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針對個案,小組和社區。小區有物管處理各種環境問題。精神方面有心理醫生。社工肯定不會有心理醫生專業,也解決不了什麼實質性的問題。還有。社工的目標是助人自助,就意味著收入不高。還不是編製內,我就想問下。現在這種社會風氣,有人會從事這種職業嗎?或者說,這種職業是隸屬於什麼單位,有什麼發現前途嗎?


恕我直言,中國的社工不是理論與實際矛盾的問題,而是壓根就沒有理論的問題......

他們更擅長的是於引用各種國外社工理論,用那二十個樣板理論先把人弄得暈頭轉向,然後用最華麗的文案和最精美的PPT炮製一堆可有可無的東西出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跟編製無關,很多人把「社工」跟「社區」搞混了。目前很多民政幹部、街道、社區一級的工作人員,都是持證社工員或師,這些人有編製,跟「助人自助」的社工完全是兩回事,雖然他們也從事社會工作。

今年疫情以來,我一直在觀察國外社工和志願者,因為之前聯動的時候吹得神乎其神,最後失望了。所謂的香港社工更不用提,順便說一下,去年參加了一個社工交流活動,其中就有一位香港社工,大談他們在某些事情中的「積極作用」......

我想了一下,西方國家的發展形態,政治結構,民眾需求,跟中國是不一樣的。國內社工理論界似乎沉迷於那種國外的環境,而對如何適應國內的環境無所適從,更多的在划水。

譬如,西方國家的政治和政黨制度,導致其政府組織行動能力不足,社工組織起到的作用很大。但在中國,政府的基層組織和行動能力強大,對社工組織的需求就沒那麼迫切。

再如,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民眾更多的希望在經濟、就業、扶貧等基本民生領域得到幫助,社工在這方面真心不行。所以你會看到,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社工相對容易開展,認同度更高,越是貧窮落後的地區,社工越難開展。你能做的人家不需要,人家需要的你做不了,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社工活動變成了手工藝現場的原因。

前面有人提到了今年慈展會的大賽路演的項目,正好對重慶的幾個項目略知一二。譬如:大山裡的實驗室—農村留守兒童創新教育項目,負責這個的是重慶市江北區新揚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前跟新揚的人有過接觸,倒不是說他們不行,但是,絕沒有宣傳的那麼好,尤其是在項目的落實上。各社工機構在區級項目上是很水的,市級項目好點,越往上才越認真。

即使是新揚、慈眾、企航、欣悅這些機構,仍然未能擺脫這種尷尬的局面。譬如,曾經向這些機構提出過建議,某些城市社區,不要老是搞什麼留守兒童、老人項目,能不能整一點弱勢群體的,失業家庭的,再或者殘疾人。他們的意見是盡量不要找殘疾人,尤其是重度殘或精神殘,機構社工搞不定這些人。至於失業什麼的,能指望自已飯碗都沒擺平的社工給你解決這個問題?

注意看這些項目你就會發現:大部分集中在兒童、老人等少數領域。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有需要,更重要的是省事省心。

很多老舊城市區域,兒童很少,老人子女不在,殘疾人項目又不好做,最後大家年年做老年人項目,做得想吐。而老年人項目,他們最需要的是陪伴、護理、說白了你得給她洗衣做飯洗腳洗澡,我還真不知道哪家機構社工能成天干這個......

還有一個小區自治公益項目,機構社工發動一些積極居民,在原本的社區組長之外另行搞了一個自治班子。本來這是個小事,政府也支持這種嘗試,但坑爹的是沒幾天自治班子的人嫌麻煩不做了,應該處理的很多事務就那麼吊著。讓機構社工去處理這種群眾矛盾,呵呵......

再比如有人提到的「控輟保學」項目,事實上,早在幾年前,根據教委和民政部門的安排,學校內部就有了這種機制,簽訂責任書,落實校長負責制,並且列為年終考核目標。在政府、學校、家庭已經形成控輟保學機制的情況下,社工機構的介入,更多是作為補充或輔助。

道理很簡單:機構社工才多少人,真讓他們運作一個大項目,靠自已怎麼可能啊。更多的就是鏈接資源,專業督導等等。

中國的社工有沒有前途,那還是有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民眾需求的多樣化,有些事情光靠政府搞不定,需要購買項目。

真正的問題在於:西方國家政黨政府是一個鬆散的,難以履行行政職能的政體。由於政府在社會事務方面的能力不足,各種社會組織得以填補這一空白。但問題在於,單純的社會組織或社會行為,是無序、散亂、難以形成規模化效應的。

本次新冠疫情已經很清楚了表現了這些問題:各國政府不能把防疫指令下達到社會最基層,社會組織和志願者機構缺乏足夠的凝聚力和整合,更缺乏相應的經驗,在面臨病毒威脅時,作用有限。

原因何在。

原因在於,中國的基層行政組織和基層黨組織,填補了政府在社會事務方面的空白。西方國家沒有街道、村、社區這些組織,他特別需要社工組織,而中國的基層組織,其服務範圍與社工機構高度重合。譬如社工中常用的留守兒童、婦女、老人、殘疾等項目,基層組織有婦聯、關工委、團委、民政專職幹部。與機構社工相比,這些專職幹部民情熟、與居民關係更密切、社會經驗更豐富、居民認同度更高、可鏈接的資源更多。

中國的社工理論界,往往簡單的將其視為「大政府」下的社工常態,問題是僅靠社會組織,能撐起這些社會事務嗎。因應當前的實際情況,中國的社工理論界有沒有做出相應的研究創新,我相信有人在做這個事,但是成果呢?

要做一個社工項目,XX個案,XX小組活動,XX社區活動,然後完成結項。但這些基層專職幹部一年到頭其實幹的就是個案、小組、社區活動,只不過沒有按照社工模板完善資料而已。為什麼在中國會出現「不知道社工是做什麼」的情況,就因為這種服務範圍的重合:很大一部分機構社工的專業性,體現在了資料的製作上,他們真正乾的事,早就有人去做了。

很多中國社工還在夢想著什麼「推廣社工文化是出路」,我以為這是痴人說夢。中國社工的出路,在於專業性,不可替代、理論創新。

看看自已的項目書,拋開那些華麗的辭藻,只針對活動本身,試問那些活動真的只有機構社工才能做嗎?專業門檻真的很高嗎?有的地區直接讓基層專職幹部負責社工項目,美其名曰:本土社工。

中國社工如果不能表現出足夠的專業性,很難有什麼作為。這裡的專業性不是說的什麼分析、術語、PPT、文案,而是最實在的東西,你到底做了些什麼。

「智慧夕陽紅」項目,沒準就是讓一群老人家在會議室看書玩手機;「守護希望」項目,可能是給留守兒童送點食物和書;組織小孩子畫畫,可以叫「夢想.啟航」;三八節找些大媽做手工,就叫「花開三月」,凡是種種,不一而足,項目名稱是一個比一個高大上,引用理論是一個比一個深奧,內容實質是一個比一個空洞。哪怕今天我要給某個老太太買菜,也得先引用一段馬斯洛的理論: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這點最好還整點洋文),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根據這一理論指引,張奶奶今天不吃菜多半是不行的,特制定本計劃......

項目書、PPT、文案,肯定需要專業社工,但是,這些東西是核心么?在部分地區,一些中小項目大都交給了「本土社工」在做,活動的開展,記錄,圖片全部是他們在開展。到結項的時候,資料發給督導整理即可,他們寧肯不要報酬,直接拿這個錢讓督導做資料。

歸根結底,中國社工至今都沒有一個紮根於中國自身社會、經濟、政治背景下的理論,拿人家的理論來套自已的實際,當然是這個結果。

中國社工應該好好想一想:什麼事情(實際事務,不是文案)是只有我才能做好,而基層組織或政府做不好的。


看了描述,題主可能是接觸社工專業or社工行業不久,提問和具體描述也比較亂,我根據題主的內容已問答形式嘗試回答一下,以供了解。我是很喜歡社工專業和行業的,但也有很多失落和憤慨的地方,有情緒化表達之處,權當笑話。

題主描述一:現在這種社會風氣,有人會從事這種職業嗎?

答:肯定有的。但只是這個回答,感覺就像回答了個寂寞。

持證社工的人數(不一定持證就等於就業,但perhaps絕大部分是)最新數據是民政局2020年9月發布的,共53.4萬人。《民政部發布2019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引自《邂逅社工》推文:

民政部發布2019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涉及社會工作等大數據?

mp.weixin.qq.com圖標

50多萬跟其他持證職業想必是什麼概念,我也不知道,但就社工而言,自2008年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開考以來,歷年報考和持證的人數趨勢是波動性增長的。也就是說不僅有人,而且還越來越多人做社工。圖片引自:

厲害了!2018年社工證通過率或達60%!?

www.sohu.com圖標

今年慈展會上,深圳社工有展示攤位,拍了深圳從業社工的數據,真熱乎趕緊看看~

注意看,持證人才2萬多,從業人員9千多,是不是很有趣~一部分是考證防身的,一部分是轉行的,一部分是其他行業但是要求有社工能力的(別說,例如一些政府部門的人,公益機構的人)

延展來做,社工是一個行業,包括專業、職業、上下游這3個部分。題主用了「從事這種職業」這個描述我還挺開心,因為很多學習社工的人,認為社工是「一個職業」,但不是一個職業群,不是一個行業,他們只認為,社工只能做、只該做、只可做社工崗位。這是我很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地方。既然社工是個行業,在不轉行的情況下,社工行業上下游都是可作為的地方。那上下游包括什麼呢?不展開聊了,只聊下兩個吧:

1.一般都被視為上游(資源方,甲方爸爸)的:企業。這裡真不不是指企業社工,企業有負責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公益、企業基金會的部門or崗位,這些需要下有的社工機構、公益組織來幫忙執行他們的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吸納社工、公益機構人才專本負責企業公益,也是常有的,工資有的還不低。這些崗位一般會是市場部、人力資源部,除了你的社工技能外,還需要補一些市場、人資等知識。在boss直聘上的找了以下,2020年9月19日中國慈展會的時候隨便翻的,搜一下社工就跳在第一頁上了:

誰再跟我說,社工月薪只有幾千塊,自己都吃不飽,我真的上去就是一巴掌。但是,這確實是孤例,啊哈哈哈。因為,你在boss直聘上,搜社工,跳出來還有很多是4-6k多的。那工資這麼低,還幹什麼社工啊,對啊,那就不幹啊!我是支持的,這就是我接下來要說的我所謂的「中游」選擇。

2.中游:這個就是讓我最來氣的,社工有專業認同感、行業認同感我是很開心的,但是我身邊有的人把這種認同感變成了閉關鎖國,就是認為社工只能做、只該做、只可做社工崗位。我國非營利組織有三類: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社工機構屬於社會服務機構,同屬於社會服務機構的還有廣大的公益組織。社工機構確實區別於公益組織,從專業技能(如社區小組個案)到一般能力(項目管理、資源整合)甚至話語體系有的也不同,但是啊,但在社會目標、價值理念方面完全是一條船上的。社工還有社工專業的對口人才培養,公益組織的公益人才教育(前不久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出了一個報告)連專業都沒有,有的就是慈善公益班這種的,公益組織招人也或公益事業崗位招人的時候,社工也可以大膽投簡歷啊。也是boss直聘上搜的:

身邊很多朋友,自己是社工,又嫌棄社工工資低,覺得這個行業不行,但自己又不離職,說轉行有說社工只能幹社工,沒其他工作技能,轉行也轉不了。真的可以看看公益機構、企業公益崗位、企業基金會,雖然,能力要求不全是跟社工100%match,但大部分還是能打能扛的。注意,以上招聘信息也是孤立,工資高的並不那麼多。之前看拿到的比亞迪在招聘公益專員,好像也是過萬月薪,但確實一上來就過萬的不多。

小結:社工大有人干,而且只要社工自己願意,社工也可以走出自己畫地為牢的怪圈。求生欲:當然這個是我認為的,同意其他觀點,如有異議,你對我錯

題主問題二:小區有物管處理各種環境問題。精神方面有心理醫生。社工肯定不會有心理醫生專業,也解決不了什麼實質性的問題。

答: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應該是質疑社會工作存在的必要性:社工看起來啥都做,但都是錦上添花,都是「錦」就沒有「花」。這就確實說明群主還不了解這個工作或行業。先舉個例子說明,社工的必要性:

今年慈展會的大賽路演,有個「控輟保學」學校社工服務推廣項目對於輟學人群,他們的需求還真的可能是只有社工能做。在教育公平方面,政府推出九年義務教育政策,9年之後很大需求就給了市場,例如初中畢業讀各種職校,但還有一部分沒錢職校的人就只能初中畢業直接走向社會。這個「控輟保學」學校社工服務推廣項目就是服務這群人的,配置社會資源,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

好項目我覺得不打碼應該沒有問題,侵刪哈~

正如上面提到的,往大的說,就是政府做不了、做不好的(僅有九年義務教育),市場不願意做的(沒錢就上不起職校),就交給社會(第三部門、非政府組織、第二次或第三次資源分配)來做。這就是最簡單的第三部門理論。社工就是這裡的佼佼者,這就是社工行業存在的必要性。而相應的實際措施也很多,例如深化供給側改革、深化放管服等等,這些辭彙聽不懂沒關係,更具體的還有出台各類辦法,例如《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除了原本的政府採購外(現在很多社工服務就是政府採購),還有政府購買服務(與政府採購不是一個概念,沒想到吧)。當然各地政府還有很多社工人才的辦法、社工隊伍建設的規劃,政府內部也設有很多社工部門,起碼,社會工作作為黨和政府進行社會改良和美好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和手段,是能打能扛的。

小結:大到社工概論書本上的必要性,小到我舉的例子,再到所謂的政府吸納,社工行業的必要性是經得起討論了。

題主問題三:這種職業是隸屬於什麼單位?你說的是職業,職業的話,我做下面的劃分,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異議,你對我錯

答:這個問題上面其實有說到了,總結其實有這集中情況:

1.在社工機構里的社工,屬於社會服務機構,即非營利組織,規民政局管,也在《慈善法》的範疇內。

2.在公益機構/慈善組織/社會團體的社工,如XX公益發展中心、慈善會、基金會、志願者協會等,我不知道嚴格來說,這些單位是不是還算社工行業,啊哈哈哈,但是單位性質是一樣的,同上。

3.在企業里的社工(不是指企業社工,即不是企業購買社工服務,社工機構外派社工提供服務或入駐的情況),這就不能算社工了,只能算持證人才,或被企業吸納的能勝任企業公益、企業社會責任的人,那就屬於企業了,歸市場管。

4.在政府/企事業單位的社工,例如居委、民政局工作人員、團委工作人員、社工委等,也許他們就是題主所說的有編製?而且社工專業考公務員也是有得選的,嗯~

小結:沒有小結~

題主問題四:有什麼前途嗎?

答:「社工有前途嗎」這種問題,在知乎上可能有成百上千個吧,反正我看到很多次了。你把社工這個詞換成程序員有前途嗎?公務員有前途嗎?主播有前途嗎?老師有前途嗎?XX有前途嗎?這種問題,沒有答案的,或者只有在其中的個人才有答案。


第一次寫關於自己專業的東西,其實說白了,就是我對我自己的專業也不認可。

有人肯定會說了,你作為社工專業學生連你都不認可社工了,還指望著政府、社會大眾來認可?是的!我就是不認可。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社工行業是有天花板的,這個頂層的天花板就是zf,我們不能去拋開政府去搶奪zf已經管控好的事情,就像基層民眾的事情有社區,有黨委,有街道辦,你一個社工又能做什麼呢?社區內部有調解員,民眾發生爭執第一反應是找警察是找社區調節,在這個方面,社工的經驗根本就不如別人,在可信度上,也趕不上別人,所以就這,無論是做社區社工還是家庭社工,根本就施展不開,沒有用武之地。

話說回來,做不了社區的我可以做個案,做小組對不對,但是,個案有心理諮詢師,有專業的心理醫生,為什麼會選擇社工呢?在一位前輩的知乎里,前輩說得很好,社工就是「跪舔」服務對象,求著別人來參與服務。那我做不了個案,做個小組可還行,小組一般會在老年活動中心或者學校開展,小組針對的群體是有同質性問題,以便小組成員可以相互支撐,在社工眼裡,做小組就是把有同樣問題的人聚集在一起,然後開交流會,做活動,讓他們擺脫目前的困境,實際上現在人都很忙,老人活動小組通常在活動中心就有志願者在做了,社工做的是什麼呢?陪老人說說話,嘮嘮家常,剪剪指甲,修修頭髮,然後再寫一個精美的活動策劃方案,弄一個賊高大上的理論,OK,這就完了,活動目標就達到了,實際上,所有的好壞,目標的達成都由策劃書說了算,把真正社工應該做什麼事情丟了個乾淨。在學校呢,就陪著孩子們玩玩遊戲,這難道不是幼兒園老師就會幹的事嗎?然後再標一個學習成長小組,身心發展小組,試問你一個小組活動就真能幫助孩子們提升成績嗎?

其二,社工職能停留在理論層面,根本沒有落實,一般的職能都是什麼使能者,資源鏈接者,教育者,支持者。在這些方面,面臨的就完全是弱勢群體,現實的情況是:大量弱勢群體在西南,西北方,然而,西南西北的社工基本上發展為零,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社工發展相對成熟。比如貴州廣西,陝南,川南,甘肅等地區,在有山區地方的經濟發展相對弱一點,但是這些地方面臨的問題:經濟落後,人民「候鳥化」,留守兒童,孤寡老人,這些問題在政府看來都是難題,根本不是捐兩件衣服,做兩次小組活動就能改變的事情,前面有個前輩說得很好,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思維的改變,就比如說女大學生給從來沒有化過妝的農村阿姨們化妝,搭配衣服,讓她們看看更漂亮的自己,意識到自己可以更加好,這就是思維的轉變。社工同樣,做這些活動不是更比做個案做小組更有意義嗎?然而現實情況是,深層次的貧困問題做不了,淺層的服務政府做得很好,社工就進不去。

其三,社工行業總是標榜自己是個新興行業,多少多少年才傳入中國,是舶來品,需要本土化,可是真正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很多的本土部門已經在做著社工做的事情,基層政府,志願者,基金會,留守兒童服務站等等,社工口號喊得很響亮,要扶貧,要促進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實際上在一個穩定的國家我們根本做不了什麼,見縫插針才是王道,法律上有律師,教育界有老師,司法界有警察,基層有社區,醫務界有醫生,然而社工在哪個部門都想去插一腳,看似社工在各行各業都有用,實際上是社工們才是個邊緣化的群體。我這兩天看了很多醫務社會工作相關論文,大量的學者都提到,社工在醫務行業的境遇是:醫院的醫生不知道這些人能幹嘛,然後把他們安排到了行政崗位,就賦了一個閑職,還是為了響應政策,才安排進去的,進去了之後並沒有發揮到社工的專業性,領導不重視,社工部門沒有周轉資金,活動開展不起來,就算是做活動,也應了上面的,大多數服務對象都是老人和孩子(可能是因為更好騙),實際上那些身患殘疾,心理壓力大,經濟上面臨困難的人更需要救助。

其四,工資待遇低,這是社工行業人士面臨的一個很普遍的問題,所以被逼無奈,大多數人轉行,而真正干社工的人,研究生畢業的做著本科生畢業就能幹的工作,本科生畢業沒工作,人才過剩,職位少,社工機構發展境遇一個不如一個,策劃案吹得天花亂墜,實際上落到實處的少之又少。就這,社工能做大做強也是怪了。

其五,不同於其他行業的是,社工機構也沒有錢運轉,我的老師自己有社工機構,但是社工機構吃不飽,好多個機構爭著搶政府項目,狼多肉少,拿到的很少。一線社工水得沒法看,做理論的都偏向社會學。

反正,社工行業理論不僅僅是脫離實際這麼簡單,事實就是理論實際兩張皮,就目前的形式來看根本就沒有沾合的可能。


先說結論:題主沒有真正對這個行業形成足夠深入的認識,也沒有意識到社工從業者目前的最大優勢:行業還沒有形成足夠穩定的秩序和格局,缺乏資源但有熱情願意投入的創業者仍存在放手一搏的機會。

先說題主在認識上的偏誤:樓主說,「比如說針對個案,小組和社區。小區有物管處理各種環境問題。精神方面有心理醫生。社工肯定不會有心理醫生專業,也解決不了什麼實質性的問題。」這句話有三個問題,一是個案小組和社區屬於社工三大方法,根本不是社工的「針對」對象;二是後面說小區有物管處理環境問題,混淆了物業跟社區的區別,忽視了社區-社工的軟維穩屬性;三是說社工跟心理醫生相比解決不了實質性問題,事實上社工也有一定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只不過是沒有心理醫生資質的話,還是要通過諮詢專業人士來獲取幫助(詳見社工實務教材第一章)。所以從題主的回答來看,確實對於社工專業的學習,還是差了些火候。

因為題主壓根就不知道社工到底能幹什麼,要幹什麼,活怎麼干,沒吃過豬肉不說,連豬怎麼跑都沒見過,所以題主質疑專業前途的疑問也非常可以理解。我上課時經常和學生說,不管學哪個專業,最重要的是掌握一些硬技能,個人認為,社工的硬技能有二,一是數據分析,二是與人溝通,題主可以摸著自己的良心自問一下,你學了社工專業有沒有掌握哪怕一點點我說的這兩個技能。要問專業有沒有前途,自己先得明白自己都學會了什麼,這是題主目前首先需要搞清楚的問題。

後面的關鍵問題如果有人看再補上,暫定100贊吧。(雖然我並不會認為有這麼多人看了並且點贊的)


目前社會工作者在我國主要是民政條口管理,至於管理什麼,其實我也不是特別清楚,可能就是考證吧。

社會工作者的個案、小組和社區,和小區的無關、心理醫生做的那些,我覺得不是一回事。只是我們對於社會工作者工作本身並沒有一個很好的定位,舶來品嘛,只能類比。但是個案、小組和社區,不是個體、團體和社區的概念,它們只是社會工作根據不同的問題,想要施行的工作方式。除了這三個,還有行政、督導和研究,為什麼沒有人說呢?因為目前我們國家的社會工作話語權或者教出來的那些人,眼光就只看到了前三個,而這三個更能體現實務性,社會參與性。因此,社工在越來越多的地方和社區工作者等同起來,也就有了個小區物管相類比的情況。

那社會工作者究竟應該怎麼滲入社會分工呢?以之前同學在學校和醫院的實習為例。

在學校裡面,有老師,有管理者,那要社工做什麼呢?很簡單,學生心理問題的暫時疏導者,校園暴力的調節者,貧困生資源的鏈接者,老師壓力的疏導者,這些都可以去做。一個孩子在學校被校園暴力了,社工要成為第一個發現者,並且將它轉介到專業的人士那裡去接受相應的疏導,同時能鏈接外部資源和學校一起解決校園暴力,這才是社會工作者應該做的。而不是去和心理老師搶位子,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但我們現在的學校有這樣的一整套制度嗎?我們現在培養出來的社會工作者有這樣的能力嗎?發達地區已經有學校開始購買社工崗位來從事這樣的工作,但是不發達地區呢?如果真有了這樣的崗位,社會工作者能不能做好,給社會一個這樣的分工呢?

在醫院裡面,有醫生、有護士、有護工、有行政人員,那社工可以做什麼呢?醫鬧社工能解決嗎?付不起醫療費用的病人,社工可以去鏈接資源嗎?去世的人,社工可以去做工作,讓家屬捐獻器官嗎?重症患者的團體關懷能不能做呢?患者的臨終關懷能不能做呢?家屬、醫生、護士、護工的情緒慰藉可以做嗎?兒童患者的院內教育資源的鏈接可以做嗎?其實能做的很多,但是一方面醫院根本想不到這些可以讓社工做,或者他們不認為社工可以做好。另一方面社工有這樣的機會時,有沒有那個能力頂上去呢?我的老師以前做過臨終關懷,他說他在做的過程中都承受不了,尤其是做了一段時間,畢竟那是面對死亡。他也做過讓家屬捐獻器官,可以想像一下,病人剛去世,一個社工走向前,告訴你他們也感到很傷心,但是能不能把患者的器官捐獻啊,這不被打才怪,面對這些,還有多少社會工作者想要去嘗試一下啊?我畢業那會兒,我的服務對象是本地精神病院的患者,我經常半天半天的和精神人待在一起。一同的也有很多社工,但是他們恐懼,不願意去醫院,最終就變成了行政人員,和那些普通文員沒有什麼區別。我們的面對的選擇是一樣的,他們也會為,社會工作者有什麼前途,社會工作者可以做什麼,然後自己選擇了自己可以看到的前途,選擇了自己能做的事情,僅此而已。

那社會工作有前途嗎?我覺得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是沒有的。但是社會工作真正發展好,是什麼樣呢?我們追求的社會工作本土化真的那麼難嗎?只是我們很多人想到的是,我學完了社會工作,然後我就能月薪好幾十萬,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而已。我學了法學,我就能成為一個大律師,各種西裝筆挺和商界大佬談笑風生。我學習了編程,我就能成為扎克伯格,年紀輕輕做個大富豪。現實在哪個都不可能如此。

以前老師總是說,社會工作的春天會來的,後來老師自己都沒有等到那個春天。現在,社會工作的發展甚至越來越變味了,我還沒有等到它的本土化,就已經等來了它的異化。所以,我經常和我認識的學社工的人說,如果覺得社會工作不行,趕緊放棄,去選擇你認為行的。如果認為社會工作行,那就繼續努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學了這麼多年的社會工作,如果連這一點覺悟都沒有,而是在糾結社會工作的前途,社會工作好不好,那社會工作真的不太適合。助人自助的前提是本人想要改變,這一點對於社會工作者本身也是適用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