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想問的是:大家對互聯網是不是存在什麼誤解?

我想之所以互聯網這個詞這麼普及,成為所有人都簡稱的一個詞,本身在於互聯網在國內的普及度。只要大大小小的公司,稍微接觸到了互聯網的功能,都會把自己的企業標記為互聯網企業。就像一個人在醫院工作,看見人就介紹說我在醫院工作。但醫院裡的工作也分很多種類的崗位,不是所有在醫院的人都是醫生。

同樣,互聯網行業里的公司也分技術型公司與運營型公司,也有高門檻的高新企業,也有低門檻的企業。再細分到公司裡面,既有要求比較高的崗位,也有要求比較低的普通性崗位。這些都是互聯網的組成部門。還有則是互聯網太大了,含括的內容更加豐富,導致互聯網這個詞普及率很高,當你無法和別人解釋你的崗位導致是做什麼的,直接說我在互聯網行業或者公司,別人好像就理解了,是一樣的道理。

互聯網行業作為新興行業,本身就處於成長與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就對人才非常渴望。高新,財富,風口這些詞,又滿足了很多人對這個行業的想像。尤其是這些年很多獨角獸企業的上市,更是讓很多年輕人對這個行業期待更深,已經不會去思考這個行業是否已經到了拐點?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是否具有門檻?對自己的未來是否又幫助。

事實上,這個行業很多崗位門檻很低,而且薪水也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高。工作強度確實非常高,被所謂的效率,時間,速度洗腦之後的這個行業,所有人幾乎都在負荷前進。

最近更是創造了:程序員的35歲危機。積累與經驗,好像對這個行業沒有任何意義。這說明什麼?不是恰恰說明這個行業門檻很低么?

所以,年輕人在選擇自己的職業時,既需要考慮當下的環境也需要未來的發展。

以上,謝謝。


我就是從互聯網行業轉製造業工廠。

本科學渣一名,幸運畢業,校招進了一家年GMV十多億的互聯網服裝公司,一干就是三年。公司內輪崗也不少,做過數據運營,用戶運營,流量運營三個崗位。

怎麼說呢,幹了三年,第二份工作原本還想干這行,但是到了一看到後台就吐的地步。所以果斷轉行,進去了一家製造業企業,崗位是物料計劃專員。(做過數據分析,這塊比較上手)

怎麼說呢,從互聯網行業轉製造業挺激動的,也蠻有挑戰性的。。好多上家公司的小夥伴不理解。或許這就是嘗試的人生吧。

第三份工作或許會去互聯網行業,我也僅僅是想在製造業鍛煉一下。CBD寫字樓的經歷和製造業大工廠的經歷,我覺得對我人生都是一種歷練。

在製造業企業快半年了,怎麼說呢,每天六點多下班,不用擔心加班,也不996,搞完自己那一攤就完事了。雖然沒有周六,周天,工作環境也從CBD寫字樓換成了機器轟鳴的工廠,一年四季的寫字間環境,變成了工業大風扇呼呼轉的車間,可也不會有主任晚上十一二點讓我起來了響應。

前幾天天望著快五十的主任,感覺備有安全感。沒有互聯網30,35各個年齡獨木橋的危機感。

工資的問題。因為都是二三線城市。工資差別不大,互聯網行業十三薪,平均每月五千出頭。製造業每月工資到手4500左右。基本維持。不上也不下。哈哈哈哈。


放棄吧,現在所謂互聯網人,都是一種嘲諷,懂技術的不懂運營,懂運營的不懂市場,懂市場懂運營懂技術的都轉型自己做產品了,實業+互聯網工具是未來趨勢,


我是從互聯網行業轉業出來的。

而我轉行的點在於,從一個新興行業去到一個更為新興的行業。

從媒體鋪天蓋地的描述中,互聯網=朝陽行業,互聯網=高大上,互聯網=高薪,

從某種程上來說其實都是對的,此外還有一點,我見過的大部分的互聯網行業的人,是真正想做事情的,也會成為吸引人的一個因素吧。


1.互聯網算不上高薪了;

2.互聯網也算不上高新了;

互聯網吸引人的主要原因,個人認為是它的包容性,過去傳統互聯網因為他的包容性高,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才吸引了無數人轉行互聯網。而如今許多新的領域,比如智能科技等,也亟需大量人才,但因為進入門檻高,想轉行這些新行業需要付出的遠比過去轉行互聯網要高,而造成了供需不對等的局面。


昨天去吃麻辣燙,那老闆就是互聯網出來的


因為現在是信息時代 ,互聯網行業是現在同時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隨著時代不斷地更新,一層不變肯定是不行的,新生代的互聯網足夠精準,覆蓋面積廣,傳播速度快,已成為互聯網行業發展的主力軍,也是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所以說做互聯網項目是非常有市場和前景的,做互聯網行業的就比較多了,它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流


互聯網是不是高薪不清楚,但很清楚的是幾年前互聯網創業的遍地都是,還有我覺得高薪的是it和金融吧,it不單指互聯網,it包括軟體公司和互聯網公司,甲方乙方,實體it部門和純it公司,反正差不多那樣了,現在國內基本還是it和金融都高薪吧,國外就是普工(水泥裝修工電工)還有護士律師之類的比較高薪,網上看的,不一定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