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每次吃豆腐腦,不管在南方還是北方,每個攤主都是一層一層的把豆腐腦舀到碗里,而不是直接挖一大勺放在碗里。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和豆腐腦本身的性質有關嗎?


這個可以做一下實驗的,如果每次都是隨便的一大勺挖,挖到越後面碎塊就越多,碎塊也變得越小,不僅會造成浪費,而且賣相也不好
一大坨你不還要挖碎么··一片片 中間好歹還能進味···


為了口感,味道,賣相。而且你可以想想,如果你挖了一個半球型的整體放到碗里,那湯湯水水的調料該往哪裡放?
如果第一勺就舀出個大洞,那麼第二勺你要怎麼舀,是舀這個洞周圍的還是另起一個地方舀?如果另起一個地方,那就出現許多的大洞,極其難看,而且遲早你要解決洞與洞之間連接部的問題。如果舀這個洞周圍的,那麼就會有碎的進到這個洞里,你是不管,還是把碎的小心翼翼的弄出來?如果不管,那麼就越碎越多,到最後就全都是碎的了,別人看了,就不要了。如果管,怎麼管,要特別小心,而且有可能越搞越壞,破上加破。

總之,還是為了賣相。也給自己省事。


鍋太重了

這應該是取決於它的製作工具。我早先接觸的街攤豆腐腦就是碗裝的,一碗即一整塊。由蒸籠蒸,一籠一次可蒸十多碗。這樣會比做在缸里再一勺勺舀出來方便。


從客戶體驗的角度來說,顧客最終吃到的是味道鮮美的豆腐腦,國人吃東西講究的是渾然一體,尤其是北方人。豆腐腦一般不是直接放在碗里就吃的,而是要加調料,北方地區一般會加湯鹵,豆腐切的薄也有利於豆腐腦快速入味,君不見很多吃豆腐腦的自己還將豆腐腦打的更碎,因此從入味的角度來說,用扁平的大勺挖取是最好的,這樣的結果豆腐腦既薄又不破碎,既入了味,又能讓人嘗到豆腐腦滑溜溜的口感。直接挖一大塊,那是極品的做法。

並非都是一層一層舀到碗里啊。

我老家慶陽的街頭,豆腐腦就是在裝碗里上鍋蒸熟的。吃的時候從鍋里拿出來,倒掉上層的水,然後加入辣椒油、店家秘制的調味汁,再撒上一層碎碎的榨菜丁兒。

吃的時候用勺子劃井字,待調料流入每個縫隙再舀起來食用。此時豆花的軟嫩和榨菜的脆彈在齒間迸發、跳躍、交相輝映,榨菜的鮮鹹味、辣椒油的辣味在舌尖交織、糾纏。豆花本身當然是無味的,但自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要在這些濃厚的滋味過去後才覺察的到。


為了更入味,賣相更好,分量更准
奶水也是一把一把擠出來的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