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對這一段比較迷惑。

姜維字伯約,郡欲表維以為將。維家本衣冠,不願為將,郡因表拜郎中。《魏略》

為什麼不願為將?亂世,重文輕武應該是不存在的,但是否存在文人看不起武人?郎中是什麼樣的官職呢?


士子瞧不起武人實屬常見,如零陵名士劉巴與劉備武人元從猛將張飛之間的糾葛:

張飛嘗就巴宿,巴不與語,飛遂忿恚。諸葛亮謂巴曰:「張飛雖實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雖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巴曰: 「大丈夫處世,當交四海英雄,如何與兵子共語乎?」

劉巴視張飛為兵子,不屑與其交流的結果是引起劉備的怒意。不難發現,劉巴不僅僅是對張飛的輕視,而是對整個「具武風」的劉備勢力都抱有逃避、敵對之心,以至於劉備說出其欲還北,假道於此,豈欲成孤事邪的話來。

其實劉備本人也被廣漢名士彭恙呼為老革,即老兵的意思,表現出了蜀地名士對外州武人的鄙夷蔑視。

呂布為武人,雖有誅董卓之巨勛,依然被王允以「劍客」待之;荊州刺史王睿以孫堅為武官,言頗輕之;曹洪欲親司馬懿,司馬懿恥往訪,託病拄杖。

而士子瞧不起武人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修養與仕途的不同。

與世族子弟不同,武人多出身貧寒,缺少基礎家學教育,言談嬉笑多隨心所欲,不重禮法。

劉備與許汜論陳登的時候,就有著臥君於地,何但上下牀之間的無禮之語,一方面說明劉備與士人許汜對英傑之士的評價標準不同,另一方面也說明瞭劉備、陳登這類具有「湖海之氣」的士子平日言談並不甚重禮法。

此類事件在劉備勢力相對成熟,已經據蜀之時依然存在,如《三國志卷四十二》中所載:

值庶事草創,動多疑議,慈、潛更相剋伐,謗讟忿爭,形於聲色;書籍有無,不相通借,時尋楚撻,以相震攇。其矜己妒彼,乃至於此。先主愍其若斯,羣僚大會,使倡家假為二子之容,效其訟鬩之狀,酒酣樂作,以為嬉戲,初以辭義相難,終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

劉備以倡家模仿蜀地身為南陽名士的許慈和魏郡名士胡潛。

許慈精研鄭氏經學,胡潛卓犖強識,祖宗制度之儀,喪紀五服之數,皆指掌畫地,舉手可採,為重禮之士。

將嚴肅的儒家典經之辯作為曲戲觀摩,且不糾其用心,只說這種嘲諷之行多半已經在地位尚且不如南陽許慈的眾多士子心裡打下了非禮的烙印。

早年佻易無威重,夢想做徵西將軍的曹操也被邊讓、袁忠等輩白眼相待。

孫氏更是舉朝都瀰漫著一股嘲弄之風,如諸葛恪、張昭故事,諸葛子瑜之驢故事,孫權食雞卵故事等等,在此就不繁敘了。

當然,這種「通脫佻易之風」並不止好武事人所獨有:

優遊風議,性簡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猶箕踞傾倚,威儀不肅,自縱適;諸葛亮已下則獨擅一榻,項枕臥語,無所為屈。

少與先主有舊,隨從周旋的簡雍也是這類不重禮法之士,可謂物以類聚。不過簡雍畢竟不是武人,也只是恣意放縱,並沒有很嚴重的無禮行為。

若談及蜀漢之武人,為首者必然是董督荊州被劉備視為臂膀的關羽,罵辱權使,不許婚,致使孫權大怒。已經不需懷疑,性頗自負好陵人的關羽此舉,是非常嚴重的違禮之行了,其無禮輕人,《典略》中也有說明:

《典略》曰:羽圍樊,權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於禁等,乃罵曰:「狢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權聞之,知其輕己,偽手書以謝羽,許以自往。

蜀漢大將魏延與楊儀針鋒相對,魏名將張遼與護軍武周不睦也是類似的情況。

再說仕途,東漢權重之職如:尚書令、尚書僕射、尚書、司隸校尉、北軍中侯、城門校尉、御史中丞、御史、侍中、刺史多為士子擔任;位尊之職如太傅、太尉、司空、司徒、太常、太僕等亦多為士子擔任。

將軍做到四方、徵鎮已是極致,也不過為銀青(初車騎亦為銀青,和帝時破格為金紫)基本無法參與到中樞運作,大、驃、車雖尊,卻多為外戚,並非武人可望。

二千石之地方太守、千石令長更是幾乎被士子壟斷。

如此仕途,士子自然很難瞧得起武人。

當然,士子輕鄙武人是普遍情況卻不是絕對情況,周瑜士子出身,與孫策情好,可見一斑。


至少從東漢末年以來,就存在這種現象,東漢是士人社會,而士人即是知識分子,是國家政治延續的人才基礎,漢末就很少會有士人主動去出任武職,而且往往輕視武人。

比如荊州刺史王叡以孫堅為「武官,言頗輕之」;劉巴會嘲諷張飛「如何與兵子共語乎」;胡芳在司馬炎面前嘲諷司馬懿「北伐公孫,西距諸葛,非將種而何」,讓司馬炎面有愧色。

但是,從東漢中後期,也有很多士人開始喜歡俠氣,並蔚然成風,比如袁紹、袁術、曹操、何顒等人,像何顒為友人虞偉高報父仇,也是俠氣的體現。

等到漢末兵亂,士人為州郡太守都督,也不得不接觸兵事,所以漢末時士人握有兵權,乃至領兵打仗,也被動成為一種趨勢。

而東吳呂範的自述,可以反映部分士人對變成武人的看法。197年,呂範曾以孫策「事業日大,士眾日盛,範在遠,聞綱紀猶有不整者」為由(江表傳),向孫策申請都督「佐將軍部分之」,孫策就此詢問呂範:

  • 孫策:子衡,卿既士大夫,加手下已有大眾,立功於外,豈宜復屈小職,知軍中細碎事乎!
  • 呂範:不然。今捨本土而託將軍者,非為妻子也,欲濟世務。猶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敗。此亦範計,非但將軍也。

孫策認為呂範是士大夫,也有兵權,為何還要管軍中瑣事,而呂範回答說,這不單是為孫策,也是為自己考慮,呂範的說法就是指在孫策麾下,由士大夫變武人,也是一條上位出路,因此後來東吳出現了很多士人刻意走武人路線的現象,除了呂範,還有周瑜、魯肅等人,甚至像張昭也有兵權,並領兵打仗!

當然,東吳形成政權後,輕視武人的風氣依然存在,張昭侄子張奮20歲就製造攻城車,被步騭推薦,張昭就說「汝年尚少,何為自委於軍旅乎?」,但張奮小朋友依然選擇為將軍,後為都督。魯肅病死,孫權開始選擇嚴畯接替,眾人都為嚴畯開心,結果嚴畯同志自稱「樸素書生,不閑軍事」而拒絕,這些情況都可以說明東吳政權還是存在輕視武人的現象。

東吳早期的政治構建和兵製成型可以看下文:

大內義興:略說東吳在孫策初創時期的政治構建,和兵制的成形原因(195年-200年)?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我 @大內義興 ,以及我的歷史專欄,人欄兩開花:

修正漢末三國和一些歷史的偏差?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春秋戰國到秦漢講究的是出將入相。

哪有幾個純文人的,你沒帶兵打仗過你當了丞相別人都不服。

那時候儒家還有個公羊學派,信奉的是九世之讎猶可報乎。我爺爺殺了你爺爺,你孫子為了報仇殺了我孫子,在世人眼中沒什麼不對。

就這樣三觀,他們怎麼可能會歧視武將呢。

他們歧視的階級。

我是士人,我爺爺父親都是官,我一出道就是官,你祖宗十八代都是平民,你參軍九死一生才能和我成為同僚。

別說你和我品級一樣,就是你大我兩品我還是瞧不起你。

因為不出意外,我孫子還是官。出了意外你孫子才能做官。


武人的刀沒有放在他脖子的時候,都是看不起的,有個別的就算放在脖子上他們也看不起人家。


只有武人把刀架在士人脖子上的時候,士人才能抬頭仰望武人,高喊好漢饒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