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行为包括:骂人,吹牛,高谈阔论

我希望各位答主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谢谢。


网上的愤怒和替罪羊现象简单心理的视频 · 2.9 万播放

晚上好 我是简里里 ,我们常常在网上看到了很多 人们的愤怒感和恶意

正如题主所说:究竟是网路放大了人们的情绪,还是人们一上网就拥有了这种「我要与全世界为敌」的悲愤感呢 ?

当网上一个群体里面开始出现一种极端的声音 ,无论这种声音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极端正确或极端错误。只要这种有强烈情绪的声音一旦出现,势必会抑制更中立的更带有复杂思考的想法和声音的出现。

我觉得这个原因呢就是因为大多数人在现实中 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亲人,你的现实生活中都有一脑门子自己的困难问题要担忧的事情要处理。

所以当在这种虚拟世界里面一旦有一个极端的声音出现,如果当我去表达一些中立的声音,我又会被挑战,会被极端地辱骂或贬低甚至被人肉。那大多数人在这个时候就会选择我还是闭嘴吧 !

所以时间足够久,在这种互联网上你就能留下的大多是极端的声音 。所以我想说的你看到的不会是所有人全部的想法,你看到的更多是这个团体里面更极端和更偏执的声音。

还想分享的一点是:人们为什么要把自己这种 不相干的情绪宣泄在和自己不相干的事情上呢

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 因为每个人生活中都有很多的桎梏

你作为一个成年人,在你的工作里面 生活里面 有很多你的不如意、你的心愿不能被实现、你想做的事情或者你的渴望没有办法达成。

不可避免的,你会有很多很多情绪无法处理

那人们在这个时候会做什么呢?

有的时候人们是有意的通过一些遥远的虚拟的世界或事件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但有的时候呢,人们并不知道 自己压抑了什么样的情绪

比如说咱们前一段时间 包括我们正在经历的疫情里面,你体验到大量的情绪

这些情绪有可能在你的生活中,有人陪伴你处理它、也有可能有些情绪是整个族群共同在处理的 。

所以这个时候,一旦有一个靶子出现,人们会不可避免的把自己内在的那些没有处理的情绪投射在投掷在出现的目标身上

我们要使用这个替罪羊来处理和完成我们内在的心愿和感受 。

那所以如果我给一个建议的话 就是尽可能地保证 你大多数时间 、大多数人际 是在现实生活中完成的。

因为这个时候能够看到更多的更真实的人类和你身边的人是怎么想的 。

你也更能够看到 人们的每一个观点背后,都有ta复杂的情感,有ta喜欢的, 有ta讨厌的,有ta并不坚定的,有ta内在的疑问和问号 ,也是真实的人际关系里面它能够给你带来支持和抚慰 。

那祝你不管有多少时间花在网上冲浪都有更多的时间和真实的人打交道

有你的家人 有你的朋友 有你的小圈子,和你一起来面对自己内心的问题和成长

祝你晚安 我是简里里 。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近9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5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戳这里「http://jdxinli.cn/wuli11」


「键盘侠」是怎么产生的呢?可能和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有关。

解释水平理论来源于时间解释理论。时间解释理论认为时间距离会影响解释水平,也就是对事件的解释方式。对于距离当前时间较远的信息,人们的思考方式更为抽象,而距离当前时间较近的信息,人们的思考方式更为具体。例如当我们思考未来一年后会发生的事情时,会描述得很笼统;思考明天会发生的事情时,会描述得更具体。

Trope和Liberman(2003)基于时间解释理论提出解释水平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心理距离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表征。所谓心理距离,是个体对另一个体或群体亲近、接纳或难以相处的主观感受程度,受到社会距离(关系远近)、时间距离(距离当前时间远近)、空间距离、假设性等因素的影响。

当人们知觉到心理距离更近的时候,倾向于使用低解释水平,也就是具体的、外部的信息来解释事物;而知觉到心理距离更远的时候,倾向于使用高解释水平,也就是抽象的、核心的信息来解释事物(划重点),这两种不同的解释方法决定了人们如何评价一个事件。

研究表明,当行为发生的空间距离较大,人们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特质而不是情境因素,例如一个男人打了女人,空间距离更远的人们(例如网民)会认为男人生性暴虐,而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例如邻居)可能认为女人把男人逼急了,男人偶然爆发。

解释水平理论的研究可以扩展至道德领域。一般而言,当心理距离较近时,人们会采用更加宽松的标准,表现出注重行为结果的功利主义取向;当心理距离较远时,人们会采用更加严苛的道德判断标准。

Shu,Gino和Bazerman(2011)做过一个研究,他们发现,虽然作弊是一种不道德行为,但是如果自己有机会作弊且获得好处时,人们会认为作弊是可以接受的。

吴明证等人(2013)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被试随机分配为两个组,两个组都需要对李强做出的一些行为进行道德评价,这些行为包括偷窃、乱扔垃圾等。不同的是,第一组,材料提示李强和被试来自同一所学校;第二组,材料提示李强是网路报道上的人物。结果显示,被试对自己学校的李强更加宽容,而对网路中的李强更加严格。

也就是,由于社会距离的远近,人们的道德标准发生了变化。在道德上「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譬如:你可能对网上曝光的一个脚踏两条船的人充满愤怒,严厉谴责,但如果是你的朋友这样做,你不一定会批评他。

以上共同说明了为什么「键盘侠」常常和当事人格格不入,他们与当事人不论是时间、空间还是社会距离都很远,在思考和评价的时候,很少考虑具体情境。


舒晴: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双标现场?

zhuanlan.zhihu.com图标舒晴:键盘侠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zhuanlan.zhihu.com图标


现实里很多行为都需要资本且会付出代价。

网路上则没有。

现实里你想吵架都不一定能找到会停下来和你对骂的人。

有些人停下来你又不敢吵。

网路上你什么话题都能说,现实里,你配么?

网路最大的作用就是把有共同话题的人拉倒一起,例如qq群什么的,哪怕你随便浏览其实也是在某个圈子而已。


有个心理学实验,让几个人戴上面具去参加聚会,过一段时间之后让他们把面具拿掉,再过一段时间又戴上……结果发现,与不戴面具的时候相比,戴上面具的时候,他们会有更多暴力出格的行为。屡试不爽。(简单描述,不严谨请见谅。)

研究者认为是面具让被试者觉得自己隐藏了身份,不会受处罚,所以他们会更加肆无忌惮。

所以且不说线下面对面,哪怕是电话联系,网上洋洋洒洒,口吐芬芳的键盘侠们都会变乖很多。只因为他们感觉到身份暴露,害怕被追责。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请不吝关注点赞!


其实吧,跟心理学的关系不大,就是网路与现实的差异性造成的,譬如:

现实:上班途中有个车突然加塞到我前面

我一样会骂他,但99%的可能他没听见,上班人流拥挤,即便我想找他麻烦,他一溜烟就没影儿了。我最多问候几句他家人并祝他早日往生极乐,然后没人对线这事儿就翻篇了。

网路:我把车主加塞视频发布在某短视频平台上

视频火了,车主知道后特意来留言骂我,我上线之后看到了之后骂回去,他继续骂回来,你来我往不亦乐乎……

现实:我在公司吹牛,同事反驳,老板走进来看见:「都没事干呢吗?工作去,上班吹牛这个月扣300绩效!」

网路:我在知乎写了一大通吹牛的文章,老板走进来,我迅速切换网页到工作界面,老板点点头满意的走了。

现实:新来的妹子闲聊的时候问:「为什么有些人在网上说话很激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活得很平淡,甚至很渺小?」我很想在她面前表现一番,但是一时之间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于是讪讪的住了嘴,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网路:新来的妹子上知乎发帖问:「为什么有些人在网上说话很激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活得很平淡,甚至很渺小?」我看到了,先百度搜索了一通别人的答案,进行挑选整合,并深思熟虑几经删改,最终心满意足的提交回答。

现实:同事踢球很菜,我们被对方压著打。我虽然很气但是出于礼貌不便骂他,最后憋屈的打完了一局比赛。

网路:同事游戏很菜,我们被对方压著打。我虽然很气但是出于礼貌不便骂他,看了看队友一个不认识的路人也很菜,于是发公屏:「xxx小学生玩你horse的游戏。」终于找到一个人背锅,气撒出去,心里也舒畅了许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