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徹底改變了我思考問題的方式,尤其在面對大眾流行文化時,它讓我更加理智,不會輕易跟風從眾,也不會刻意批判質疑。

究其原因,搖滾樂作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的大眾流行音樂,其文化的種子播撒到中國已經是改革開放之後的事情,所以這一曾經流行於全球的音樂文化,來到中國卻成為了相對小眾的存在。這種之於中國本土主流文化的尷尬地位,給中國搖滾樂迷帶來了弊端,也帶來了好處。

弊端便是,有些認知不夠到位的人,對搖滾樂的態度是兩極分化的,要麼充滿誤解和否定,要麼過分高估。

好處便是,當你相對清晰地了解了這種音樂文化之後,作為中國樂迷你將會給予亞文化、邊緣文化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同時也不會輕易貶低通俗文化的存在價值。

做一個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沉默的大多數」,不徹底淪為「單向度的人」,也不胡亂否定和反叛,站到大眾的對立面。總而言之,真誠面對自己的內心即可。

這就是搖滾樂帶給我的一切。


2003年前後,我在北京柳芳街某個小區租了個破一居;那是個很普通的小區。

隔三岔五地看見一個人,老是戴著一頂白色的帽子,帽子正中有一顆紅色五角星,開著一輛敞頂的北京吉普,跟小區里的大爺阿姨比起來,並不突兀,非常的「和大夥去趁涼」。

我認識他,但他不認識我。他只知道我也住在這個小區,有時候撞上了,因為有點面熟,偶爾會互相微微地點個頭。

他不知道,再往前的十年前,大二的我給他寫過信,很長的信。一個毛頭大學生在信中,雲山霧罩地說了很多壓抑與叛逆,束縛與自由;還不知高低地說到了搖滾,說到了搖滾精神。

肯定是毫無章法的信,肯定是一知半解的信;雖然當時不這麼想,但現在看來,肯定是那種把人家當作電腦回收站的信。

好在對於搖滾的熱愛肯定是真誠的,對於既有慣性的掙脫慾望,肯定是一目了然的。

他的公司居然給我回信了,寄來一張他演唱時的照片,照片後面草草地寫了兩個字:堅持。

當時我萬分激動。

十年後,他在我對面,沖我微微點頭。

他不知道,他是我十餘年來最喜歡的搖滾人。樓上我租住的破一居里,有很多搖滾音樂磁帶和CD;這裡面也包括他所發行的全部磁帶和CD,並且裡面所有的歌,我都會唱。

我也沖他微微點頭,並沒有激動地走過去,請他簽名。

他叫崔健。

照片是這張。

這些我也都有

搖滾樂給我帶來了什麼?其實上面這段話已經作答。

搖滾樂最鼎盛的時期,我在大學校園,它和我的青春鍛融在一起,掰不開。

它躁動,它狂野,它瘋狂,它自由,它奔放,它叛逆,它無堅不摧,它泥沙俱下……

有的是真的,有直擊心靈的力度;有的是跟風,有粉飾裝扮的膚表。

正如自己的青春故事。

搖滾樂漸漸湮沒的時期,它變成了自己的回憶。

一個不大的酒吧去看過崔健的現場,下面一大堆四張的爺們,有的還會潸然淚下,激動地叫喊著「崔健沒老」!其實沒必要,並且他們這麼喊,更像是徒勞地喊給自己聽。雖然我也不喜歡看英雄遲暮,但心裡並不在意英雄老不老,因為是個人都會老。

也去看過唐朝的現場,看丁武再也唱不出當年的高音。沒了張炬。

羅琦參加《我是歌手》時,也會打開電視,一直看到她退齣節目,我也退出。

去拉薩的酒吧,自己也會跑台上唱一首唐朝的《月夢》,或者子曰的《相對》。

青春翻篇了就翻篇了,真沒啥。

但聽到搖滾,就會想起青春。象回望青春那樣,總會去搭一眼。

偶爾唱一唱,其實是懷念;既然是偶爾,那肯定也不是天天懷念。

最後,它是它,我是我。

如今是個人都在「唱歌」。如今飆個高音都叫「搖滾」。

我的青春,當年的搖滾,鍛融在一起的那塊生鐵,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就消逝了。

再聽到它,見到他,互相微微點個頭。

這個應該已經變成了符號。

補充幾句:

隔了很多年不聽搖滾,聽到崔健的《藍色骨頭》,非常喜歡,現在有時候會單曲循環這首歌。

電影最終沒有去看。電影之前就很喜歡《藍色骨頭》這首歌。

竇唯年輕的時候很帥,網上各種與現在的對比,但這種對比我十分免疫,我覺得他一直是個神級的存在,持續的可堪尊重。

還有朴樹。

最後,汪峰是誰?他最終上過頭條了嗎?


黑金帶給我明確的生活方向和宗教意識。


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再盲從

加深了對音樂的了解

樂於了解並接受沒接觸過的音樂類型與風格

懂得了一個道理:音樂沒有貴賤之分,卻有好壞之別


一個Metalhead看到這個金屬被括弧在搖滾樂下是要張嘴開噴的。然而我並不打算就這個問題扯皮。

就說點金屬、核之類的重型樂吧。

從小學鋼琴,也學過樂理,勉強也算是「受過古典音樂教育」了。這麼多年的時間裡,都沒有激起我對於音樂多大的興趣。說實話,除了那點乾巴巴的理論和技巧以外我什麼都不懂,也根本沒想弄懂。

而重型樂,只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把我從一個聽個響的普通聽眾變成了一個真正熱愛音樂並肯下工夫認真了解音樂的人。從重型樂開始,到其他各種類型的音樂。原來聽不進去,聽不懂,也不想聽的東西,漸漸能接受了,聽出東西來了。

一對比,真是諷刺。

一開始聽的時候也有那種蠢得一塌糊塗的優越感。對,某些金屬貴族那種,看不起流行,看不清民謠,還喜歡裝逼,跟人撕風格,懟某些誤入還理直氣壯的圈外人……

還沒真正聽出東西,先學了一堆糟粕。

這些行徑跟某些腦殘飯圈人又有什麼區別?有的人罵著罵著把自己罵成了自己罵的人。

然後我想通了,就不bb了。

我並不完全把重型樂當作情緒的出口,在鬱悶生氣的時候聽。我經常心情愉悅的時候也會聽點死核、殘死之類的。這只是一種音樂口味而已,反正我周圍的人從來沒覺得我有問題。這些音樂同樣使我激動,使我放鬆和愉悅。

順便一提,我非常討厭某些心智不成熟的屁孩拿極端金屬外放嚇人或者是折磨周圍人的做法。純粹是幼稚可笑的行為。這些音樂是拿來欣賞的,不是給你拿去當作給別人添堵的武器的。雖然我用了「欣賞」這麼一個「娘炮」的詞估計又得被笑,但我還是想說,加深公眾對於重型樂的誤解對你我有什麼好處?

跑題了。除了音樂本身,重型樂給我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為了了解曲子的內涵我一般是會讀歌詞的(一些樂迷並不會認真看重型樂的歌詞),偶爾做點翻譯。這個過程中我的英語水平得到了提升,特別是語感。以及,因為同樣的愛好認識的新朋友,線上和線下的。

人不能太功利,不能總是為了要得到什麼才去做某些事。最重要的還是做自己,有點想法。

這也是我從中得到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