潮流是個圈兒,你看現在宋,明比較火,前兩年卻是唐比較火,再早漢代的曲裾袍(咱們不說當時做的對不對啊)火,再過個幾年又說不定誰更火。你今年定了宋明成為主流的常穿的,明年晉制火了怎麼辦?後年唐制又殺回來了怎麼辦?

沒法說這個東西到底是誰更接近現代審美,因為現在審美變化的太快了。按照你這個分法兒的話,過節都穿漢,唐,那宋,明的禮服啥時候穿呢?日常它也不方便吶。

我覺得多方發展,順其自然就好。


雖然現在明制和宋制很流行,但是不確定會流行多久,就我本人來說更喜歡圓領袍,尤其是窄袖的那種,因為穿起來方便,適合混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