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对这一段比较迷惑。

姜维字伯约,郡欲表维以为将。维家本衣冠,不愿为将,郡因表拜郎中。《魏略》

为什么不愿为将?乱世,重文轻武应该是不存在的,但是否存在文人看不起武人?郎中是什么样的官职呢?


士子瞧不起武人实属常见,如零陵名士刘巴与刘备武人元从猛将张飞之间的纠葛:

张飞尝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诸葛亮谓巴曰:「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巴曰: 「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

刘巴视张飞为兵子,不屑与其交流的结果是引起刘备的怒意。不难发现,刘巴不仅仅是对张飞的轻视,而是对整个「具武风」的刘备势力都抱有逃避、敌对之心,以至于刘备说出其欲还北,假道于此,岂欲成孤事邪的话来。

其实刘备本人也被广汉名士彭恙呼为老革,即老兵的意思,表现出了蜀地名士对外州武人的鄙夷蔑视。

吕布为武人,虽有诛董卓之巨勋,依然被王允以「剑客」待之;荆州刺史王睿以孙坚为武官,言颇轻之;曹洪欲亲司马懿,司马懿耻往访,托病拄杖。

而士子瞧不起武人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修养与仕途的不同。

与世族子弟不同,武人多出身贫寒,缺少基础家学教育,言谈嬉笑多随心所欲,不重礼法。

刘备与许汜论陈登的时候,就有著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的无礼之语,一方面说明刘备与士人许汜对英杰之士的评价标准不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刘备、陈登这类具有「湖海之气」的士子平日言谈并不甚重礼法。

此类事件在刘备势力相对成熟,已经据蜀之时依然存在,如《三国志卷四十二》中所载:

值庶事草创,动多疑议,慈、潜更相克伐,谤讟忿争,形于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时寻楚挞,以相震攇。其矜己妒彼,乃至于此。先主愍其若斯,群僚大会,使倡家假为二子之容,效其讼阋之状,酒酣乐作,以为嬉戏,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

刘备以倡家模仿蜀地身为南阳名士的许慈和魏郡名士胡潜。

许慈精研郑氏经学,胡潜卓荦强识,祖宗制度之仪,丧纪五服之数,皆指掌画地,举手可采,为重礼之士。

将严肃的儒家典经之辩作为曲戏观摩,且不纠其用心,只说这种嘲讽之行多半已经在地位尚且不如南阳许慈的众多士子心里打下了非礼的烙印。

早年佻易无威重,梦想做征西将军的曹操也被边让、袁忠等辈白眼相待。

孙氏更是举朝都弥漫著一股嘲弄之风,如诸葛恪、张昭故事,诸葛子瑜之驴故事,孙权食鸡卵故事等等,在此就不繁叙了。

当然,这种「通脱佻易之风」并不止好武事人所独有:

优游风议,性简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犹箕踞倾倚,威仪不肃,自纵适;诸葛亮已下则独擅一榻,项枕卧语,无所为屈。

少与先主有旧,随从周旋的简雍也是这类不重礼法之士,可谓物以类聚。不过简雍毕竟不是武人,也只是恣意放纵,并没有很严重的无礼行为。

若谈及蜀汉之武人,为首者必然是董督荆州被刘备视为臂膀的关羽,骂辱权使,不许婚,致使孙权大怒。已经不需怀疑,性颇自负好陵人的关羽此举,是非常严重的违礼之行了,其无礼轻人,《典略》中也有说明:

《典略》曰:羽围樊,权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于羽。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狢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权闻之,知其轻己,伪手书以谢羽,许以自往。

蜀汉大将魏延与杨仪针锋相对,魏名将张辽与护军武周不睦也是类似的情况。

再说仕途,东汉权重之职如: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司隶校尉、北军中侯、城门校尉、御史中丞、御史、侍中、刺史多为士子担任;位尊之职如太傅、太尉、司空、司徒、太常、太仆等亦多为士子担任。

将军做到四方、征镇已是极致,也不过为银青(初车骑亦为银青,和帝时破格为金紫)基本无法参与到中枢运作,大、骠、车虽尊,却多为外戚,并非武人可望。

二千石之地方太守、千石令长更是几乎被士子垄断。

如此仕途,士子自然很难瞧得起武人。

当然,士子轻鄙武人是普遍情况却不是绝对情况,周瑜士子出身,与孙策情好,可见一斑。


至少从东汉末年以来,就存在这种现象,东汉是士人社会,而士人即是知识分子,是国家政治延续的人才基础,汉末就很少会有士人主动去出任武职,而且往往轻视武人。

比如荆州刺史王叡以孙坚为「武官,言颇轻之」;刘巴会嘲讽张飞「如何与兵子共语乎」;胡芳在司马炎面前嘲讽司马懿「北伐公孙,西距诸葛,非将种而何」,让司马炎面有愧色。

但是,从东汉中后期,也有很多士人开始喜欢侠气,并蔚然成风,比如袁绍、袁术、曹操、何颙等人,像何颙为友人虞伟高报父仇,也是侠气的体现。

等到汉末兵乱,士人为州郡太守都督,也不得不接触兵事,所以汉末时士人握有兵权,乃至领兵打仗,也被动成为一种趋势。

而东吴吕范的自述,可以反映部分士人对变成武人的看法。197年,吕范曾以孙策「事业日大,士众日盛,范在远,闻纲纪犹有不整者」为由(江表传),向孙策申请都督「佐将军部分之」,孙策就此询问吕范:

  • 孙策:子衡,卿既士大夫,加手下已有大众,立功于外,岂宜复屈小职,知军中细碎事乎!
  • 吕范:不然。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非为妻子也,欲济世务。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

孙策认为吕范是士大夫,也有兵权,为何还要管军中琐事,而吕范回答说,这不单是为孙策,也是为自己考虑,吕范的说法就是指在孙策麾下,由士大夫变武人,也是一条上位出路,因此后来东吴出现了很多士人刻意走武人路线的现象,除了吕范,还有周瑜、鲁肃等人,甚至像张昭也有兵权,并领兵打仗!

当然,东吴形成政权后,轻视武人的风气依然存在,张昭侄子张奋20岁就制造攻城车,被步骘推荐,张昭就说「汝年尚少,何为自委于军旅乎?」,但张奋小朋友依然选择为将军,后为都督。鲁肃病死,孙权开始选择严畯接替,众人都为严畯开心,结果严畯同志自称「朴素书生,不闲军事」而拒绝,这些情况都可以说明东吴政权还是存在轻视武人的现象。

东吴早期的政治构建和兵制成型可以看下文:

大内义兴:略说东吴在孙策初创时期的政治构建,和兵制的成形原因(195年-200年)?

zhuanlan.zhihu.com图标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修正汉末三国和一些历史的偏差?

zhuanlan.zhihu.com图标


春秋战国到秦汉讲究的是出将入相。

哪有几个纯文人的,你没带兵打仗过你当了丞相别人都不服。

那时候儒家还有个公羊学派,信奉的是九世之雠犹可报乎。我爷爷杀了你爷爷,你孙子为了报仇杀了我孙子,在世人眼中没什么不对。

就这样三观,他们怎么可能会歧视武将呢。

他们歧视的阶级。

我是士人,我爷爷父亲都是官,我一出道就是官,你祖宗十八代都是平民,你参军九死一生才能和我成为同僚。

别说你和我品级一样,就是你大我两品我还是瞧不起你。

因为不出意外,我孙子还是官。出了意外你孙子才能做官。


武人的刀没有放在他脖子的时候,都是看不起的,有个别的就算放在脖子上他们也看不起人家。


只有武人把刀架在士人脖子上的时候,士人才能抬头仰望武人,高喊好汉饶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