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刀不厚……只是短寬而已。

日本的刀,打刀太刀之類的,元重8mm都有……只是細長而已。

大刀造寬短是對鋼材質量和耐用性的妥協。


事實上,只要開打,日本刀一有機會就加寬加厚,但無奈有「定寸」這個東西,而江戶時代以後又對刀劍長度有明文規定,所以就變成你看到的這個樣子。

另一個原因就是日本人對審美的需求了。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日本圍棋最輝煌的年代,幾個大師因為無敵,已經到了「這棋要是下的不美寧願不下」的地步(直到被聶衛平剃光頭

武家也是一樣,武器美不美非常重要,日本那幫貴族又頑固守舊,難怪日本刀的姿態一直變化不大。

中國人就不一樣了,打仗嘛,方便趁手就行。但是,另一方面,中國的那些傳世寶刀其實也以纖細姿態的居多。

可能大家都覺得細長的武器更好看吧!

放點圖

天字十七號寶騰腰刀

中國,清代

南京嘉德秋拍會


圖上的抗戰大刀,是民國時期的鐵匠造。受材質和製造技術,只能做的短而寬,不然容易斷。

另外,短而寬的大刀對使用技巧要求低,大力出奇蹟,砍就完事了。日本刀相對來說需要更高的使用技巧。


沒有任何證據china大刀比日本刀重,日本刀和歐洲雙手重劍是基本一樣的重量,china大刀只會更輕,因為china大刀多是單手刀,如果和雙手刀一樣重,那速度上就完蛋了


其實日本刀要比中國這種砍刀更厚。日本刀窄厚長,這種砍刀寬薄短,總重量兩者是差不多的。這是因為用的鋼材性能差,在不超重的前提下,只能加寬保證縱向強度,減薄犧牲側向強度,減短保證整體強度犧牲攻擊距離。

————————補充—————————

有人提到了明清時期的窄身腰刀,其實和日本刀比總體上仍然是寬薄。


基本常識:中式大刀是薄且寬,日本刀多數是厚且窄。

中國唐代的規模化百鍊精鋼的水平,鬼子進入工業化時代時都比不上,之所以會從百鍊鋼慢慢進化到灌鋼條打制寬刃大刀,是因為生產力進步極大+面對的戰爭壓力特別大。


多圖預警!!多圖預警!!

是,簡單來說就是結實耐用。

明清官刀大多也是細長的。

圖片出自《刀兵相見》所有圖片皆是明清古刀,主要形製為雁翎,雁翅,魚頭,倭滾(官造日刀)

順便夾點私貨,本人的仿明代環臂布面甲加仿明倭滾刀

日月昭昭,煌煌大明!


中國的大刀不比日本刀厚,中國刀只是單純的寬。而且日本刀的技術含量也不高,古代/家傳土法製造日本刀是因為當時日本的鐵礦質量不好的不得已之舉。二戰時期的日本刀也是現代工業批量生產的,跟土法鍊鋼做的大刀沒有明顯差距。日本刀從來就不是什麼神兵利器。


並不厚,只是寬度比較大,日本的刀其實就類似中國的劍比較窄,論劈砍能力,日本大刀再鋒利都不及中國大刀! 中國大刀和日本刀對砍的話,那絕對是中國大刀比日本刀更厲害

對付不穿甲或者穿皮質胴丸的話日本刀輕利好用,但是要開重鎧還是得大刀。雙方的設計思路適合場景是不一樣的,無法類比。

1933年3月,宋哲元率領的第二十九軍「大刀隊」在喜峰口與日軍展開白刃格鬥,鬼子橫屍遍野,第一次嘗到了大刀的厲害。二十九軍的勝利和大刀隊的英雄事迹頓時傳遍全國,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

有人做過日本刀和中國大刀的復原實驗。

特地找軌道鋼鍛造的中國大刀,讓龍泉師傅用普通鍛造技術鍛造成的大刀(特地提出用村裡師傅的不要搞什麼古法鍛),兩刀能砍開半扇豬,劈汽車能劈開一輛汽車的車頂完全不傷刀刃。

龍泉打造的日本刀,一刀能砍開半扇豬,劈汽車兩下刀就卷刃廢了。

中國大刀重,刀背厚,刀身寬,砍硬物好,削開半扇豬的時候豬骨頭完全不形成阻力,反而是堅韌的豬皮組織對刀身形成了很大的阻力,這是刀身寬的缺點。但是砍車的時候猶如神助。

日本刀刀身窄長,削半扇豬的時候一刀兩斷乾淨利落,砍車的時候不行了,刀身窄造成刀身堅固度不足,承受不了用刀者的劈砍力量,兩下刀身就變形卷掉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