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住就是正,住就是偏執。

僅供參考。


認為,立場,見地。


利益,得失心。


耽著境,也就是分別心對境生起的影像執持為真實的感受。


自心與外塵相合,自心為內因,外塵為緣境,和合則有心識。心識未有,則心、塵不有。故而,心、境、識,無實義以構成,雖緣起而幻成,並無生滅實義。

故而識即且「住」,以無自性,「住」即「非住」。

如果未識此理,住一切相即顛倒無明。識得此理,住一切相即離一切相。諸法空相,實無可住,住、非住亦無。

無明本即菩提。


「停留在上面」,是為「住」。

停留或停滯在一個念頭上,進而胡思亂想,引發很多很多的念頭紛飛,也被稱為妄念紛飛。

凈土宗的一念「南無(namo) 阿彌陀佛」,核心在於恰是以一念替萬念,制服「散亂心」。

不謝。

如謝請謝釋迦牟尼佛,謝各大寺院常年以來的免費結緣佛法書籍以及佛經。


住:注意力放在其上。只是覺知到,不要跟隨思維起念。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心。

不好理解的是這一句:心若有住,即為非住。意思是既使是覺知到心在跟著跑在攀緣,也不是我在住心,要即時收回!


大腦一片空白,當機了一樣的時候就是不住,除此之外都是住


不犯教條主義錯誤。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中心問題不是「如何無所住」,而是「如何生其心」。佛法是用於修心的方法,但世人卻為佛法而「修」心。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世人多關注於清凈不染,而不關注於蓮花之身。身不立而修佛法,就如法雨潤於無種之田,如何開出清凈無染的蓮花?

人們之所以盯著佛法而不盯著己心,說明白點就是功利心在作怪。佛法的要點有二:發願立心,依法修心。因此而能知,「無所住」不止是不住相,亦是不住於不住相。住即是不住,不住即是住,何時當決定住何時當決定不住?其中的邏輯就在於你所修的那個願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