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知乎前輩好。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我是一名新高一學生,上了重點高中,重點高中競爭壓力比較大,但我並沒有意識到,一直弔兒郎當的。導致這次期中不理想,老師找我談了話。認為我沒有大問題,只是不夠勤奮。但是我的母親不這麼認為,因為擔心我的成績,她跟我吵的不可開交,說話也很難聽。那天回家路上,我們又吵起來。我當時氣急了,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當時感覺耳朵里什麼都聽不見了,血一直往頭上涌。當我反應過來,有了意識,我發現我已經掐住了我母親的脖子,整個電動車摔在馬路旁。我當時嚇壞了,趕緊鬆開手,我母親也沒說什麼,就帶我回家了,一回家她就開始哭。然後跟我父親要鬧離婚。我感到非常愧疚。我是不是有神經病?我需要接受治療嗎?

補充一下家庭背景,我們家就是普通家庭,生活比較拮据。有點像我的于勒叔叔裡面的菲利普一家。我跟母親有點代溝。平時家裡的氣氛比較沉悶。我母親比較在意我的學習。我在家外跟家中表現不太一樣……反正我母親對我吃喝絕不虧待。我感覺吧,她好像稍稍有點教育方式有問題。我也看過一些跟家裡有矛盾的人描述與家人之間的關係……我母親是也像也不像,取決於我的成績……我母親高中時學習落下了,可能對我要求就是有點嚴格……怎麼說呢,如果我精神正常,我母親的教育方針出了問題,各位可不可以給我提一點建議,然後我和我母親交流一下……雖然不一定能交流成功是了……

所以如果有大佬願意為我指點迷津,我非常感謝啊!就是普通父母分享一下自己教育孩子的心態,也是極好的啊!我現在感覺很對不起我母親,當然也有點厭惡她一刻不停的緊逼。還對當時我那種古怪的反應有點害怕。反正就是幫幫我吧!感謝,真的非常感謝!我的敘事可能非常模糊不清,各位請不要嫌棄,感謝感謝,真的非常感謝!


首先 家和萬事興,這是古人總結出的經驗智慧,但是現在依然很多家庭聽過 做不到。

氣氛和睦融洽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心智比較好。因為他知道人與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

很多家長都是重視物質 輕視精神的,認為只要給孩子吃飽穿暖就是最好的培養。

但是厚德才能載物,精神方面的培養比物質的更重要。這一點很多人沒有意識到。

這也是因為物質性的東西肉眼可見,精神性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很難分析。這個需要自己留心觀察研究人情世故。

至於傷害媽媽的問題,即使是一般的路人也不能傷害呀,永遠要保持理智,怒氣太重會衝破理性堤壩的,要當心學會控制。當因為受刺激而怒火攻心時,立刻把注意力集中在鼻子上,觀察呼吸,調伏自心。

做人和上學考試是一樣的,當你知道了正確的為人處事的道理,也就是相當於人生學霸,不會說錯話做錯事,對那些不懂得如何為人處事的人會多一分憐憫,而不是憤怒。


小夥子,能夠反省自己很好。估計你也是被當時的自己的行為感到了後怕。

現在孩子們學習的壓力確實很大。考上高中的你,說明你還是有一定實力的。為什麼父母很希望孩子學習好,因為成年的我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工作的不同帶來的不同的工作強度。你現在的選擇決定了你將來的生活方式。我一直對孩子說,學習的十二年決定了你今後六十年的生活狀態!

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樣子,沒有背景的我們,只能通過學習改變我們的命運。學習可以說是相對的公平。為何說是相對公平?因為學習不好的可以補習出國或者開公司繼承家業等等方式。學習成績不好,家裡面若是有一定的實力可以通過找老師補習來補充本人學習能力的不足。

現在才高一的你,千萬不要放棄學習。家裡人過分看重成績,是可以理解的。成績不可能通過幾個月的時間就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你不是天才!點滴積累,才能讓你越來越好!

反思後的你是什麼想法?那就和自己的父母談一談。告訴他們的你自己的想法,告訴他們你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對待學習無非兩條選擇,一個是只想拿個高中畢業證,一個是希望自己可以考個大學。將你的想法和父母溝通後,讓他們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給你幫助即可!

如果你想學習,給你以下幾點學習理科知識的建議:緊跟老師的上課步伐,課後作業認真做。做過的卷子要保留,錯題要重新練習。老師是最好的家庭教師!其實每個老師都是認真負責的,遇到不懂的就要多問老師,極少有老師會給問問題的學生臉色看的。

平日裡面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情,參加必要的體育鍛煉必不可少!體育鍛煉這部分也和家長談清楚,那是放鬆的一種方式!其實最好是自己喜歡的能夠讓自己的放鬆的一種方式。比如聽一首歌曲,這個其實隨意啦!

要記住,只有你自己才能為你自己的將來負責!

加油吧,少年!世界是你們的!


這是有一定原因的 如果真有這種想法 你得重視一下 不要任由發展!


物極必反、偏離本意、變成互相傷害;在這樣的環境下,心理因素形成時間這麼長;建議就醫,尋求幫助,如果放任不管,對自身的健康也不好。

因為形成的原因來自你媽媽,在這個過程中,雖然你媽媽的本意不是這樣,但是確確實實給你造成了傷害,你內心應該是不認同的,溝通肯定出了問題,建議你跟你媽媽也好好的促膝溝通清楚。

人生的快樂和幸福的因素有很多的,放下或許更多,或者等你們有更多的生活經歷經驗之後,才會發現彼此有多相愛,只是方式有問題。

最後建議就醫和媽媽好好溝通,問題能得到解決,祝幸福!


想不想傷害是一回事,有沒有付出行動是另一回事。


傷害往往是熟人,親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