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主要是肉組成的,動物的肉和人的肉成分基本一致,那麼人需要的營養肉應該都有,那喫肉應該更健康


是的,喫肉更健康。

喫碳水化合物,米麪是人類8000年前進入農業社會之前才養成的飲食習慣。

和人類20萬年的歷史比起來,8000年還是太短暫了。

在農業社會之前,稻米和小麥被發明之前,人類是不可能得到大量碳水化合物的。我們又不是大猩猩,能靠喫樹葉過活。

我們人類生來就是喫肉的。 當然,我們也能消化碳水化合物,偶爾會喫點蜂蜜或者水果。 但大部分時間,人類是以肉為生的。


大部分國人擔心的不是喫肉過多,而應該擔心喫肉太少,蛋白質攝取不足的問題。

反正我現在以肉類為主食之後,每天神采奕奕,體力充沛,皮膚光潔,即便力量練習不如從前,肌肉含量也比以前高,體脂也比以前低。

同時我喫蔬菜也比喫碳水為主的時候多很多,以前一天也就幾片葉子吧,現在每天1-2斤不在話下。特別愛喫各種葉子蔬菜,小番茄。

肉和蔬菜都是好東西,但是精緻碳水,尤其是含糖飲料,精緻糕點等玩意就未必是了。


如今素食主義者越來越多。熊貓從前喫耗子,如今都改喫竹子了。

有些人是選擇茹素,但有些人是必需茹素,比如OTC基因突變的人。喫太多卵白質是有風險的。由於卵白質進入體內代謝會產生大量的氨。而這個「氨」,是有神經毒性的。咋辦呢?解毒唄。

食肉動物都進化出了一系列基因,能把有毒的氨敏捷在肝臟被轉化為無毒的尿素,而排出體外。這個過程,叫「尿素輪迴」,是人體最重要的解毒機制之一。

所以,每次尿尿是真的在排毒。但有些人不能很好地解毒,比如OTC基因突變的人。OTC基因是尿素輪迴中的重要基因,因而OTC突變的患者無法完成這個氨到尿素的「解毒過程」。他們一旦攝入大量卵白質,血液中就會堆集大量氨,而血氨最大的毒性就是形成神經損傷,患者攝入太多卵白質後會終極進入暈厥,直至衰亡。簡單來說,OTC基因突變的人,是「卵白質不耐受」。對這些人來說,茹素,不僅是為了追潮流,是為了生命。個性化安康相對小孩,成人中卵白質嚴峻不耐受的概率很低,由於特別嚴峻的患者都很難成年。但由於天賦基因缺陷,而輕細到中度「卵白質不耐受」的人不少。這些人喫多高卵白食物不至於危及生命,但對身體有損傷,近似喝酒臉紅的喝酒,或者果糖不耐受的喫生果。有些酬報了減肥,或者添加肌肉,而選擇高卵白飲食,但這並不合適所有人,若是基因不給力,少喫點卵白質更好。

我們如今對基因體味越來越多,個性化安康起頭成為主流。任何營養師的建議,都不會合適所有人。

對每小我來說,「安康飲食」界說是不合的,無需跟風。只需營養平衡,偏倖喫肉或偏倖茹素都很正常,我們良多時辰都是在服從本身基因指示,只是不曉得罷了。從今朝研究來看,當代社會最重要的問題生怕不是茹素仍是喫肉,而是喫得太多,卡路里攝入過量。平衡飲食+恰當節食+按期磨鍊,應該纔是最普適的長壽竅門。

是不是喫肉更健康,我沒理解錯的話,這個話題應該是等同於【是不是隻喫肉更健康】吧?

這個話題至少要從歷史和營養兩個方面來解釋。但是,我們不是專業人士,掌握的信息有限。

一、早期人類是雜食動物,這應該是沒有爭議的。

例如通常肉食動物的腸道比例是身體的3倍左右,草食性動物的腸道長度是身體的10-12倍左右,而人類是6倍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種研究發現,歐美人的腸道長度是身體的6倍,亞洲人的腸道長度是7倍。

二、這種雜食中,到底肉類佔比多,還是植物佔比多,目前還有爭議。

有爭議,意味著連考古專業人員和考古科學家都沒能完全弄清楚,那麼知乎上任何人信誓旦旦的下結論,毫無疑問是愚蠢的行為。

最明智的立場是騎牆,等待更多的證據再下結論。

許多歷史方面的資料,支持早期人類是植物性飲食為主的,肉類為輔的,因為歷史學家似乎不認為早期人類處於食物鏈的中上層,有能力捕殺大型動物。

他們認為,早期人類更可能是以果實、根莖、部分植物葉、堅果為主食,同時也喫一些小型動物,如青蛙,鳥類、昆蟲等。有一些資料發現人類大腦進化跟Ω3脂肪酸有關,歷史學家們認為這是人類在海邊撿漏的結果:喫到一些魚蝦、貝類。

但是,沒有證據顯示早期人類有能力捕殺大型動物。

早期是什麼意思?

距今5-6百萬年前就出現了類人猿。

從5-6百萬年,到第一個膝關節直立結構的類人猿化石(lucy,南方阿爾法古猿,320萬年前),320萬年前的),這麼漫長的2-3百萬年間,沒有用火的證據,沒有先進的石器的證據,也沒有捕殺和屠宰大型動物的證據。

這意味著,在這一階段,人類的祖先似乎不可能獲得大量的肉類。

人類最早從大型動物的骨骼上留下切割證據,大約是300萬年前左右的化石。但是無法確認這是捕殺造成的,還是對屍體的切割造成的

也就是說,有可能這些切割行為是撿漏(運氣好,撿到了大型肉食動物喫剩的、或者是直接就是大型肉食動物沒發現的)---甚至還有可能是半食腐

說半食腐,並不是毫無可能的,對人類的胃酸研究發現,人類的胃酸酸性相當強,與一些食腐動物接近。胃酸的酸性越強,對細菌和微生物的殺滅就越強。

有一些水獺類動物,喜歡把肉類食物藏在水下,這導致這些食物有腐爛和微生物、細菌大量繁殖的可能,因此水獺類動物的胃酸PH值就很高。在2以內。

禿鷲等食腐動物也是差不多這個值。

而人大約是1.5-1.7左右(記不太清了,不是這個專業的)。總而言之,人類胃酸在靈長類中的PH值是非常低的,是遙遙領先的。

就我看到的歷史資料表明,人類中第一個有能力長期、穩定捕殺大型動物的人種是尼安德特人,大約在40萬年前,而在他們之前,人類的祖先一直是一個處於食物鏈中層甚至略偏下層的動物,這意味著人類的祖先在這之前很難獲得足夠多的肉食。

一直到了尼人的巔峯期,包括用火、合作、石器、地基離開地面的原始建築、甚至是動物骨骼做成的原始樂器等一些要素在他們的生活中登臺了,人類的祖先纔可以說是能大量喫上肉了----尼人利用陷阱、地形、圍獵等方式一次性捕殺獸羣可以獲得數以噸記的肉類。

當然,尼人並不完全是我們的祖先,我們是智人。

對於火來說,雖然200多萬年前就有人類用用火的證據,但是,「人類」是個分佈在全世界各地的、由不同的聚落和人種構成的統稱,早期人類羣體之間,並不是統一的用火進度。

大多數考古資料認為,人類完全掌握火,大約是40-60萬年前。

這個時間點剛好也是尼人的時代。

因此,我看到的考古資料告訴我的傾向於結論是:

在人類史上,從5-6百萬年前,到40萬年前這麼漫長的時間段內,人類似乎不具備長期穩定大量獲取肉類的能力,肉類在人類的食譜中似乎很重要,但是所能獲得的量,較為有限,並且多數是來自於易於捕捉的小型動物和昆蟲。

至於說石器,資料認為早期的石器主要只是很粗糙的,不具備捕殺動物的能力。主要是砸開大型動物喫剩下的骨頭,來喫骨髓。這似乎印證了【早期人類是食物鏈中下層,不具備捕殺大型動物能力】的說法。

矛類,特別是投擲武器、梭鏢的出現是非常晚期的事情,資料說是距今1-2萬年內纔出現的。

三、從營的角度說,肉類很重要,但是隻喫肉是肯定不行的。

說個最簡單的,你喫肉肯定要煮熟吧?

如果你像愛斯基摩人一樣生喫,或者像日本人一樣生喫,那等待你的就是大量的寄生蟲。

愛斯基摩人能從生肉中獲取許多維生素,例如VC,沒有烹煮過程,就不會被破壞。

熟了喫,維生素C就破壞得差不多了。沒有VC就會得壞血病。

此外肉類中沒有植物性飲食中的膳食纖維、特別是植物中的不可溶纖維。這些纖維的攝入量被證明能對腸道健康起到保護作用,能一定程度預防腸癌。有誰想得腸癌嗎?

四、總體上更宏觀數據體現出來的結果是:植物性飲食為主的方式似乎更健康。

例如: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id/28613258/

Yujin Lee等人2017年分析了13項相關研究後發現,素食對糖尿病有保護作用。

例如:

Healthy plant-based diet linked with substantially lower type 2 diabetes risk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對20多萬人的研究顯示,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尤其是富含高品質植物食品的飲食,如全穀物、水果、蔬菜、堅果和豆類--與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要低得多。

這項研究發現,以植物為基礎的健康飲食會降低34%的糖尿病風險,而不健康的飲食--包括精製穀物、土豆和含糖飲料--則會增加16%的風險。

例如: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product/identifier/S0029665115004334/type/journal_article

總結;餓西方素食者比例高的大型橫斷面和前瞻性隊列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

  • 素食者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較低
  • 素食者癌症的風險比非素食者低(個別癌症不確定)
  • 素食者患糖尿病的風險較低
  • 素食者羣體長期健康似乎總體上是好的

例如:

Vegetarianism and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risk factors: Differences between South Asian and American adults

對美國和南亞的研究發現,素食者的肥胖和超重率要低於非素食者。

個人猜測,可能並不是素食比肉食健康,而是肉食容易熱量超標,它的熱量密度大。同時,也可能跟烹飪方式有關。

又例如:

Nature Food: 精製澱粉和糖要為全球肥胖和糖尿病負責!

此文建議,在少喫精緻澱粉和糖的前提下,要多喫水果、堅果、種子、非澱粉類蔬菜、豆類、植物油、全穀物、酸奶和魚。

這類資料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五、不同的肉食的健康風險不一樣。

中國營養學會公佈的大型數據表明:

畜肉的攝入增加,總體上傾向於提高冠心病、動脈硬化、肥胖、糖尿病的幾率;魚肉的攝入總體上傾向於降低上述疾病幾率。

所以,「肉」並不能一概而論。

我比較懶,就不把資料放上來了,有必要可以找出來。

畜肉的問題,其中一個可能的願意是畜肉中的飽和脂肪含量較高。

六、對於飽和脂肪,我們要注意,這是一個有爭議的領域:

早期的一些研究認為飽和脂肪的過量攝入對炎症、心血管疾病、肥胖等有推波助瀾的效果;

近期許多研究發現,飽和脂肪的攝入量與各類疾病,包括冠心病等無關;

但是,在知道了上述「無關」的基礎之上,世界衛生組織依然在2018年建議每日攝入的飽和脂肪只能佔總熱量的10%以內----換言之,不建議多喫。

同時,中國營養學會也持有相同的觀點。

如果你願意拿自己的健康去跟科學數據對賭,我倒無所謂,反正我自己是不會這樣的,我怕死,我想好好活著。

先寫到這裡,有什麼需要的再補充。


雖然有以形補形的說話,但是並不是喫什麼都能被身體吸收,如果真是那樣太可怕了,那我們該長成啥樣了!

人體所需的能量元素也是需要通過各種食物來獲取的,所以不要挑食,不要挑食,不要挑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