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問題由「專家」修改成「專業學者」


又到了可以安利愛豆的時候了。

看到這個題目,就想到我很愛的一個專業學者,是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喬納森·卡勒。他畢業於哈佛,是牛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普通人眼中的文學二字,可能是艱澀難懂、有距離感的。

因為現在確實有很多人,說話喜歡帶有學術權威的架勢,喜歡獨斷論,擺出萬般皆下品的姿勢把文學抬高,然後再裝作高深莫測的樣子小圈子抱團居高臨下。

姿態很不好看,誤導大眾。

文學就是你手邊的那本書,捧起它你既不高尚也不權威,但你可以真正享受「獲得」的感覺。

因為你看的每一個字,都是有智慧的人在跟你對話。

卡勒呢,他眼裡的文學不是一輪明月,而是億萬星辰。

我們平時在聊一件事的時候,常常會忍不住使用自己固有的論調去說服別人。

但卡勒會站在無數的角度看待自己聊的這件事,甚至是對立角度。

他表達一個觀點,總是以尊重另一個觀點為前提,而不是「捧一踩一」,不是「你說的垃圾我說的才對」。

「對每一個論點,你都可以從一種視角開始,但最終還要為另一種視角留出餘地。」

所以他的論域很廣,走進他,就像打開一個精彩絕倫的世界。

他身上自帶「學術民主」buff,像一個平易近人的老頭,滿臉堆笑地跟你說著話。

普通人眼中的文學,不需要提出疑問,接受就完了。其實也是受了小時候「閱讀並背誦」的影響。

但卡勒恰恰提出,我們應該對一切「常識」進行質疑,對一切被定義的東西持懷疑態度,並隨時準備重新定義他們。

比如,普通人想要了解文學,可能會先去想「文學是什麼」。

但是卡勒非常剛,他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質疑:「是什麼讓我們或社會把一些東西定義為文學的?」

他覺得,這個問題比「文學是什麼」這種本質主義的追問,要重要得多。

有時,文學讀起來的確會有些晦澀,這是沒法避而不談的。

但文學敘述更多的時候並不在於它要傳達什麼樣的信息,而是它本身就值得一讀,即便忍受語言的晦澀也值得關注其中的意義。

文學帶給人們最多的是思考力,而思考力會帶動執行力。

仔細想想,走上社會之後,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本質區別,不就在於思考力和執行力嗎。

而理解文學,還是要靠我們自己的腦袋,每一種生活環境下不同的腦袋。

因為我們帶著不一樣的觀點思考一切,質疑一切。

當困境和問題來臨時,我們依然可以在一團亂麻一地雞毛里看到一道光。

文學本身就帶有爭議性,人人都會有偷偷喜歡的「政治不正確」的作家,也可能會對某個「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作品嗤之以鼻。

而專業學者之間的爭論可能更激烈,但我想,普通人與專業學者看待「文學」最大的差異,就是「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而現在的風氣,別說討論文學,就算一個普通的熱門話題,都會演變成站隊掐架,毫無尊重可言。


我給你拍張照你看看大概能了解一點兒。

這來自2005年出版的一套文選。

這是專家名單。

有的評分差很多,比如三毛。

(其實我也完全不能理解三毛寫的哪兒好,她怎麼能比曹禺讀者評分高?)

同樣讓我覺得不能接受的還有汪老艾青趙樹理謝冰心穆旦顧城李劼人宗璞劉恆的讀者評分,這些人或過低或過高,真的不是找的讀者眼瞎嗎?還是說我眼瞎分不出來好壞了?


太不好回答了 專家是電視里那個專家說

嗎?


普通人眼中的文學:牛逼東西

作家眼中的文學:閃閃發光賊她媽牛逼的東西

學者眼中的文學:東西


誰能告訴我誰是專家誰是普通人嗎?或者專家怎麼就被排除出「普通讀者」的行列了?

即使承認這個區分有效,不同的「專家」對文學的觀念天差地別。舉最極端的例子吧,一個傳統和經典體系下的研究者可能傾向於認為文學就是經典文學的同義詞,而一個現代研究者比如福柯的追隨者會堅持認為文學史被經典體系所侵佔是一種病態現象,因此走向「無主題文學史」,去搜集街頭巷尾的傳言、傳統認為不入流的文學作品、民間段子等作為文學。怎麼辦,他們需要打一架來決定什麼是「專家」眼中的文學嗎?就另外一個答案那個文選,很明顯那是屬於現當代文學陣營的一少部分「專家」的觀點,和他們意見不同的人多了去了,他們當然不會和這些人合出同一本書。

「普通人」呢?走在街上隨便問幾個人,他們的文學觀也經常會衝突,也需要打一架嗎?還是由一個外在的機構決定把他們之中的誰開除出「普通人」的行列呢?

這個問題的愚蠢程度不亞於什麼「某某省某某國的人都是怎麼看待什麼什麼問題」的,不好意思我從來沒有見過任何一個名字叫「專家」或者「普通人」的人,我只見過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之間的思想都各有不同,僅此而已。


這個還真不一樣。

普通人眼中,語文課本里出現的那些是文學。

專家眼中,作協那幫人搞出來的是文學。

文學愛好者眼中,具有震撼人心的作品才是文學。

謝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