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就要看兩端分別是什麼介面了。以下假設線序正常

Type-A 對任意介面:通信鏈路上什麼都不會發生。

Type-C 對 Type-C:如果有一端只支持 USB 3 的話,什麼都不會發生,如果功率允許可能會出現設備互相充電的現象。如果兩端和電纜都支持 Thunderbolt 3 的話,兩台機器會建立 IP over Thunderbolt,這是一種 40Gbps 點對點的 TCP/IP 網路通信模式,可以用來對拷文件。


原理 @北極 大佬已經科普過了,我補個圖

圖源 自己拍的

燒是不會燒的,type-a這輩子都不可能燒的,+5v對+5v,GND對GND,電源的並聯。

就像你把倆節5號電池正極連正極負極連負極,並聯起來並不會發生任何事情。

圖源 百度百科

有人會說要是線裡面+5v和GND接錯了,會怎樣?type-A沒有這種交叉線,要是有,一定是你焊接錯了。不然type-A設計成這個**樣,就是為了你不反插呀。

多半是燒掉這個口咯,實際上主板電源輸出都是有限流電阻的,中學都學過電壓分配,這樣連起來電壓就全在主板的限流電阻上了,好一點就發熱,壞一點就boom。

通俗話說就是你拿5號電池正負相連,短路,你摸摸燙手不?

-------------------

2019/07/23 11:00飯前更新

看見大佬答案更新了,我表示懷疑,

眾所周知,d+,d-是差分信號線,簡單說也就是兩條線的電壓是相反的,而且隨著時間不斷變化。

usb2.0中,信號線高電平是&>2.8v,低電平是&

未連接數據線時,usb處於se0狀態,兩條數據線電壓都是0,當插入數據線後,某一條數據線被置高電平(設備利用5v電壓產生高電平信號),host開始採樣在30ms判斷設備類型。

那麼問題就出在這裡,既然都是host模式,哪裡來產生高電平信號的機會呢?

就算退一步來說,在插入後產生了異常的高電平信號,兩邊usb口都是在採樣,不會有輸出,更不會燒掉設備或主板。

再退一步說,大佬都說了,信號線上掛了15k電阻(未考證),那我們以初中生水平來計算:

電壓2.8+0.3=3.1v,電流3.1/15k=0.206mA,直覺上這個電流是無法燒掉電路的。如果還需要計算,我們後面再以高中比熱容來算算2分鐘會產生多少熱量。

筆芯,吃飯去了


兩個計算機上的USB,用一根正常的線接在一起,都不會產生任何效果。

  • 不論是同一台機器的兩個口,還是兩台機器的口。
  • 不管是Type-ABC、Micro、Mini。
  • 不限定USB版本、主板年代及型號。
  • 不需要任何保護電路。

整個電路都非常、無比、極端安全。這是任何一個學過數字電路,哪怕考試沒及格也應該懂的東西。


1996年的USB標準只有A和B兩種介面,最初設想是A用於主機,B用於設備。沒想到就在USB剛發布沒幾年,2.5寸移動硬碟之類的各種設備有了市場。對於這種設備來說,Type-B實在太大了。所以大量設備也使用了Type-A,當時的2.5寸移動硬碟幾乎全都是這種A-A線。而小USB口要到2001年才提出,又過很多年才普及。200x年還有新的移動硬碟在用這種口,直到今天還有非常多設備在用。(比如我現在戴在頭上的華碩耳機)

尤其在Mini和Micro被Type-C取代後,Micro還有部分安卓在用,Mini口比A-A對連還罕見。00後恐怕都不知道Mini USB長啥樣。

設備上使用Type-A當然是經過嚴格檢驗過的。不管你怎麼插這根A-A對連線,只要不是強行懟進去,都不可能損壞設備。如果不保證這個,恐怕沒有哪個廠家敢這麼搞,碰瓷碰到你倒閉。


USB普通的4根線(以及3代多的那幾根),除了把正負極接一起,隨便你怎麼接,接出花來,都不會有什麼傷害。

如果把GND或5V接到D+/D-上,主機會認為接了一個有問題的設備,然後終止傳輸信號

當然,最好不要把5V接到數據線上,因為標準其實並不允許這樣,沒有傷害只是因為晶元「恰好」沒事。

家用主板所有安全保護,統統只有一個目的:防止電流過大,燒毀電路。進一步講,是防止正極輸出過高的電流。
除非有防雷設備(家用電腦主板不可能有),數據線上都沒有保護電路,因為要進行高速數據傳輸,這種設備不是一般主板配得上的。而且家用電腦的usb不像網線,不會接到戶外的,如果非要接到戶外,也應該是那個設備加裝防雷裝置。
所以不論多高端的主板,數據線其實沒有任何保護,如果你給數據線加超高的電壓,一定燒毀USB晶元!

↑ 更正,查了一下,現在基本隨便一個不太次的主板都帶保護了!!現在想要保護數據線超級簡單,幾乎沒什麼成本。

對於直接短接正負極:

  • 很古老的主板(史前時代):等於直接短接電源5V和GND,後果看電源如何。輕則保護性斷電,重則燒毀電源。嚴重甚至能連帶損壞其他配件。
  • 較老的主板(大概2000年前後):串聯限流電阻,它會在設備電阻很大(正常情況)時分得很少的電壓,同時在設備電阻太小(電流太大)時分到很高電壓,進而限制電流。同時根據計算,確保自身不會過熱。
  • 現代主板:5V和GND都有自恢復保險絲(電流過大時過熱自動斷開)、保險電路(發現短路直接關閉輸出),其中保險電路甚至可以通知操作系統,讓你的windows彈出一個「電涌警告」


指出高贊回答的一些錯誤,USB Host端的DP和DM是有掛15K的下拉電阻,但回答中圖配錯了。

這個圖實際上主要展示了Device端的電氣特性,其中Rs是幾十歐的小電阻,用來做阻抗匹配的。

正確的配圖應該是這張:

圖示分別為低速設備和全/高速設備的電氣連接

「USB口靠不同的電阻來識別設備速度」這句話其實不嚴謹,電阻是相同的1.5k,一般上拉到3.3V(範圍3.0 V - 3.6 V),USB Host端靠識別不同的信號線是否上拉到3.3v來區分Device是低速設備還是全/高速設備,從圖中也能看出來,當DP上拉時為全/高速設備,當DM上拉時為低速設備。(其中全速設備FS為12Mbps,高速設備HS為480Mbps,全速設備和高速設備都是DP上拉,通過後續的通信過程確定是全速還是高速)

然後再來看題目,VCC、GND的各種混聯情況其它答案都分析了,VCC-GND短路的情況也說了,新的主板有自恢復保險(這個我沒有考究過)。VCC-VCC,GND-GND這個大概是沒問題的,同一個電腦這些應該是等效電位。

比較麻煩的就是對於差分信號線DP和DM有沒有影響,首先有一點是這跟DP、DM掛15k下拉沒有關係,這個有自己用單片機做過簡單信號處理的都知道,那麼VCC、GND接到DP和DM上到底會不會有影響?

GND接入是安全的,將信號線拉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而VCC接入的話就涉及到CMOS器件的一個特性:

CMOS結構內部寄生有可控硅結構,當輸入或輸入管腳高於VCC一定值(比如一些晶元是0.7V)時,電流足夠大的話,可能引起閂鎖效應,導致晶元的燒毀。

USB的VCC即Vbus通常略大於5V(5.1V左右?),而Host端的主控制器VCC是不是也是這個電壓也說不準,但是一般情況下不會超過0.7v這個門限值,所以一般也不會發生什麼。但是不建議這麼去做,有較低的風險。

所以兩個USB口用一根數據線連起來,除了短路的情況,啥也不會發生,但是如果將VCC接到信號線上了,可能會拉高信號而讓某一Host端誤認為接入了低速或者全/高速設備,電腦也許會提示未找到合適的驅動程序,這是因為電腦產生了獲取設備描述符的操作,而設備沒有響應(實際上沒有設備)。如果感興趣的話,你可以把一根USB線剪了,找出VCC和DP,跨接一個10K電阻,再插入電腦,應該會產生上述現象,但是不保證會不會有其它意外情況發生。


關於閂鎖效應,USB介面上有專門的設計為了避免它

摘自《圈圈教你玩USB》

實驗黨現身說法:用聯想S431筆記本試驗。

什麼反應都沒有! 用兩個廢滑鼠線自製的線,連兩台電腦也是一樣。

正5V對地短路會出現USB電源浪涌保護的提示,然後左側全部USB不能用,斷電後才能恢復。 電源碰數據線出現找到未知硬體提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