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進」行為包括:罵人,吹牛,高談闊論

我希望各位答主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謝謝。


網上的憤怒和替罪羊現象簡單心理的視頻 · 2.9 萬播放

晚上好 我是簡裏裏 ,我們常常在網上看到了很多 人們的憤怒感和惡意

正如題主所說:究竟是網路放大了人們的情緒,還是人們一上網就擁有了這種「我要與全世界為敵」的悲憤感呢 ?

當網上一個羣體裡面開始出現一種極端的聲音 ,無論這種聲音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是極端正確或極端錯誤。只要這種有強烈情緒的聲音一旦出現,勢必會抑制更中立的更帶有複雜思考的想法和聲音的出現。

我覺得這個原因呢就是因為大多數人在現實中 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親人,你的現實生活中都有一腦門子自己的困難問題要擔憂的事情要處理。

所以當在這種虛擬世界裡面一旦有一個極端的聲音出現,如果當我去表達一些中立的聲音,我又會被挑戰,會被極端地辱罵或貶低甚至被人肉。那大多數人在這個時候就會選擇我還是閉嘴吧 !

所以時間足夠久,在這種互聯網上你就能留下的大多是極端的聲音 。所以我想說的你看到的不會是所有人全部的想法,你看到的更多是這個團體裡面更極端和更偏執的聲音。

還想分享的一點是:人們為什麼要把自己這種 不相干的情緒宣洩在和自己不相干的事情上呢

我想大概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 因為每個人生活中都有很多的桎梏

你作為一個成年人,在你的工作裡面 生活裡面 有很多你的不如意、你的心願不能被實現、你想做的事情或者你的渴望沒有辦法達成。

不可避免的,你會有很多很多情緒無法處理

那人們在這個時候會做什麼呢?

有的時候人們是有意的通過一些遙遠的虛擬的世界或事件來宣洩自己的情緒。

但有的時候呢,人們並不知道 自己壓抑了什麼樣的情緒

比如說咱們前一段時間 包括我們正在經歷的疫情裡面,你體驗到大量的情緒

這些情緒有可能在你的生活中,有人陪伴你處理它、也有可能有些情緒是整個族羣共同在處理的 。

所以這個時候,一旦有一個靶子出現,人們會不可避免的把自己內在的那些沒有處理的情緒投射在投擲在出現的目標身上

我們要使用這個替罪羊來處理和完成我們內在的心願和感受 。

那所以如果我給一個建議的話 就是儘可能地保證 你大多數時間 、大多數人際 是在現實生活中完成的。

因為這個時候能夠看到更多的更真實的人類和你身邊的人是怎麼想的 。

你也更能夠看到 人們的每一個觀點背後,都有ta複雜的情感,有ta喜歡的, 有ta討厭的,有ta並不堅定的,有ta內在的疑問和問號 ,也是真實的人際關係裡面它能夠給你帶來支持和撫慰 。

那祝你不管有多少時間花在網上衝浪都有更多的時間和真實的人打交道

有你的家人 有你的朋友 有你的小圈子,和你一起來面對自己內心的問題和成長

祝你晚安 我是簡裏裏 。


我們是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臺,擁有近900位海內外心理諮詢師,只有約10%的申請諮詢師能夠通過面試考覈;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50萬+人次提供了高質量心理諮詢服務。

尋找屬於自己的心理諮詢師,歡迎來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臺體驗哦,戳這裡「http://jdxinli.cn/wuli11」


「鍵盤俠」是怎麼產生的呢?可能和解釋水平理論(Construal Level Theory)有關。

解釋水平理論來源於時間解釋理論。時間解釋理論認為時間距離會影響解釋水平,也就是對事件的解釋方式。對於距離當前時間較遠的信息,人們的思考方式更為抽象,而距離當前時間較近的信息,人們的思考方式更為具體。例如當我們思考未來一年後會發生的事情時,會描述得很籠統;思考明天會發生的事情時,會描述得更具體。

Trope和Liberman(2003)基於時間解釋理論提出解釋水平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心理距離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表徵。所謂心理距離,是個體對另一個體或羣體親近、接納或難以相處的主觀感受程度,受到社會距離(關係遠近)、時間距離(距離當前時間遠近)、空間距離、假設性等因素的影響。

當人們知覺到心理距離更近的時候,傾向於使用低解釋水平,也就是具體的、外部的信息來解釋事物;而知覺到心理距離更遠的時候,傾向於使用高解釋水平,也就是抽象的、核心的信息來解釋事物(劃重點),這兩種不同的解釋方法決定了人們如何評價一個事件。

研究表明,當行為發生的空間距離較大,人們傾向於將行為歸因於特質而不是情境因素,例如一個男人打了女人,空間距離更遠的人們(例如網民)會認為男人生性暴虐,而空間距離較近的人們(例如鄰居)可能認為女人把男人逼急了,男人偶然爆發。

解釋水平理論的研究可以擴展至道德領域。一般而言,當心理距離較近時,人們會採用更加寬鬆的標準,表現出注重行為結果的功利主義取向;當心理距離較遠時,人們會採用更加嚴苛的道德判斷標準。

Shu,Gino和Bazerman(2011)做過一個研究,他們發現,雖然作弊是一種不道德行為,但是如果自己有機會作弊且獲得好處時,人們會認為作弊是可以接受的。

吳明證等人(2013)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把被試隨機分配為兩個組,兩個組都需要對李強做出的一些行為進行道德評價,這些行為包括偷竊、亂扔垃圾等。不同的是,第一組,材料提示李強和被試來自同一所學校;第二組,材料提示李強是網路報道上的人物。結果顯示,被試對自己學校的李強更加寬容,而對網路中的李強更加嚴格。

也就是,由於社會距離的遠近,人們的道德標準發生了變化。在道德上「嚴於律人,寬以待己」。譬如:你可能對網上曝光的一個腳踏兩條船的人充滿憤怒,嚴厲譴責,但如果是你的朋友這樣做,你不一定會批評他。

以上共同說明瞭為什麼「鍵盤俠」常常和當事人格格不入,他們與當事人不論是時間、空間還是社會距離都很遠,在思考和評價的時候,很少考慮具體情境。


舒晴:嚴於律人,寬以待己的雙標現場?

zhuanlan.zhihu.com圖標舒晴:鍵盤俠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現實裏很多行為都需要資本且會付出代價。

網路上則沒有。

現實裏你想吵架都不一定能找到會停下來和你對罵的人。

有些人停下來你又不敢吵。

網路上你什麼話題都能說,現實裏,你配麼?

網路最大的作用就是把有共同話題的人拉倒一起,例如qq羣什麼的,哪怕你隨便瀏覽其實也是在某個圈子而已。


有個心理學實驗,讓幾個人戴上面具去參加聚會,過一段時間之後讓他們把面具拿掉,再過一段時間又戴上……結果發現,與不戴面具的時候相比,戴上面具的時候,他們會有更多暴力出格的行為。屢試不爽。(簡單描述,不嚴謹請見諒。)

研究者認為是面具讓被試者覺得自己隱藏了身份,不會受處罰,所以他們會更加肆無忌憚。

所以且不說線下面對面,哪怕是電話聯繫,網上洋洋灑灑,口吐芬芳的鍵盤俠們都會變乖很多。只因為他們感覺到身份暴露,害怕被追責。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請不吝關注點贊!


其實吧,跟心理學的關係不大,就是網路與現實的差異性造成的,譬如:

現實:上班途中有個車突然加塞到我前面

我一樣會罵他,但99%的可能他沒聽見,上班人流擁擠,即便我想找他麻煩,他一溜煙就沒影兒了。我最多問候幾句他家人並祝他早日往生極樂,然後沒人對線這事兒就翻篇了。

網路:我把車主加塞視頻發布在某短視頻平臺上

視頻火了,車主知道後特意來留言罵我,我上線之後看到了之後罵回去,他繼續罵回來,你來我往不亦樂乎……

現實:我在公司吹牛,同事反駁,老闆走進來看見:「都沒事幹呢嗎?工作去,上班吹牛這個月扣300績效!」

網路:我在知乎寫了一大通吹牛的文章,老闆走進來,我迅速切換網頁到工作界面,老闆點點頭滿意的走了。

現實:新來的妹子閑聊的時候問:「為什麼有些人在網上說話很激進,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活得很平淡,甚至很渺小?」我很想在她面前表現一番,但是一時之間不知道應該怎麼回答,於是訕訕的住了嘴,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網路:新來的妹子上知乎發帖問:「為什麼有些人在網上說話很激進,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活得很平淡,甚至很渺小?」我看到了,先百度搜索了一通別人的答案,進行挑選整合,並深思熟慮幾經刪改,最終心滿意足的提交回答。

現實:同事踢球很菜,我們被對方壓著打。我雖然很氣但是出於禮貌不便罵他,最後憋屈的打完了一局比賽。

網路:同事遊戲很菜,我們被對方壓著打。我雖然很氣但是出於禮貌不便罵他,看了看隊友一個不認識的路人也很菜,於是發公屏:「xxx小學生玩你horse的遊戲。」終於找到一個人背鍋,氣撒出去,心裡也舒暢了許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