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裡也算小康了吧,大四了生活費1500照常花能省下來一兩百的樣子,不怎麼買衣服都是家裡拿的,一般就在吃飯零食水果淘寶上花錢,每個月去街上一兩次...

在學校這些一般不和家長說,也不用跟他們說沒有生活費了都是按月打錢給我的

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沒怎麼吃零食然後現在在學校吃沒在家裡吃,家長有時帶我去超市問我要不要零食我都說不用。後來有一次,我去給我朋友過生日順便給她妹妹買了一袋子零食,就是超市那種大號購物袋裝了四分之三的樣子,回來之後我媽媽看到就直接罵我怎麼買那麼多東西,我懵,說那是給xxx小妹的,然後她就一臉放心說那還行我就說我女兒沒那麼敗家...我當時真是整個人都在抖

然後這次,因為疫情在家裡沒事幹,想試著做吃的,然後我媽媽就是你不要浪費東西的樣子,不讓炸東西說浪費油,不讓做面說浪費面,有一次我做了拔絲地瓜然後她說不要炸浪費油...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家裡條件也可以、有存款,平常也會問我錢夠不夠要給我打錢,有些事情上就這樣呢?

還是就是那個年代人節約習慣了?

補充:為什麼我給別人買東西沒事給自己買就是敗家?


代溝吧。消費觀的代溝根深蒂固,文化方面也是。舉個例子,我老公說我女兒聽的英文歌難聽死了(我也不喜歡),然後我說他:你媽媽肯定聽你唱死了都要愛恨不得打你一頓。再舉個例子,消費方面吧,我外婆肯定覺得我家老娘居然打車,浪費,公交它不能到嗎。我家老娘看我們出去旅遊,不帶結結實實一包吃的,居然吃餐館挨宰,又懶又傻。

讓你媽媽說,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因為你的確開銷不大,心裡有數就行。(噓!我家的娃,開銷比你大多了,不過她不買衣服不買化妝品,理科小女生,地方消費水平太高,吃吃喝喝+防晒+搖滾現場,所以,不出圈,理解萬歲吧。)


我覺得你做的挺好的,這個純屬父母總把你當小孩,你可以和父母好好談談。


這個問題,我婆婆總結過了

她覺著我們敗家,老公的姥姥覺得她敗家


疫情期間,很多地方東西不好買到,就算有錢也難辦,所以這個期間我的建議還是少折騰。

父母有些支持窮養子女,有些支持富養。理論歸理論,有時候實踐起來卻又是另一件事了。

通過你的描述,你爸媽不會讓你愁吃穿(定時給你打錢,不會在同學之間顯得太窮酸),但她們又怕你現在會亂花錢(看到你買太多零食會擔心)。在我看來,這是不錯的父母。


我看到你所寫的,父母好像沒說你敗家啊。

這是你自己的理解吧,把浪費跟敗家聯繫在一起。

節儉是美德,浪費可恥

父母從食物匱乏那個年代環境過來,從小被教育要愛惜,不能浪費。像我家孩子,米粒掉桌上撿起來吃,我會誇她愛惜食物。

父母不希望你多吃零食,可能是知道零食含有多種添加劑,對身體不好。

所以,可以問問父母的意思,別自己亂聯繫。能每個月準時打生活費給你,父母是很支持你的。你不亂花,體諒父母,這非常好哦。


謝邀。

簡單看了一下題主的敘述,其實呢,題主不是一個敗家的人,這件事情的問題並不在您身上duck不必擔心。

以下回答枯燥無味,看了可能睡著,為了避免太過無聊,懶得看的可以直接拉到下面去看加粗的字。

偶爾做一些嘗試是好事兒啊,您又不是把金子削成金箔然後灑在可樂里喝下去,沒啥好敗家的。

接下來是原因。

首先,第一,按照題主的大一學生身份來推測,家長應該是70後。當時的生活條件可遠不如現在,所以他們中的部分人會比我們現在的人更加珍惜(雖然也不是很必要吧)一些物資。尤其尤其可能是,油(當年可是要靠油票換的),衣服(布票),麵粉(有些家長看見孩子拿著麵粉做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可能會有點不太開心)以及其他的一些東西。

否則您可以試試,要把盆子里用過兩次的價值不到3塊錢的油給倒掉,和要把一條15塊錢能用的充電用的數據線給丟掉,讓她選一個,我估計她是會選擇後者…

所以就像題主所說的一樣,他們節約慣了。

第二,這涉及到一個問題:家長說你「敗家」,是否就真的覺得你「敗家」?

不一定,當真不一定。實際上,很多的家長會把孩子的問題給放大化——例如打打遊戲就是「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你要是LOL一天八小時還白銀都沒上那當我沒說),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所以我們可以在他們罵人的時候把他們所說的你的問題縮小化來看。

例如「敗家」,簡單理解成「浪費」就好了。

「玩物喪志,不務正業」,簡單理解成打遊戲(在叔這裡這也不是啥毛病,但是家長眼中這就是)就好了。

「遊手好閒」,理解成不做家務就好了。

至於家長們把問題放大化的原因,一來是樹立家長「權威」這一方面的原因,二來也可能是一些平常的習慣吧。

綜上所述。

我是十弦,敘我所知。


你之所以會問這個問題,說明你心裡也有點含糊,有時也會審視自己是不是花錢多。

其實,花錢的數量和頻率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錢是不是花在了讓自己成長上面。每月的消費中,有多少用來買書,有多少用來聽書,有多少用來買課,學習的效果怎麼樣,是不是經常複習,並且能夠講給別人聽,讓別人聽懂?當你把金錢、時間、精力更多的花在讓自己成長上面,你就不會糾結花錢多的問題,也不會特別在意家長的說法。

追求物質享受是無止境的,並且物質享受不會給你帶來長久的滿足。年輕人應該更好的讓自己成長,物質方面差不多就可以了。孔子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相信你能做得更好。


你的問題比我可好多了。上回我在樓上開著燈說費電差點沒把我吃了,差點都想不開了。老的觀點、理論、想法、在當下的年輕人看來已是格格不入了。陳年的穀子做不了種了,記住以後別對你的孩子這樣,心寬即是福。


你想一想,如果他們現在也能大手大腳的花錢了,又該怎樣面對過去省吃儉用的自己呢?

如果小康生活是合理的,那麼當年的貧苦是不是真的沒有意義呢,那麼如何面對自己沒有意義那幾年呢?又如何面對因為當年的貧苦而放棄的喜歡的物品,愛慕的人、以及沒有說出口的愛好夢想呢?

所以他們不能完全放開手腳讓自己小康起來,否則就是對過去的背叛,就是對過去自己生活方式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是非常困難的,越是年紀大的人,這種否定越是致命的打擊。


每個家庭的情況真的不大相同,家長也很喜歡隱瞞自己真實的經濟實力,讓孩子云里霧裡。

與其我們來猜測不如和老媽來一次深度溝通,告訴她你的感受,了解她的感受。

下面就是溝通的一些步驟:

(按照《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四個步驟來梳理的)

1–客觀的觀察:老媽,上次我去超市給妹妹買東西的時候你問我說怎麼買這麼多東西,這幾天疫情大家在家裡我嘗試著做一些吃的,你說我太敗家了。

2–你當下的感受:第一次給妹妹買東西的時候你問我,後來解釋過你得知情況後說原來女兒沒那麼敗家,這讓我有點傷心,難過。我當時的想法是為什麼給妹妹買就不是敗家,我自己買就有可能被責罵?這幾天我嘗試做拔絲地瓜的時候你說我敗家,我感到沮喪,苦惱。

3–內心的需要:我會有那些感受是因為我希望得到來自父母的認可和支持,也希望得到你的充分信任。

4–具體的請求:所以是否可以誠實的告訴我家裡的經濟情況如何?你認為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才不是敗家,我們可否商量一個解決方案?如果大家認知達到統一之後,你希望你能夠允許我自己買零食吃,做東西吃。

5–媽媽您了解我的需求了嗎?您是怎麼想的呢?你的感受是什麼呢?

試著去和媽媽溝通一下,你會找到答案的。


謝邀~父母的時代與我們子女的時代完全不一樣,那會兒他們物質匱乏,所以節約意識特彆強。即使到現在也依舊是。所以我們從這一點上先知道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

當你有自給自足的能力的時候,父母也不會過多限制你。加油。姑娘,願你早日得到你想要的生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