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務會培養孩子的什麼能力嗎?

為了能讓孩子高高興興做家務,大家都有哪些招?


我先來回答題主問的第一個問題:

孩子做家務會培養了孩子的什麼能力嗎?

對於我們這種生了雄性小猴子的家庭來說,培養娃做家務的能力,那就是在積累他長大以後娶媳婦的軟實力啊!這是一個新時代婆婆必備的基礎教育項目,能不能全方位、立體化、靈魂式激發兒子的做家務慾望,可不可以在他生命最初的幾年裡注入家務成長因子,將是我及眾多婆婆黨潛心鑽研的世紀課題,所幸,在這個課題上,機智如我,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研究成果,並進行了初步的產品驗收,在此,我要強行植入打油詩一首,各位未來的丈母娘請看過來:

我家兒郎整四歲,

耳聰目明鼎可扛,文能吟詩念英語,武能拖地和擦窗,上能晾衣一排排,下能刷鞋一雙雙,玩具繪本全可收,心疼媳婦他最強,丈母娘們求探看,預定我家小優醬。

打油結束,皮一下很開心,接下來要嚴肅紀律,好好答題。

剛剛3歲的優醬,去沙堆玩,鞋子弄髒了,主動請纓自己刷

一、把做家務當做親人交流的方式

我們家的家務沒有明確的分工,有孩子前都是我和我老公一起做家務,他拖地的時候我就擦擦傢具,我洗衣服他就去晾曬整理,連做飯都是兩人一起膩在廚房裡,邊聊邊切菜,邊談邊刷碗。但由於我廚藝不精而老公又恰好是「明明可以靠臉卻偏偏要靠廚藝」撩老婆的人,所以一般都是他負責做飯,我主營幫廚業務。

懷孕後,我孕反嚴重,聞不得油煙味,於是優爸獨掌大勺,但他做飯的時候我會搬個小板凳坐在廚房門口跟他聊天,那時候還是個小花生米的優醬就在肚子里緩緩游弋靜靜聆聽。這個習慣一直延續至今,現在只要做飯,基本都是一家三口一起泡廚房:優爸刀工了得,切肉切菜一把好手;我廚渣一枚,但是在洗菜擇菜領域必須擁有姓名;小優醬則負責觀(dao)摩(luan)和吃狗糧(划去),幫忙遞個盤子端個碗。

對我們家來說,家務,就是一家人湊到一起交流的方式,沒必要把家務想得多麼複雜,分工啥的也不需要太明確,要說原則,那就只有一個:「誰有空,誰干;都有空,一起干」。不過我家情況還是有點特殊,因為優爸是一名外科大夫,有點太愛乾淨了,有時候我干過的家務他都會悄咪咪地返工,慢慢地,像是吸塵拖地收拾廚房這些活兒,他就直接要求我別再插手了,然後鼓勵我跟兒子去收衣服疊襪子……

所以從一開始,我們給孩子滲透並樹立的家務觀念就是:家務是家人交流感情的方式之一,每一個家庭成員都可以參與其中,大家做自己擅長的事情,聊聊天、嘮嘮嗑,家務順便達成。這可以算作我們為孩子積極做家務打造的心理基礎。

二、孩子的家務啟蒙,需要父母的陪伴

1、起步:居心於有意無意之間

優醬開始獨立行走之後,每次我們大人收拾他的玩具和繪本,都會邀請他一起操作,剛開始他搗亂居多(畢竟太小了),我也不惱,就當作遊戲好了,正好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滲透孩子對顏色,形狀,質地的認知,儘管那時候他還不會說話,但我們依舊會邊收拾邊跟他「對話」,聊天的過程也剛好契合與孩子溝通的「3T」原則:

3T原則是指:共情關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輪流談話(Take turns)。這個原則對於構建孩子豐富的語言環境、增添孩子的辭彙量、改善親子關係和開發孩子的智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語言》

在整個「家務」過程中,因為有了大人的共情關注,有了我們的充分交流,孩子開心,我們大人也歡樂。

因此,在進行家務啟蒙的時候,把整理玩具、打掃衛生這些事當作一種彼此之間的陪伴,加大交流的比重,那孩子就很容易接受,不要太過於刻意去培養什麼,居心於有意無意之間,那養成做家務的習慣也是自然而然,會相對輕鬆。

2、培養期:陪伴引發更多的參與感

爸爸在教3歲時的優醬怎麼用這個扁頭吸細小的物品

優醬兩歲以後,基本就不再局限於收拾自己的玩具,而是正式開始參與全家大掃除,每周優爸下夜班後都會先把家裡簡單打掃一遍,然後晚上我下班回家就帶著兒子跟優爸再一起清理一些邊邊角角,每個周的大掃除、每個月的徹底清理都是我們仨共同完成,整個過程很樂呵,有時候我們仨還會搞比賽,看看誰先把衣服送回自己的衣櫃,或者誰能最先把自己分包的垃圾裝好。漸漸地,優醬已經從一個搗亂的娃變成真正的好幫手了。

媽媽不擅長的拖地,現在成了優爸和優醬的強項

3、拔高期:找准孩子的能力上限,給予他更多的發揮空間

不要小瞧一個3、4歲孩子的家務能力,如果你願意,如果你能寬容他在前幾次嘗試時把事情搞得一團亂,那你將會收穫一個不斷衝破自己的「最近發展區」、不斷挑戰能力上限的孩子。

優醬有段時間很想刷碗,我期初也會有點擔心:會不會摔破碗割到手呀?會不會把水灑身上著涼感冒呀?儘管顧慮很多,但我還是決定支持他,於是這孩子就開啟了自己的刷碗之旅: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不但沒有摔破碗或者弄一身水,相反地,刷得特別仔細,乾乾淨淨鋥光瓦亮,我趕緊奉上發自肺腑的讚美和愛的抱抱,優醬喜不自勝,小手一揮,誓要在洗碗界闖出名堂;

除了洗碗這件小事,廚房裡還有好多優醬好奇的家務,比如優爸經常做飯,愛爸爸愛到骨子裡的他怎麼可能袖手旁觀,必然要學上點皮毛再施展一下才算完,於是我把舞台,不,我把灶台交給了他;

啥?你說你個三歲孩子竟然還想做點心?行行行,不怕作的老母馬上給你安排~愛心優醬牌手抓餅版香腸卷,就這麼誕生了,講真,味道好到哭,烤箱取出放涼後,老母親暴風吸入好幾個。

什麼,你又想做點奶粉甜點?OK,繼續安排,你們的魔鬼——家庭自製版乳酪——來咯~

在家裡幹活沒幹夠,還想為小區做點貢獻?沒問題,走起——

給小區鏟雪的小優醬

沒有什麼特別矯情的情節,也沒有非常刻意地逼迫孩子去做什麼,就是非常單純地相信,我的孩子他能做好,給到的成長空間越大,小樹苗才能長得越高呀。

三、孩子怎麼說都不聽,就是不肯做家務怎麼辦?

我的學生家長里經常有這樣的聲音: 「大白老師,我不管怎麼說都沒用,我的孩子就是不愛幹活怎麼辦?」

首先,如果能保持愉悅的心情去做家務,心甘情願的可能性才會大呀,如果沒有家長的陪伴,或者當成任務去逼迫,孩子自然會抗拒;

其次,家長不要焦慮,不要拿大人的那些道理綁架小孩子,不要去想「如果現在不培養,孩子以後就會怎麼怎麼失敗」這樣的事情,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絕對,別讓焦慮的心情泯滅了你的理智。你如果真的想要培養想要提高,就想辦法讓做家務這件事變得美好又有趣,多一點鼓勵和肯定,多一點耐心和等待,那孩子才有上升的空間和前進的動力;

第三,適當放權,別什麼事都家長獨自扛著,家務不是誰幫誰的問題,家務本來就應該一家人一起做,要是全都是媽媽或者全都是爸爸做,那幹嘛叫「家」務,乾脆叫「母務」或者「父務」好了,有些時候,家長適當一點,才能給孩子上升的空間,別總是大包大攬的;

最後,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影子,家庭的影響是非常關鍵的,從家務啟蒙階段開始,大人的行動力強,孩子也更容易被帶動。如果您自己或者您愛人都不是願意做家務的人,誰都沒有行動,卻強行想逆轉這個基因,讓自己躺著然後讓孩子勤勞起來,那太難了,親愛的,放過孩子,也放過自己,答應我,好嗎?!

希望我的回答對題主有一丟丟啟發,一切祝好 @知乎親子

對了,推薦一本關於做家務的繪本,是我家優醬2歲時很喜歡看的故事,適合1-4歲左右的孩子閱讀,再大一點的孩子看著就有點幼稚了:

樂悠悠成長繪本(套裝共5冊)京東¥ 56.30去購買?


我沒有想過通過讓孩子參與家務培養起他具體的什麼能力,但我希望他能逐漸明白,「家務」是「生存」的一部分,是「家」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家孩子啾啾將近2歲半,還處於幹家務只會搗亂的年紀,但我干大部分家務時,都會帶著他一起干。

一方面是因為我半全職工作的性質,需要邊工作邊全天候帶娃,帶他幹家務,我就不需要單獨空出時間來幹家務,他入睡後我就可以迅速切換工作狀態,省時省力;

另一方面,我確實也想給他灌輸「每個家庭成員都要干力所能及的家務」的想法。

1.學幹家務,就是在學習基礎的生存技能。

都說「世間所有的愛全為了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分離」,確實如此,我們教育子女的過程,就是在讓孩子學習獨立的過程。

當將來某天我們不能陪在孩子身邊時,都希望他們有能力把自己照顧好,健康飲食,勞逸結合,積極向上。

而做飯洗衣等這些家務技能是最基礎的生存技能,孩子理應學習。

我家啾啾還小,難的家務技能肯定不會,但我自己幹活時,都會給他安排相同或相似的家務,正好他這個年紀喜歡模仿,對家務也充滿興趣,幹活在他眼裡就是玩

我收拾房間時,就會讓他整理自己的玩具。

自詡「收拾小精靈」

我在浴室手洗衣服時,就會讓他蹲在浴室門口(防滑)洗自己的小襪子和小毛巾。(嗯……經常水灑一地,我要重新拖地……)

手洗小襪子

我在飯桌上切菜(因為得看著孩子,所以我不會單獨在廚房切菜)時,就會讓他坐在餐椅上,也拿著他的玩具小刀來切一些軟的食物。

火腿腸見刀工

我洗碗時,就讓他也踩在小椅子上,在另一個小水槽里洗塑料碗。

其實就是在玩水

讓孩子學著幹家務是一回事,利用家務培養孩子各方面能力又是另一回事,作為普通人,我也沒想過拔高「幹家務」所能帶來的意義。

因為其一,我並不算是一個家務幹得好的人,也不能保證每次幹家務時,都能認真仔細,勤快周全,自己的能力都沒達到,更不應該以此來要求孩子;

其二,擁有勤勞、自信、能幹的品質很重要,但家務並不是培養孩子這些品質的唯一途徑。如今科技時代、以領域細分為專的個人發展模式,註定我們會使用更多的家用電器、外送平台、家政服務等方式來分擔家務。人類的發展,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輕鬆和便捷,以此省下時間做更有價值的事。

所以我只是希望孩子學著幹家務,而不是必須幹得出色,並因此培養出什麼能力(能順便培養當然更好)。

未來也許有一天他會自己住,深夜沒有外賣他又肚子餓時,能自己下廚煮點宵夜,而不是只能選擇泡麵(愛吃除外);家裡洗衣機壞時,能自己順手洗洗襪子,而不是穿一雙扔一雙(emmmm……我有大學同學就是襪子和內褲日拋的……當然啦,家裡有礦的可以無視……);突發疫情被困在家時,能自己把房間折騰乾淨舒適,而不是只能巴巴地數日子等家政阿姨上門整理,這樣就足夠了。

2.家務是「家」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親子活動的一部分。

哪怕衣服靠洗衣機,臟碗靠洗碗機,地板靠掃地機,定期衛生靠家政阿姨,買菜靠超市外送,可家庭里繁瑣細碎的家務總還是存在的。

家務可能枯燥乏味,可能骯髒繁瑣,有時我們大人也會偷懶不想干,可當一家人充滿愛意地分工合作、體諒互助時,它也能成為樂趣,也能充滿溫馨

我家的家務,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分工,因為只是三人小家,幹活的主體就是我和陳先生,有家務不是他干就是我干,但大體上都會分配地比較均衡,例如我煮飯,陳先生就會自覺刷鍋丟垃圾;陳先生給啾啾洗澡,我就會去收衣服疊衣服。

陳先生常會搶著幹活,他體諒我白天帶娃辛苦,晚上洗衣機洗完衣服,他會搶著晾,美其名曰「誰高誰晾,不必勞煩晾衣桿」;他體諒我熬夜碼字辛苦,清晨也會搶著煮早餐,並折騰啾啾起床後的各種事務,忙完才會去上班。

我當然同樣會搶著幹活,煮完晚餐我就順手把鍋刷了,不必留給陳先生洗;洗衣機洗完衣服,我要是有空,也會馬上晾了,不會刻意留下。

也有些比較空閑的晚間或周末,我們三人會一起幹家務,或者稱其「家庭活動」。

比如一起修補被不小心撕破的繪本(我家基本每周都有被不小心翻破或撕破的繪本……我也很無奈……)。

修補繪本

一起修理壞掉的玩具、用具。

修理被折斷的玩具勺

我和陳先生一起給啾啾理髮,彼此衣服上掉的全是碎發,我們再一起拿著透明膠,把衣服上的碎發粘掉。

用透明膠清理衣服上的碎發

心血來潮時一起包餃子。

包餃子=摧毀餃子

儘管所有的家務都會因此幹得很慢,有時甚至會搭上更多的時間善後,但一家人一起幹活一起玩,不僅解壓,也的確能算是很好的親子時光。

我相信在這樣夫妻彼此體諒、能在幹家務時全家都有歡聲笑語的家庭氛圍下,孩子將來也會對「家」的含義有著比較正面的理解。

也許他會逐漸明白,家是那些晾曬在陽台上輕舞飛揚的衣服,是那些天黑後滋滋冒著香氣的油煙,是那些播放新聞聯播時夾雜的洗碗槽的水聲,是那些不管面對多累多難的情況,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會變得輕鬆的許多瞬間……

他會愛我們的家,也會懂得愛將來他的那個小家。

家務終究是服務於人的,不必對孩子太嚴苛,也無須寄太多希望在它的功利性上

我們大人立好榜樣,熱愛生活,孩子樂意干力所能及的家務,肯擔當家庭小成員的責任,就已經足夠好。

謝邀 @知乎親子 。


@書包 這位兄台是我兒子的榜樣,最近我們家在給孩子打造木工房,讓他get新技能。在這裡跟大家說有一個什麼都會幹的老公有多好,我老公法學專業,公安系統(5000報名錄取15人,自己考進去的),他並沒有因為學習而不會家務。家裡除了做飯他幹不了,換水龍頭,換燈,疏通下水道,擦玻璃,打掃衛生,清洗地熱,安裝傢具等等都是他做………給車換機油清洗節氣門這種也自己動手……………每次做家務時候,都會喊兒子幫忙,並說:知道不兒子能幹好家裡活,才是真正的老爺們…………(所以我說讓孩子做事最好的辦法就是家長引導以身作則)

所以,我們家庭矛盾很少,他吐槽我做飯不好吃,忍唄……哈哈哈哈。

其實我培養孩子的思路就是,先把生活的基礎打好,懂生活愛生活,把基礎的事做好了,再去拔高。實實在在的享受人間煙火,無論將來是學習好壞,是上得985還是開了挖掘機,熱愛生活的男人總是會找到自己的幸福的。人生並不是論輸贏的過程……

另:如果他未來面對的世界不再是如今成績為王的時代……賦予孩子生存能力和應對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教育。恰巧家務事也是生存能力重要的基礎。

將來兒媳婦跟人說:感謝我婆婆的培養,那就值啦。

最近崽兒又自己get到了分類的樂趣,以前略亂的柜子已經變了,如下


以下原答案……

先上一張圖

此時此刻,我家客廳(忽略肉串)

我是二胎家庭,大兒子5歲半,小兒子4個半月…挺多來我家的都說…想像不到我是怎麼收拾家的,自己帶2個孩子,太辛苦了!

不!不!不!不辛苦,這大部分活是我大兒子乾的呀!

首先他的一畝三分地是這樣的

桌子下面是牛津樹和海尼曼

在我以懶為主題的教育大綱的基礎上,對娃進行了魔鬼式的(家務訓練)

現在日常勞動

勞動讓我開心

勞動真的很開心

真的是從小培養(剛2歲)

怎麼參與的…力所能及的讓他跟著做,小的時候可以給個小菜葉葉洗,小抹布擦,慢慢他就知道並且喜歡家務勞動了…像遊戲一樣。要說能力可鍛煉了不少,比如說在幼兒園自己的東西都得放回去。整理東西對數學的啟蒙是極好的,有整理,有收納,就會懂得空間,計算。最好的是,他越來越大,收納整理的能力越強,獨立自主也會越來越強。期待未來他們兄弟倆承包所有家務!

我們家的口號是!

「男生幹活是我媽快樂的源泉,

我媽快樂全家快樂」!

我這個「男生宿舍管理員」的稱號可不是浪得虛名!

(誠意培養上門女婿)


首先回答下題主第一個問題。作為一個小學開始自己洗衣服,承包家裡洗碗工作、偶爾做做飯的人,我現在怎麼樣了呢... 大概就是爸媽眼中自理能力過關的孩子,完全不用擔心我在外的衣食住行。

至於做家務培養了一個人什麼能力?從我的經驗來說,做家務給我更大的影響不是什麼具體能力,而是「好好生活」的態度和底氣,這也是我下面想說的事。

最近,孩子們在家上完課,大量時間待在家裡,這可能是他們第一次遇到這種巨大的社會變化。這段時間,除了讓孩子們抓好功課、利用網路資源拓展視野,其實也是鼓勵孩子做家務、學習「生活」的好機會。

來看看研究者們怎麼說。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追蹤一組青少年數十年,發現童年時期較常參與家務的孩子,日後人際關係更好,心態較樂觀,成年後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了十五倍。

因此,美國的很多中產高知家庭,都會在孩子不同年齡段,進行與年齡相稱的嚴厲的家務訓練,而且是「從娃娃抓起」,他們還有這麼一份「家務清單」:

12-24個月:給孩子一些簡單易行的指示,比如讓孩子自己把髒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

2-3歲:在家長的指示下把垃圾扔進垃圾箱,或當家長請求幫助時幫忙拿取東西;幫媽媽把衣服掛上衣架;使用馬桶、刷牙、澆花(父母給孩子適量的水);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3-4歲:到大門口取回地上的報紙,睡前幫媽媽鋪床,飯後自己把盤碗放到廚房水池裡,幫助媽媽把疊好的乾淨衣服放回衣櫃,把自己的臟衣服放到裝臟衣服的籃子里。4-5歲:獨立到信箱里取回信件,自己鋪床,準備餐桌(從幫家長拿餐具開始),飯後把髒的餐具放回廚房,把洗好烘乾的衣服疊好放回衣櫃(教給孩子如何正確疊不同的衣服),自己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5-6歲:幫忙擦桌子,換床單,自己準備第二天上學用的東西,能把亂放的東西撿起來並放回原處。6-7歲:在父母的幫助下洗碗盤,能獨立打掃自己的房間。7-12歲:能做簡單的飯,幫忙洗車,掃地拖地,清理洗手間、廁所,掃樹葉,掃雪,會用洗衣機和烘乾機。 13歲以上:能換燈泡、換吸塵器里的垃圾袋、擦玻璃、清理冰箱、爐台和烤箱,做飯前列出食物清單、掌握洗衣服的全過程,包括洗衣、烘乾衣物、疊衣以及放回衣櫃、修理家裡的植物。

在很多家長心中,做家務只是一件小事,自己做或者僱人就好了,孩子要學其他更重要的事。其實不然,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都把做家務視為孩子必須掌握的能力。

日本孩子從幼兒園起,就要帶兩塊抹布上學,一塊用來擦桌子,一塊用來擦地板,學期末還得為地板打蠟、刷洗風扇;五年級開始,每年都上50-60個小時的「家庭課」,包括學習烹飪、縫紉、洗衣服等。

全球教育強國——芬蘭,更是堅持花大力氣,把家務納入課程體系,系統訓練孩子好好生活的能力。

著有《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的陳之華老師,也曾分享過芬蘭羅亞市(Lohja)一所中學七年級的課表:

課表裡的「家事經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家政課」。不少中國家長一聽,可能會認為,孩子上學,又不是為了做家務活或當保姆,為什麼要上這種課?也就是覺得家政課太「土」!

但芬蘭人卻極為重視這門課。他們認為,這是一堂「生活教育課」,要從做飯、做家務、家庭理財這三個方面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生活技能,並能夠生活得經濟適用,讓生活環境可持續化。

說白了,就是讓孩子具備好好生活的能力。在不少芬蘭學校,學生一大早來學校,不學習,先做飯——自己的午餐。任課老師一般會先花15-20分鐘,跟學生一起讀懂食譜、分享tips,接著,學生要到「廚房教室」,拿起鍋碗瓢盆,對著食譜,開火做飯。

家政課還重點訓練學生的另外兩項技能——做家務、參與家庭消費。

它會教孩子養成及時清理廚具的好習慣,比如自己用洗碗機洗刷一家人的餐具,知道怎樣手洗餐具最節約用水,怎麼給垃圾分類更環保,甚至還能讀懂衣服上面的洗滌說明,更有效地使用洗衣機——這些事情,很多大人都不會。

它會讓孩子儘早參與到家庭的日常消費中。課上,學生要認識一個家庭的收入、預算、支出等基本概念,練習如何用適當的錢,購買既實用,又有美感的物品等,讓生活可持續發展的技能。

一言以蔽之,芬蘭的家政課,準確地闡釋了芬蘭的教育理念,那就是:

孩子不能只負責讀書,他還要深度參與到家庭生活、社會公民生活中去。

他們不僅是他們自己,他們還是一個家庭里的成員。通過學習家政課,他們才能學會照顧自己,分擔家務,還懂得照顧其他人,以後,也才有能力把生活過得溫暖舒適

那麼回到題主的最後一個問題: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做家務呢?

關鍵在於父母的態度。如果我們都能賦予家務更積極的內涵,不是把它當作苦差事,而是一種照顧家人的方式——尤其是爸爸們,孩子的積極性就會更強。

不妨看看美國富豪爸爸們怎麼做。

2016年,比爾·蓋茨夫婦發布的年度公開信里,特意討論了爸爸媽媽應該在家庭中承擔什麼角色。

這封公開信里,分享了這麼一組數據,關於世界各地男性(陰影部分)和女性(非陰影部分)每天在「無薪工作」(即家務)上花費的時間:

我們將這組數據做了更系統的梳理,可以看出,中國女性平均每天花費在家務上的時間是4.3個小時,而男性平均是1.8個小時,差距足足有2.5小時。

因此,蓋茨夫妻提倡,爸爸們無論在事業上多忙,也要重視家庭、回歸家庭,而這一切,都可以從做簡單的家務活開始。

當然,比爾·蓋茨自己也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比如妻子梅琳達為開車送女兒上學路遠而頭疼,他就主動提出分擔勞動——不管多忙,每周至少開車接送女兒兩次。據說學校里其他媽媽看見了,還紛紛跑回家跟老公抱怨,「你看,連比爾·蓋茨都在接送孩子,你到底能有多忙?!」

同樣,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路·貝佐斯,管理著超過600億美元的生意,也堅持身體力行地參與到家務中。他總是堅持回家吃晚飯,而且主動洗碗,當別人問他為什麼熱衷於洗碗,他風趣地回答說:「因為幫妻子洗碗是一件很性感的事。」

國內也有不少的父母開始改變觀念。比如演員黃磊,就是愛做家務的暖男典範,總是變著花樣給妻子兒女做飯。這種身體力行的參與,讓孩子們也成為了家務小達人,女兒多多自幼就進廚房,還和妹妹一起做甜甜圈。

我們也非常提倡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我們曾發起「教孩子做一道菜」的倡議,讓孩子提升動手能力之餘,更增進親子關係。

欣慰的是,非常多的家長朋友真的拉著孩子,行動了起來,一開始,這些家長也特別焦慮,譬如:「孩子這麼小,動刀動叉不會太危險嗎」?但真的下決心手把手教孩子的時候,又會發現,孩子遠比我們想像得強大——

其中一位媽媽就在孩子完成任務後,給我們留言:「吃著孩子做的菜,味道勉勉強強吧,但真的很感動,孩子長大了!」

「教孩子自己動手做,無論是盥洗、穿衣、準備點心或倒飲料,都能協助孩子邁向獨立之路。孩子在培養相當程度的獨立時,也奠定了受惠一輩子的良好工作習慣、自律自重與責任感。」美國蒙特梭利基金會理事長Tim Seldin,曾這樣評價做家務的重要性。

是的,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我們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希望他們成為可擔當責任的獨立個體。因此,比起一手包辦、呵護備至,我們也許需要學會「殘忍」一點,不斷思考和實踐這三件事:

1、策略性地放手。把學習過生活的機會,學習做選擇、負擔責任的機會,適齡適性地還給孩子,哪怕是從做一道菜、買一次東西開始。

2、真誠地放心。當孩子勇敢地擔起責任時,給予客觀的鼓勵和讚美,永遠相信他能做到。3、幽默地放輕鬆。學會忍受孩子的混亂期,不要擔心他做不好,適度降低期望與標準,讓孩子從犯錯中成長。

說到底,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當整個社會都大談創新、大談教育的時候,我們需要時不時停下來,想想孩子最需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能力到底是什麼,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擔當、會生活的人。

從今天起,把親子一起做家務當成一種時尚吧。你終會發現,你和孩子的收穫,遠超預期。



家務這事,我必須要讓我兒子學著做。先不說培養什麼能力,就從我和我隊友的原生家庭就可以看出來,願意做家務、會做家務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1.

說說我自己的童年。我是獨生女,父母工作忙,家裡的活一直是奶奶包攬。我是一個挺乖的孩子,看著奶奶幹活辛苦,放假的時候都會搶著幫她做。但奶奶每次都會說,

不用了

你又不會你做完我還要返工你去看電視......

雖然心裡知道,是奶奶疼著我,才不願意讓我做家務,但我就是有點不甘心,感覺自己不被她需要、不被她認可。

有一次,奶奶吃完飯,感覺有點不舒服,沒洗碗就回房間休息了。家裡只有我和爸爸,雖然我爸說「你去學習,不用管了」,但我就想著奶奶不舒服,幫她分擔一下,於是自告奮勇地去廚房洗碗。

沒經驗,在廚房咣啷咣啷,不熟練地洗起來。

聲音吵醒了奶奶,奶奶走出來,看到我在洗碗,就嘮叨,不用管了,我等下洗。

我還是很積極地,一邊洗一邊說,奶奶你去休息吧,媽媽教過我,我會洗好的。

但奶奶一邊嘮叨「你洗不幹凈的」,一邊拿起我洗過的碗,開始「返工」。

你知道嗎,這件童年的事,一直一直在我腦海里,非常深刻。

至此,我很少再主動幹家務活。雖然我知道她很疼我,那是她的一種方式,而我也很愛她,但那次我真的被傷害了。

我似乎沒被這個家庭需要;

我似乎沒有為這個家庭創造什麼價值;我似乎什麼都做不好;他們似乎因為我什麼都做不好,因此不願意讓我嘗試;......

這些想法,我清楚地記得自己曾經寫在日記本上。

長大以後,我才明白,這段經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價值感與歸屬感的缺失。

我總是很「聽話」,因為我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就算我知道了自己的想法,我也不敢堅持。因為他們總是擔心我會搞砸,我也逐漸擔心自己會搞砸,慢慢地,會本能地相信,我真的會搞砸,我沒有能力,我不夠能力,我需要被照顧。

不知道這是否與性格有關,但當時,那個小小的我,確實希望通過為家庭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情,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與能力。

我的媽媽就很支持我做家務。她在家的時候,總是會教我做菜、教我做家務。我在另外一個答案里寫過,她總是說「女孩子,要學會做幾個菜,不需要多好吃,只要不餓著自己就行。」她教我做的第一道菜(炒雞蛋),完成後的那種成就感與滿足感,我至今還記得。

可惜,她總是很忙,出差、早出晚歸是常有的事,因此,在做家務這個事情上,更多的,是受了其他家庭成員的影響。

2.

再說說隊友。他生長在一個傳統的家庭,爸爸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媽媽是家庭主婦,操持著家裡的一切家務。

在我認識他以前,他幾乎沒有任何家務經驗。後來,我進入了新家庭,才發現,我的婆婆的確是承擔太多了。

我們剛結婚,就因為家務這個事情反覆爭吵,我認為應該平均分配,而他的認知里,是「術業有專攻」,是「女人才會做得好」,是「從來都是我媽在做這些,我爸,我們小孩子都沒做過」。

我是希望通過家庭責任來獲得價值與認同,而他的認知里,做家務根本就不是他的家庭責任。

不同的原生家庭,讓人的認知也大有不同,這是我婚後最大的體會。

3.

如果你問,不會做家務,是不是長大後就不能自理與生存?

那答案是否定的。

像我,也是婚後才開始自己做家務、自己學做菜、自己學買菜......這個過程很痛苦,因為當時已經沒有可以幫助我惡補「家務常識」的親人了。我不懂怎麼切姜、不懂怎麼洗被子,不懂怎麼去買菜,全都是自己摸索、不好意思地請教婆婆,慢慢學會的。

生活逼人,逼著逼著,也就會了。甚至還可以學得很好。

這也是我奶奶過去經常說,

等你長大就自然會了。

她沒錯,只是這個過程有點痛苦。

像我隊友,也是因為婚後的爭吵與督促,慢慢被我「調教」成一個有掃地、拖地、洗碗等基礎家務能力的人。(天知道,他第一次煮青菜,竟然是冷水與青菜一起煲)

老婆逼人,逼著逼著,也就會了。

他不會做家務這個事,對他整個人生來說,並沒有到了上綱上線的程度,但會降低了婚姻的幸福感,增加了早期婚姻磨合的難度,這個過程,有點多餘。

4.

所以,孩子真的該做家務。

培養的是他/她的責任感,給予他/她更多的價值感與歸屬感。

我家檸檬2歲多,從2歲開始幫我做家務活。招數如下:

(1)增加他的興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孩子小的時候,要幫忙做家務,當然最好是為他們購置一些兒童適用的家務用品。

自己玩紙巾可以,但要自己掃地

兒童用的掃帚三件套、洗碗用圍裙和手套、安全的踩腳凳,都是完美、必備的工具。

兒童掃把簸箕拖把套裝——大概這個樣子的,兒童專用京東¥ 59.90去購買?

寶寶畫畫防水圍裙反穿衣——大致就是吃飯那種防水服吧京東¥ 34.90去購買?

防滑凳

一方面,他們會把這個事情,看作是一種買了新玩具的遊戲,更願意開始;

另一方面,也是顧及到孩子的安全性。

(2)提升他的專註力和持續性——參考遊戲設計的方法

遊戲設計為什麼會吸引人,因為它具備3個特點。

有明確的目標;

難度與人們的能力相匹配;有及時的反饋;

【明確的目標】

正如遊戲通關一樣,每一個關卡都有一個「明確的通關條件」。因此做家務也是這樣,我們可以為孩子設定具體的、小目標。

不是說,寶寶,我們一起掃地吧。

而是說,寶寶,我們一起來把這個角落掃乾淨吧。

目標明確具體,才能讓孩子明白自己要做什麼。

幫忙洗廁所,明確告訴他步驟,然後一起做…

【難度與孩子的能力相匹配】

正如遊戲也是「先易後難」的規則,如果一開始太難做到,產生挫敗感,就會讓人想放棄。

因此要「布置」一些他能力範圍以內,再加一點點努力就可以達到的任務。

例如,3歲的時候,也沒辦法讓他洗衣服,晾衣服,但洗洗自己的襪子總可以吧。沒辦法讓他幫忙做菜做蛋糕,但幫忙拿點材料、洗個小碗,也總是可以吧。

孩子真的會很愛洗碗(wan shui)

孩子也很愛做烘焙(當年啥家務都不會的我,現在什麼都學會了…)

潛移默化,讓孩子「被需要」,他就會積極起來。

【有及時的反饋】

大部分遊戲失敗了,會馬上出現「因果效應」,成功了,會時刻給積分或者小禮物,就是為了讓人繼續玩下去。

對待孩子做家務這個事,也要及時反饋,但不是大大的表揚,而是具體的鼓勵。

寶寶,你真棒!寶貝,好厲害!

這些話,都是我們不自覺地說出來的,沒問題。但說完以後,要就具體的事情,再鼓勵他一下:

寶貝,你會用刷子打圈圈地刷碗,真的會很乾凈呢!

寶貝,地下這麼細小的頭髮都能被你發現,真的很細心呢!

贊同 @左歪 與 @七優 老師所說,家務是家庭交流情感的方式。

在《正面管教》一書,「家庭會議」這章節裡面,就把「每周家務分配計劃」作為了會議的一項內容。雖然對這種理性的家務劃分方式有點存疑,但這個出發點是好的,

家庭就是一個集體,合作互助做家務,能讓每個人從中獲得價值感與歸屬感。

純屬個人理解,以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