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是一個喜歡漢服且擁有相當多數量漢服的漢服娘。最近發現圈內很流行短款方領補服。且有相當多店家都在做,其中不乏有一些「高定」商家在做這個版型。

據了解漢服圈內有相當多數量的形制黨,要求漢服版型要好形制要對,但我查了很多資料,類似的形質都沒有歷史考據證明這個版型的存在,那麼為什麼形制黨的人沒有站出來出聲並且還在買買買呢?

聲明一下我只是把漢服當作是正常服飾來穿不站任何黨派。而且沒有表達任何不滿的意思。只是單純的很好奇漢服形制黨的標準是什麼?

當然也有可能是我翻閱的資料不夠多,很多版型確實存在只是我孤落寡聞。所以請大家多指教。


【為避免糾紛我先自報家門:一個曾喜歡漢服的現漢服黑,愛好傳統服飾。但每個人看待事物的思路不同,我不會抵觸能夠理性交流的漢服愛好者。】

現在漢服商家製作的這種「方領+補子+女服」的衣服,「歷史原型」是定陵出土的一種方領女襖,放上圖會直觀些:

《定陵》 插圖

定陵 「玉兔萬壽」補女襖(復刻件)

定陵這套文物報告早已公布,所以模仿此版型的「漢服」也早就有商家在賣,並不算新鮮。這是我在微博隨手搜到的一件2013年的商品。

某商家六年前的商品

2016年《女醫明妃傳》也曾用一件類似的戲服作為主打海報,讓這種版型在當時的漢服圈又小火了一把。

《女醫明妃傳》

當然我舉上面這些例子只是鋪墊,並不是為了證明其合理性,上面的商家圖和劇照也都和真實明朝服飾形態無關。言歸正傳,談一談現在商家做的這種方領補子服。我感覺題主是個懂得細緻思考的人,比如題主在問題說明裡特地提出了「短款」來質疑。這是一個挺關鍵的點,因為根據定領出土的文物,這種夾衣的衣長都在70cm左右,均不屬於「短衣」。而漢服商家的製作思路都只是提取出了「方領+對襟+補子+女服」這樣一組很簡陋的信息去製作,而衣長、袖形等要素都是隨便發揮,並不依照某種固定的版型。這還僅僅只是大輪廓上的問題。

我再擇出兩個細節來對比文物與「19年漢服」的差異。先來看「補子」:

19年漢服商家的產品

19年漢服商家中有很多是直接在正面劃定了兩塊矩形範圍,裡面填充了些不規則的刺繡來充當「補子」。

但實際上補子文物的前片並不是在衣服上直接刺繡,也並不是矩形,也並不是不規則的圖案,而是左右整體大致對稱。商家現在的做法已經將這種對襟補子有別於其他類型補子的特徵消除掉了,更進一步都已經不是補子了。

復刻件補子細節

其次則是「肩褶」,文物的肩處是有兩道活褶的,按漢服圈的「版型論」,這本應是很特別、很顯著的「版型特徵」。

還是這張定陵報告圖,注意虛線部分

另一件復刻件,體會肩部的陰影是由什麼形成的

這個我就不放19年的商家圖對比了,基本是沒人在意。

上文我一直在強調「19年漢服」,是想和13年的這件做對比。時隔多年,雖然時尚又輪迴到了這件衣服,但漢服圈對「考據」的態度已有不小變化:

13年截圖,注意肩褶和補子

雖然13年的這件並不能說有多考據,但是特意做了肩褶,補子的形狀也相對符合剪裁,補子是單獨兩塊料子而非刺繡,紋樣也是大致對稱的裝飾風格。起碼大致看過去,這個商家有用心讀過文物報告,並基於此做了改動創新。

所以擱置文物不談,僅僅去對比13年和19年的「漢服商家」,就能發現挺多值得玩味的東西。我也並非要去懷念以前的漢服圈,「厚古薄今」,而是想說「形制黨的態度變遷」其實是個複雜的過程,跟圈內大環境,以及商家的製作態度,商家間的利益關係都是有關的。

再者「形制黨」是個複雜的群體,知識儲備量和激進程度都不盡相同,雖然內部有主流觀點,但真正唯一的共性只是訴求「標準」。至於標準「嚴謹與否甚至真偽與否」都可以爭論,隨著漢服圈大環境的變化,不看細節而抱有「只要有個標準就行」態度的形制黨也越來越多。所以說「形制黨」本就並非「嚴謹」「學術」的代名詞。

有的人可能會質疑「補子」為什麼必須要按照文物的思路來做。因為「補子」是服飾史里定義很明確的名詞,並非糊一些刺繡上去就能應付,而且如果觀察文物平鋪圖,能發現如果隨便改動補子,其實就是在改變整件衣服的結構(尤其是直接畫矩形範圍的那種改法),以及這種對襟補子有著形態特殊性。既然為了創新可以隨便改補子省肩褶,就可以隨便改結構;既然可以隨便改結構,所謂「漢服復興」就已經沒有立足點。19年「方領補子熱」這場突如其來的冷門版型流行,其實已經觸及到了「漢服」概念本身的矛盾點,不過漢服圈內人好像早已經不在意了。


漢服的版型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是偽命題!

根本就不存在一個「標準」的版型。

因為古人其實很靈活,您看看所有X史的禮部,帝王的禮服和儀仗部分,都只規定了顏色花紋,而沒有規定(或者說明)要用多少布,幅寬多少,怎麼縫紉。因為豐儉由人,皇帝有鬧饑荒的時候,窮人有發意外財時候。只要你外面的樣子是差不多的,就可以了~

有人要說孔府文物了,一則孔府文物是禮服,二則專家也沒有把它拆開打過版,而複製的商家只是按照文物的表面和一些分解圖在做。

換個說話

1如果我下葬時候穿著小裙子,帶著漢服簪子,日後如果地球文明湮滅了,我成了乾屍,變成文物,後面的考古學家把我挖出來,是不是就可以考據出兩千年前的男人是穿裙子帶發簪的?————這是出土文物的個體差異問題(埋都埋了,還有專門檢查埋的合不合規範的么,還不是心血來潮自己埋)

2如果地球毀滅了,就剩下宇宙空間站宇航員的漫威漫畫,外星人發現了,是不是可以認為地球人都這樣——跟漫威英雄一樣!————這就是壁畫的差異問題,藝術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壁畫不等於照片, 差不多等於漫畫。

所以多看看博物館的文物,你會發現全國各地的出土服裝零零總總,沒個統一,各種裁剪都有,就跟我們現在淘寶爆款小香風和小黑裙一樣,大概看一眼都差不多,但是細看還各有不同。

所以哪兒來的「標準」版型啊?!


雖然可能存疑,但是好看,就買了,因為存疑所以買的時候就告訴自己只是一件好看的衣服而已,而不是一件好看的漢服,所以還是很開心的就買了,沒錯,就是因為好看(不過我記得方領的補服似乎有出土過殘片)所以這些還在驗證中啦。

之前有穿過坦領和同事出去玩,下裙還是兩片式的那種,但是那套衣服特別好看,然後我同事就和她媽媽說我穿的是漢服,我就特別認真的和她說我現在穿的不是漢服 。

最後想弱弱的說一下,題主不要把形制和版型搞錯哦,版型是指一件衣服的上身效果(我是這樣理解的),而形制就是指那件衣服應該叫什麼,比如你總不可能把半身裙叫成牛仔褲吧。


嗯……瀉藥

方領對襟補服或者說方領對襟襖(後背無補)本質屬於存疑形制 是有文物出土但是部分殘缺無法準確確定領形和袖型

這樣的(圖源水印)

最近方領補子忽然流行起來了 其中不乏大量商家跟風

然後就是漢服里也有不少存疑形制啊 像一片式方布褶裙 齊胸衫裙 和對襟坦領衫裙

當然像n曲繞襟式曲裾袍、兩片式雙裙頭齊胸衫裙、雙裙頭馬面裙和套頭式坦領裙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因為這些很明確就是錯誤形制

至於存疑一類的,不是講沒有考據 而是因為距今時間太長無相關資料保存或者文物出土等局限 所以大家對存疑形制還是持保留態度的,畢竟冒冒然把人家踢出去 萬一哪一天有文物出土了怎麼辦?對吧


求同存異,喜歡一樣東西不一定非要定個死規矩吧,漢服在我們的時代就有我們的時代的風格,它既能時尚也能傳統,漢服的探討也一直在持續更新,而且好看的東西喜歡就行,追求形制的人難道不穿普通衣服了嗎


形制黨是願意更多的了解漢服,而不僅僅只是作為一個喜歡漢服潮流的人。希望了解,並不代表就此必須把思維局限在了解之中啊。

就像我喜歡研究做菜,但並不表示其他人做的菜我就不吃了吖。


都是商品,大家穿個開心就好。

這才是對於文化的尊重吧我覺得。

但是喜歡並沒有什麼錯。


復興不是復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