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會有這種疑問,古人是怎麼知道這個食物的寒性和溫性中性的?有的時候就很苦惱,喜歡吃水果,但是中醫不建議吃水果,如果要吃,還要吃溫性平性的,不能吃寒性的,吃什麼水果前還要百度查能不能吃,或者全部都煮一煮。我還是比較信中醫的,可能是一直沒有遇到靠譜的,天天看養生堂節目,也不清楚他們到底是為了賣葯還是還是真心會有神醫,也不知道請來的專家到底靠不靠譜。有時候會懷疑。


「古人是怎麼知道這個食物的寒性和溫性中性的?」------你的這句話,問的太好了!自己再動腦子思考一下吧。

「我還是比較信中醫的,可能是一直沒有遇到靠譜的」----再想想,這是為什麼。

「天天看養生堂節目,也不清楚他們到底是為了賣葯還是還是真心會有神醫,也不知道請來的專家到底靠不靠譜。有時候會懷疑」----恕我直言,不怕你不高興,你的智商不很高。但知道懷疑,還有希望。


不存在,這是天中醫的中藥學博士說的,有問題找他去。


某位中醫的回答很有趣,節選一點:

@中醫彭文昭

首先,存在嗎?

答案肯定存在啊!你冬天冷了,喝薑湯就能暖身子,夏天熱了,用薄荷可以給你清涼感,吃西瓜可以補充電解質水分出汗降低體溫,這不是很直觀的「寒熱」感受嗎?

————————————————————

從這位中醫的回答可以得出薑湯是溫的屬性,而西瓜是涼的屬性。

那好,我在冬天把薑湯冷到結冰渣,你喝了會暖身子嗎?我在夏天把西瓜加熱到42度,你吃了會覺得冷嗎?

所以我的結論是:根本不存在什麼溫寒屬性,看過這些中醫的回答就知道了,中醫的屬性全是形而上學的東西,既無法定性,更無法定量。


看了一下這個問題下的所有答案,都把這個問題簡單化處理了。其實這個問題是個非常深奧的問題,裡面涉及到哲學中大量的知識,比如經驗證據的客觀化標準、命題的可否證度、實在論等等,我這裡講一個相對簡單的方法:競爭性理論的選擇,即在解釋同一個現象的不同理論間,應該採信哪一個理論。

寒涼溫熱實際上是中醫四性五味理論(又被稱為性味歸經理論)的「四性」,其核心概念是任何藥物/食物都具有一定的「性」,「性」是藥物/藥物性能的一個方面。以牛奶為例,很多人喝牛奶會拉肚子,而拉肚子被認為是吃了「寒性」食物的一種代表性特徵,因此牛奶是寒性的。按照四性五味理論,對於「喝牛奶會拉肚子」這個現象的解釋是:寒性食物會導致拉肚子。有另外一種競爭性理論來解釋其背後的原因:某些人體內缺乏乳糖酶,導致乳糖不耐受引起拉肚子。

現在的問題就來了,到底應該採信哪一種理論?

一般的判斷標準如下:

  1. 哪一種理論擁有更好的解釋力?
  2. 哪一種理論具有更好的可檢驗度?

根據我們的經驗證據,並非每個人喝了牛奶都會拉肚子。其中有一些經驗證據是這樣的:小孩子特別不容易喝牛奶拉肚子,成年人更容易喝牛奶拉肚子。白色人種不容易喝牛奶拉肚子,東亞人種的成年人喝牛奶更容易拉肚子。喝牛奶腹瀉的人,並不只有腹瀉一個癥狀,還會引起腹脹、腹痛等其它癥狀,而「寒性」無法解釋這些癥狀。對於這些現象,四性五味理論缺乏解釋力,而乳糖酶理論更具有解釋力。

對於可檢驗度,想檢驗乳糖酶理論很容易,只要檢驗患者體內乳糖酶含量,或者讓患者同時吃乳糖酶和牛奶,就可以驗證理論是否正確。而對於四性五味理論,你無法檢測人體的寒性值,所以幾乎是不可檢驗的。

很明顯,在這裡四性五味理論是無法與乳糖酶理論競爭的。

當然,四性五味理論的應用範圍遠大於乳糖酶理論。對於各種四性五味理論可解釋的現象,我們無法找到一個完全可替代的理論,只能根據具體現象來找出其競爭性理論。沒有人能夠知道四性五味的全部競爭性理論,所以在很多情況下,對於患者來說,四性五味理論還是很大的可用空間。即使如此,我們也可以通過其它邏輯方法來找出四性五味理論的問題。

在一門科學素養課上的邏輯單元,我會把分析「寒涼平溫熱」作為課堂作業交給學生去做。我會要求他們思考幾個問題:

  1. 四性是溫度相關的嗎?即溫度是檢測四性的指標之一嗎?無論「是」還是「不是」,請想想有什麼反例?
  2. 四性是數量相關的嗎?即吃較多寒涼的東西會比吃較少寒涼的東西更容易導致寒涼的癥狀嗎?請舉例說明。
  3. 四性是可以疊加或者抵消的嗎?即寒涼+寒涼=更寒涼,或者寒涼+溫熱=比較不寒涼或比較不溫熱?請舉例說明。
  4. 問題123的答案會導致什麼矛盾嗎?或者有什麼現象解釋不了嗎?

對於問題1,現實情況是既相關又不相關。比如溫水被認為是溫熱的,冰水被認為是寒涼的,這就是溫度相關。但對於螃蟹,涼著吃是寒性的,熱的吃還是寒性的。這就會進入到問題2和問題3。

對於問題2,一般認為是的,否則也不會有「少吃寒涼的東西」、「熱的食物吃多了會上火」這樣的與「多少」這個概念相關的說法。

對於問題3,一般也認為是的,否則不會有體寒多喝熱水的說法。

對於問題4,題主就可以自己思考了。

通過上面的分析,學生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四性是一個不自洽的理論,且解釋力很弱。

當然,對於上述分析導出的問題,四性五味理論會提出很多補充性假設。例如,螃蟹太寒了,就算加熱到100攝氏度也無法解除其寒性(基於溫度相關、數量相關、可抵消的前提)。在哲學中,這被稱為特設性(ad hoc)修改,即增加了「螃蟹寒性特別高」這麼一個公設,但增加這個公設未對原理論增加新的檢驗方式。從發現新知識的角度來看,這種特設性修改是被拒絕的,因為它降低了原理論的可檢驗度,因此不可能導致新知識的發現。中醫知識幾千年了都幾乎原地踏步,就是因為中醫對於理論的研究總是在不斷地增加特設性假設。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有一個命題「所有麵包都是有營養的」,等同於這樣的斷言:「如果小麥以正常方式生長、以正常方式製成麵粉、以正常方式製作成麵包,而且人們以正常方式食用,那麼人將獲得營養」。但有一次發現法國一個村莊出事兒了,正常的小麥被用正常方式做成麵粉再做成麵包,人們都以正常方式食用了,但很多人死了。「所有麵包都是有營養的」這個命題被證偽了。但只要簡單調整一下這個理論,增加一個公設:「除了法國這個村莊」,把理論變成「除了法國這個村莊,所有麵包都是有營養的」,就可以避免這個理論被證偽。但這種特設性修改有什麼意義呢?能讓我們知道這些人吃了麵包後死亡的真正原因嗎?因此不能導致新知識的發現。但另一種修改理論的方法可能會把這個命題改為「未被有毒黴菌污染的麵包都是有營養的」,這個命題有了新的檢驗方式,通過檢驗這個命題就有可能發現新知識。

討論寒性溫性是否存在當然有意義,但對於題主來說,可能學會如何選擇該採信的理論更有意義一些。以上。


所有不能檢測、無法量化的說法和理論,都有倒果為因、先射箭後畫靶之嫌。

虛實寒熱就是這類的典型,把各種食物吃入後以個人主觀感受來反推食物的寒溫,都是先默認了有「寒溫」這一物質性能。

就像有人認為上帝真的存在,我祈禱後奇蹟發生的可能只與虔誠與否有關。

所以溫性的中醫是宗教。

偏寒性的中醫就是騙子。


我理解的這個問題是根據結果來反推理論。就像吃了上火的食物就是熱性的,吃了拉肚子的食物就是涼性的。

但是這樣粗糙的理論並不能得到實踐的完全支持,甚至有時候是反著來的。怎麼處理這種結果就是能不能產生科學的關鍵了。

如果把這種現象理解為不是理論錯了,只是我們理解不到位,那麼好了,一切涼涼。我們就只能在舊的理論框架下試圖尋找對於理論的另外一種解釋來使理論和現實相符。這比帶著鐐銬跳舞還難,因為你得在錯誤的理論下推導出正確的結果。這時候得出的理論只有你自己和你自己悉心教導的弟子才有可能理解。

如果把這種現象理解為理論錯了或者部分錯了需要修改。這時候對於理論的更正是大部分人都可以理解的。這時候理論的每一小次進步都是對於整個理論體系的貢獻,可以成為後來者進步的基石。科學的大廈因此而越建越高


不存在。

中醫的概念都是海市蜃樓而已。

CPU很複雜,對吧? 但是,CPU可以一步一步還原,最後還原成人人都可以知道的電路,開關。

像我這樣不聰明的人,讀了計算機科普教材後,也能做出全加器,時鐘,儲存器,實現最簡單的自動化計算。因為,CPU的一切都是基於客觀事實存在。

那麼,中醫的寒熱呢?

中醫說某個菜性寒,但是熱騰騰剛出鍋的怎麼會性寒?

中醫就辯解說,中醫的寒不是科學的寒,而是博大精深整體系統,整體功能,整體狀態……

說白了,就是個文字遊戲。中醫無法把中醫的概念還原到人類能理解的事物上。

中醫一會兒說能治好什麼什麼病,一會兒說不是對病而是對證治療,一會兒又說治好了什麼什麼癥狀……說白了,就是故意把病,證,癥狀這些詞混淆起來,攪混水,就可以阻止大部分缺乏科學思維,不求甚解的人識破中醫騙局。

沒有一個中醫能說出中醫的寒熱到底是什麼。建立在什麼客觀事實存在上。這才是中醫騙局最根本的地方——造一個沒根基的海市蜃樓,一切所謂的研究都建立在海市蜃樓上。就好像幾個印度人,一個說太陽旁邊圍繞著1個茶壺,另一個說有10個茶壺,還有一個說999個茶壺——這樣的套論根本就不是建立於客觀事實,套論再多,著作再多也都是騙人的。

如果你問中醫什麼是寒熱,他們的招數是,避而不答,顧左言他,說一堆癥狀什麼的,卻不能把癥狀和證嚴密結合,含糊其辭而已。

基本上,當你對中醫的基本概念提出疑問的時候,你就已經一隻腳踏入中醫黑的門裡了。中醫是宗教,不允許質疑的。


請教一下:冰凍的梨和蒸熟的梨,寒溫性是一樣的嗎?


存在,但是太籠統。 比如把所有導致上火的東西都叫熱性,把所有導致拉肚子的東西叫寒性。其實並不是這樣。 如,嘴巴角爛了起水泡,有不少人認為是吃了某某熱性東西導致,但其實不是,或者說大部分情況下不是,更多的是因為免疫力下降引起的病毒感染(比如睡眠不足)。 如,大宅蟹涼性吃多了拉肚子,其實也不是,只是因為大閘蟹肚內細菌太多,蒸大閘蟹要求時間又很短,可能殺不死很多細菌,吃了會導致拉肚子,而姜、紫蘇、大蒜都有很強的殺菌作用,所以要配著吃。 另外還有吃了桔子上火、吃了山竹拉肚子,就說是桔子熱性、山竹涼性,其實也不是,只是因為桔子是酸性而山竹是鹼性,鹼性水果會中和胃酸,吃了多了導致消化不良當然會引起腹瀉。再者都說黃連上清丸是涼性的,吃了很快就拉肚子,其實黃連本身不會導致拉肚子,黃連的作用是殺菌消毒,恰恰能治療因食用了不潔凈的食物導致的腹瀉,吃黃連上清丸拉肚子只是因為裡面含有大黃,大黃有大黃素能刺激腸道蠕動,因此會腹瀉。 還有等等等,太多了。


無法量化和準確預測來指導實際生產生活的, 的理論是沒什麼用的,解釋再好也只是事後諸葛亮

也許有人說某某東西不能一起吃就是這套理論在指導,但實際情況是先發現這倆東西不能一起吃,再套用這套理論解釋,結果還是這倆不能一起吃,那不是脫了褲子放屁么


農耕時代以前人以漁獵為生,漁獲不足獵物打不著時,有婦女采一堆漿果抱回來給族長看說這能不能吃?

族長說不行,這東西寒,你猜大夥會不會聽他的?

有些大夫咱不能說他死腦瓜骨,只能說他天天接待病人都嚇傻了,一口生水不敢喝,一個梨不敢吃,最後出門讓車撞死他倒認命,每天弄一袋子蚯蚓水蛭蟲草蛇蛻蚧癩巴子皮磨粉沏茶泡酒他倒心安理得。

沈從文寫一姑娘生完孩子到山澗里吃些冷水慢慢地死了,那我吃些冷水是不是也要慢慢地死了?你說不對,人家剛生完孩子,你又沒生——招啊,那面對水果的時候你又是怎麼確定自己嬌弱不堪亞賽了林黛玉的呢?

有些話不好說出口,說出來也要得罪人,大夫這一群體其實是挺悲摧的,身上有點什麼反應可怕攢下,上來就「治未病」、要撲殺在萌芽中,結果就是覺不對第一時間給自己開藥吃,表面上調理得穩穩噹噹,實則葯毒纏身一觸即潰一閃即崩,服玉散飲硫黃泡參茸喝藥酒搞得紅光滿面烏髮透黑自以為得計,一摸腕子都是脈微細但欲寐那個造型,說扶陽,成天扶陽,附子不要錢似地一開一百多克,也不管那是個什麼病人什麼病,把自己扶的也是氣不戀血魂不守舍不知哪天就要飛升。

什麼叫好大夫,好大夫至少他不走極端,醫家無非陰陽二字,取的是個平衡,走極端了,你的中字在哪裡?說食物寒溫,你管它什麼寒溫,就記住兩句話,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瀉為陰,然後吃到嘴裡憑感覺來定。

為什麼要憑感覺來定,因為食物是那個食物不假,到嘴裡就有了份屬於你的反應,一碗大米粥有人吃著是清甜,有人吃著是泛酸,甜的那個對他就是溫,泛酸那個於他就是寒,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涼熱問題,而是一個感受問題。那麼酸苦涌瀉,涌是流體順著通路往上走,瀉是往下,泛酸他咽不下去就是涌,吃完拉稀就是瀉。

同理你想吃水果,水果到你嘴裡又覺清甜可口就可吃,吃著不舒服,吃下去難受有反應就別吃,就這麼簡單。所謂寒溫,只是針對平人的一個泛說,並不是對所有人都適用,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問題都歸罪於童年的挫折陰影,結果發現是取樣錯誤,在病人中總結病因往常人身上套就是以偏蓋全。大夫眼裡沒健全人,全是病人,他往往察覺不出來自己在說的已經是偏見了,以偏蓋全誰不會呀,廣欽老和尚沒飯時天天水果,八十多牙掉沒了又開始喝牛奶果汁,幾十年如一日,你寒能寒得過他去?那人家活九十五,有幾個說水果不能吃的大夫敢打包票說自己能活過人家。

所以還是魯迅那話好,真正強健的人,也不見他這不吃那不吃,那成天講究的,這個也怕那個也躲死得比誰都快。

說到頭養生保健不就是怕死、想多苟幾日嗎,該河裡死井裡死不了,多苟那幾天也看不了幾集電視劇,放下罷,活敞亮點比啥都強,腦瓜頂整天懸個劍自己嚇自己,褲兜子哪天嚇得「酸苦涌瀉」了好瞧是怎麼地。


古人對中藥的藥性是基於人體服藥後的直接感官來確定的,而不是通過溫度,儘管溫度對於我們感官來說,確實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參考點。

舉個幾個例子。

白蘿蔔燉排骨或者酸梅湯,不管溫度多高,也不管你是在夏天冬天吃,你喝這個湯,就是會感受到對比白開水的清爽感。

薑湯,不管是冷的還是熱的,也不管你是在夏天喝還是冬天喝,你喝薑湯下去,就是會感受到對比白開水的溫熱感。

這兩個例子就是基於生活的,相信很多人有直觀感受,有懷疑的可以自己去試試,真的不困難,特別是白蘿蔔燉排骨,還能當給自己加餐了。

同理,綠豆湯,薄荷湯之類的,你溫度高低不會影響你喝下去的直觀感受。你溫度高,喝下去感受到熱,這是肯定的,但在熱以外,你會感受到清爽,這就是寒涼的藥性。

同樣的,白酒你喝下去,你溫度高低也不會影響你喝下去的直觀感受,溫酒與溫水,你喝下去感受的熱,這也是肯定的,但在溫暖以外,你會覺得有格外的暖流,這就是溫熱的藥性。

加熱的西瓜汁,冷藏的乾薑附子湯,它們是冷是熱呢,你喝一口,想想你在吃白蘿蔔燉排骨湯的那種清爽,想想你在喝老薑湯的那種溫熱,你就能判斷它們是冷還是熱了。

所以,食物的寒性熱性是存在的,正如你不會在冷的半死時候去吃西瓜,也不會在熱的要命時候去啃老薑絲一樣。

只不過,食物大部分都只能算溫或者涼,算不上熱或者寒。所以,平常愛吃啥吃啥,一般沒有太多禁忌。只不過你生病的時候建議你清淡飲食,是為了讓你在這段時間內讓消化系統工作環境更穩定些。畢竟讓你隨便吃的話,指不定你前腳診斷胃潰瘍混合痔,後腳就出門左拐火鍋店還點了變態辣了。

—————分割線1—————

寒與熱除了在藥性上,還有體現在病症上,就比如中醫有真熱假寒與真寒假熱這兩種很有矛盾的證,臨床上也有這種病人出現。

有的病人體溫很高,但就是覺得自己冷的要死,添衣加被還不夠,恨不得旁邊架個火堆,這就是真寒假熱的一種表現形式。

反過來,有的病人體溫正常,你摸他手足冰涼,但就是覺得自己熱的要死,要脫衣服光膀子,恨不得旁邊有冰櫃鑽進去,這就是真熱假寒的一種表現形式。

所以寒與熱能用溫度明確出來么?在中醫範疇里是不行的。就像上面提到的病人,體溫高,應該是熱,但病人覺得冷。體溫正常,但病人覺得熱。這就是矛盾的地方。

最後想說的是,寒熱陰陽等等只是中醫的工具而已,而中醫,也只是一種治病工具。工具有用,工具好用就行了,作為普通人,你管它怎麼運行的幹嘛呢?難不成你買個冰箱買個手機電腦,還要學會制冷機械集成電路cpu?

-----分割線2------

你的所有認知都是基於你相信與否,而不是基於它是否真實。

你相信秦朝存在,所以秦朝就存在;你相信南極洲存在,所以南極洲就存在。同理,你相信中醫的效果,那麼中醫就是有效果;你相信食物的寒熱,所以食物就有寒熱。這種相信是基於一種經驗的總結,而不是真理

以上訴秦朝南極洲為例子抬杠。你去過秦朝么?去過南極洲么?你怎麼敢肯定你去的是南極洲而不是一個人造的冰山冰島?

以評論區拍巴掌為例抬杠。打一巴掌,臉上火辣辣,所以辣是痛覺。那麼,打一巴掌後會痛的同時皮膚溫度也會升高,所以為什麼辣屬痛不屬熱呢?你說有人做過實驗證明了?那你怎麼保證他們不是造假呢?你親眼見過么?你都沒有親手做實驗,親眼看到實驗過程,為什麼你相信了這個理論了呢?

所以,對於大多數群體人而言,知道經驗總結,奉行拿來主義,相信它並知道怎麼用就行了。真理的探索從來不是大眾的目標,最多是吹牛逼侃大山的抬杠工具罷了。

最後總結下,食物有寒熱這個基本沒什麼用,該吃吃該喝喝,狠人可以割完痔瘡吃變態辣,over。


食物酸鹼性也存在,風靡了好多年。

然後,被推翻了。


謝邀。我是個年輕中醫。

雖然年輕,但是入行久,勉強可以說自己算半個行家。

這個問題我覺得是有發言權的。

首先,存在嗎?

答案肯定存在啊!你冬天冷了,喝薑湯就能暖身子,夏天熱了,用薄荷可以給你清涼感,吃西瓜可以補充電解質水分出汗降低體溫,這不是很直觀的「寒熱」感受嗎?

其次,為啥你會疑惑。

現在各種說法太多了,別說你,我一個中醫我自己都疑惑。很有點「取蟋蟀一對」的感覺。

實際上呢?好多都是跟風在那瞎扯。

古人總結的一些藥物,食物的藥性,寒熱,溫涼,是從它們給人體的感受,以及作用於人體後產生的不同效果來定義的。比如吃生薑,身體發熱,可以散寒治感冒。比如西瓜吃多了,或者冰鎮過,可能就會引起人身體腹瀉,那很直觀的就是「胃腸受涼」。

明白了吧?古人是這麼總結的。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也帶有一定的客觀性。矛盾又統一。

我看您問題中指出的,現在有些醫生在那說的,這個啥啥性不能吃,那個忌口啥不能吃,很多其實是不必要的。

有一本書,叫做《食療本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裡面總結的一些葯食的寒熱性質是比較準確的。

對了,這本書好多「中醫」都沒看過。

11月7日,更新一波:

回答問題之前,就猜測會有很多不同聲音,對於友善的疑問,我都盡量去解答,但是有些人,我真不想回答。

這位先生,戾氣太重,看閣下也是研究生,博士在讀,將來可能還要教書育人,受過多年教育,不應該如此。

本身從科研思維角度,咱們討論的是食物寒熱性質,上來就巴掌打臉,不說調換概念,未免有些不妥。

今日之知乎非上古知乎,知識分子也非過往之知識分子,但文明理性是人類之光,先溝通嘗試解決問題,總好過網上三尺鍵盤無敵天下,野蠻愚昧巴掌糊臉。

12月14日更新:

最近評論區來了很多友善理性探討藥物食物性質的朋友,和他們的聊天記錄都在評論區,很有啟發。

順便再掛一個中醫黑,攻擊性不強,邏輯性偏弱,錯別字很多,幾分鐘連續評論好幾條(正常人哪有這樣的),想跳預言家又想當狼,不如老王。這錢花的不值。

先說中醫不科學,又想學老王打入中醫內部,彷彿為中醫不平,說我這種理性探討中醫的公眾號對中醫發展不利,可能只有忽悠人的假中醫才是你們喜歡的。

關注我的朋友都是理性的成年人,我的答案也一直說,不要無理性粉,自己多了解點中醫知識,不要被水貨中醫坑。

在網上為真正做臨床的中醫發聲,讓多一點學中醫的年輕人提高信心堅持提高醫術,不要半途而廢,君子坦坦蕩蕩,也沒喊人關注,也不帶貨,不賣保健品賣膏方賣中藥製品賣艾條賣課,全部是自己看病,教學的心得體會,寫的文章錄製的視頻都是免費,覺得有用想關注就看看,沒用取關就好了,你用這種「大家都懂」的陰謀論來黑別人拿錢,良心不會痛嗎?


本草綱目是摘抄了前人的n本書,本草綱目寫著:a藥性溫-《千金方》。a藥性涼-《xx經》。那個對?都對。嘿嘿嘿

ps 性寒不是溫度低。性熱不是溫度低。不能用溫度計測量高


中醫不會說這話,只有養生專家才會說這些,好與壞都是相對的,辨證的,

中醫養生講究「五味調和」、「五味俱全」,什麼都得有,又不能過,

——我們現在天天吃豬肉,其實也是偏食,豬、牛、羊、狗、雞這五畜,也不能偏頗,

五果:李、杏、棗、桃、栗

五穀
:麻
、麥
、稷
、稻
、豆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音:角
、徵
、宮
、商
、羽

……

……


偏個題。我因為臀位剖宮產,夏天。生完小孩以後照開空調,照常洗頭刷牙。為了儘快恢復身體儘快癒合傷口我也吃蝦吃海蟹,喝紐特舒瑪。蛋白粉必須是冷水沖哦,我喜歡和西瓜汁混合在一起。

我家小公主今年4歲,夏天牛奶冰箱拿出來對瓶吹,冰西瓜自己用勺挖著吃,就喜歡光著腳在屋裡跑。

但我們並不是刻意去追求冷,相反更多時候我也是怕冷的。我只是看心情選擇冷或熱,沒想過很多。

只是在說自己的個人習慣哦。

下圖是更多人的習慣:


「中醫不建議吃水果。」

哪個中醫說的?

我怎麼從來沒見過這個醫生說。

相反,我見過的中醫反而讓多吃水果和蔬菜,蛋製品,乳製品,補充營養和蛋白質。

這是一貫的假大空理論,我早就見慣不怪了。

中醫確實魚龍混雜,說這種話的人到現在也沒找到,找到了再看看是不是中醫,還是江湖騙子。

還有,水果就是有寒涼之性的。

脾胃虛寒,拉肚子的人,生吃梨,肯定腸胃不舒服,甚至拉肚子。

讓其生吃柿子,就不拉肚子,這個現象請問怎麼解釋。

還有說中醫中藥具體量化的人。

怎麼具體量化,中醫就是從地里薅來幾株植物,用水煮著喝。

你吃飯還數你自己吃幾粒米啊?吃幾斤幾口菜?

再說回量化,人類發明了數學,數字,你才能數清楚自己吃了多少米,請問要是沒有數學,你知道自己吃了多少,你不是照樣吃飯嗎?難道不吃了嗎?

請問吃飯和喝中藥又差到哪裡呢?

沒有數學,沒有你所謂的西方量化,不能吃飯了嗎?不能喝中藥,看中醫了嗎?


不存在。


西藥中,有一種分類方式,一類叫受體激動劑,一類叫受體抑製劑,作用從字面意思就是分別激活和抑制細胞受體,從而體現不同生理活性和表現。

西藥從分子層面都能體現兩種截然不同而又相互對立的作用,植物裡面就不允許出現類似的化合物群,他們也剛好體現不同而又相互對立的生化反應?在不確定它們是什麼之前,就不允許用寒熱這種對立的屬性來描述他們的特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