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固然有錯,但在我看來,她最大的錯在於多情,這個情不是對哪個人的情,而是旺盛的不知朝向哪裡的情(當然也沒有辦法朝向自己或者任何所謂興趣愛好,可以的話,她就不會有問題了)。也就是說,她的生命力是強盛的,是不安分的,沒有辦法做一個合格的女性。也許有人說她太自我,成天想著情情愛愛,但是她曾經想過把這樣熱烈的情愫投向宗教或者社會進步,可那些代表人物更為虛偽,根本沒有辦法引導她(即便不虛偽的人想引導另一個人都極為困難)。所以,她的悲劇其實是無解的嗎?因為即便不是亂花錢,這樣濃烈的感情也很可能會導向某個地方,導致毀滅。或者,她的悲劇就在於她不幸地是個多情的人,這樣的人註定沒有辦法融於日常生活,毀了也是好的?請各位發表意見~如果覺得她有心理疾病也可以談哈~


我相信,在流行價值觀的影響下。許多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包法利夫人,或者曾經住著一個包法利夫人。區別是,有的人醒過來了,有的人沒有。

所以看看《包法利夫人》的悲劇,對女孩子們有好處。可以引以為戒,然後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就是題主問的這個問題。

誠實地承認,自己也會有這種自我毀滅的風險,留意迴避它,就是最好的辦法。人最怕是驕傲,一旦驕傲,就不免會啪啪打臉。看到別人的錯處踩兩腳又道德批判的人,免不了哪天就同樣的問題打了自己的臉。看到別人犯錯,惶恐地想,如果我不謹慎,也有同樣的風險,反而更容易清醒地避坑。不自恃總是好的。

好了說回包法利夫人。我們觀察,會發現,包法利夫人很常見。比如,結婚後發現婚姻生活平淡,丈夫種種缺點難以忍受,這不是我要的人生,不是我要的愛情。要麼就剛烈地,因為不愛了離婚。要麼就在平淡中消磨,直到遇見了某個彷彿讓自己生命再度點亮的人。這種情況是不是非常多,隨處可見?這就是包法利夫人的核心情況。

包法利夫人的特點,一是內心對浪漫刺激的愛情有許多嚮往。彷彿那才是生活。二是嚮往優渥的物質生活和享受,消費主義。三是對身邊的人百般看不上。

而這些特點的核心原因,就在於,她的心志不成熟,被流行的價值觀影響。一直生活在泡泡的幻想里。認不清生活的真相,認不清愛的真相,更沒有為人生做選擇的智慧。沒有一個堅定的正向的三觀。

所以,包法利夫人的墮落與毀滅是必然的,她的不幸也是必然的。無論她嫁的是誰,都會抵不住風雨,勝不過誘惑。最終把生活弄的一塌糊塗。

說了這麼多,其實是因為年輕時,我的價值觀也和包法利夫人無異,覺得人生的意義不就在於轟轟烈烈愛一場,找個真正愛的人過終身。並且得追求成功和物質享受么。這樣的觀念聽起來一點沒錯合情合理。可是,又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愛么。帶著這種模糊的認知的女孩子,是很容易在生活的洪流中迷失的。

萬幸的是,後來我醒了。但是直到現在,也不敢就說自己就能自誇,徹底能躲避包法利夫人的悲劇。只是時時提醒自己謹慎,別迷失了才好。所以,題主這個問題,怕是要一生修習的功課啊。

———————————————————————————

以上是原答案。看到有答主對於包法利夫人的設定如果改變,有沒有其他可能性的討論。也想談談自己的想法。

在我看來,造成包法利夫人的悲劇的原因,是她的性格和價值觀,而不是環境。也就是說,即使她不遇見這個渣男,也會遇見那個渣男。不遇見這個誘惑,也會遇見那個誘惑。人生有足夠長的時間來提供磨難,波折,誘惑,等等。區別恐怕只是悲劇程度的不同,或者導致悲劇的路徑不同。結果不會有去別的。

比如,包法利夫人和情人成功私奔了。那麼如果對方並不真的愛她。結局就是到了一定時間就互相厭惡了,她會被拋棄一無所有。悲劇的名字叫芳汀。

如果包法利夫人遇見的是一個真正愛她的人,她也真正愛對方。彼此都愛到超過生命中一切的程度。那麼這個悲劇的名字,就變成了安娜卡列尼娜。

如果她沒和醫生結婚,最初遇見的是萊昂。很好,那麼剛開始可能如膠似漆。日子久了。萊昂可不會像包法利先生一樣一心一意對她好。悲劇就變成男方出軌女方心死的悲劇。嗯,然後可能女方又遇見了某人,希望他帶她逃離,然後結局不變。

如果她沒自殺?那麼以她的性格,她也徹底對生活絕望了。每一天都是行屍走肉的日子,然後住處也被查封了。依然極慘。以她軟弱的性格,是沒有勇氣去面對的。即便她就真的不自殺,依舊是行屍走肉,早早地香消玉殞。還是悲劇。

所以。她的悲劇,在於她是誰,而不在於她遇見誰。


包法利夫人的悲劇在於欠債,不在於出軌。所以為了避免包法利夫人的悲劇,我的建議是在合理範圍內消費。

知乎很多評論都在批判包法利夫人,試圖警醒年輕女孩要實際一點,不要過度幻想。

那麼包法利夫人想要追求上流社會的生活,她錯了么?

她對愛情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她錯了么?

因為她是農夫的女兒,她沒有貴族的身份,所以她天生就不應該追求她所希冀的浪漫與幻想么?

我不知道,福樓拜也沒有給出答案,他寫了個故事,卻沒有給出解決方案。

那從我的角度來看,她如果真的和丈夫在一起,過普世價值上判定的幸福生活,她也不會幸福的。以愛瑪的性格,過一輩子無聊乏味又庸俗的日子也太痛苦了。

如果故事的發展是愛瑪在嫌棄中和夏爾度過了一生,沒有出軌,也無負債,結尾是『愛瑪感受到了死亡的召喚,她看了一眼自己的丈夫,與他訴說自己最後的情愫,夏爾呆笨的回應,喉嚨里發出咕嚕的響聲,愛瑪心中充滿了憤恨和哀怨,她悔恨著天哪我為什麼要結婚,然後走去了死亡的殿堂』。這樣難道不是最大的悲劇么?

我反而覺得福樓拜寫的生活挺好,最起碼快樂過。人生在世苦多樂少,快樂的日子有一天算一天唄。


包法利夫人

追求的是浪漫的

和物質的 現實的社會背道而馳

她是壓抑的

自己想要的達不到

就只能在想像中去意淫

沉溺於小說式的幻想中的世界

和現實世界是脫離的

他讀過很多書

可以說是受過教育有文化的

所以對生活是有期待的

不一定是物質上的追求

但肯定是想去更遠的地方

見識更多的人的

體驗更精彩的人生的

她浪漫而富有才情

老公平庸老實

夫妻二人精神上是有差距的

導致包法利夫人得不到滿足的回應

一直處於壓抑的苦痛中

我們可以試想

如果艾瑪找一個和自己有共同追求和價值觀的人結婚

哪怕是清貧人家的書生

但是他有才情和見識

我想艾瑪也是對他崇拜的

日子雖不富足

但精神上肯定是富足的

他沉溺於幻想

是她天性使然

也是她給自己無法滿足的慾望找到的發泄的出口

讀書 幻想其實都可以是自己慾望發泄的出口

他本可以在現實與幻想中找到平衡

幻想的歸幻想

生活還是要歸生活

但是她致命的就是

她對生活無可遏制的激情

一旦有人稍微觸動或迎合她的慾望

就如鴉片一樣沉溺

從一開始的嫁給包法利

終於有人陪她玩過家家了

她變毫不猶豫的嫁了

到最後的出軌

都是太過活在自己的想像中了

走進了才發現和自己想的不一樣

得到的是一次次的失望

直到最後的絕望

最後把自己逼上不歸路

其實她可以找和自己有共同追求和價值觀的人結婚

如果沒有

那就先不結

面對如是伴侶

最終肯定會因長期無由宣洩的激情而積攢出一腔憤懣

她對生活無可遏制的激情

又無法排遣

愛瑪感到苦悶,

也可以在閱讀中為苦悶打破一個缺口,

使她得以望見外面的生活。

但是也還是滿足不了她的慾望

我想造成她這種慾望的可能是

從小物質上窮養,

後來精神上空虛無寄託的後果

其實包法利夫人是千千萬萬個女性的代表

從古至今都有

他們活的無所事事

空虛寂寞

沒有支撐自己的真正愛好

每天活著不知道要做什麼

反正就是閑著

為了打發空虛

就會去做一些刺激的偷情

做到最後都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空虛 寂寞 墮落

還有的就是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

這應該是最自私的媽媽了

鞭策別人努力

比自己努力要容易多了

這都是自己慾望的發泄

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

其實解決辦法就是找到活著的意義

找到支撐自己的愛好

我們應該看到

活著到底為了什麼

愛情可以褪色

孩子又不用超心的那天

老公也有可能到最後都無話可談

我們太多時候還是一個人

活著

還是要為往後無邊的時間荒野里

找到一些愛好的東西

支撐自己的東西

可以打發寂寞

打發孤獨

讓生活有意義

不用幾乎都獻身給老公孩子 家務 電視劇

不要做活著無所事事 空虛寂寞

沒有主心骨的女人

包法利夫人就是女人們的前車之鑒

比如讀書 寫作

這樣的愛好可做一生一世的愛好

可以讓我們挺直脊樑的活著

可以救我們出困境的愛好

就算窮 困

也可以保證我們充實豐富的過一生


經濟獨立,理智消費。


謝邀!假如把包法利夫人跟丈夫的角色換一下,請問你有何想法?


只看到包法利夫人參加舞會的橋段。頗有感觸,產生了同樣的疑問。發表一下拙見。

艾瑪是個浪漫而富有才情的女子,而夏爾是個平庸老實的醫生。兩者的精神需求差異太大。導致一方被另一方吸引,痴心付出,另一方卻得不到滿足的回應,壓抑自己的情感。

如果包法利夫人沒有嫁給包法利先生,是不是會好一些呢?假設作為農場主的女兒,嫁給一個清貧人家的書生,而此人的才情和見識是她可以崇拜的。日子雖然不富足,但能夠在茅草屋中翩翩起舞,滿足她的精神需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