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亞、不啻、偭、次、微等等,

頗:①很 ②稍微,一點兒

亞:①與 相當②次於,比 差

不啻:①不過,僅僅②與 一樣③超過,不僅僅

偭:①面向②背向

微:①稍微,有一點②無,沒有

丐:①乞求 ,求別人給予②給予

措:①施行,實行 ②廢棄

矜:①驕傲②莊重,引申為持重

敩:①教授②學習

沽、售:①買②賣


個人淺見。主要原因是詞義來源不同。一般有三種情況。

一些副詞義、虛詞義。

如「於」既可以表主動,又可以表被動;「矧」即可以錶轉折,又可以表並列;又如「頗」字,《說文》曰:

頭偏也。從頁皮聲。

換句話說,「頗」的「很、非常」一義可能即如現代漢語(包括方言)中的「死」、「很(狠)」、「賊」、「老」、「絕」等字。如:

斯人頗知。——這個人很聰明。

本義、引申義和假借義的衝突

漢字詞義的一大來源就是假借義……但因為古人因聲作義,所以假借字的意義大多相近,很少有相反者。但很少並不代表沒有。反義的字暫時想不出來,暫以衝突舉例。

姑,一指婆婆,一指夫家的姐妹,一指姑姑。

亞,丑。由「丑」衍生為「次於」。由「次於」衍生為「並列」。

次,駐紮。引申為「同列」。由「同列」引申為「次於」。

「反訓」

這是訓詁學上的一個名詞。這種情況也很少見。姑以「亂」字為例。《說文》曰:

治也。從乙。乙,治之也;從(「亂」字左部)。

很明顯的看出……亂字的本義是「治」,所以其既有「治安」意,又有「紛雜」意。訓詁學上把這種向反向引申詞義的方法叫做反訓。

以上。。


因為漢語要向下兼容


這個事說起來很麻煩,就我所知解釋一二罷。

1)有些字在造字之初,就承擔兩種意思。

比如「除」這個字,通「塗」,它最早是台階的意思,由此引申出來兩個意思:上和下。因為台階就是用來上和下的,可這兩個意思卻是相悖的。

2)在上古,漢語曾存在曲折變化。

具體到這個問題,曲折變化指的就是:同一個字,不同的讀音,表示相反的意思。

比如「見」這個字,它既表示「讓對方做什麼」(古語殘留如「見諒」),也表示「被怎麼樣」(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這種字在最初是靠讀音區別不同詞性的,在沒受過語言訓練的現代人看來,從字面根本無法區別兩者;只是後來,隨著助詞逐漸發展,形成了固定語法用來區別兩者。


我只能推測一下。意思在運用過程中會發生變化,有時總結的其實是包含了以前的意思


還有許多發音或者字形相近內容完全相反的詞語你注意到了嗎?

優質/幼稚、講究/將就、高級/搞基、組織/阻止、切記/切忌、致癌/治癌、校服/孝服、球衣/囚衣、素顏/俗艷、設有/沒有、撤僑/撒嬌。

例句:

一個普通的事從他嘴裡說出來就變得那麼隱晦/淫穢。

明天他們學校就會進行期中/期終考試。

我決定學習研究服裝設計,有朝一日能設計出一套被年輕人追捧的球服/囚服(校服/孝服)。

昨天張強給我分享了一個很幼稚/優質的文章!

自從他分手後,他就過起了講究/將就的生活。

在那家看似普通的酒店裡有一個高級/搞基會所。

他們幾個人組織/阻止了那起搶劫。

吃飯時切忌/切記把牛肉和蜂蜜一起吃!能致癌/治癌!

我就是喜歡你這種素顏/俗艷的美!

本院設有/沒有英語、俄語、西班牙語專業....

美國表示如果情況惡化會考慮撤僑/撒嬌。

英語也可以有類似的混淆表達:

Please make the fried chicken a little spicy .

是要「辣一點兒」呢?還是要「一點點辣(微辣)」呢?


有歷史的語言就會出現這種情況,你用我用他也用,用的多了,同一個詞就有稍微不一樣的理解,時間跨度越長,就會出現兩種不一樣的意義。

不信可以查一查nice的詞義變遷。


我再補充一個生僻字,早前翻字典看到的——

這是一個多音字,分別有qiàn、qiè兩個讀音。

發qiàn時,字義為不滿;怨恨

發qiè時,字義卻為滿足;滿意。

所以,所謂的「不慊」究竟是個啥?


想到一個例子,不知道合適不合適。

「逆」 字本來和 「迎」 是一對詞(疑似同源詞)。「迎」 字的本義是,A 在一地等著迎接 B;而 「逆」 字的意思是 A 主動上前/走出迎接 B。慢慢地,「迎」 的意思逐漸佔據主流,無論是站著不動迎接或者主動上前迎接,都用 」迎「 了。而 」逆「 的意思轉移到方向的差異,也就是 A 與 B 相向而行,方向相反。

所以現在看,」逆「 有兩種意思,一種是 」歡迎「(多見於先秦古文),一種是 」方向相反「(多見於現代漢語)。但實際上,」逆「 的兩種意思都源於 」逆「 的本義:主動上前迎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