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問題已加入圓桌「向世界介紹中國」,更多留學故事,請關注圓桌&>&>&>


相互不了解,就會有衝突。

某南美國家,我去之前超級擔心,以為那裡毒品遍地,AK亂飛。去了發現,分地方,政府控制的區域還是可以的。而且還是這十幾年穩定了很多。我跟他們講中國某巨星二代因為容留吸毒進監獄,他們連容留吸毒入罪都無法理解。他們說中國人都很有錢,我說excuse me納尼hello sorry?到周末,在附近發現金光閃閃的華為oppo vivo大樓還是營業廳分不清,據說裡面的中國員工花錢很誇張,聚餐的時候一人點三人份的量眼都不眨。我淡定解釋,他們就是窮死了才拚命吃。我在酒店也是拚命吃,都是窮人家,餓的。他們不信,說中國比美國還有錢,美國欠中國很多錢。我答,欠錢的才是大爺。

他們看到的只是中國現在的光鮮,我對這國家還停留在十幾年前的印象。沒想到他們也改善了很多。

歐洲來的同事,說中國很有活力,他前後12年,來了中國好多次,變化一直很快。我說跟你們還是差距很大。他說你們一直在發展,再過10年又會完全不一樣。我說我們也很艱難,很多問題。他說大國就是這樣,美國問題更多。我無語。。。他說中國應該承擔更多國際責任了,這調調,我無語。他對中國的問題感觸不深,或者他們算過來人,什麼幺蛾子都經歷過?認為中國不民主,又覺得中國人因為生活越來越好,不太在意這事。我又無語,安利民主這麼有使命感的?歐洲的其他同事,普遍不太喜歡美國,又覺得歐盟不利索,大概是看中國的事比較爽快,希望中國能改變點什麼。

東南亞的國家,接觸了不少,新加坡對中國的態度最差,印度比較奇怪。有個印度同事,算精英。知道世界現狀,了解中印差距,對印度充滿信心。他對中國的經驗理解就是,大國需要一個負責任有能力的政府,對莫迪蜜汁期待,覺得莫迪能帶領印度走出中國這樣的發展軌跡。覺得印度的腐敗跟中國的腐敗有一拼,人口有一拼,發展不平衡有一拼,中國比印度強的就是政府強力。有了莫迪,嗯,他行我也行。說起來這老兄人很nice,對自己國家的信心也沒錯,but。。。希望印度二十年內不要被我們趕上吧。。。

另一東南亞國家,在當地出差,發現不少當地人都認為中國太霸道,欺負他們小國,而且是從古至今欺負他們。內個。。。先不說最近幾百年我們怎麼被別人欺負,他們國家也沒多長歷史啊。。。攤手無奈。我還不說他們正拚命學中國經濟改革,這麼傲嬌真的好么?

某國與中國關係不錯,去出差,順便綠個油,幾個同事租小艇從一個島去另幾個島。中途有段路程沒啥看,無聊看到遠處海平面有大船,問船主那是不是游輪?船主蜜汁微笑,說那可能是中國的船。我們幾個以為是玩笑,沒反應過來。後來到島上,看到不少刷著中文的各色遊船游輪,據說真的是中國人搞的旅遊公司,或者跟當地人合資的。他們不爽的,中國來的遊客錢又被中國人賺走了。我們就說,那這些中國老闆一樣在這花錢呀,他還能從中國帶飯來吃?

中國這麼大,國外更大,有來有往,慢慢就了解了。新聞聯播騙人,BBC,CNN一樣騙人。人來人往的交流多了,看得更清楚。誰是傻子誰是騙子,自見分曉。

目前中國對世界的了解遠超過世界對中國的了解。這不是信息封鎖的問題。我想,中國一直以來都渴望復興,拚命了解,學習外面的世界。而外界不太關注中國,中國既不是最富的那個,也不是最橫的那個,也不是最怪的那個,現在坐二望一,外界還看不清,或者不相信我們的套路。

以後總會慢慢適應的。


和很多的留學生一樣,我出國讀書的訴求之一就是要融入當地文化生活,提高自己的英語語言能力和對西方生活方式的理解,再加之自己好奇心很強,所以會自覺不自覺地多和國際學生social。接觸的過程中,摩擦衝突就會慢慢顯現出來,很多時候也會和朋友們探討為什麼我們會有這些不同,語言形成的障礙已經很小,大部分的障礙來源是價值觀、文化、待人接物方式方面。中西文化衝突有很多,總結半天往往歸結到中西方價值觀不同,其中一個很典型的差異就是西方重視個人主義和自我實現,中國人重視集體主義和「和為貴」的集體利益和諧。

1. 大學裡,什麼樣的學生「受歡迎(popular)」

想要被矚目,想要被喜歡是大部分潛意識裡想要達成的。剛出國的時候也希望成為同學圈子裡的焦點,但逐漸也發現西方受歡迎的類型和我們還的確不太一致。回想一下在國內的大學裡,在社交網路上獲得點贊最多、學弟學妹們口中總是提及的那個學長/學姐、最想被其他同學認識一下的學生往往是哪一類的呢?可能兩個字就能概括:「優秀」。

大學裡的優秀指的是那種學習拔尖、獲得很多榮譽、校內社團和校外活動積極的高光人物。優秀這個詞好像特別頻繁地被大家用,可以長相優秀,可以social能力優秀,可以學術優秀,可以賺錢能力優秀。優秀的標準也很多,比如會說好幾門外語是優秀,游泳冠軍是優秀,創業能力強也是優秀,不同的語境概念不太一致,但是總的來說優秀就是要在某一項拔尖,如果好多項斜杠拔尖,就是過分優秀了。但但受歡迎的優秀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要「好相處」。好相處的含義就是事兒不多,和氣,而且願意分享經驗和資源,帶著身邊的人一起優秀。不好相處的大家也都敬而遠之了。

國外的哪種年輕人比較受歡迎呢?我最常聽到的一個形容詞是「酷」。往往那種在Facebook上曬工作學業戰績的有時會被形容成書獃子或者太令人緊張(intense),反而那種校園體育明星、隻身一人窮游世界、party queen/king、搞音樂、發表一些令人摸不著頭腦的獨特政見、有點嬉皮士(hippie)的年輕人是最受大家喜歡的。「酷」的標準也有很多,但總的來說最關鍵的一點是「獨特」和「自我」。

受歡迎的酷往往都帶刺兒的,既然你很酷,就不能唯唯諾諾對什麼都贊成,就一定有觀點、有態度、有立場,社交網路上也許很多罵戰。從衣著打扮,到音樂偏好,再到政治立場,都是個性化的放大擴展,交際方式也是愛恨分明,不像我們潛意識裡會有融入、和諧的傾向。

2. 社交

大部分留學生出國之後都會感到「好山好水好無聊」的孤獨感,不僅僅是沒有了全天候從早茶到夜宵的美食供應和淘寶的剁手體驗,還有就是人和人的距離明顯拉大了。從小受美劇《老友記》或者其他電影讀書的影視作品影響,我印象里西方的世界應該是刺激的,很多的drama和交際。雖然出國後也的確體驗到了和不同背景的人溝通的刺激,但總還是心裡有一處空落落的。當然文化的差異和愛好的區別也會讓跨文化交際的深度有一定限度,但社交方式和習慣上的不同也是很大的原因。

在國內,社交時間和學習、生活、工作很多是分不開的。大學裡大家住集體宿舍,四年生活里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就算再不喜歡你的室友,四年的朝夕相處也一定教會了我們怎樣平衡集體生活和個人生活的技巧。而且往往大學畢業後,大家都會經常懷念大學生活,當年不管有多少摩擦的大學舍友也會成為一生的摯友。因為本身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集體性就很強,很多的社交在生活中就完成了,聚會晚飯的頻率往往低一些。

對西方大學生來說,六人間、四人間的集體生活是難以想像的,有時我像他們描述時,他們會覺得聽上去有些窒息,所以集體生活的樂趣和困擾他們也可能很難體會。本科的大學生可能儲蓄很少,有很多也都是背負學貸,有很多會選擇學校宿舍,但大部分也是單人間;研究生階段,基本沒有人會選擇再去住宿舍,往往都是出去合租公寓。

因為生活里比較獨立,所以社交時間和學習、工作時間往往是分開的,每周五、周六晚上的時間,都屬於party hard的時間,朋友見面喝酒、跳舞、聊天、吐槽,一次性地把在一個場合解決,工作日重新回到相對獨立的生活、學習、工作。可能西方年輕人比我們節奏提前四五年,我們工作後的狀態和他們的學校生活狀態比較類似,。

(圖源網路,侵刪)

3. 消費觀

在剛出國的時候,我經常會驚訝於為什麼西方同學會這麼窮?大部分的同學讀碩士都是自己申請學貸出來讀,讀書之餘也都在咖啡店打工,穿衣打扮都比較樸素,用的手機都是用了四五年的屏幕已經裂屏的iphone 4s,午飯吃的是自己自己做的三明治,出去旅行都是坐最便宜的blabla car,住青旅甚至是不花錢的couch surfing。有的國外同學也會反映說,似乎中國留學生都比較有錢,學費是家裡資助,不會在課後打工,喜歡買奢侈品,吃米其林餐廳,出行住五星級酒店等等。時間久了也會給他們形成一種「中國人很有錢」的刻板印象。很多我熟知的留學生其實並不是生活奢侈,大家也都會精打細算量入為出,而在消費上的差異,其實究其根本都是中西方在教育觀、消費觀和出行觀念的差異。

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一切為了孩子的教育,沒有比孩子上個好大學再重要的了,只要孩子能考上,父母借錢也要讓孩子上好大學,至於打工賺錢,父母不需要你這樣做,甚至還會有些生氣,「我們是送你去讀書的,不是讓你去洗盤子的。」只要你好好讀書,吃住行都不需要你操心,「以後有的是你賺錢的時候。」

對於讀商學院,的確是和中西方的就業市場情況有區別,在中國收入高的金融、諮詢行業往往需要知名商學院背景背書。而西方很多學生選擇讀歷史、哲學、政治等專業,可以繼而去競選公職,去智庫,去議會等等,對於他們來說也是又體面又有前景所有人羨慕的工作,所以並不理解中國學生對商科專業蜂擁而上其實也是一種務實的選擇。對於出行和消費來說,我們中國人向來講究「窮家富路」,在家裡可以儘可能的節約,但一旦出門各種不方便,就該把平時節約的錢省下來花在外面和路上。而且我們平時學習時間長,未來一旦工作後壓力也很大,出國玩的機會不多,好不容易出來一次,還不好好吃得好點住的好點嗎?還能睡沙發、住青旅么?

(圖源網路,侵刪)

我很珍惜我所經歷的所有在跨文化交際中遇到的好奇、驚喜和疑惑、不適,這些都對我的語言學習、專業學習、對西方社會文化文明的認知很關鍵。在國內的生活的確很舒適自得,就像是身處安穩的大後方,在社會動態下的埋伏的社會規律和價值觀我們都心知肚明。但離開自己的國家,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中,就像是從大後方突然站到了身份認同的前線,會有關於「我們」和「他們」的頓悟,也會急於剖析自己的價值觀、文化、意識形態給他們聽,想要儘快的讓對方了解自己,說服他們。

在起初我總是驚訝於為什麼大家的差異如此之大,但後期隨著大家有了更多重疊的生活和圈子,我也慢慢意識到其實不管什麼文化背景生長的人的本質都差不多,我們對於共同經歷的事情和共同接觸的人都有同樣的判斷和認知。「說服」在跨文化交際中是最不明智的選擇,還不如大家在一起涮火鍋,酒吧外站著喝啤酒,一起旅行這種「和為貴」的方式慢慢相互浸潤,相互了解。


種族歧視本身就存在於各個種族之間。包括被歧視的種族。

比如說很多白人看不起中國人,覺得中國人素質低。中國人大部分看不起印度人,覺得他們素質低。

中國人看不起中國人,老移民覺得新移民很土,新移民覺得老移民迂腐。移民看留學生都是敗家子。


謝邀,考慮了一下,還是分享一下我學到的一點知識。

首先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更開闊一點,把中外文化衝突上升到跨文化交際技巧,如何跟西方人打交道(也是本學期我的英語課程教材資料書名)。

首先我們對culture(文化)做一個解釋,什麼是文化呢

文化並不表現在我們可以直接感知的層面,相反,很多時候,我們不能理解的方面,那恰恰就涉及了文化差異帶來的困惑和不解。

專業解釋如下:

◎the way of life of a particular people, esp.as shown in their ordinary behavior and habits, their attitudes toward each other, and their general customs and beliefs at a particular time.

◎social trends, cultural patterns, general practices.

通俗點說,具體可以表現在如下圖等很多的生活層面。

在同西方人打交道時,往往一個很小的舉動就會給雙方帶來困惑和不理解。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中國,學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後給恩師送了合理的禮物以表心意,按照中國的人情世故來說,老師一般推辭過後都會接受,但放在國外或者外籍老師,情況可能就會大大不同。而且哪怕這個學生再怎麼勸這個老師收下,老師的拒絕一般都是不會改口的。這就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簡單地分析一下這其中的文化差異,可以得知西方人首先思維方式和我們大相庭徑,其次他們大都會更直接,沒有中國的含蓄一說,先假意拒絕以表禮貌之類的。而我們一般很難得知對方到底是怎麼想的,往往,由於對方沒有按照我們設想的那樣去表現,我們就容易按照自己的主觀去評判他們的表現。

所以接下來我系統的提出幾個點,希望有幫助。

第一點 stereotypes(刻板印象)

Stereotypes usually involve negative views of other cultures.

刻板印象經常會涉及到該地域文化的一些負面。或許是出於獵奇心理,我們似乎樂於對他人的長長短短說三道四。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對於壞的一面我們更樂於談論和索趣。中國人和中國人打交道,就算再怎麼貼標籤,哪怕再不濟,畢竟還是我們內部。但當跨文化交流時,亂貼標籤的話,這可就是個大問題了。不僅不利於雙方的關係,還損壞了我們自己的形象。所以說,聽到的和書上看到的都不要全信,哪怕見到了也不要因此就斷定如何如何。跨文化交際,首先講的就是拋開偏見,尊重對方!

第二點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

北宋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自孔孟以來,我們歷經儒家文化熏陶兩千多年,早已形成了一種默契和依賴——對歸宿於集體的默契和依賴。恰恰相反,西方人似乎沒有這種特彆強的使命感——將自己放大到一個集體中發光發熱。綜合來說,我們稱之為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而我們毫無疑問屬於集體主義,相反,相對於中國的絕大多數西方國家,個人主義就顯而易見地表現在生活和交流的各個方面。比如那個著名的可口可樂廣告,中國版的和西方版的,對比可以說是非常明顯了。無論是工作類型的選擇,亦或和他人的聯繫緊密程度,亦或個人性格的趨向,以致於對待相同問題產生的不同看法甚至分歧等等這些,都會帶有一定的個人主義亦或集體主義色彩。我們在跨文化交流時,這一點也一定要注意,哪怕有時候不能理解,也要能容納,當然,我們自己的底線還是不能被觸碰的。

第三點 the impact of speak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講外語的影響

跨文化交際時,我們一般肯定是講英語啦,對不對!(口語爛的我流下了屬於弱者的眼淚)然而,由於我們中學時代英語教學普遍的「排斥」口語的情況,口語表達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偏難的。除此之外,在跨文化交流時,我們還不一定能聽得懂對方的表達意思,這點也很容易造成理解差異。不單單是語法,語氣和語境都會給雙方的交流造成一定的影響。綜合來說,為了減少文化衝突,我覺得還是先把自己的口語打牢。

第四點 Ethnocentrism 民族優越感

我們認識這個世界和熟知我們自己文化的這個過程往往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如果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並沒有接觸過其他文化,久而久之,我們就容易把自己文化的各個方面認同於理所當然和絕對正確。同時,我們更傾向於推斷別的文化下孕育出來的人更不容易和我們自己有一致的觀點和看法。因此,不理解和我們自己製造的文化衝突就產生了。有很多時候,只要我們能摒棄這種慣性思維,雙方的交談會有效很多。

第五點 Ingroups /Outgroups 圈內人/圈外人

這裡是不同於我前面提到的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所謂圈內圈外人,這個標準,是不唯一的。仍然當不同的對象進行比較時,得出的結果也可能隨之改變。你喜歡打籃球,當一位打籃球的同學和一位踢足球的同學同時找你幫忙時,你更傾向於幫助誰?你的家人和不熟的人找你借錢,你會借給誰?你的同一個項目組的同事和沒有什麼交集了的同學喊你一起吃飯你會答應誰?一節車廂上全是外國人,你看到了唯一的一位黃皮膚的中國人,你是不是會很激動?沒錯,所謂圈內人,相比於圈外人,我們總會有一些相同特徵(包括各個方面)。而我們也更容易接納和包容圈內人,甚至於我們會感到有義務去幫助圈內人。相反,對於圈外人,我們則顯得更為苛刻。在跨文化交流時,我們面對的可以說都是圈外人(因為國家民族層面算是最大的了),我們就會不那麼信任和放鬆,這也基本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有時候文化衝突發生了,我們可以往這方面想一想,我們是否需要做一些退讓。


我覺得差不多了,手也碼痛了,溜了。

瀉藥哈,


我在泰國學旅遊,今年大四。10月份按照教學要求開始找單位實習。來到這個青旅。

老闆是個四川人,很佛系,對我也比較放心。我來了之後這個老闆都不怎麼來這邊了。想讓我幫著她做點其他的民宿。

為了不讓我每天把時間都耗在青旅。老闆找了個保潔阿姨。

有意思的是,10月中旬到現在,兩個月左右時間,現在的保潔已經是第三個了。

第一個是一個緬甸小姑娘。叫她A吧.會說中文,好像啥老兵後代聚集地那種。比我大不了幾歲,二十三四的樣子。據說來泰國這邊打工做保潔好幾年了。老闆開了14000?給她。

第一天來就說這裡太髒了怎麼怎麼。我羞愧無比。後面每天她打掃的時候特意跟著學習。這一學,就好玩了。

首先她每天早上一般9點到10點起床(老闆在青旅給她安排了個房間),然後化妝打扮,最早也要10點半開始打掃。大概流程就是每個樓層衛生間(老式建築,沒辦法把衛生間塞客房裡)清理一下,地板掃掃拖拖。有空房間的話去換洗一下什麼的。

最秀的是我們一樓到二樓之間有個平台,裡面是廚房,外面是一片餐區有個沙發,有張桌子,一般給客人喝喝茶什麼的。她一般都是從一樓拿了工具到五樓一路打掃下來。正好到這裡差不多了。一樓一般是下午的工作。然後把掃把拖把吸塵器什麼的衛生工具靠牆一放,垃圾一大袋也靠牆放著。就這麼完事了。就蹲在沙發上玩手機刷抖音或者蹲在椅子上吃東西。反正那個平台都是她的。等下午時間差不多了,把垃圾扔了開始掃掃一樓。開始研究怎麼化妝怎麼整容。嗯完美的一天。

有時候老闆別墅需要她過去打掃一下。不會用grab叫車。每次都要我給她叫車。我叫車那自然也是我付費,一般都沒啥,但有時候我不在她身邊,還要我給她叫車。這個grab的定位又稀爛,我怎麼叫車?好不容易叫到了有時候支付寶沒錢了,要用現金支付,我隔著十萬八千里。我說你先付一下,記好賬,等你回來或者我們按時間,多久給你結算一次。我這邊軟體有記錄每次多少錢,不會少你的。

她就不幹了。她說她一天打掃已經很辛苦了,為什麼還要那麼麻煩。我們自己弄不好事情總是要麻煩她。有時候老闆讓她順路買個早點也是。說你記著賬我給你報銷,或者我給你一千,你記一下,這個月最後給我報一下就行。也不幹。

後來這小姑娘來了20天左右,跟老闆說要請三四天假回緬甸看望家人,老闆同意了。去了一個星期沒消息。老闆打電話問得到的回復是家庭原因,要幾個月後才能回來。最後直接說不回來了(當然沒幾天又回來了,聽說是幹了某個比較好賺錢的職業)。就這麼不了了之,老闆只能去找中介公司重新安排一個保潔B。

保潔B也是比較有意思。柬埔寨人,也是來這邊做保潔。不會英語不會中文,泰語能聽能說不能寫不會看。年齡我不知道,好像家裡有個小孩,四五歲的樣子。老闆和中介還有我,保潔B及其主管(保潔B就是主管出來工作,混的不錯後回家鄉帶出來安排的工作)拉了一個群。這個保潔B從不說話,理由是不習慣微信,不會中文。

然後我問了她的平時喜歡用的社交軟體。LINE,Facebook,massage,都加上了。每次跟她溝通也都是用谷歌翻譯成柬埔寨的高棉語發給她。

這個阿姨打掃衛生比A專業得多,但也只限於和A比較。舉個栗子比如衛生間馬桶,A只會沖一下水,垃圾袋換新的。這個阿姨還會用潔廁液。但是也不會把馬桶本身擦洗一下,不會把馬桶蓋放下來看看後面有沒有灰塵或者奇奇怪怪的毛髮。

然後打車也是一樣的問題,並且A好歹還會使用地圖,這個地圖都不會。我只能耐心教。先把地點存在地圖上,告訴她怎麼找到地方,怎麼跳轉到grab。都告訴我會了。有一天我再另外一個地方,讓她自己從青旅過來。她回復OK。然後,好傢夥,過會給我發來一張照片,計程車計價器上快300的價錢(我平時都只捨得打個小摩托)。發來消息說堵車了怎麼辦。我看看時間,4點給她發的消息,這會兒快5點了。我想了想讓她告訴司機掉頭回青旅算了。有一次大概兩天吧,有幾次車費讓她墊付一下。她說好,然後回房間就給主管打電話,說我們要她的錢,要了一千多。她明早都沒錢買早餐了。我點開微信,群里她的主管、老闆和那個中介瘋狂艾特我問我咋回事。牛逼的是這個不會玩微信的阿姨也在群里發消息。有趣。我找到備忘錄,把哪天幾點從哪個地方到哪裡花了多少錢都截圖發群里。然後又在message發了一份給她問她對不對,她說OK。然後我一算,OK總共449銖。我發在群里。我說你現在下來我付給你,給你450。然後又在群里問各位看看還有什麼問題。群里鴉雀無聲。

打掃老闆別墅最有意思,老闆買來要喝的奶茶她拿起來咕嚕咕嚕就喝了。老闆找半天最後找了一臉懵逼。還有打掃客房,永遠不會打開窗戶通風,拖把也不會洗,一個拖把拖全部。地板還濕漉漉的,「啪」就把地毯什麼的蓋上去,OK打掃完。

才兩次,老闆別墅里就一股霉臭味。然後客房裡的頭髮什麼的也不會弄。老闆買了專門的雙面膠棒給她,她拿在牆上刮灰。

反正每次去別墅打掃我都看到老闆在群里生無可戀的說各種問題。哈哈哈問題是死活教不會。老闆手把手教過幾次並無卵用。

有一天突然他主管說阿姨第二天要請假回家看望父母,過一會兒又說沒事沒事,不請假。我們提醒請假可以的,但是要提前一點讓我們知道。

然後第二天早上突然又讓主管跟我們說,她買了東西想給父母,我們不讓她走的話能不能給她半天假,她送去給朋友,拖朋友帶回去。我和老闆一臉懵逼的答應了。

然後有一天下午5點多,有個客房退房,我問她忙不忙,不忙下樓來打掃一下。她回復我她沒有時間,她要吃飯,然後洗澡睡覺。我說好的,那你好好休息,明天弄。

第二天早上我巡查的時候發現,沒打掃衛生。我問她咋回事。她給我發房間照片。說她已經打掃了房間了。意思是她已經勞動過了。這把我雷的外焦里嫩的。

重點是有一次,老闆新到手一套房源,第二天就要出租,所以我一大早過去幫忙。安排她11點去別墅打掃,別墅下午有人住。她回復我好的。大概12點,我在群里問她主管,阿姨怎麼樣。主管說阿姨已經在別墅打掃了。我在massage上問阿姨,她也是這麼跟我說的。

然後下午兩點,別墅的客人打電話給我老闆,問為什麼房間那麼臟,根本沒打掃。這時候我又在群里問。主管說不知道情況。他問問阿姨。然後阿姨的理由是她不會叫車(請記住我之前教過她幾次,她也都表示會了,並且她幾次獨自出去找朋友並無問題),我又不給她叫車。然後計程車也不去別墅。她沒辦法,她還在青旅。

這時候都不用我說話了,她的主管在群里瘋狂道歉。我也沒空理,和老闆忙著打車過去接待客人,自己打掃衛生。打掃完衛生又回去接著布置先房源。那天大概晚上11點回的青旅。發現人已經走了。剩一屋子垃圾。翻翻微信群。她老闆出面道歉,並且表示這個阿姨打掃她老闆的房間也很臟。注意是她老闆,不是我們這邊我老闆。所以直接開除了。回家見媽媽去了。

然後現在是由於沒有好的保潔了,暫時把主管拉過來頂著用。

這個小哥哥也好玩。柬埔寨人,會泰語會英語幹活也細緻認真。就是比較有趣。我們每天會在群里發布一個消息,明天要做些啥。然後群里各位都是okok好好好。私下我再給他發消息說一遍,我一般要求都要寬鬆一些,他就很不開心了。

那天是我在移民局辦事。他早上在別墅打掃,下午老闆讓他來打掃青旅,然後拍幾張照片看看。

我把這個意思轉達給他就是:你打掃完青旅之後請拍幾張照片給我,然後你可以回家休息了。(本來他們工作時間是早安9點到下午6點的)他沒回我。過會兒刷刷刷在群里發一堆照片。然後一大段話艾特我,如果你不確定(我真的來打掃了)你可以自己回來看!我第一次見他們使用感嘆號。我當時是很懵逼的,我覺得我一直以來對他挺好的,像他如果中午和我在一起我都會順便給他買一份午飯,每天也是弄的差不多了就讓他回去。

但是他好像對我很有敵意?然後我回復他,這是老闆的要求,不滿意跟老闆說。還是沒回復我。

然後晚上,又到了通知第二天要幹嘛的時候。我在群里說「明早9點準時到青旅打掃,下午去別墅。」之前因為早高峰會交通堵車嘛,10點到我都不會說什麼的。但是我覺得我好像想太多了。

不針對任何國家和個人,也不褒貶任何文化,僅僅分享一下有趣的事情。客人的事情就不聊啦。也是一個比一個有趣。

萬物枯燥,生活有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