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論現實或網上經常看到一些人喜歡像古人寫詩一樣講話,搞得自己陶醉其中了,好像多麼情操多麼優越似的,甚至對除此之外的東西沒興趣甚至藐視不屑的樣子,以為自己還活在什麼年代呀?!(明知故問)這時代還有這類不與時俱進的人真夠奇葩的


古文,如果你能運用自如,那不是一般的學問。今日白話文都是由古文演變而來,如果完全不學習古文,白話文也好不到哪裡去。中國文明最璀璨的部分不是現代文大白話能夠代言的。只有對古文精深的研究才能領會其中奧妙所在。


你有些強以己意逆他人之志了。問話主觀性太強。就我而言,用類文言語氣行文原因有幾點:

1.我在讀古文,古文學習需要環境,這是我的練習。

2.古文是一種精練的語言,稍熟悉後你會發現一個意思用古文的行文方式描述是最恰切的。最節省,用字最精準。

3.為什麼你會覺得讓古文與現實分割開來是一種不言而喻的必然選擇呢?中國文化傳承已出現斷層,有人能起來稍事彌補,接續上文化根脈,為什麼就是錯的呢?

4.參差多態,世間至美。


謝邀。

題目的主觀性太強,描述的也不準確。「像古人寫詩那樣說話」,這話描述的就很奇怪,到底是寫詩?還是說話?平常說話說古文是不是傻,但是寫詩有什麼問題?

題主說不知道與時俱進,不知道變通的人顯然都會顯得可笑,但這不只是某個群體的事情,人做事需要分場合,比如工作場合是一套工作語言,社交場合是一種社交語言,在一個小圈子裡使用自己圈子內的語言,做到場景分離的話,這不叫「不與時俱進」。諸如網路語言「陳獨秀」、「打醬油」這些新語言在不合時宜的場合說的話,不也是傻子嗎?

現在是21世紀了,是個文化多元化的包容時代,我們應該允許一切不違反法律道德的行為存在,不知道題主這種心態算不算是「不與時俱進」呢?


題主莫要計較。

你只要記住:人是互相看不慣的。


我覺得吧,就可能就是閑的。受了幾句誇獎,就把詩詞古風看成主業,也染上了職業病。這些人看得都是詩詞和技法,卻不怎麼關注古人的內心。他們就知道這些古人詩詞是多麼的風流,殊不知詩詞的背後,古人真正看著的是功業。如果把精力投入到功業上,又哪有時間去顧這些花架子,不過是消消牢騷而已。所謂的江郎才盡,不過是江淹終於如常所願當上高官,沒興趣再去慨嘆人生苦悲罷了。

更要命的是,這些人還會形成一個圈子,互相吹捧,覺得都是陽春白雪的君子交談。但實質充其量不過是古白話,是古代市井俗語而已。歸根結底,是中國在秦漢後,就已經沒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貴族階級。甚至在宋之後,市井文化引導了人們的筆端。在撇去封建禮制之後,就尊卑沒有什麼區別了,貴族這個概念在中國便是銷聲匿跡了。而現代所謂工於詩詞、擅於國學的人,在受到西方那一套貴族與平民的精神等級觀念滲透後,又覺得自己是與眾不同的志士君子,扛起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脈,想在自己的文化體系中建立類似的東西,來彰顯自己的重要性。故而就弄出了這樣一套文不文、白不白、中不中、西不西的東西出來。其實說白了,就是糟粕,是市井文化臆想貴族生活而形成的封建荼毒。


三點:1.有些古文(以及英文)能非常準確精鍊的表達普通話無法表達精鍊表達的意思,意境或態度,而經常學讀自然生成「用」2.表達方式更為厚重,顯示對傳統文化的敬意,更令人起敬或信服。3.裝逼。

何樂而不為?(我要是會,我也用)

當然,這是對那些真讀書且真能用對的人說的。

給人言論的自由。


不懂你所說的「古人的表達方式」是什麼方式。

白話文也是在唐宋以來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你若果說文言文,那就直接說文言文好了!不要用「古代人的表達方式」,因為魏晉以來口語與書面語脫節了,古代書面語也就是文言文是先秦口語,是古代書面語,現代白話則是以唐宋以來口語為基礎改進的,二者都是「古人的表達方式」。

其你說的應該是「用文言文語法」或者「用文言文」表達。

即使不願意,古文還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諸如「新陳代謝」、「死不悔改」、「自信」、「萬丈高樓平地起」、「暨」、「系」之類的諺語、成語、默認用語,你不可能全面拒絕,而且很多時候文言文比白話更有力,更生動,更言簡意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