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獵頭公司應聘,進去後發現員工基本都是20-30之間的。是到了一定年紀就不適合這個工作了么?


謝邀

其實也不完全是,獵頭這條路其實很波折,在成長為老獵的路上,有一部分人不適應cold call,不適應mapping,不適應保證期過後錢才拿的安穩的制度,轉行做了別的;

然後有一波做的好的人,實現自己的價值,覺得可以轉做甲方,離開了;

剩下的一波業績可能差強人意,也走了;

算上其他七七八八的原因離開的,真正留下來的就比較少了。

獵頭這個行業不想其他的,銷售轉行還是銷售,技術轉行還是技術,但是獵頭轉行就不再是獵頭了,所以見過老銷售,老技術,但是老獵就很少了。


中國的獵頭公司跟國外的獵頭公司有點不太一樣。

1,門檻不一樣

國外的獵頭公司對顧問的行業經驗有要求,一般都是具備相關行業的實業經驗的人才可以做獵頭,而國內許多新開的獵頭公司嚴格來說不算是獵頭,而是招聘外包,做的是企業hr本該做的事,只不過企業HR也有許多雜事處理?或者招聘能力過低,無法滿足企業招聘需求,才啟用獵頭公司輔助,這種需求純粹是人力的堆疊,應屆畢業生經過系統的招聘技巧培訓即可完成,成本還不高,又容易招到人,是符合我國目前發展的國情的。

2,工作強度太大,老年人受不了。

由於第一點的存在,導致國內獵頭工作普遍成了加班多,強度大的高壓型工作,顧問為了有更好的業績,單月更高的產出,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時間去彌補效率的不足,到了一定年紀身體就吃不消了,轉型做HR或者自己當老闆,僱用年輕人繼續替自己加班。

3,從業人員的不斷流失

第二點的存在導致獵頭從業人員不斷流失,大多數都是轉去企業做HR,尤其是女孩子,因為HR的發展周期和通道要比獵頭更寬廣,而且HR對結果導向要求沒那麼高,即使業績不太好的顧問在HR崗位上說不定也能做得不錯。到了適婚年齡許多獵頭就會主動轉型做HR。獵頭公司為了維持業務運作,沒辦法只能啟用新人。

以上三點就是導致你看到的現象的主要原因。


現在中國的大部分獵頭其實並不是真正的獵頭,應該叫獵脖子,或者獵腰,獵胸。這種「獵頭」需要的技能比較簡單,年輕人就能做,而且因為精力旺盛,便宜,所以很多年輕人在做。但是真正的獵頭,都是40歲以上的人在做。你能想像幫 一家跨國企業或者國內100億以上的公司招CEO的是個20多歲的人嗎?不可能。所以你所謂的獵頭,更準確的稱呼應該叫「Recruiter",或者「招聘顧問」,並不能稱為真正的獵頭。


這個行業30歲以下的年輕人占多數,但不都是,這與行業的發展現狀有關。目前獵頭行業有幾個現狀: 1、職位低端化,月薪一兩萬的崗位也放給"獵頭"做;2、低價競爭,獵頭費率趨於低廉;3、缺乏專業培訓,對於剛入行的新人沒有任何培訓,直接上崗。

低端的職位與低廉的費率使得獵頭公司需要"以量取勝",對於顧問的個人素養和專業度的要求沒有那麼高,那麼剛畢業的"年輕人"成為了這些獵頭公司的首選,價格低(在北京個別作坊式的獵頭公司僅有3k~4k的底薪),管理成本低(洗腦,打雞血即可),能適應高強度工作(996,007都不是事兒);

周而復始,低價請來的「獵頭顧問」自然難以交付高價的項目,所以做的項目越來越低端,不專業的顧問不能給予客戶良好的體驗,所以費率越來越低,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個人觀點,歡迎討論指正


並不是,我原來的主管44了,七年獵頭。40多歲算你所謂的年輕人么.


年輕精力足


1 近年的互聯網爆發,it小哥哥年齡不大,但是需求大,專門做這個的獵頭公司就很多,和這些小哥哥溝通,年輕也是可以的

2 國內獵頭行業還在發展過程中

待續


到了一定年紀就不適合這個工作?不存在的。

獵頭是越老越吃香的職業,因為越老,人脈越廣,經驗越足,對各路崗位的了解也就越深,做起業務來更是可以四兩撥千斤。所以,獵頭不是吃青春飯,是越老越值錢的一個行業。

你說你去獵頭公司應聘,發現員工基本是不到30歲的人,這是因為你去的只是其中一家獵頭公司。獵頭公司國內少說有幾萬家吧,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定位,都會造成人員結構不一樣。你比如說互聯網獵頭,互聯網行業本身比較新,很多崗位也是最近產生的,這個行業的獵頭無疑會偏年輕;再者,獵頭做的崗位 ,有中高端、c級崗位,不同的崗位要求也是不一樣的,你去的年輕人偏多的獵頭公司,應該是定位在中高端崗位,甚至是中檔佔大部分比例的,這種崗位技術含量相對沒有那麼高,年輕人也可以做。

有一些規模較小、人均產值高、成員多是五大背景的小獵頭公司 ,裡面的人員平均年齡就不會小。這些獵頭公司在國內屬於專業性最強的。我們市面上常見的獵頭公司,年輕人比較多,工作屬性和銷售、保險有一些相似。


年輕人精力取勝,年紀大了技能取勝。跟金字塔一個結構吧,年輕人在中下層,基數多些,也常見。


1.年輕人有拼勁肯干,很多獵頭做幾年就會轉甲方;2.有的獵頭做了幾年就出去自己單幹了,做合伙人或管理層。


是這個工作沒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