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況是有可能的,但是如何評價,先來個案例。

此前我們招聘風險總監、風險主管時,會有一套嚴格的篩選機制,經過層層的資格審查、專業測試、面試(遠程或現場)。其中,完成了考核之後的最後一步,區域風險總監要對應聘者進行面試,有個場景是相互提問,每次我一定會問這幾個問題:

您在現在的公司工作了多久?

在風險管理崗位工作了多久?

審批的案子有多少個?

金額和筆數分別是多少?

貴公司的不良率是多少?

您審批的案子不良率是多少?逾期率是多少?

當然不怕對方說假話,我們還有強大的專業背調公司。

如果,應聘對象有5年以上的審批經驗,他本人審批的案子不良率為0,那麼,他大概率得不到這個崗位。如果他從事審批8年以上,他本人審批的案子不良率為0,那麼,基本上可以當場拒絕他的應聘請求了。

本文首發於知乎專欄《實戰信貸經驗分享》,作者米斯特湯,轉載請註明出處。

回到本題。

一個信貸人員從事信貸工作20年,從來沒發生過貸款損失,不能用敬佩他的能力來衡量,而是首先想到他說的是真是假,然後,再分析他是不是太不敬業。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銀行就是跟風險打交道的職業,信貸更是風險中的風險。

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如果不挨刀,一定有絕招。這個絕招只是相對的。因為:

功夫再高,也怕菜刀。

做信貸時間長了,有人形容那就是在刀尖上跳舞,不論是信貸業務人員還是中後台的審查審批人員,做的案子多了,有壞賬、有損失是很正常的事兒,我們遇到的很多風險,根本不以我們的意志轉移。比如本次新冠疫情,還有此前的非典、地震、水災、禽流感等等,以及老闆出車禍、地方拆遷、環保改造等突發事件,這些還不包括惡意逃債的、公司倒閉的。

所以:

一入信貸深似海,從此風險無絕期。

遇到風險,造成損失,是正常的,相反,一點兒沒有風險和損失,一定是個反常事件。如果作為審批人,他審批的案子長期保持不良率為0,那麼,信貸業務人員,或者行長,會把他吃了,不,是剝了皮烤烤給吃了。

健康的信貸業務是:風險基本可控,保持一定比率、相對較低的不良率。

個人和機構都一樣。


一般人家問我你做授信管理的主要優勢是什麼?我都會說:我簽字經手的不良加在一起是個非常龐大的10位數,而且這個數字還是剔除政信類業務和房地產業務後的結果。

如果對方是營銷人員,我一般會再加一句:……,但我沒有因為任何業務被問過責;

如果對方是風控人員,我一般會再加一句:……,但我和領導死磕最終斃掉的至少是這3倍,換其他人這個行可能早就不存在了。


我覺得大概率是扯淡,一般風控手再嚴格總會遇到一些個解決不了預計不了的幺蛾子,例如這次疫情導致貸款人死亡或者法人破產。

中概率是他基本沒從事這麼長時間或者從事風控期間是部門綜合員,不接觸具體業務,不做當然不出風險。

小概率是他背景深厚或者運氣爆棚,審批的全部都是AAA級別央企客戶。不過話說回來,都這麼牛逼了,他不是應該去前台做業務提高收益嗎?畢竟風險已經相對可控了。


康師傅20年也沒殺一頭牛啊,還不是泡麵盒繞地球幾圈


這是划了20年水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