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什麼古代驚為天人的操作,但是利用現代的一些手法或者方式就可以很簡單巧妙的解決~


曾經有一段時期,鋁是比黃金白銀還貴重的金屬。

在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宴會上,只有王室成員和貴族來賓才能榮幸地用鋁匙和鋁叉進餐,而地位較低的客人只能使用普通的金制和銀制餐具。

拿破崙三世為顯示自己的富有和尊貴,還令人給他製造了一頂比黃金冠更名貴的王冠——鋁王冠。

北京日報,轉載自-搜狐歷史

拿破崙三世有一頂鋁王冠 因為鋁曾比金子還貴重?

history.sohu.com圖標

但是純鋁的質地太軟了,所以基本上除了用來炫富,並沒有太大作用。

「危險金屬」一度令金銀貶值

古代歷史學家普利尼講過一個驚人的故事。

大約兩千年前的一天,一個陌生人來拜見羅馬皇帝泰比里厄斯(提比略),獻上一隻金屬杯子,杯子像銀子一樣閃閃發光,但是分量很輕。這個人說,這種新的金屬是他從黏土中提煉出來的。

提比略/泰比里厄斯是一個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目光短淺的暴君。表面上他表示感謝,但實際上他害怕這種光彩奪目的新金屬會使他的金銀財寶貶值,就下令把這位發明家斬首並毀掉了工廠,從此再也沒有人動過提煉這種「危險金屬」的念頭。

這種「危險金屬」就是鋁。

儘管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值得懷疑。然而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鋁是十分罕見的,也是十分珍貴的,這確實是事實。

實際上鋁是地殼上含量最豐富的金屬,占整個地殼總質量的7.45%,在全部元素中也僅次於氧和硅,是地殼上鐵含量的1.5倍,銅含量的近4倍。

但鋁太容易被氧化了,所以在自然界里,鋁都是以氧化鋁的狀態存在,而氧化鋁的熔點非常高,大約是2000多攝氏度,在以前的冶煉狀態下很難達到這個熔點,因此雖然鋁在自然界中含量十分豐富,人們卻無法把它冶煉出來。

到了19世紀,人們開始摸索出一些冶煉鋁的方法。

1807年,英國人戴維用電解法分離出了礬土中的鈉和鉀,卻沒有能用同樣的方法分解氧化鋁。幾年後,瑞典化學家伯齊利厄斯進行了類似的試驗,但也失敗了。不過,科學家們還是給這種含糊不清的金屬取了一個名字。開始,伯齊利厄斯稱它為「鋁土」,後來,戴維又改稱它為鋁。

1827年,德國化學家維勒通過金屬鉀與無水氯化鋁反應而製得了鋁。但是鉀太昂貴了!所以根本沒有辦法用這種方法大規模地製造鋁。

到了1854年,法國人德維爾在維勒的思路上繼續改進,用金屬鈉與無水氯化鋁一起加熱,獲得了閃耀金屬光澤的小鋁球。鈉雖然比鉀要便宜不少,大大降低了鋁的生產費用,但這仍然是非常昂貴的方法。

1857年,全世界鋁的年產量僅有750千克,並且只有法國可以生產。

1855年,從黏土中提煉出來的鋁在巴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並引起了轟動,它被稱為「德維爾的白銀」。

  當時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為顯示自己的富有和尊貴,命令官員給自己製造一頂比黃金冠更名貴的王冠——鋁王冠。

他戴上鋁王冠,神氣十足地接受百官的朝拜,這曾是轟動一時的新聞。

拿破崙三世在舉行盛大宴會時,只有王室成員和貴族來賓能榮幸地用鋁匙和鋁叉進餐,而地位較低的客人則只能使用普通的金制和銀制餐具。那個時候,即使是皇帝也無法給每個來賓提供貴重的鋁餐具。

On the orders of Napoleon III were fabricated aluminum utensils that were served at a gala dinner to the Emperor and the most honored guests.

Other guests at the same time to use the instrument of the traditional precious metals - gold and silver.

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Chernyshevsky)曾在他的小說《怎麼辦》1863年中寫到::

「這間內室的建築是那麼輕,窗戶之間的支柱是那麼小,窗戶本身則非常大、寬而高,幾乎達到天花板上……但是,這些地板和天花板是什麼材料做的呢?這些門和窗戶的框架又是什麼做的呢?是銀?鉑?噢!我現在知道了,薩沙給我看一塊用鋁做的像玻璃一樣光亮的厚板。現在他們還戴著這種鋁製耳環和飾針,是的,薩沙說,終有一天,鋁將代替木材,甚至可能代替石頭。看,這一切是多麼奢侈,到處都是鋁!」

當然,那個時候這一切都是想像,只有最尊貴的地方才用得起金屬鋁。

1885年建成的美國首都華盛頓的那座埃及式的方尖石碑,矗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中軸線上。

石碑頂部沒有使用傳統埃及的黃金,而是用的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塊鋁錠。

曾經古埃及赫里奧波里斯-太陽神廟的神聖石頭寓意這裡是整個帝國最早看到太陽的位置,而美國人用一塊鋁向人們發出一個信號:這裡將沐浴到美洲大陸新世界的第一縷曙光,可見鋁在當時是有多麼的珍貴。

美國的國之重器,是一大坨純鋁。

但這坨鋁,鎮守住了美國此後百年國運。

這一狀態一直持續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電解鋁的提取方式打破了鋁的神話。

從以前的「無價」變成了如今的「白菜價」啦,從法國王室專享,走入了尋常百姓生活。


吃飽。


你現在身邊發生的所有的事情,在古代都是驚為天人的操作:

你現在隨時可以給朋友、親人打電話,發照片、視頻,放古代這叫家書抵萬金。

你現在從高鐵、飛機出省、出國,放在古代,那叫遠渡重洋。

你現在隨時能夠打手機聽音樂,放在古代皇帝想聽音樂也得叫個樂隊來。

你現在隨時能吃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放在古代皇帝想吃新鮮的荔枝都難事。

你打開手機就能看到新聞,放在古代邊關的急報也得等一個禮拜。

你覺得自己長的不好看,花點兒錢就整容了,雙眼皮幾千塊就劃一對。放在古代只有聊齋里才敢寫。

古代的玉工想給玉器打個漂亮的眼兒,至少要花15天時間,拋光只能用一種草去掇玉,一塊玉拋光要用幾個月,放在現在10秒鐘打個眼,30分鐘拋光一大堆玉器。

過去有個老頭叫愚公,祖祖孫孫去挖山,放在現代找個施工隊就解決了。


知識

古代識字讀書是貴族上層才有錢有閑享受的,底層窮人普遍文盲。

現在全民義務教育,基本上所有人都識字看得懂書籍報紙。

古代知識有限。在竹木簡上寫字,在紙上抄書等都很費時費力。就算有了造紙術與活字印刷,書籍依然是奢侈品。

現在,隨著工業化,出版物流水線大生產,書籍報刊可以像洪水一樣生產做成白菜價。買書看書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一部分。

古代知識少,更新慢。畢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

現在互聯網出現,知識數量與更新速度飛快,一個現代人一天閱讀瀏覽知識數量可能比一個古人一輩子看的知識量還多。


清末,有一戶地方上的豪紳,預感到天下將要大亂,擔憂家中財產或將不保,苦思數日,決定傾盡財產,購買一件稀世珍寶,留給後代。他來到北京,多方尋找、對比,終於選了一件寶物,帶回來家鄉,珍而重之地收藏起來,地點只告訴了自己的大兒子。

果然,沒幾年,天下大亂,從軍閥割據、國民政府、日偽政權、漢奸保長等等各種勢力各種角色輪番粉墨登場。豪紳有一件稀世珍寶的消息,也不知道怎麼就流傳了出去,豪紳被軍閥捉去,各種嚴刑逼供,受盡折磨也沒有說出來,終究是熬不過,死了。豪紳的兒子,也同樣被國民政府的軍官、地方官威逼利誘,被日本人恐嚇、折磨,始終咬死了就沒有這麼件東西。

一家人苦不堪言,熬到了全國解放,可是又趕上了席捲全國的大運動,小將們將豪紳的兒子、孫子捉起來批鬥,要求他們交出寶物,坦白從寬。可是一直到死,父子二人也沒有說出寶物在哪裡。

終於,四人幫被打到了,豪紳的重孫子,深深覺得這件東西其實就是個禍害,如果沒有它,幾輩人也不會遭到這種命運。於是,他決定將這件寶物交給政府保管。

選了一個黃道吉日,帶領著地方政府的大小官員,還有諸多看熱鬧的人民群眾,重孫子將寶物取了出來。此物高約五六十公分,被放水的油布里三層外三層的裹了個結結實實。重孫子在眾目睽睽之下打開油布,當場的所有人都傻了眼。

原來,這是一直木製的座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