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台湾

為什麼宮崎駿的電影總是透著一股淡淡的哀傷?

《龍貓》應該是個特別溫馨的故事,可是每次看這個電影總是想哭。

《懸崖上的金魚姬》也挺治癒的,看了幾遍總是看著看著就哭了。

借東西的小矮人,千與千尋,魔女宅急送這些都能把人看哭。

還有講戰爭的幾部,每一部都讓人覺得在溫馨中感到傷感。

是我自作多情了嗎?


我覺得應該是音樂的魔力


我是因為聯想到自己的童年,羨慕他們,又為自己感到悲傷,想回去以前抱抱那個自己


電影里的溫馨和現實世界裡的「不公」形成了對比?這種情感,也許是羨慕?也許是感動?

忘了誰說過,在電影里創造悲傷情感的關鍵不在於它本身的內容,而在於被它所感染的人,(the key to creating sadness does not lie in the action but rather the reaction of those who affected by it)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看電影難免會聯想到自身,感受也就不同。這種應該是屬於叫「人性」的模糊的東西。


因為現實生活本充滿了艱難,而宮崎駿的電影多半反應著現實。


那是因為電影太美好,生活卻不是如此,有過生活的殘酷,再看電影的美好,會有對比和失落,所以你感覺悲傷。


電影里盛開的花季,恬靜的風景,美好的人性,會讓人發自內心的感到放鬆,擁有一種寬釋。這與敲鍵盤式的高度專註緊張狀態完全處於不平衡的狀態。會有點幸福,幸福擁有擁有「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機會,也會有點難過,「奈何不是劇中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