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台湾

如何評價乃木坂46的第二部記錄片「いつのまにか、ここにいる」(不知不覺,已在此處)?


第一時間看完以後,還是簡單談一下吧。

先說總體感官。相比第一部紀錄片看完,雖然也會有不禁流淚。但是第一部振奮和感動更多,讓人不得不感慨當初打拚江山的那波人是如何用行動詮釋上行之坂的意義這樣的人生確實就如同偶像這個職業一樣,是會閃閃發光的。這次第二部紀錄片也是伴隨著淚看完,卻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寂寞和悲傷的情緒佔據了心中的大多數空間。

24單特典一期生特典讓我第一時間落淚是開頭肘哥在娜醬畢業時怎麼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狂哭不止,娜醬也不知道如何安慰她。這次紀錄片,記錄了18年年底工事中娜醬,月少,川後,jo桑畢業特輯那期幕後的花絮。看到櫻隊在錄製過程中一度控制不了情緒中途離開直到節目錄完都沒回來,這是看這部紀錄片第一次自己也哭了。當然,也有笑出聲的地方。當乃木坂去年成功達成唱片大賞二連霸時,在後台採訪桃子。她哭中帶笑說道,好像加入乃木坂也挺不賴啊。原諒我真的笑出聲了。(前陣子阿桃你參加若林的那個番組節目還說最後悔的事情就是加入了乃木坂成為偶像!!!)

接下來把這不紀錄片拆解下來說。

原本在第二部紀錄片上映前,我一直以為會承接第一部。然而沒想到並沒有,中間大概有兩年的時間被一筆帶過了。當然,後面其他地方用一些鏡頭片段穿插描述也是一個手法。簡單說下。當然這可能是導演加入進來開始跟拍的時間有關,他不可能第一部剛拍完15年就開始跟拍第二部。甚至他自己都說剛開始很迷茫。這部紀錄片以三期生加入為起點,描述一個已經走上正軌穩步發展的團隊還有什麼值得展現給世人。之後重點講了幾個時間的關鍵點,一是17年的東蛋和首次唱片大賞,然後是18年的畢業潮,再就是娜醬的畢業和蟬聯唱片大賞。最後以鳥的專訪為結束,講述她和乃木坂這些年的歷程和變化。

拋開開拍時間等因素,純從內容上看,比較兩部紀錄片,我可以理解為什麼網上批評的聲音會不少。因為相比第一部紀錄片雖然成員也很有限,但是當初由四天王,白橋七花駒的母親視角帶入,更容易讓觀眾體會一個普通女孩子在十幾歲進入偶像團體,其中面臨的各種困難和成長,在團隊還沒大熱前,用最有人氣並且性格剛好是五個完全不同幾乎沒有重合度的top,除了能夠在飯群中有比較高的話題度外,對路人來說也是一個宣傳的好辦法。即便現在來看,這五個人雖說不能覆蓋團內的方方面面,但是卻幾乎給外人的印象中沒什麼重合度,這對外界宣傳能最大限度的展示團隊特點,而且第一部整體上每個人篇幅差不多,其中穿插一些其他成員的訪談,所以整體上給人感官就是很平衡。從頭到尾每個人自身經歷以及成團以後得關聯性事件也都交代的很清楚了。甚至在結尾由猴莉剪短髮為契機,寓意為明天是嶄新的開始,未來一切值得期待。

回頭來看這部紀錄片,當然,我並非批判他不好,實際上就我個人而言,其實我覺得這部紀錄片還挺不錯的,當然,我試圖通過導演的立場去審視,不強求他從15年開始事無巨細的都考慮到,畢竟他承認,在接下這個工作前,對乃木坂內部的情況幾乎一無所知。那麼從一般大眾粉絲第一眼感官的角度去看這部紀錄片,也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是時間跨越度和時間的跳躍性。跨越度的問題之前提到過,15-17年,雖說直到17年年末的東蛋全是一個里程碑,但是這是對外界,對路人而言,因為人人都知道登上東蛋對於一個成長中的偶像團體是什麼意義。然而如果把觀看對象限定為飯,那麼無疑,太多太多人也想好好看到15-17年之間發生的事。可能外界和路人並不關心,但是對飯來說,卻不可能忘記。當然,畢業潮的章節有提到,不過可能更多人想知道一些當時具體的幕後細節吧。其次是跳躍性,我看一些評論有說到這部紀錄片敘事混亂,我猜測大概是指它的時間並非按部就班,而是經常來回跳躍,讓人摸不清楚那些是正常敘事,那些有突然倒敘回以前。從兩方面看,首先對比第一部,第一部有明確的5位主人公,即便是在多視角來回切換的同時,它也保證的每位主人公的敘事是一個正常的時間線,讓人能夠很清楚的了解每人的成長經歷,多而不亂。而第二部,全篇大概主要描述的人物有兩位,娜醬和鳥。但是即便如此,觀眾看完也會覺得導演彷彿是這裡說了一點這個,突然就跳到了另外的時間點。我的感覺是,導演拍攝並非按照時間線來講他想講的東西,而是他不拘泥於時間,把不同時間節點的有共性的東西拿出來一起講,於是就會有拍攝出來一會兒這邊,一會兒突然跳到那邊去的感覺,實際上要突出的核心是一樣的。這樣做有好有壞。比如你給一個對某個東西(偶像)已經有所了解的愛好者(飯)講述它,在愛好者已經有所了解的前提下,他當然希望你能逐一的介紹下具體的內容,而非各個地方提一下卻有不說全。反過來,如果這個講述者要把一件寶物(偶像)介紹給一些完全不了解它的群體(路人),那麼講述者第一考慮的肯定是像他們說明這件寶物的特點,並且從不同地方不同角度,來分別證明,這個特點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就好比寫論文舉例論證,一般也都用兩三個案例來論證一個觀點。所以,這麼思考一番,我甚至懷疑,導演一開始拍攝的時候,把觀看人群就沒有限制在飯圈內部,而是想讓更多的和他一樣之前是路人的觀眾來觀看這個紀錄片,並且去發現他在這個團隊中所找到得一些特質,來引起路人的共鳴。至於飯們就不用說了,導演您發現的東西,基佬們早就深有體會了。反而是一些幕後細節知之不詳感覺有種欲求不滿的憋屈。大家都想看到更多後台不為人知的東西啊,這次看到少年不得不說是一個意外的驚喜。

最後談談我個人的想法吧。先說缺點吧,篇幅問題。可能是考慮時長,以及和導演要表達的核心主題的關聯性的原因。篇幅基本就是娜醬(用來突出羈絆,友情,偶像獨有的畢業所帶來的悲傷和孤獨感)和鳥(作為偶像必須有所成長的覺悟,以及身為偶像不得不放棄的一些普通人才能獲得的幸福)。這兩點無疑很契合整個紀錄片的基調,本也無可厚非。一期生白花作為上一部五位主人公僅存的兩位現役成員篇幅並不多,這可以理解,首先是本身和導演早就確立好的主題關聯性時效性不如另外兩位(五周年倒是很好的素材,但是時效性吃了虧,而且從通篇連17年東蛋的剪輯素材都不是很多的前提下來看,我不得不懷疑導演在五周年那會兒可能都還沒開工),另外花花為數不多的跟拍片段已經說明了這二位是有多忙(老白最近一次採訪回答100問中我說過,平均一天睡眠時間是5小時),想長時間連續跟拍的條件也很苛刻。然而拋開一期生談,二三四期生的內容實在是過少了。三期生還好,至少桃祐作為代表把剛加入時的迷茫自己和前輩的羈絆詮釋了。二期生這次我除了猴莉有個魔性大笑的片段幾乎就沒別的印象,大概還有二嫂畢業的鏡頭吧。(事後在未公開的片段中有關於猴莉的7分鐘左右的採訪,可能也是因為篇幅考慮沒有正式播出)至於四期生,我認為整個紀錄片要說然而沒說或者沒有特意點名說來的主題是傳承。畢業潮以後,傳承意味著不可避免。新加入的成員能否繼承前輩們的衣缽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點。無論自己目前能力是否足夠,但是因為喜歡乃木坂,喜歡前輩們而加入進來的四期生,至少想守護乃木坂的心是一樣的。整個紀錄片,我印象最深的一個鏡頭,是在7周年live上,kakki因為鏡頭不知所措的時候,misa拉起她的手,一起向舞台前面奔跑的畫面。正是有這樣的一群人,乃木坂才會是我們深愛得那個乃木坂。

然後談談,這部記錄片我很喜歡的地方,濾鏡以及拍攝人物的一些手法,真的是不失真實感又太唯美了。和第一部時尚的美感不同,這次的紀錄片甚至拍出了文藝氣息,尤其是鳥的大正以及最後蘇格蘭的人景拍攝,實在是太有意境了,每個畫面都是一張壁紙。

最後,個人總結,雖然有遺憾,但是整體上還是可以的。如果拋開飯和作為白騎的立場來重新去認識一個處於陣痛期和關鍵時間點的偶像團體,我覺得這部紀錄片還是可以的。雖有遺憾,瑕不掩瑜。尤其是幾處插入得BGM,配合畫面,簡直絕了。所以別問,問就是繼續上行。


我把我的豆瓣影評搬過來。

曾經在去年7月和8月在電影院看過兩次。第一次和在日本留學的乃團朋友toho新宿看,第二次帶著國內妹子趁小電影院還在上映的時候搶個尾座。

豆瓣8.3分算高的,日本滿分5分才只有2.9分。

大家都說平淡如水,事實是這樣的。乃團走了8年,現在本身就平淡如水,你要它翻起大波大浪,沒有外部震動,怎能翻得起來?相比之下欅坂和日向坂紀錄片要上映了,到時候不知道又有幾個人會去看?

回到正題,七在整部紀錄片佔了半片篇幅,有些人在噴運營太平淡無味,內涵就和我剛剛和日本某個看不慣偶像進軍電影業的那個人一樣,就是求穩。偶像電影頻出,背後是公司的不虧損考慮,偶像總有基本盤。同理,七佔了半篇,人家飯多啊,願意為了七一個人花錢。豆組可以在世博軸那邊投廣告,鳥組可以跑到紐約時代廣場投,說句不正確的話,不少選拔後排和under成員的飯,有沒有能力去做這些?至少能讓運營知道你們的能量。既然做不到,那麼在要盈利的運營面前,又有多少發言權?

對於不少飯來說,沒有照顧到他們的推,很不舒服,可以理解。但是這個世界,的確難以做到平均分配。回想你小時候,大部分老師不都喜歡成績好能力好的嗎?哪怕後進生真的很努力,在成績面前,老師還是去擁抱先進生。有了山椒の毛,你還會覺得ちゅんちゅんちゅん很好笑嗎?

說完了篇幅問題,再說走向問題。其實你讓我再看一遍,說不定某些地方可能都心不在焉了,因為大部分走向,都是我們已知的。的確導演拍片確實不太行,但是我們其實也知道的太多了。一,不少開閉走過來的,都摸過一次石頭了。從默默無聞到登頂日本,乃團的流程基本和開閉是一種路線。二,對於新飯來說,現在的補檔太容易了。你現在想往開閉早期走,很多資源都不在了。而乃團,你很容易從始創開始走,特別是最近的媒體關注度和乃團走進中國,都是觸手可得的,有的新飯都可以看個檔裝成老飯。況且就算是不補檔,知道最近的事情的人總是比知道遠古時期的人多,好巧不巧這部紀錄片還就是講這三年的事情。

具體的我也沒什麼可以多說的,我可以跟你們說,也許日向坂還殘存著乃團早期一些精氣神,如果真的失望的話可以期待日向坂紀錄片,不過那要等疫情結束了。


以下評論僅代表個人的觀影感受:

對於乃木坂46,我是一名粉絲新人,目前還未觀賞過第一部紀錄片,因此在第二部的觀感上並不會同第一部形成任何的對照。等之後有時間我會再去把第一部補過。

下面進入「不知不覺,已在此處」的簡評。

全片開頭映入眼帘的是乃木坂46新世代Ace—齋藤飛鳥面朝大海的背影,天空之上有海鷗在飛翔,場景中浪潮湧動之聲在輕緩地回蕩。突然,伴隨著海浪聲的持續,畫面一黑,緊接著海浪亦戛然而止,如夢方醒的我,就這樣來到了導演內心所在的「那個世界」。

從舞台外景到幕後,弦樂器配合著一連的說明文字宣告著序幕的拉開。這是紀錄片正式啟動拍攝的那一天。導演對我講到,他對偶像,本是一無所知。我還未及驚訝,鏡頭一轉,乃木坂46的全體成員從通道處悉數經過—全場表演似乎已經結束,後台的她們卻依舊活力四射。此時,畫面里的大園桃子好像注意到了我臉上的詫異,她帶著自己獨有的純真少女的微笑,羞澀地向我拋了句話。我沒有言語,只是同樣地笑著,冷冰的屏幕霎時間被兩個世界的笑所融化,那裡所存在過的一切悲歡離合因而也愈發地真實了起來。

(此處省略情節若若若…乾乾干…字)

影片最後,導演的攝像機跟隨齋藤飛鳥去到了蘇格蘭的首府—愛丁堡。在那裡,古典的英式屋宇坐落於人來人往的街道之上;公園旁的老人對於特色樂器的演奏樂此不疲;書館藏書的墨香肆意「挑逗」著求知的心靈。這樣一個世外桃源,的確很適合齋藤飛鳥口中那個孤僻的自己。在她眼中,乃木坂46是一切的一切;可站在乃木坂46的角度來看,她又何嘗不是那個萬眾矚目的未來。懷抱著種種對於未知的悸動,齋藤飛鳥登上了卡爾頓山。當她凝望著大海向我訴說著什麼的時候,我眼前的畫面不知第幾次地蒙上了薄霧。

或許正是因為齋藤飛鳥親歷過這一切,她才能對於眼前的壯麗泰然處之,縱使這幅壯麗映射出的,是開頭的那片夢境。

傷感的旋律響起,我即將告別影片中這個如夢似幻的世界。

「不知何時,已在此處」。

是啊,曾幾何時,乃木坂46已經爬上了夢境中的那座山峰。

是啊,不知不覺間,導演盛情款待的這餐晚宴,也要宣告散席。


不知不覺,已在此處。乃團的第二部紀錄片相比於第一部確實難拍許多。第一部可以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就是乃團的成長,主線確定之後導演便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表現手法,第一部里作為少年,娜醬,老白,老橋等人的母親敘說女兒的成長經歷。第二部的導演面對的則是一個不知不覺已然風華正茂的乃團,成長顯然不適合作為主線敘述。因此,第二部給人的觀感雜亂無章,天馬行空。

但細細品味之後,答主認為第二部紀錄片在拍攝思路上差強人意,而在內容方面確實給人不少驚喜和感動。

最起初,一個對乃團所知甚少的導演就拋出一個必須令乃團小白懷疑的問題,團內的關係真的這麼和諧嗎?導演在成員羈絆的描繪上藉助20單大賞曲sychronicity交出了滿分答卷。粉絲此前對於sychronicity的主要印象或許是

而這回導演拍攝了大賞的幕後部分,Seishiro的編舞和特殊圓陣,正是乃團羈絆在大賞live上綻放的媒介。

那為什麼yoda和momoko要哭呢?

我老婆西野七瀬的畢業是這個紀錄片拍攝當中無論如何也無法繞過的一個事件。為什麼成員會離開這樣一個家一樣的團體是導演證實了乃團成員之間關係後的第二個問題。yoda,肘哥,櫻隊,老白先後表達了對娜醬的不舍。與此同時, momoko或許已經在腦補飛鳥畢業的場景,含淚說出「為什麼我一定要面對離別?」

導演沒有花費筆墨直面回答這個問題,而是鏡頭一轉拍攝了花花在七周年live前後的故事。為了顧及音樂劇綵排和周年live,花花東京大阪兩頭跑,只睡三四個小時。花社長顧及團體和個人事業拼了老命,這也正是導演對為什麼要畢業的回答。

大top畢業之後乃團怎麼辦?導演將18年上海live與四期生甄選live有機剪合在一起,告訴觀眾:新陳代謝不可避免且正在發生,乃團仍舊是上行之坂。

最後的最後,導演選擇了飛鳥的訪談作為一個平靜的結尾。紀錄片開頭:飛鳥對導演說:「別拍我,別的成員能給你更多東西」,但是最後,飛鳥卻對導演說:「拍完了之後,你是不是也就不會關心我們了?」一次短暫的相遇離別,不知不覺間飛鳥對導演和這段工作有了一點點觸動。不知不覺間紀錄片的進度條就到了最後,不知不覺間我們陪乃團走過了巔峰經歷了分離最終依舊上行。

總體來說,這部紀錄片是一個粉絲向的電影,甚至有點DD向。期中的確少有老白猴莉等人的鏡頭,部分單推或許會對該片不滿。而且,即便我們能挖掘出主線,但是導演拍攝的時候大體根據時間順序推進。期間也夾雜了不少像六周年七周年後台以及飛鳥成人禮之類的支線粉絲福利。對於個人而言,看完後感觸良多,無法對電影做出客觀評價,只能談些自己的理解。

最後感謝上行之坂等字幕組。


封面欺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