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主要是肉组成的,动物的肉和人的肉成分基本一致,那么人需要的营养肉应该都有,那吃肉应该更健康


是的,吃肉更健康。

吃碳水化合物,米面是人类8000年前进入农业社会之前才养成的饮食习惯。

和人类20万年的历史比起来,8000年还是太短暂了。

在农业社会之前,稻米和小麦被发明之前,人类是不可能得到大量碳水化合物的。我们又不是大猩猩,能靠吃树叶过活。

我们人类生来就是吃肉的。 当然,我们也能消化碳水化合物,偶尔会吃点蜂蜜或者水果。 但大部分时间,人类是以肉为生的。


大部分国人担心的不是吃肉过多,而应该担心吃肉太少,蛋白质摄取不足的问题。

反正我现在以肉类为主食之后,每天神采奕奕,体力充沛,皮肤光洁,即便力量练习不如从前,肌肉含量也比以前高,体脂也比以前低。

同时我吃蔬菜也比吃碳水为主的时候多很多,以前一天也就几片叶子吧,现在每天1-2斤不在话下。特别爱吃各种叶子蔬菜,小番茄。

肉和蔬菜都是好东西,但是精致碳水,尤其是含糖饮料,精致糕点等玩意就未必是了。


如今素食主义者越来越多。熊猫从前吃耗子,如今都改吃竹子了。

有些人是选择茹素,但有些人是必需茹素,比如OTC基因突变的人。吃太多卵白质是有风险的。由于卵白质进入体内代谢会产生大量的氨。而这个「氨」,是有神经毒性的。咋办呢?解毒呗。

食肉动物都进化出了一系列基因,能把有毒的氨敏捷在肝脏被转化为无毒的尿素,而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叫「尿素轮回」,是人体最重要的解毒机制之一。

所以,每次尿尿是真的在排毒。但有些人不能很好地解毒,比如OTC基因突变的人。OTC基因是尿素轮回中的重要基因,因而OTC突变的患者无法完成这个氨到尿素的「解毒过程」。他们一旦摄入大量卵白质,血液中就会堆集大量氨,而血氨最大的毒性就是形成神经损伤,患者摄入太多卵白质后会终极进入晕厥,直至衰亡。简单来说,OTC基因突变的人,是「卵白质不耐受」。对这些人来说,茹素,不仅是为了追潮流,是为了生命。个性化安康相对小孩,成人中卵白质严峻不耐受的概率很低,由于特别严峻的患者都很难成年。但由于天赋基因缺陷,而轻细到中度「卵白质不耐受」的人不少。这些人吃多高卵白食物不至于危及生命,但对身体有损伤,近似喝酒脸红的喝酒,或者果糖不耐受的吃生果。有些酬报了减肥,或者添加肌肉,而选择高卵白饮食,但这并不合适所有人,若是基因不给力,少吃点卵白质更好。

我们如今对基因体味越来越多,个性化安康起头成为主流。任何营养师的建议,都不会合适所有人。

对每小我来说,「安康饮食」界说是不合的,无需跟风。只需营养平衡,偏幸吃肉或偏幸茹素都很正常,我们良多时辰都是在服从本身基因指示,只是不晓得罢了。从今朝研究来看,当代社会最重要的问题生怕不是茹素仍是吃肉,而是吃得太多,卡路里摄入过量。平衡饮食+恰当节食+按期磨炼,应该才是最普适的长寿窍门。

是不是吃肉更健康,我没理解错的话,这个话题应该是等同于【是不是只吃肉更健康】吧?

这个话题至少要从历史和营养两个方面来解释。但是,我们不是专业人士,掌握的信息有限。

一、早期人类是杂食动物,这应该是没有争议的。

例如通常肉食动物的肠道比例是身体的3倍左右,草食性动物的肠道长度是身体的10-12倍左右,而人类是6倍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种研究发现,欧美人的肠道长度是身体的6倍,亚洲人的肠道长度是7倍。

二、这种杂食中,到底肉类占比多,还是植物占比多,目前还有争议。

有争议,意味著连考古专业人员和考古科学家都没能完全弄清楚,那么知乎上任何人信誓旦旦的下结论,毫无疑问是愚蠢的行为。

最明智的立场是骑墙,等待更多的证据再下结论。

许多历史方面的资料,支持早期人类是植物性饮食为主的,肉类为辅的,因为历史学家似乎不认为早期人类处于食物链的中上层,有能力捕杀大型动物。

他们认为,早期人类更可能是以果实、根茎、部分植物叶、坚果为主食,同时也吃一些小型动物,如青蛙,鸟类、昆虫等。有一些资料发现人类大脑进化跟Ω3脂肪酸有关,历史学家们认为这是人类在海边捡漏的结果:吃到一些鱼虾、贝类。

但是,没有证据显示早期人类有能力捕杀大型动物。

早期是什么意思?

距今5-6百万年前就出现了类人猿。

从5-6百万年,到第一个膝关节直立结构的类人猿化石(lucy,南方阿尔法古猿,320万年前),320万年前的),这么漫长的2-3百万年间,没有用火的证据,没有先进的石器的证据,也没有捕杀和屠宰大型动物的证据。

这意味著,在这一阶段,人类的祖先似乎不可能获得大量的肉类。

人类最早从大型动物的骨骼上留下切割证据,大约是300万年前左右的化石。但是无法确认这是捕杀造成的,还是对尸体的切割造成的

也就是说,有可能这些切割行为是捡漏(运气好,捡到了大型肉食动物吃剩的、或者是直接就是大型肉食动物没发现的)---甚至还有可能是半食腐

说半食腐,并不是毫无可能的,对人类的胃酸研究发现,人类的胃酸酸性相当强,与一些食腐动物接近。胃酸的酸性越强,对细菌和微生物的杀灭就越强。

有一些水獭类动物,喜欢把肉类食物藏在水下,这导致这些食物有腐烂和微生物、细菌大量繁殖的可能,因此水獭类动物的胃酸PH值就很高。在2以内。

秃鹫等食腐动物也是差不多这个值。

而人大约是1.5-1.7左右(记不太清了,不是这个专业的)。总而言之,人类胃酸在灵长类中的PH值是非常低的,是遥遥领先的。

就我看到的历史资料表明,人类中第一个有能力长期、稳定捕杀大型动物的人种是尼安德特人,大约在40万年前,而在他们之前,人类的祖先一直是一个处于食物链中层甚至略偏下层的动物,这意味著人类的祖先在这之前很难获得足够多的肉食。

一直到了尼人的巅峰期,包括用火、合作、石器、地基离开地面的原始建筑、甚至是动物骨骼做成的原始乐器等一些要素在他们的生活中登台了,人类的祖先才可以说是能大量吃上肉了----尼人利用陷阱、地形、围猎等方式一次性捕杀兽群可以获得数以吨记的肉类。

当然,尼人并不完全是我们的祖先,我们是智人。

对于火来说,虽然200多万年前就有人类用用火的证据,但是,「人类」是个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由不同的聚落和人种构成的统称,早期人类群体之间,并不是统一的用火进度。

大多数考古资料认为,人类完全掌握火,大约是40-60万年前。

这个时间点刚好也是尼人的时代。

因此,我看到的考古资料告诉我的倾向于结论是:

在人类史上,从5-6百万年前,到40万年前这么漫长的时间段内,人类似乎不具备长期稳定大量获取肉类的能力,肉类在人类的食谱中似乎很重要,但是所能获得的量,较为有限,并且多数是来自于易于捕捉的小型动物和昆虫。

至于说石器,资料认为早期的石器主要只是很粗糙的,不具备捕杀动物的能力。主要是砸开大型动物吃剩下的骨头,来吃骨髓。这似乎印证了【早期人类是食物链中下层,不具备捕杀大型动物能力】的说法。

矛类,特别是投掷武器、梭镖的出现是非常晚期的事情,资料说是距今1-2万年内才出现的。

三、从营的角度说,肉类很重要,但是只吃肉是肯定不行的。

说个最简单的,你吃肉肯定要煮熟吧?

如果你像爱斯基摩人一样生吃,或者像日本人一样生吃,那等待你的就是大量的寄生虫。

爱斯基摩人能从生肉中获取许多维生素,例如VC,没有烹煮过程,就不会被破坏。

熟了吃,维生素C就破坏得差不多了。没有VC就会得坏血病。

此外肉类中没有植物性饮食中的膳食纤维、特别是植物中的不可溶纤维。这些纤维的摄入量被证明能对肠道健康起到保护作用,能一定程度预防肠癌。有谁想得肠癌吗?

四、总体上更宏观数据体现出来的结果是:植物性饮食为主的方式似乎更健康。

例如: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id/28613258/

Yujin Lee等人2017年分析了13项相关研究后发现,素食对糖尿病有保护作用。

例如:

Healthy plant-based diet linked with substantially lower type 2 diabetes risk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Harvard T.H.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对20多万人的研究显示,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尤其是富含高品质植物食品的饮食,如全谷物、水果、蔬菜、坚果和豆类--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要低得多。

这项研究发现,以植物为基础的健康饮食会降低34%的糖尿病风险,而不健康的饮食--包括精制谷物、土豆和含糖饮料--则会增加16%的风险。

例如: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product/identifier/S0029665115004334/type/journal_article

总结;饿西方素食者比例高的大型横断面和前瞻性队列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

  • 素食者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较低
  • 素食者癌症的风险比非素食者低(个别癌症不确定)
  • 素食者患糖尿病的风险较低
  • 素食者群体长期健康似乎总体上是好的

例如:

Vegetarianism and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risk factors: Differences between South Asian and American adults

对美国和南亚的研究发现,素食者的肥胖和超重率要低于非素食者。

个人猜测,可能并不是素食比肉食健康,而是肉食容易热量超标,它的热量密度大。同时,也可能跟烹饪方式有关。

又例如:

Nature Food: 精制淀粉和糖要为全球肥胖和糖尿病负责!

此文建议,在少吃精致淀粉和糖的前提下,要多吃水果、坚果、种子、非淀粉类蔬菜、豆类、植物油、全谷物、酸奶和鱼。

这类资料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五、不同的肉食的健康风险不一样。

中国营养学会公布的大型数据表明:

畜肉的摄入增加,总体上倾向于提高冠心病、动脉硬化、肥胖、糖尿病的几率;鱼肉的摄入总体上倾向于降低上述疾病几率。

所以,「肉」并不能一概而论。

我比较懒,就不把资料放上来了,有必要可以找出来。

畜肉的问题,其中一个可能的愿意是畜肉中的饱和脂肪含量较高。

六、对于饱和脂肪,我们要注意,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领域:

早期的一些研究认为饱和脂肪的过量摄入对炎症、心血管疾病、肥胖等有推波助澜的效果;

近期许多研究发现,饱和脂肪的摄入量与各类疾病,包括冠心病等无关;

但是,在知道了上述「无关」的基础之上,世界卫生组织依然在2018年建议每日摄入的饱和脂肪只能占总热量的10%以内----换言之,不建议多吃。

同时,中国营养学会也持有相同的观点。

如果你愿意拿自己的健康去跟科学数据对赌,我倒无所谓,反正我自己是不会这样的,我怕死,我想好好活著。

先写到这里,有什么需要的再补充。


虽然有以形补形的说话,但是并不是吃什么都能被身体吸收,如果真是那样太可怕了,那我们该长成啥样了!

人体所需的能量元素也是需要通过各种食物来获取的,所以不要挑食,不要挑食,不要挑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