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其實是想看看大家推薦自己的母校,以及學校在語言學教學方面的情況!感謝各位的回答!!!


我曾經在兩所大學念過語言學,博士期間也同時隸屬兩個研究所。我來講一講這幾個機構的體驗。

我的第一所大學是巴黎第五大學(Paris V - René Descartes)。坐落在巴黎城最chic的聖日爾曼大街上。很多人以為,內馬爾所在的巴黎聖日耳曼俱樂部就是這條聖日爾曼大街,其實不是。巴黎聖日爾曼的聖日爾曼是Saint-Germain-en-laye,巴黎旁邊的一個小鎮。下圖就是語言學系所在的聖爸爸校區(Saints-Pères):

你們可能會發現上邊寫著Faculté de médecine。沒錯,巴黎第五大學曾經是巴黎大學的醫學院。目前它的醫學好像也是法國最好的。但是它在改制後,也繼承了原來巴黎大學的人文學院。這個校區就是人文學院圖書館的所在地。

巴黎第五大學的語言學系是「法式語言學」的集中地。因為大名鼎鼎的法國語言學André Martinet就是這裡的鎮山之寶。他的élément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則是每個語言學系學生必讀的紅寶書。Martinet是梅耶的學生,梅耶則是索緒爾的學生。當然,我入讀本科的時候,Martinet已經去世快十年了。Martinet的妻子Jeanne,當時還沒去世,會時不時出現在大學裡,給大家瞻仰一下。當然,我不是她的粉絲,符號學的課我也沒好好學。

因為是「法式語言學」,所以學的東西都比較奇怪。Martinet的理論其實不夠國際化,導致我看別的書都有困難。好在語音學、音系學都差不多,上那些課還算是駕輕就熟。在巴黎五大我認識了我後來的導師,我時常去聽他的音系學和歷史語言學的課程,然後他指導我看印歐語方面的書籍。

本科第一、第二年,我們開了語言學概論、功能學派句法、語音/音系學、社會語言學、語言習得、符號學等課程。還有非語言學的社會學和人類學。還有計算機、英語等課。每門課都有大課和小課,我記得社會語言學的大課我基本聽不懂,最後考試隨便亂寫居然勉強及格了。社會學一個學期在討論亂倫以及夫妻生活的問題,還滿有意思的,我考試也考得不錯。句法課反正每節課都在反對生成語法。

當然,光學學校的課程對於有志於走語言學道路的學生是不夠的。大學也不會怎麼管學生。我在未來導師的指導下,又讀了漢藏語的書,然後大二的暑假我就去做綽斯甲語的田野調查了。

巴黎第五大學的語言學對學生的訓練不夠,所以我接受未來導師的建議,轉學到了巴黎第三大學。一直就待到了博士畢業。也是我待得最開心的地方。

巴黎第三大學是巴黎大學改制後得以用「索邦 Sorbonne」命名的幾所大學之一,稱為La Sorbonne Nouvelle (新索邦)。它的語言學在法國算是不錯的。尤其它有一個語音學院,應該是法國最好的語音學院。在那裡遇到了很多好同學和好老師。就連門衛的巴西大媽,後來我博士畢業後回來拿畢業證(念博士以後我就很少來這裡),都還記得我,問我的近況。

大三第一學期,語言學的教學強度就明顯比巴黎五大強多了。首先劈頭蓋臉的三個句法課。一個是生成語法,一個是Dependency grammar,另一個是不知道啥句法(這個不知道啥句法的老師後來變成了我的另一個導師)。由於巴黎第三大學從本科一年級就開始學習生成語法,我大一大二都在批判生成語法當中度過,有點不適應,老師也很嚴,結果第一次考試我拿了9分(法國滿分20分,10分及格)。我跟老師說:Op, je ne suis pas encore générativiste(我還不是生成語法的人). 老師說:Cest pas le but(這不是目的).後來我的成績就有所進步,考得都不錯了。

當然,來到巴黎三大不聽語音學的課是不行的。在這裡我接觸了最先進的儀器,最好的語音學老師團隊以及最熱愛的語音學的學生。沒錯,語音學方向的學生水平比普通語言學方向的高出一截。因為他們有明確的目標,而學普通語言學的學生,很多只是想混個文憑。於是我自我感覺在語音學這方面得到了比較好的教育。當時法語的聲譜圖一般都能看懂。

巴黎三大還有很多有意思的選修課,比如非洲語言,匈牙利語言學,田野調查等等。計算機、統計學的課程也有不少。反正就是很快樂。師生之間很融洽。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同學,其中有一個同學五十多歲了,曾經是社會科學高等學校的社會學博士,因為身患了一場大病,停止工作,起死回生後沒什麼事,就註冊了巴黎三大的語言學。他是一個很有趣的人,跟他聊天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不過有一些課我實在沒有辦法理解。有一門課叫ethnomethodology。我為了理解這門課,專門買了它的創始人Harold Garfinkel的書來看,愣是沒搞明白咋回事。考試居然及格了。

我的碩士繼續在巴黎第三大學念。碩士的上課內容也有語音學、句法學、形式語義學、社會語言學語言學史等等。印象中都是些基礎課程。然後為了取得博士合同(法國的博士有兩種,一種是合同博士,每個月有工資,一種是自費博士,自生自滅),我開始重視考試成績,要保證平均分在16分以上,反正基礎語言學如音系、句法,還有統計學、英語、計算機這些,我都要求自己考18-20分,然後另外一些沒什麼把握的,也要有15分。也許中國人真的比較會考試吧,最後的考試分數往往在我控制範圍之內。加上碩士論文寫得不錯,最後我碩士畢業的平均分達到了18分還是18.5分。反正虛高。

最後還是沒有獲得博士合同。裡邊有其它的原因,不表。

當然,作為一個想學習語言學的青年,沒有博士合同還是要繼續註冊博士的。在法國,你需要在一個大學註冊為博士研究生,然後還要掛一個導師所在的研究所。我自然在巴黎三大繼續註冊博士,因為有兩個導師,研究所就掛了兩個,一個是東亞語言研究所,一個是伊朗印度研究所。

當然,我主要是在東亞語言研究所活動。

東亞語言研究所的辦公室離巴黎五大不遠,但是要一直走到靠近塞納河,對面就是盧浮宮。所以很多同事就會選擇坐地鐵七號線在盧浮宮下車,穿越盧浮宮的廣場,過河來上班。在這裡我又度過更快樂的四年時間。遇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一些好朋友。

當時研究所的辦公室是原來的閱覽室改裝的,學生和老師是一起的。所以我們跟法國東亞語言學研究的佼佼者在同一個屋子裡辦公。比如說沙加爾,跟我們就隔一個書架。所以有任何問題可以隨時問,隨時討論。有時候,老師們也會拿著他們寫的中文論文或者摘要讓我們改。

我坐在沙加爾的座位上,體驗當沙加爾的感覺

中午飯也到食堂吃,有時候老師會跟我們一起吃,然後在餐桌上聽他們高談闊論。當然,另外一個高談闊論的是鵝師,跟他學到了很多有益的東西。

最快樂的是每周三下午的講座。這是當時曹茜蕾(Hilary Chappell)組織的系列講座,每周會請世界各地的語言學家來演講,有時也會讓博士生來介紹自己的成果。然後每次聽完講座都有冷餐會,吃的雖然都是零食,但是有我超喜歡的蘋果酒(cidre)。然後喝飽了酒,有時大家就一起下館子。

對了,最近法國有個網紅,其實是我們的老朋友。他是一個流浪漢,後來撿到了美術學院留下的顏料,就開始迷上了繪畫,每天都筆耕不輟。他的老巢就在我們研究所外邊。我們都叫他臭大叔。結果去年他被法國媒體報道了,知道了他叫Marco。不知道疫情期間,他最近過得如何。

我的導師曾經感嘆:巴黎是最適合念語言學博士的地方。你可以找到幾乎任何一個語系的頂尖專家。我覺得確實如此,非洲、南美不用說,是法國的傳統。東亞語言研究所的實力也非常強大,漢藏語系不談了,「阿爾泰」語言有Vovin坐鎮,他幾乎是萬能的。

另一個研究所,是伊朗印度研究所。因為我的主要導師是研究波斯語句法的。但是我去得不多,因為我的論文是第二導師(向柏霖)主要指導的。但是伊朗印度所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活動。比如每年的波斯新年都有研討會,會上還有波斯風格的食品。而且會上不一定是語言學的內容,還有歷史、考古、文獻等研究,很有意思。

像我們這個方向的語言學博士,一般不是參與導師項目,而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所以不存在幫導師幹活兒的事兒。而且因為我們研究的東西跟導師的不一樣,所以我們跟老師們經常是互相請教的,老師會來問我們問題,我們也會去問老師問題,而且如果導師的文章有問題,我們也會指出。唯一不同的是,導師可以引導我們走向正確的研究方向。

反正,除去法國生活的種種麻煩,我還是很懷念在巴黎的學生時代的。


(雖然背景彷彿挺相關,但本人語言學學習經歷基本都在國外...就算如此!也想來強答一番!)

(可能毫無借鑒價值的)申請經驗在最後,嘻嘻。

背景:國內雙非本科德語畢業(大約相當於四年語言班吧...雖然這麼說好像有點過分hhh),本校保研念了一學期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下的英語語言學研究生(肄業),之後溜去德國學習日耳曼語言學,後被北美語言學博士項目錄取。

結論 (基於個人經驗,歡迎批評討論指正):國內學習語言學相關專業,請認準名校。且名校中,若導師既可以帶翻譯學方向,又可以帶語言學方向,還能帶文學方向的,除非這個老師真的厲害,不然就不要考慮了。這樣大致篩一波後,再了解一下課程設置、導師專長、畢業生流向,如果能找到在讀生了解一下,那基本上可以自己作出判斷要不要讀了。擇校時也不必盯著帶「語言學」的專業,中文系、英文系都會有很好的語言學方向。這樣挑選完的學校,都是精華了。

以下純屬個人經驗和感想,僅供參考。如果題主對歐美語言學專業/行情感興趣的話,那我的經驗可能會更相關一些。

國內研究生那一學期上過的課有語言學導論,語言學流派,學術論文寫作,二語教學。體驗了一學期,看了三年的整個課程安排,雖然當初完全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是哪裡的狀態,但是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還是清楚的。遂退學,申請德國研究生(當時錯過了招聘季,另外覺得有碩士學歷加持也不錯)。

去德國前我都不知道語言學是什麼,只當是一門文科專業。結果到了德國,同學裡男女比例異常(?)均衡。兩年時間裡學習了:

Statistics in R - 統計學與R語言相關,做夢都想不到學語言學要學這個...

Language disorders - 看了一學期腦部核磁共振圖,還去旁觀了一個療程的speech therapy。

Logic for linguists - 反正到現在還有點迷糊...

Corpus Linguistics - 一門編程和語料庫結合的課,final project計算了特朗普的辭彙量和辭彙水平(發現和歷屆總統的差別很大,接近於美國高中辭彙難度和辭彙量(怪不得當初看新聞覺得自己英語變好,居然能不看字幕聽懂了,結果...是我想多了

當然還學了別的課,Germanic dialect variations,Germanic language history,音系、語義、句法等等...

總的來說,和在國內那一學期研究生的內容完全不同,徹底改變了我對語言學的看法。

現在想來,國內讀研的感覺是:語言學純文科(純屬個人體驗,基於當時的學校情況,絕不代表國內語言學教學水平);國外讀研感覺:我這學的都是什麼...心路歷程大約是:抵觸-&>莫名-&>有勁-&>妙妙妙-&>愛了愛了

國內語言學專業並非各個都像我讀的那一學期。現在身邊語言學博士中,有南開的,北大本碩博的,北外的,香港各大學的特別多,台灣本科出國讀博的也不少。

另外,國內語言學專業也並非純文科,例如應用語言學裡包含了心理語言學,一/二語習得等方向,這些都是重視實驗設計、數據,以及系統、科學地論證的。

================5月7日更新=================

期末太悲慘了,瘋狂碼論文。但是我沒有咕咕!

先說個其他的點。

有小夥伴在評論里詢問語言學畢業後的就業問題。這個我本身沒什麼經驗,只能說說最近了解到的一些信息。

現在正好本科畢業季,因為疫情影響只能辦線上畢業禮。nosy如我,也混進去聽了一會兒。讓人驚訝且高興的是,就算是受疫情影響,大家都找到了不錯的出路。具體多少畢業生我沒注意,大約十來個?其中1-2人已經被其他學校的碩士/博士項目錄取;2人左右準備今年申請;其他大多數人都找到了不錯的工作,有類似於技術崗一類的,有去學術機構的,還有去外語教學機構的。另外還有兩三個畢業生目前還沒有明確計劃,但都不急的樣子。其中一個正好家裡要重新粉刷外牆,也算是個活兒hhh

很多語言學學生,本科的、博士的,都在IBM、Facebook、Google實習過,羨慕得我大聲哭泣...

踩上我的西瓜皮溜去寫論文了,嘻嘻。

================5月14日更新=================

拔出了之前豎下的鐵鍬鍬,繼續挖了起來,更新一波PhD申請的過程。

(??流水賬警告??)

之前說到去德國學語言學。第二學期的時候,因為同學們的低分襯托,教授問我願不願意加入她的課題組做HiWi,類似於學生助理研究員一類的活。一學期後,成為我導師了的教授問我願不願意帶一門研究生的練習課。在金錢的誘惑下(?),我愉快地干到了畢業。之後畢業論文選題順理成章地選了課題組相關的題目。

建議一:當初我沒想讀博,進組也算是編外人員,現在想來,想要讀博的話可以儘早開始『研究』。這個可以是進到某一個課題組,也可以是自己感興趣的一個點,然後自己寫點東西,找一個或幾個教授請他們指教。之後你就可以經常修改修改自己寫的東西,和教授多約著聊聊。這算是一個找到自己興趣點,培養自己學術技能,感受一下研究氛圍的好機會吧!

提交畢業論文前一周,和導師見了一面,導師問我畢業後什麼打算,要不要讀博。如果我願意留下的話,她雖然沒法雇我、發工作簽,但可以保我衣食不愁。而我...聽後居然大言不慚,說我想去美國,想去她讀博的學校...聽完導師愣了。最後暫定我先在她那裡讀起來,然後著手申請美國的項目。另外, 她也會關注歐洲哪個項目招博士生。

後來因為已經能在導師那兒讀博了,德國不用學費,我也不用愁生活費,所以申美國也不積極了。期間導師轉發了我好多招博士生的訊息,心裡覺得不申一個好像不大好...於是寫了自薦信和研究計劃,投了申請。要求的材料不多,除了剛剛提的兩樣,大約就是成績單以及推薦人了。

歐洲的博士項目和美國的不大一樣,感覺沒有那麼『制度化』,一般是跟著導師干。我申請的學校後來發給了我面試邀請,但面試過程中我發現不光是要做研究,還有教學任務,比重還不輕。後來和導師說了,導師說...hmmmm 那還是算了吧,教書太分心。

歐洲語言學強校不少。在德國的有(不完全例舉):柏林ZAS語言學研究所(柏林自由大學),哥廷根大學,圖賓根大學(語言學傳統強校),康斯坦茨大學(傾全系之力研究『問句』),萊比錫大學。另外,歐洲其他國家也有巴黎高師、博洛尼亞等等。歐洲留學,風景優美,交通便利,歷史人文、名勝古迹,因有盡有! 德國高校還不需要學費(巴登符騰堡除外),物價普遍okay。歐洲留學,你值得擁有!

建議二:申請歐洲博士項目,可以試著提前聯繫教授,有一些交流。個人感覺,歐洲招收博士生更像是招聘或是收弟子,研究大方向上需要和導師一致。這一點和美國『標準化』的『流水線』比較不同。我個人喜歡美國的模式:新生入學,不論方向、不選導師,先打基礎、查缺補漏,會有一個過渡期。

之後日子慢慢地過,也沒想別的事了。一天,離美國申請季結束還有仨禮拜的時候,導師問我:『你申請美國的事情怎麼樣了?怎麼還不找我寫推薦信?申請的時候別只盯著那一個學校,別的學校也可以嘛。比如過xx大學,雖然他家語言學近兩年有點沒落,但也還可以的(老師,這麼說真的好嗎?hhh)。還有xx大學,那裡的教授和你方向挺符合的。xx大學也不錯,就是生活費太高。記得廣撒網啊!』

我聽完...訕笑...說...『嗯嗯,好!嗯嗯!廣撒網廣撒網,哈哈哈!』 然後寫了申請,找了倆教授寫推薦信,網上提交完,就沒管這個事了...畢竟,每年只錄5個人...最後的最後,也就申請了一個美國的項目,寫自薦信,太羞恥了...

申請過程、材料

申請材料並不多,不需要郵寄,大多在線提交。除此之外,比較費神的有:語言成績,簡歷,writing sample,personal statement。

語言成績:語言成績算是最不費神的了。大多數學校需要GRE,TOEFL或者IELTS成績,並達到一定標準。目前一些學校不要求GRE了,TOEFL和IELTS二選一就好。我考的是IELTS,因為申請研究生時考過,比較熟悉。對於TOEFL,一竅不通。

當時對雅思的要求是overall 6.5,每一小項不低於6。這一要求並不高,就近約個考試,去就行了。雅思成績出得比較快,還能通過官網發送電子版成績給申請的學校,又少了一件操心的事,美滋滋。

簡歷:如果有讀博計劃的話,建議從現在開始就時時更新自己的簡歷。模版的話,網上俯拾皆是。做到版面乾淨整潔就好,沒什麼別的要求。

Writing sample:很多學校都會提到The writing sample should demonstrate an applicant』s ability to pursue serious scholarly inquiry,而ability to pursue serious scholarly inquiry可以說是讀博的核心之一了,由此可以看出writing sample的重要性。

我直接用的碩士論文,改了改語法和格式。Writing sample可以是你寫的任意論文,甚至非語言學相關的都可以。通過writing sample,學校想要了解:1. 申請者是否能清晰流暢地使用外語;2. 是否有獨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 是否能think critically。

寫完之後請人通讀一遍,看看是否有自己沒有寫詳細或是邏輯不連貫的地方。語法、格式這些細節也要注意到。

Personal statement:個人覺得這一塊最頭疼,因為當時沒有寫ps的經驗。但後來發現,一旦起了調子、寫好開頭、情緒到位、茶水充足,半天不到就能寫個草稿。之後放置幾天,再進行修改,逐步完善。文字可以追求高大上,但沒必要華麗(千萬不要油膩)。

我的ps結構大約是這樣的:

  • 開頭三句話,簡明扼要,直抒胸臆:
  1. Languages are charming. 我費了半天腦子就擠出這三個詞。
  2. 解釋為什麼對你來說charming。
  3. 說明你主要的研究興趣和目標。泛泛一提就好,下面有得是篇幅讓你展開。

這一部分共49字。

  • 第二段,半頁篇幅講述求學過程,挑重點並展開細節:
  1. 開始時間:I began studying language scientifically at 哪一大學. During the study in 那個大學, I have laid a solid academic foundation in formal linguistics covering the areas of XX, XX and XX.
  2. 學術相關經驗:某一時間點, 我開始關注XX課題。 I was so fascinated by 某一課題、現象。 在對其進行研究期間, 我領悟到了什麼、進一步發現了什麼、產生了什麼疑問,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受所申請學校的某位教授、博士畢業生所寫的某一篇論文啟發,受益良多(彷彿很狗腿,但說的話也確實是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例如:I saw how XXX (2000) develops an elegant and neat theory as XXX looks at a phenomenon from a point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 and how 某一現象, which I took for granted as XXX, could be actually a controversial, but intriguing research topic.
  • 第三段,學習之外的相關經驗:這一塊可以寫是否有助教經驗,是否參與組織過一些reading group,從這些經驗里你得到了什麼(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加強自己對知識的掌握,開拓了視野,了解了其他語言學研究的領域,等等)
  • 第四段,明確目標:
  1. 說明為何申請這一學校的這一項目,例如:誇一誇所申請的項目。雖然聽著狗腿,但這個項目必定有吸引你的地方,不然也不會申請,對吧。說自己的真情實感就好,切忌油膩。
  2. 這一項目為何適合自己
  3. 這一項目的課程、教學安排,教授的指導方式對你的成長有何助益
  • 第五段,自己的興趣愛好:
  1. 讓別人知道自己不是死讀書的,讀博壓力大,但是你有排解壓力的辦法。
  • 結尾:一兩句話就好,例如:希望自己能有機會深造。在你看來,所申請的學校能夠提供最好的資源以及全面系統的學術訓練,能為自己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我的ps結尾共30字。

寫ps時,給自己定的目標是不說假話,不刻意誇大,簡潔明了,真情實感。因為我當時只申請了一所高校,所以"狗腿"的部分寫的其實都是真實的想法,完全不心虛。如果小夥伴們申請多所學校,多多研究各個學校的PhD項目安排、優勢、資源,針對不同學校對ps進行修改,不要一份ps走天下哦。

以上回答對你有一丟丟幫助的話,點個讚唄,嘻嘻。

同時也歡迎各種意見、建議和批評指正!感激不盡~


背景:Northwestern University美國西北大學(不在西安,在芝加哥)語言學+神經科學本科,目前在斯坦福讀語言學PhD,研究方向:句法/心理語言學

我的本科生涯

我本科學語言學其實是挺陰差陽錯的一件事情:高中雖然一直在理科班,但是我一直對傳統的數理化這些學科提不起太大的興趣,反倒是不務正業、喜歡鑽研各種奇怪的語言。當時我甚至都不知道「語言學」是一門正經的學科,更是根本沒有想過以後會學了這個專業。

後來出國讀了本科,恰巧我大一的那年學校剛剛開設了神經科學(Neuroscience)的專業,校園到處都是騙大家選專業的宣傳彩頁。聽信了網上「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的鬼話,我屁顛屁顛地去報了神經科學專業,有幸成為了我校有史以來第一批神經科學專業學生。

專業選完了,我才發現上了賊船.... 那個時候,學校根本沒有一個獨立的「神經科學」系!這個專業的專業課的老師,都是從生物、心理、語言病理各個系東拼西湊來的,開的課自然也都是五花八門。我的第一門專業課,是由當時的心理系系主任Mark Beeman和語言學系系主任Matthew Goldrick合教的「Language and Brain"。這個時候,我才真正知道原來語言學是一門正經的科學。受到這門課的影響,我後來作為本科RA加入了Cynthia Thompson教授的失語症實驗室,不過我倒是始終沒有做任何有關失語症的項目,反而用實驗室的EEG器材做了個有關中文關係從句的心理語言學實驗。因為本科生的科研經費都是學校出,教授也就挺支持的。最後這個項目做出了一點點成果,在大三那年去了SNL(神經語言學學會)的年會(文章一直拖到現在也沒發出來,有點慚愧....)

網圖,我校的語言學系小屋

大二的時候,我才算真正開始學習語言學。語言學課程分三個不同的track: syntax(句法), phonetics/phonology(語音、音系), semantics/pragmatics(語意、語用); 每個track都要上夠一定數量的課才可以畢業。這之中,我們系的phonetics/phonology算是學術界比較強的,有Matt Goldrick、Jennifer Cole、Ann Bradlow一眾大佬,而另外兩個略微薄弱一點,syntax 更是只有一位老師(Masaya Yoshida,下稱「吉田老師」)。說來也巧,我偏偏對syntax尤為感興趣,於是就始終追隨著吉田老師,從Intro Syntax,到Typology、Japanese Syntax、Experimental Syntax、GB Syntax、Minimalist Syntax, 他開什麼課我就上什麼課。直到大四的春天,我已經上完了研究生的全部句法課,吉田老師也實在是沒有可以開的新課了,於是就開了一門 "喬姆斯基討論課", 內容就是他每周帶著我以及另外兩個忠實的句法學生,跑到城裡的愛爾蘭小酒館,點一盤炸雞翅,一桌啤酒,胡侃兩個小時喬姆斯基。

自從我大二那年我校唯一的語義學老師Alexis Wellwood被南加大挖走之後,吉田老師的實驗室就改名叫做 「Syntax, Semantics, and Sentence Processing Lab (句法、語意、語句處理實驗室)", 這個名字相當的霸氣,包含了語言學一多半的分支。實驗室的名字也是很準確地反映了吉田老師的工作量:整個系幾乎一半的博士生,都是他帶的學生。儘管如此,他還是堅持每周和每一個組裡的本科生面談一個半小時。用他的話說,他要讓 「每個他帶的本科生畢業前都發表點東西,申上個好grad school」,如今想來,和業界那些對學生愛答不理、郵件不回的所謂「大佬」比,吉田絕對算得上是千年一遇的寶藏導師。在吉田老師鞭策下,我研究的方向是漢語wh-疑問句孤島效應,文章發在了Linguistic Inquiry上。後來也靠著這篇文章做writing sample,幸運地申到了PhD。

我的PhD經歷

從胡佛塔俯瞰校園,我們系在紅箭頭那裡

本科畢業之後,我選擇來斯坦福繼續讀PhD(斯坦福其實算不上句法學/心理語言學的傳統強校,但還是因為一些挺複雜的原因最終選了這裡)。斯坦福的語言學系和西北比要大很多,經常能看到組會一下子來五六個教授的盛況。選課上也有機會遇見成為一些業界大佬的學生,例如Paul Kiparsky, Beth Levin, Chris Manning,Penny Eckert, Vera Gribanova等等。學校和西北比也明顯要更財大氣粗:第一次在斯坦福跑實驗,在proposal上膽怯地寫了計劃招48個被試,生怕導師會不願意掏錢。誰曾想,導師大筆一揮,改成了360個!每個被試3美金,一個小實驗就花了一千多刀,導師很爽快地就把錢給付了.... 要想在以前,跑100刀的實驗都要和吉田老師掰扯半天...

我現在正處於做第一個QP(Qualifying Paper)的階段,研究的方向依舊是實驗句法。自從Ivan Sag去世之後,系裡就沒有人做這個方向,只有做實驗語義學的老師,和理論句法的老師。目前我的感受是,需要不停地給實驗導師解釋為什麼要做句法,跟句法導師解釋為什麼要做實驗,也是挺艱難的... 不過最近幾組實驗的數據還算不錯,未來還是光明的!


瀉藥! 我現在就是英語和應用語言學大二在讀,是在寧波諾丁漢和英國諾丁漢的2+2項目里;

我的課程設置因為是Applied Linguistics可能和在美國學Linguistics的不一樣,雖然我在大二也會學語言學概論,但是我課程主要的設置還是集中在四個方向:Sociolinguistics (包括英語的變體和發展,以及與社會文化相交叉的身份認同,性別,種族等問題);Psycholinguistics (我們學校的心理語言學主要還是集中在語言習得這一塊,然後大牛比如D?ney也都是在教motivation towards language learning); Literary Linguistics (因為我們專業也會選修文學和戲劇的選修課,然後這個文學語言學也是會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文學作品); Discourse Analysis 我們學校話語分析主要還是功能語法那一塊,韓禮德的各種理論都會被當作framework來研究

總體來說我們學校的應用語言學設計還是會偏向humanities 這邊,phonetics, phonology 很多偏science的方向都不會精學,只是會簡短地去介紹一下


喜歡就好,這是興趣愛好,有興趣學起來就好很多。其實每個專業都一樣,不同專業不同體驗。但努力做喜歡的事和學習知識的能力和目的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別。


本科母校是南開大學,南開大學的語言學的話,據我了解,外國語學院的李兵老師搞音系很厲害。李兵老師有一個學生叫隋妍妍,她博士畢業於uPenn,本科的時候她教我語言學概論。她要求很嚴格,作業很多,很難,她全英授課,語速很快,還給我們講了諸如distributed morphology等前沿理論,讓我們讀一些全班沒一人讀得懂的paper,使我們接受嚴格的形式語言學訓練。

現在研究生讀的是廣外,我讀的形式語言學/句法學。廣外句法學的老師都很厲害,因為他們很多是寧春岩先生之前培養的學生,比如溫賓利、何曉煒、韓景泉,此外廣外還有石定栩、張慶文(博士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導師是鄧思穎)、吳庄、陳哲(博士畢業於威斯康星麥迪遜,導師是李亞非)、馬志剛等教授,他們都很厲害。廣外的形式語言學科研團隊的水平,全國第一我們不敢說,但前三是肯定的。

廣外除了句法學,其他語言學分支也很猛,特別是二語習得、心理語言學(董燕萍老師很厲害,後來去了浙大)、語用學(畢竟有何自然教授打下的基礎)。廣外的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是迄今為止該學科唯一的國家級重點研究基地。1988年,廣外的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被批准為國家級重點學科,是該學科的第一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官方網站: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

廣外其他方面各方面都是挺爛的(比如說學習和生活條件啊、某些行政部門啊、個別學生的素質啊),雖然沒有爛到不能接受的程度。要不是因為廣外的學科實力,我早就退學了。


不請自來,談一下自己待過的幾個學校吧。

我本科是在阿姆斯特丹大學讀的語言學。課程設置在這裡可以找到 https://studiegids.uva.nl/xmlpages/page/2020-2021-en/search-programme/programme/5942/239287。歐洲和美國不一樣的是,選課的自由度很低。我們項目前兩年的課程是全部固定的(除了第一年可以選不同的語言課程)。課程基本上涵蓋了語言學大大小小所有方向,包括傳統的句法,語音,音系,還有神經語言學和語言與語音紊亂等。項目的老師背景很雜。有在生成語法框架下做句法,形態和習得的,有做系統功能句法和音系的,有做的比較應用的(如語言障礙與診斷),也有做話語分析和認知語言學的。另外阿大還有一個很牛逼的專長做形式語義和計算機語言學的研究所ILLC,裡面很多老師是有和語言學項目/ACLC共聘的。本人因為一直對語言加工比較感興趣,系裡面也沒有做這個方向的,所以在隔壁萊頓做了幾個相關項目,碰到了幾個很不錯的老師。

大三上我在美國的馬里蘭大學待了一年。當時純粹是沖著這個學校在心理與神經語言學圈子裡的名氣去的。我在萊頓一起工作的一位導師也是那裡畢業的。因為待得不久所以也不好說什麼。有一個很明顯的感受是他們系裡的人很團結。經常是很多人一起看同樣的論文,然後一起做項目發文章。他們系很強調合作,比較習慣獨來獨往的人在他們系可能會很不適應。

去年申請研究生的時候考慮了很多國家。不想繼續在阿大讀語言學碩士還是因為我們系太「功能」了。比如科研型碩士的第一年有12學分必修是關於功能句法的,12學分關於話語分析的。我對這些方向都不是很感興趣。申請的時候廣撒網申了歐陸很多學校的碩士和美國的一些博士。因為不太確定自己的背景能伸到美國什麼樣的博士,所以就只選了四個很喜歡的學校。沒有申請馬里蘭是因為他們系在申請的時候就要你有很明確的program,以及博士的第一年上來就很intense。美國很多學校的語言學博士項目其實第一年是可以允許你上上課「閑逛」一下的。這些學校的申請基本上都是committee-based的,比較看重你和整個系的match。因為對自己具體的科研興趣還沒有那麼明確,所以就選了幾個這樣的學校。最後收到了兩個面試(一個錄取),和一個無面試直接候補的,以及一個沒面試直接脆拒的,不過還是覺得很幸運。最後接了南加州的offer,不過因為疫情和簽證原因決定延期一年了。對這個結果我覺得其實還挺開心的,因為覺得自己多了一年準備的時間(覺得自己的知識儲備很弱雞嗚嗚嗚)。因為對計算語言學比較感興趣,所以這一年空出的時間我計划去薩爾大學的MSc in Langu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項目學習。和德國其他幾個學校的計算語言學項目不一樣的是,薩爾的這個項目除了計算機語言學的課程你還可以選擇很多心理語言學甚至理論語言學的課程。我對這些方向的交叉很感興趣,希望在這兒的一年可以收穫多多。

以後有機會回來這裡補充一下在薩爾和南加州的學習經歷。對我的研究方向也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評論or私信我,我們可以聊聊~


來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本科語言學在讀。

學校就不多介紹了,直奔主題。伯克利的語言學專業方向很多,比如人類學,心理學,哲學,教育學,小語種,計算機,等等。再加上CS也是傳統優勢科目,語言學還是蠻受歡迎的一個輔修專業~好多學習CS,Data Science的同學會來跟我一起上語言學的課。(沒錯,請不要告訴我語言學是文科。)

關於具體的課程介紹戳這裡:

http://guide.berkeley.edu/undergraduate/degree-programs/linguistics/#majorrequirementstext

因為是本科學得不太深,可以看到主課五選四,介紹語言學各個分支學科:

1. Phonetics語音學

2. Phonology音韻學

3. Morphology詞態學

4. Syntax句法

5.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Linguistics

(我現搜的翻譯,不知道中文名是什麼,錯了抱歉...)

另外還有應用語言學輔修專業,只能輔修不能主修。跟語言學有重疊課程,總的來說更偏實際應用一些。

好像大家也比較關心就業問題?我們老師給過我們一些就業方向,供大家參考一下:

  1. Speech and language pathologist: Clinical workers that help individuals with speech-related disabilities
  2. Computational linguist: Develop AI like Siri by combining large database of language and machine learning
  3. Language teachers
  4. Law: The structure and meaning of sentences provides unique insight into the language that makes up our legal system
  5. Academic linguist: Research and teach linguists

簡單介紹先到這裡,之後可能會更新一些我覺得有意思的東西~有問題也歡迎在評論區問我。


我沒讀本校的本科,也不在系裡任教,情況完全不了解。我只說研究生教育。

語言學的碩士名字叫做「理論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主觀地說,我很喜歡這個專業,課程設計得當,教學質量也過關,以下我從專業方向,課程體系和主要課程三方面介紹。

一,專業方向

1.形式語言學。這個方向主要研究語言的結構與語義,跨語言對比,語言變體和語言學理論。

2.計算語言學。研究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

3.語言習得。研究人類如何習得語言,語言習得的各種影響因素,具體到一語,二語,三語習得都有涉及。

4.語言教學。研究語言教學的理論和實踐,主要著眼於在不同環境下的教學情況,比如在線學習,沉浸式教學,赴對象國學習等。

5.辭彙詞典學。研究辭彙和詞典編纂,語料庫,術語,新詞等。

二,課程體系。

課程分為:專業基礎課,方法論,專業方向課,任選課,畢業論文。一學年有3學期,一般前兩個學期上完課,第三個學期對付畢業論文。

1.專業基礎課,是理論語言學的基礎,涉及語言的方方面面。除了第四門,所有人必修。

語音學與音系學

句法學

語義學與語用學

形態學與辭彙學(可選)

2.方法論。與各專業方向搭配食用。共3門,學生根據情況選2門,每個專業方向會有一個推薦修讀的方法論,在此之外,還必須選另一個。

語料庫與計算機工具。原則上計算語言學,辭彙詞典學推薦修讀。

實驗與觀察法。原則上語言習得,語言教學推薦修讀。

語言分析論證方法。原則上形式語言學推薦修讀。

3.專業方向課。無論一個方向有幾門課,每個方向每年只開設兩門。根據專業方向選擇修讀,但實際選課時挺隨意的。

(1)形式語言學

語言學理論前沿課題

跨語言分析

形式語言學前沿課題

語言變體與演變

(2)計算語言學

自然語言處理

計算語義學

(3)語言習得

語言習得與雙語制

發展心理學與語言習得

認知與語言習得

語言發展的內外因素

(4)語言教學

語言學習過程

語言教學

(5)辭彙詞典學

術語,新詞與社會

辭彙與語言教學

4.任選課。有三種情況:所有不屬於自己專業方向的課程都是任選課,其他專業比如話語分析,翻譯等開設的基礎課也可以作為任選課,還有系裡專門開出的任選課。學生選擇1門。以下只介紹後兩類

語言翻譯

話語分析

翻譯與語篇

語言的認知神經研究

語言障礙與認知

統計學

5.畢業論文

三,課程介紹

我只介紹我知道的,畢竟我也只是選了一部分課。

1.語音學與音系學。介紹語音學基礎知識,包括發音原理,聽覺語音學,國際音標等。音系學基礎知識,包括生成音系,實驗音系,優選論。韻律學基礎知識,包括節律音系,自主音段音系,韻律標註系統ToBI,音系學與語用的界面,韻律與視聽信息的交互,一語二語的語音習得,韻律習得等~

我的專業方向,不評價,因為無法客觀

2.句法學。以生成為主。介紹句法結構,短語結構規則,X杠理論,論元結構,約束理論,移位,格語法。

噩夢,雖然得了個優秀,但我真的不想再聽到句法學一個字。。

3.語義學和語用學。語義學部分主要介紹一階邏輯,邏輯量詞,形式運算,模態與可能世界,廣義量詞,指稱晦暗。語用學部分涉及語境,前提,含義,話語結構。

我覺得語用學部分設計的很差,許多基礎知識都沒有講,而且老師講的也不清楚,我自己看書另學的。語義學非常好,被老師圈粉,我甚至想過做語義學。語義和語用不是一個老師。

4.語料庫語言學。主要涉及基礎的語料庫工具和軟體,語料標註,語料切分,正則表達式,與詞頻有關的統計方法,如卡方檢驗,Z值(筆算,心塞。。),搭建語料庫,語料庫語言學研究範式,論文設計(炒雞坑)

這門課的老師給分極其嚴格,我所有課程里的最低分就是在這裡得的,但有一說一,課上的很好,如果老師英語再好點那真是太棒了。

5.實驗與觀察法。主要講實驗設計的基礎知識,常見的語言學實驗方法,語言學實驗的彙報模式,統計學基礎,SPSS實際操作,心理語言學的基礎知識

三個老師合上,其中心理語言學部分是倆大牛,但是真心覺得,這兩位可以不用來的,因為約等於沒來。

6.跨語言分析。主要包括世界語言概覽,語言類型學,跨語言共性,具體的案例涵蓋:作通格語言,語序的跨語言比較,否定(葉斯珀森那個輪迴),介紹各類語言參數:像無主語啦,動詞第二位啦等,信息結構,傳聞的表達,不同語言的動詞對動作的編碼方式。

7.形式語言學前沿課題。這個課以專題講義的形式組織,包含以下主題:疑問,話題與焦點,克里奧爾,關係從句,轉述,否定,手語,有定和無定。

8.語言障礙與認知。也是以專題的形式。主要講各類認知和神經方面的疾病和語言的關係,屬於病理語言學範疇。涉及的疾病包括,自閉症,失語症,精神分裂,痴呆。

這個課非常難懂,不是內容難,是老師的英語太高端,聽著費勁。推薦的論文大部分也是他寫的,讀著很艱澀,我個人不太喜歡,沒學到太多東西。

9.認知與語言習得。這個課的名字和內容不太對應,其實是以二語習得的內容為主。包括二語習得的理論範式,語言輸入與互動,二語習得與認知,基於任務的語言教學法,沉浸式教學,二語習得理論在語言各層面的應用:語音,語法,辭彙,語用etc

老師是個很幽默的老太太,閱讀量很大,還是能學到不少東西。

10.畢業論文。畢業論文必須要做個獨立的研究出來,根據導師的不同,要求不同。好的畢業論文是可以拿到國際核心期刊發表的,每年都有那麼幾篇。論文答辯也不輕鬆,老師們有時會問一些挺難的問題,大部分很和善。如果繼續讀博,碩士論文經過擴展和優化,可以作為博士論文的一個章節,但前提是,碩士時得設計好,否則難以為繼。

————————————————————

我們學校的碩士課程就這麼幾個特點,選擇很多,你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來讀,課程體系很靈活,既保證了基礎知識必須掌握,又給了學生選擇空間,自己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閱讀量超大,重視實踐,絕不是空談理論。老師不會把所有東西講到家,他們會留下一些探索的空間給學生,課上不解決所有問題,而且留一些作為作業,學生自己查論文,查資料,小組討論都行,反正得把問題解決了。

但是缺點就是課程時間短,大量的內容來不及消化,而且師資力量參差不齊,有的課上的超級好,有的課真的就乏善可陳。

如果想繼續讀博,那就是另一個話題了。博士一般精於某個課題,在導師指導下認真做下來就可以。讀博時,選導師比選學校重要。

博士跟民工是一樣的,他們搬磚,我們搬數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