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人給你發短息,你回答「收悉」來代替「收到」。


瀉藥

大概舉一個老舍的栗子吧

1930年5月,老舍從英國回到北京,寄住在好友白滌洲教授家中。北京一個很有影響的文藝社團—「笑社」希望老舍能夠加入,於是派了代表陳逸飛拜會老舍。但陳逸飛沒有見到老舍,只好留下一信。第二天,陳逸飛即收到老舍的回信—「辭王啟」,內容是:「逸飛先生:您來,正趕上我由津回來大睡午覺,該死,其實白老先生也太愛我了。假如他進去叫我一聲,我還能抱著『不醒主義』嗎?您封我為『笑王』,真是不敢當!依中國邏輯,王必有妃,王必有府,王必有八人大轎,而我無妃無府無轎,其『不王』也明矣。我星期三上午在家,您如願來,請來;如不方便,改日我到您那兒去請安,敬祝笑安!弟舒舍予鞠躬。」

大概其實可以看出來,語言其實都很平凡,但文化底蘊卻是藏在其中。與其多找這樣的句子,不如多看幾本名著。


見字如面?

不過現在還在寫信的本身就很有文化或很有情懷了吧。


多讀多看多記多用,多學點成語,很有幫助。


腹有詩書氣自華,不是哪些句子讓你說出來有才華,如果一個人真的有才華,那麼TA從內到外都會散發著才華的芬芳


經常讀書,摘抄一些好的句子,並應用就好了
「間或」代替「偶爾」

落花時節又逢君。


朕已閱

小透明謝邀

看到這,就想起古代文學史的女神老師

初相見之時,她說,國士相待

瞬間覺得那是一種詩書氣息的自然流露


說得少些猶為貴
同意引用成語或典故來點綴自己需要陳述的語言時會事半功倍 得體地顯示出文學素養 更多的我想可以使用長句子 這樣顯得人思維連貫

瀉藥。

個人覺得讓人覺得你有文化不是通過哪一句特定的文字,而是氣質與文學常識。

記得我還比較小的時候,我哥去旅行給我寄明信片時,起筆展信佳,令當時年紀小的我頓感不愧是文化人……

現在想想,還是要好好學寫信格式與常用語句啊……比大白話自然是有味道一些的。其他情況同理。
我感覺在口語中適當使用成語,也不說具體使用哪些,只要能適當使用成語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不濫用,就能使自己的表達言簡意賅,顯得有文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