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太多 我刪了 謝謝開導


你要聽實話嗎,很簡單的。在原教旨意義上的上海人圈子裡,只要大家都可以用上海話交流(語言是個小窗,由此引申出的是龐大的群體記憶和共同行為準則),那麼就都是「上海人」;甚至退一步,即使說周邊吳方言的,那也是「自家人」。至於你身份證上那串數字是什麼,甚至像不像個東方人,沒人會太感興趣的。由於幾十年前知青和支內的原因,這個群體里不是「310」的人多的是,根本不值一提,我現在辦公室室里就有兩個,總之不覺得我這年齡層或以上的會對這類現象好奇。

我隔壁辦公室管人事的老阿姨曾說,最近幾年新招來的上海人少了。其實每年招進來的310比例並沒比從前低多少,只是其中的方言人口比例從曾經的100%跌到20%以下,給她的印象就是「上海人少了」,這種才叫最直觀的認識,根本不需要細想的。

當然上述這個上海人群體,到90頭上基本就完結了。對此群體而言,如果與之交流的對象只會回復普通話,連半句上海話也不會出現,那麼他自然就被默認為一個「外頭個人」,多少不夠「上海」,是一個對其需要說國家通用語的人。由此,你身份證上那串數字是什麼,也是無關痛癢的。當然另一方面,你至少能聽得懂,這是你和「外地人」的差別,所以你自然也不算「外地人」。

這些年已經有多的是的現成例子,例如出生在滬,父母老上海,半句方言自我介紹都很難完成的00後和出生在海外,外+滬作為母語的外二代00後。你問我哪個更像上海人,我主觀上沒辦法傾向前者。總之我們國家各地,對此類「某地人」的認同感模式大多雷同。至於法理上、行政上是不是,對某些人很重要,而我們是無心理會的。


我也是和題主一樣情況,因為外公外婆是知青,媽媽當時生在外地,不過一直在上海長大讀書,爸爸幾代上海的,但是那個時候戶口不知道為啥有段時間只能跟媽媽,我還是在一個偏遠地區的身份證號碼開頭,從來沒去過,導致有時候旅遊還不被收,朋友公司也好奇為什麼標準上海話的我是奇怪的身份證號,自己也在意。而且其實當時換個時間上戶口就是上海身份證號了,自己每次解釋都很煩。不知道有沒有辦法解決。


所以有什麼好自卑的?

難道你媽媽家鄉很差嗎?


你應該是99年前出生的吧 我也是跟媽媽戶口 我媽跟我說我出生那年只能跟媽 然後過了沒多久就取消這個政策了


我也是這樣,自卑啥呀,我上海話比我朋友都說的好


懂你意思,我也是。媽媽是無錫人,我出生在上海,沒去過幾次無錫。記得大概是小學的時候下發什麼文件附帶身份證號碼,我就很困惑為啥我跟大多人不太一樣,可能當時確實有點小自卑,想著要是我以後說我是上海人但別人看我身份證開頭不是,我還得解釋些啥好麻煩好急。也因為土生土長在上海,會說上海話的我為啥不是310,身份認同感吧,也不是看不起別的地區咋咋。現在大了就覺得幾個數字而已,我知道我是哪人,會說家鄉話┐(『~`;)┌


以前戶口是跟著媽媽的,我爸爸310102,我就是跟的我媽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