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看了好幾本佛經,接著看完了南懷瑾關於佛家的幾本書?感覺越看越迷糊,是不是這個世界都是虛妄的,人生也是…

人真的可以做到對任何事情都不在乎嗎?


佛說諸法空,

不離諸有故。

若復著於空,

諸佛不能度。

佛法說的空,目的不是把一切看成不真實,而是通過講一切法無常,了不可得,讓眾生不要執著於虛妄的五欲六塵,起貪嗔痴,造殺盜淫。


一切諸法 有見無見 如幻化也。普諸眾生而不解此。以其不解 便即流轉 受生死矣。

於中觀之 亦無所有 亦無所得 亦無流轉。解生死無如本無者。則一切無受 亦無生死。

不曉本空 便有生死。

其生死者 亦無生死。於其生死 亦無所受 亦無所得。何生死法者乎。


這樣去理解空,就窄了。

空指的是性質,不是狀態。就像一間房子,不管裡面堆了多少傢具,它的性質都是空的,而不是實的。

如果認為它是實的,就沒有什麼改變的餘地,房子破了也不管,沙發舊了也懶得換,見到什麼好就往家裡亂七八糟地堆,連個落腳地也沒有,這不煩惱就來了么。

但認為它是空的,可能性就多了。你可以把裡面的東西都騰空,然後裝修成中式的,或西式的,或極簡風,或其他什麼風。

修行其實就是這樣:

首先是別把一切看的太實了,「執之為實,便生顛倒」;

其次要懂得放下,把垃圾塞得太多的心騰出空來;

最後是要有能力無中生有,在空中實現有的可能性。

所以學佛應該是相當積極的一件事,產生消極情緒,一定是哪個地方理解錯了。


不是這樣的,是那種牢固性的本體化的性質不存在,但一連串的緣起關係是不能說沒有的,空不是一種狀態、不是終極性的存在形式,而且存在本身於當下進行的本體論消解意義,唯是消解了本體論而已,不是完全意義的什麼都沒有,不是要你真的對因果緣起都當不存在。空不是禁錮性的概念,事實上空反而是緣起、因果得以成立流轉的前提,所以對空的認識往深度上,可以趨往涅槃,但廣度上,其實是趨往無限的,並不是消極意義,而是菩薩道能成立的基礎之一。

另外既然你開始問這個問題,南懷瑾就可以不看了,引你開始對佛教感興趣的任務已經完成,可以開始看真正嚴肅點的書了,關於空的理解,你還可以找一下法藏大師的心經註疏看看,裡面列舉了好幾種對空的誤讀,你可以對照一下。


就像科學理論不是真理,所有的科學理論都有適用範圍一樣,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各司其職,八萬四千法門各盡其責。

既然感覺越看越迷糊,是不是這個世界都是虛妄的,人生也是…人真的可以做到對任何事情都不在乎嗎?產生疑惑就歸因,就溯因或溯因推理abductive reasoning於十二緣起逆順觀察。

為什麼要說"空"。

諸漏皆苦。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漏.無漏法。若色有漏是取。彼色能生愛.恚。

如是受.想.行.識。有漏是取。

彼識能生愛.恚。是名有漏法。

四漏,欲漏,有漏,無明漏,見漏。

四取-欲取(執取對象的慾望),見取(執取於某些見解),戒禁取(執取於某些不合理的戒律或忌諱),我語取(執著自我,而起我見,我慢)。

因為執著於四取是貪嗔痴因緣之一,貪嗔痴能召集苦。

如果諸法空相,就沒有什麼好追逐的。愛滅

如果五蘊皆空,就沒有什麼執取的。取滅

如果無所住而生其心。就無所有。有滅。

愛,取,有,無明是無明因緣。

如果有智慧。無明滅。

知乎用戶:如何正確學佛??

www.zhihu.com圖標

所以應該依賴自己,學習知識,智慧破無明。

再用空,無相,無所有的思維熄滅愛,取,有,熄滅貪嗔痴過上好日子。


這是對凡夫執著真實講的,若你抓住不真實是真實的,就又落入另一個圈套之中!

無明是一種錯覺,錯覺怎麼去理解?錯覺就沒法講,因為真實從來沒到過,所以空無法言語,無法思維,再多扯就浪費時間了。


空≠無,不要混為一談。

讀了《心經》感覺陷入了虛無主義里怎麼辦?


【彌陀疏鈔】三界虛偽唯此真實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講記》十三

大哉二句,讚辭。大者當體得名,具遍常二義。以橫滿十方,豎極三際,更無有法可與為比,非對小言大之大也。真者不妄,以三界虛偽,唯此真實。所謂非幻不滅,不可破壞,故云真也。體者,盡萬法不出一心之體。體該相用,總而名之曰真體也。以上是解釋「大哉真體」——這一讚歎之辭。

「大」與《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大」一樣,都是從心性之體來建立名相的。我們看《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題是這樣解釋的:「大」是心之體,「方」是心之相,「廣」是心之用。這個「體」具足「遍」與「常」兩種意義。這個「遍」是指它能夠周遍十方的空間,這個「常」是從時間的角度來看,它是永恆的、不會變易的。心性之體是「橫遍十方,豎極三際」。「橫遍十方」是「遍」義,「豎極三際」是「常」義,更沒有什麼法能夠跟這個心性比擬的了,所以這樣的「大」是超越小大對待的絕待的「大」。「大哉」是「大啊」之意,「哉」是表感嘆語氣的助詞。

再看「真體」兩個字。

「真」就是不虛偽的意思。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是虛假的,就像水面泛現的水泡、虛空顯現的花朵,本來是沒有的,但風吹成泡、捏目成華,是不真實的。

「偽」是虛假的意思。就好像把一塊黃銅說是黃金一樣,它實際上不是金子。所以三界都是虛偽之法,唯我們的當下這一念心性才是真實的。真實的心性用《圓覺經》的一句話來表達就叫「非幻不滅」。我們的身體——四大的業報身都是虛幻的,最終是會消滅的,但「幻身滅故」,「非幻不滅」——真實的心性不滅。幻身滅了,各個幻心(虛幻的心意識)也滅了,所系緣的虛幻的六塵也滅掉了。所有的虛幻都滅了,幻滅滅故就非幻,就留下真實的東西不滅,非幻不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就是這個意思。這樣的心性是不會有變易的,畢竟常住,超越時空。它不同於一些無常的、會消滅的生滅法,就叫「不可破壞」,這是無為法了。我們雖然在這個三界六道輪迴,但自性是不壞的,所以就叫「真」。我們要在虛假、不真實、幻化的生滅法當中來體會這個真實的心性。這個「真體」就是我們不變的心性之體。一切萬法,都不超出我們一心之體。離開心體,別無萬法。「體」裡面就含攝著「相」,含攝著「用」,《大乘起信論》裡面談到這個問題了。《大乘起信論》第一講心性的「體大」,表明一切法在自性層面是平等的,是不增不減的;這個心體又叫如來藏,具足無量的世間和出世間的功德,叫相大;「用大」呢,就是指它能夠生出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善的因果。所以談心性的「相」和「用」,都能夠歸於這個體性。「體」能夠含攝「相」「用」,就是「總而名之曰真體也」。

問:佛法所說的「空」,具體應該怎樣理解呢?

大安法師答:一切諸法——無論是心法,還是色法,它都是緣起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各種條件聚在一起的產物。不僅這個緣起的東西是空的,就是那個緣起的要素它也是緣起的。所以歸到最後,沒有一個實體可言。這一點對我們中國大陸的眾生來說,可能覺得認知上有很大的障礙、很大的挑戰。

因為我們從小被灌輸了一種觀念——是唯物主義,認為有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世界。那麼這個觀點可以說跟現代的自然科學,跟聖人所證到的法界的真理,是不相應的。物質世界沒有它的客觀性,都是緣起法。既然是緣起法,就是空的。所以要在諸法真實的這個本體上,我們認證空的真理。

但這個空不是斷空,不是頑空。不是斷滅空,它是包含著「有」的空,一切有。正因為有空,才會緣生宇宙萬有的現象;雖然有萬有的現象,它當體即空。所以要了解空有不二、空有一如。中道的正見雙照兩邊,承認空和有都存在;又能夠雙遮兩邊——非空非有。實際上空和有都是我們凡夫認知外界的一個名相符號。我們說離四句,我們離不開四句:一句是空,一句是有,一句是即空即有,一句是非空非有。但是在諸法的實相上,是離開這四句的,說它有也不對,說它空也不對,說它斷滅空也不對。

離四句絕百非,這不是我們的語言所能把握、所能詮釋的。所以只能用我們有限的語言來勉強描述:那個諸法的本質相狀就是空,但是又不要執著這個空,空中生有,空有不二,真空妙有才是我們這個佛法真相。空是不動的。假有是多變的,是無常的——由於它是等待條件才有;當然條件不具備,它也就沒有。這叫「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相待法都是無常的;絕待的才是不動的、永恆的東西。


大乘佛教是,小乘佛教不是,但是二者都認同世間萬物是無常的。

空本身的意思其實是指無我或者無我所,這是佛陀為了反對婆羅門教的神我阿特曼而提出來的核心教義,因為我必須符合常一主宰的特質,所以佛陀通過緣起思想加以駁斥,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緣起緣滅,因此根本不存在我,由此得出,空其實在原本的佛教中就是指無神論,並不是指一切都是虛幻的或者不真實的。


佛說的空是不執著六道輪迴裡面的一切,為什麼呢?因為六道輪迴裡面的一切都不是真正屬於我們,都是有數有量,都會變,都有成住壞空,生老病死,既然明白了,就不會再為了這些而活著,那麼應該怎麼做呢?無住生心,既然不住在這些假象上面了,就要生起憶佛,念佛的心,憶念諸佛所修善根,也就是說,向佛學習,盡自己全部力量受持,護持弘揚大乘佛法,那生活中應該怎麼做呢?做一個仁義禮智信,工作盡職盡責,對家庭負責,對父母孝敬的人,做好這些不是為了追求和得到這些,而是為了更好的護持弘揚大乘佛法,有一句話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能夠跳脫出來當旁觀者,往往做事情更加客觀,更加有分寸,有大局觀,唯有大家看你學佛,越來越好了,才願意支持,跟你一起學佛,這是真正的大做佛事。

所以我們要多聽經明理,懂得明白了佛在經中講的真實殊勝義理,幫助別人也懂也明白,這就是受持,也是在這個過程降伏住了貪嗔痴,明白我們的自性和佛一樣,所以學佛是應當的,依據佛經度眾生也是份內的事情,巧妙的放下了我相,這就是實修,實實在在的帶給眾生真實利益,實實在在的在修正自己的心。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713419?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大聖說空法, 為離諸見故;

若復見有空, 諸佛所不化。

大聖為破六十二諸見,及無明愛等諸煩惱故說空。若人於空復生見者,是人不可化。譬如有病,須服藥可治,若葯復為病則不可治。如火從薪出,以水可滅,若從水生,為用何滅?如空是水,能滅諸煩惱火。有人罪重,貪著心深,智慧鈍故,於空生見,或謂有空,或謂無空,因有無還起煩惱。若以空化此人者,則言我久知是空。若離是空則無涅槃道,如經說:「離空無相無作門得解脫者,但有言說。」

我如妙高山,此見未為礙

憍慢而著空,此惡過於彼

自處為相應,不應非處說

若演於非處,甘露即為毒

一切諸有情,生於種種見

欲令斷諸見,是故說空理

聞空執為實,不能斷諸見

此見不可除,如病翳所舍

譬如火燒木,木盡火不留

見木若已燒,空火亦應滅

諸見得滅時,生於智慧火

普燒煩惱薪,一切皆清凈

牟尼由此智,密嚴而解脫


可以。小乘就走的是這個路線。無常故苦,苦故空。觀世間如陽焰,如影,如響,如乾闥婆城,金剛經有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靠著這種觀修方便就能看破生滅的虛誑空相,無相,也不再希求,即是無作。也就是成就了三三昧。生滅滅已,寂滅現前。

問題是散亂心階段心多憂疑,不堪斷煩惱。現在這樣覺得,等會又執著起來了。所以還是得修止觀。

但觀世間的欺誑過患相,觀出世間的涅槃離苦功德相,厭生死欣涅槃,再依據八正道的修學方便確實就能出去了。這是小乘的空,觀的是相用的過患,斷的是依他起上的遍計執。大乘要觀法性本空,不取生死也不取涅槃。高明一些,但難度係數也大。但都是從修離欲解脫開始的。

南無阿彌陀佛!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如果空是指一切不真實,那麼與一切真實又有什麼區別呢?

你要先脫離空無和存有的二元對立,才會明白這個全假的空是什麼意思。


佛說的『一切法空』是說:我們人們認為是真實存在的一切東東(如物質、精神、山河大地、世界、宇宙等等)其實都是不存在的。只是我們認為那一切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我們不會認為自己的認識錯了,我們習慣認為那是毫無疑問的真實存在。

佛說一切法空,也是徹底否定了人的認知,即:人們的認知都是錯的,連什麼真實存在都不知道。一直把虛假的現象當作真實存在。

如夢,我們一直把夢中事物當真實存在。如果像佛一樣從這輪迴大夢覺醒了,夢中的一切其實啥都沒有。冤枉在輪迴夢中受困受苦。唯識無境。

如果真知道、確證那些都是虛假的,則不會對虛假的那些在乎。

會在乎的東西,一定是自己當真的東西。


不是。

完全不是的。

好好找師傅學習、修行,不要自己隨便看佛經。

佛學是要修的。


佛教的「空」一般指的是「空性」。

可以系統修學來理解「空性」,不要落入「單空」的漩渦里。

修學空性 - 慧燈之光?

www.huidengzhiguang.com圖標空性是一無所有嗎? - 慧燈之光?

www.huidengzhiguang.com圖標

這個世界當然是「虛幻」的,但這有個前提:

是在佛菩薩的角度來看,世界是虛幻的,如同「夢」一般。

但在我們普通人的角度,我們這個世界當然還是真實的。

層次不同,就好比事物的兩面:

一個硬幣的兩面:緣起和空性 - 慧燈之光?

www.huidengzhiguang.com圖標


不是,佛說的「空」只是一個比喻,空是一個創造的詞,它本身的含義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空洞。

「空」所指的是,有一個東西,存在於萬事萬物當中,它是任何東西,但它又不是任何一個這個世界的東西。

可以用物理學理解,我們都知道組成所有物質的東西都是原子。這個原子可以比喻成空,原子所組成的東西就是萬事萬物。

「空」它是一種無法被定義的存在,而空又是萬事萬物的「最小組成單位」,佛陀無法用任何東西來形容它,所以取名為空。這和老子的「道」講的是一回事。

而關於「萬事萬物都是不真實」的這一觀念,是很多人修行過程當中的一個誤區。

佛陀能親身體驗「空」是什麼,但它無法用語言直接描述那是什麼,因為語言也是空組成的。

所以他只能用就近法,先告訴你,萬物都是幻像,目的是為了打破你大腦裡面那些陳年固話的觀念和思考模式。因為這些思想一直佔據你的大腦,你無法接收來自「空性」的訊息。

當你能訓練自己活在當下,不被腦袋裡面的思緒所影響時,這一步就是從看山是山轉識為看山不是山。

到了這一步,如果再往前走一點。就會出現「整個世界是虛假」的這一認知,因為能到這一步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實際的體悟。

但佛陀還說了,「看山還是山」。這一步的轉又是一個分水嶺。而這一步真真的就不能用語言去表述了,因為一表述就是錯的。唯一能做的,就是跟隨「愛的感覺」。也是佛陀為什麼要講「大愛」的原因。

其實,佛陀在教導方面,經常採用這種方法。比如《楞嚴經》裡面,關於六識的辯論。

他先告訴你,是什麼在看、在聽……,似乎有另外一個自己,目的也是為了讓我們先跳出固有的身份模式,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自己。這一步始終是在往「看山不是山」上去引導。

但到最後,我們會發現根本沒有什麼另外一個自己,那也是識。在看、在聽……的只是一個存在本身,它可以是任何東西,但任何東西都不是它。

好,既然無法被定義。那就創造一個詞去解釋它,讓它更接近本來的意思。在考慮到它的特性,於是佛陀說,它叫空。

而如果萬物都是空,那「愛」就無法解釋。愛的美好感受也變成了空洞,所以愛的感覺是一個突破口。

非要做比喻的話,空性就是顏料,愛就是畫畫的那個人。這一句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廢話。因為當我說出來時,這句話就是錯的。但目前只能做這種比喻。

類似的廢話,還有很多。老子《道德經》裡面也有闡述,道分陰陽,陽這個恆常不變的就是空,陰這個不變當中的變就是愛。

空是純能量,愛是使用能量的機器……


就好比我指著一個蘋果,告訴你這叫蘋果。

於是在你的腦海了,有了蘋果這個概念。

但是這個你腦海里蘋果的概念,其實和真實的那個蘋果是無關的。

所以唯物論就是認為現實就是現實,歷史不以意志所轉移。

那麼好了現在就討論佛教說的空,虛幻。如上所說,佛教的空,虛幻就是說你的腦海

里的概念就是虛幻的,所以當你腦海里有種種概念(包括生活經驗,科學知識等等)不去執著,而是依據現實世界的情況來處理思考解決現實的問題。那麼這就叫做空。

所以佛教的空,就是讓你不去執著哪些虛幻的腦海里的概念就是了。

就好比黑天鵝事件。就是要打破里腦海里的執著概念。

你可以這樣理解描述現實世界,也可以那樣理解描述現實世界。而不是把現實世界描述成唯一的概念。


仁清法師:什麼是佛教的空?

佛教到底空了啥?

  很多佛教徒都會知道佛教講空,「四大皆空」、「諸法皆空」、「諸法無自性」、「當體即空」、「法無我」、「人無我」等等諸如此類,講到「空」的名相在佛教經典,特別是般若經典當中比比皆是。但是,很多人由於並不明白佛教講的空義,往往把佛教稱為虛無主義、頑空主義,甚至依此推斷出「因果也空無所有」的「斷滅見」,從而於了脫無緣。那麼,在究竟主張中,佛教到底空了啥?

  《天台宗》認為:「法者,規持義,規則義」,《因明學》認為:「法為量識所緣」,即:「存在」、「有」、「所量」、「所緣」、「所知」等都是「諸法皆空」和「法無我」等所指之「法」。它是指各具自己特點的種種「物」(存在)。《俱舍論》把一切的存在(法),歸類為:色法、心王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和無為法五種。

  「法無我」、「人無我」實際就是常說的「法空」、「人空」。只是引用了「某無我」的這種因明學遮遣描述法(也譯排他法)。遮遣(排他)法分為「非遮」和「無遮」兩種。前者在遮除所破後,會有其它法能立。如說:「這個胖子白天不吃飯」,「這個胖子」應該是健康人,遮除(排除)了他「白天吃飯」,尚存他「晚上可能吃飯」的意思。而後者(無遮),在排除了所遮後,不會立另外的法。如說「虛空」,在遮除了「質礙性」後不立余法,「法無我」、「人無我」則是排除了「法」和「人」的「自性之我」後不立別法。

  《入行論》云:「不觸觀察之實有,於其無實亦不執」。用無遮法「某無我」來描述「法空」、「人空」,更能體現佛教的「空亦空」、「畢竟空寂」的理趣。

  《般若八千頌》云:「以執我、我所,故一切有情輪轉於輪迴」。《天台宗》認為:「我者,自在義、自主義、自由義」。《四百論疏》中月稱菩薩把「事物不依賴於其它因緣而得以獨自存在的本體,稱為我」。而「我」這個詞,則是由印度外道如數論派沿用而來,他們認為有一種「常、一、自存」的「我」,有的認為有一個離開人的五蘊身心的「大我」、「梵我」等。

  「我」,實際上有「本體」、「本主」、「當體」之義,是指「某某的自性」。

  「性空」之「性」,是指事物(萬法)的本性,即本來特質、特性,《中觀論》云:「性名為無作,不待異法成。」

  總上,佛教講的「空性」,並不是否定事物的存在(世俗諦),而是破除、否定事物的「自性」存在。

  根據佛教中觀般若的宗義,我們可以知道,佛教的空,實際上否定的是事物的如下一些「特性」:1、事物是不依因緣而生的「特性」。(不以因緣而生)2、事物是自主、自在、單一獨存的特性。(不以觀待而有)3、事物是恆常不變的特性。4、事物不是「唯名言安立」的特性。即萬法並不具備以上幾個「特性」,這就是「諸法皆空」、「法無我」、「人無我」的真實含義。

  否定、排除了萬法以上的幾個「特性」,就懂了佛教講的「空性,」緣於「空性」而修持止觀(禪定),當達到現觀(直接體悟)「空性」時,你就是「見道位的聖者」,即證果的聖人,如果連佛教到底空了什麼都不知道,就可能成為墮入「常、斷二邊」的「邪知者」,更遑論了脫、成就!(詳見有關般若經論)。


年輕人,不要接觸佛經,你的社會經歷,註定你無法理解佛學的『空』思想。

讀段佛經,你就明白了。

論相即無相 觀法無生 相無不盡也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華嚴經卷第16昇須彌山頂品第13

- 知乎 無心道人無恥之徒:論相即無相 觀法無生 相無不盡也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華嚴經卷第16昇須彌山頂品第13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六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0081c05] 爾時,一切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假使百千劫,  常見於如來,

 不依真實義,  而觀救世者。

是人取諸相,  增長痴惑網,

 繫縛生死獄,  盲冥不見佛。

觀察於諸法,  自性無所有,

 如其生滅相,  但是假名說。

 一切法無生,  一切法無滅,

 若能如是解,  諸佛常現前。

法性本空寂,  無取亦無見,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若知一切法,  體性皆如是,

 斯人則不為,  煩惱所染著。

凡夫見諸法,  但隨於相轉,

 不了法無相,  以是不見佛。

 牟尼離三世,  諸相悉具足,

 住於無所住,  普遍而不動。

 我觀一切法,  皆悉得明了,

 今見於如來,  決定無有疑。

 法慧先已說,  如來真實性,

 我從彼了知,  菩提難思議。」

------------------------------------

讀不懂吧,每個字你都認識,但是你就是無法解讀。因此,佛學對於一般人而言,比天書還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