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佛法的人很多,不知道他們都大徹大悟了沒有?


大徹大悟的人,應該沒那麼有空閒來跟我們這些凡夫爭論。

心外求法,的確,就是外道。

許多人可能不了解佛陀所教佛法是有次第的,他們可能也不了解這法有個特色:緣自覺。

雜阿含215經[正聞本277經/佛光本217經](入處相應/六入處誦/修多羅)(庄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說現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世尊!云何為現法,……乃至緣自覺?」

  佛告富留那:

  「善哉!富留那!能作此問。富留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見法。

  云何滅熾然?云何不待時?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見?云何緣自覺?

  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我有內眼識色貪,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已}[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富留那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實修佛法熟練後的特色:

如雜阿含215經所說:

現見法:當下所見。

滅熾然:熾熱(情緒等)展現的息滅。

不待時:不必等待幾十世代,現法。

正向:趣向涅槃。

即此見:就是當下這觀。

緣自覺:就是修練後自己當下就知道的現觀法。

大半的人也不了解,在佛世時,並沒有那麼多的論述,那麼多描述法的名詞,卻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學習名相或知見。

必要的名相或知見是須要的,但任何名相或知見若被執著,可能就落入文字障或所知障。

沒什麼讀書的六祖大師了解佛法那麼的深切。

單純,可能是佛法學習時的一個重點。

如實法,佛陀臨終前教導我們以四念住為住:

雜阿含607經[正聞本762經/佛光本621經](念處相應/道品誦/修多羅)(庄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一乘道,凈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我們學習如實法了嗎?

如實知如實見身了嗎?

如實知如實見受了嗎?

末學曾在網上看到有師兄教導觀苦的時候,這位師兄可能不了解什麼是如實,應該學習的是如實知如實見苦,這位師兄卻意味著轉移掉這苦,他不知轉移的對治只是世間法,「念住」於苦,也就是如實知如實見苦,才是佛陀教導的如實法。

我們要說那位師兄是外道嗎?

他不是固意的。

正法的了解,真的須要先實修到正法,這世界上,幾乎每個門派都認為自己的是正法,所以,學到正法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不論您相不相信,末學所學法門只希望有緣的人,能夠學到正法,正法的基本功就是四念處,如實法。

如實知如實見五蘊,由一開始練習就如此。

有師兄認為一開始就練習覺觀五蘊很難,末學自己的經驗,正好是最正確最容易的次第。

覺知到自己走路時腳底皮膚的觸覺有困難嗎?那麼重的體重,走路時,覺知到自己腳底的觸覺是相當簡單的。

末學一直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決定自己修行方向的勸力,如果您相信您可能如六祖般的不須太多的文字或知見,例如末學所學法門,只學習如實法的四念處,及苦集滅道,實修一段時間後有些基礎,就較能了解如何是真修行。當然,任何方式都有它的方便性,我們都尊重。

每個還沒正見的人,都可能是外道。

人人都有勸力決定她/他的修行路如何走。

末學祝福人人都能:緣自覺!


您錯誤地理解了心外求法的意思才會得到心外求法就是外道這種結論。

??????????????????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這裡自凈其意是指善意與惡意,善意導致善行,惡意導致惡行。

所有善意與惡意都由心造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維摩經?佛國品?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隨成就眾生凈,則佛土凈。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疑問品?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凈即釋迦,平直即彌陀;

法華玄義一?釋論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獄,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賢聖。

一切眾生界,  皆在三世中,

三世諸眾生,  悉住五蘊中。

諸蘊業為本,  諸業心為本,

心法猶如幻,  世間亦如是。

譬如工畫師,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畫,  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三十七菩提分裡面的都是善心/善意。

四無量心,慈悲喜舍都是善心/善意。

六度波羅蜜六種心都是善心/善意。

聞思修/戒定慧是善心/善意。

八正道是善心/善意。

不善心有

1.痴(moha):痴是無明(avijjā)的同義詞。

其特相是心盲目或無智(不能透徹地知見究竟法的真實性);

作用是覆蔽或不能徹知目標的真實性;

現起是沒有正見或心昏暗;

近因是不如理作意(ayonisomanasikāra,即作意目標為常、樂、我、凈等)。應知這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

2、無慚(ahirīka):

特相是不厭惡身語惡行(或無恥於惡行);

作用是無恥地為惡;

現起是不退避於造惡;

近因是不尊重自己。

3、無愧(anottappa):

特相是不害怕惡行;

作用是無懼地為惡;

現起是不退避於造惡;

近因是不尊重他人。

4、掉舉(uddhacca):

掉舉(散亂)的特相是不平靜,如被風吹起漣漪的水;

作用是令心不穩定,如風吹動旗幡;

現起是混亂;

近因是對散亂之心起不如理作意。

5、貪(lobha):貪是第一個不善因,包括一切自私的慾念、渴求、執著與執取。

其特相是執著目標;

作用是黏著目標,如肉黏著熱鍋;

現起是不能捨棄;

近因是認為導致束縛之法有樂味。

6、邪見:此見是指錯見。

其特相是不明智(錯誤)地分析事物;

作用是錯誤地認為(行法是常、樂、我、凈);

現起是錯誤的理解或相信;

近因是不願見聖者(ariya),等等。

7、慢(māna):

慢的特相是驕傲;

作用是自稱自贊;

現起是虛榮;

近因是與見不相應的貪。它好比發了瘋。

8、嗔(dosa):嗔是第二個不善因,包括了一切及各程度的反感、惡念、生氣、煩躁、惱怒、怨恨。

其特相是兇惡殘暴;

作用是怒燒自己的依處,即它所依靠而生起的名色法;

現起是毀壞(身心或自己與他人的福祉);

近因是(九或十種)嗔怒事(āghāta-vatthu)。

9、嫉妒(issā):

其特相是嫉羨他人的成就;

作用是不喜他人的成就;

現起是厭惡/不能忍受看到他人的成就;

近因是他人的成就。

10、慳吝 (macchariya):

其特相是隱秘自己已得或當得的利益;

作用是不能忍受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利益;

現起是躲避與他人分享自己所得和吝嗇;

近因是自己的成就。

11、惡作(追悔,kukkucca):惡作是追悔已造之惡或當行而未行之善。

其特相是事後追悔;

作用是追悔已造的惡,以及沒有實行的善;

現起是憶起時感到後悔;

近因是已造的惡及未行的善。

12、昏沉(thīna):昏沉是心的軟弱或沉重。

其特相是缺乏精進;

作用是去除精進;

現起是心的消沉;

近因是不如理地作意無聊或怠惰。

13、睡眠(middha):睡眠是心所沉滯的狀態。

其特相是不適業;

作用是閉塞(識門);

現起是昏昏欲睡;

近因與昏沉的一樣。

昏沉與睡眠必定同時發生,且與精進對立。昏沉有如心的病;睡眠則有如心所的病。這一對是五蓋之一,由尋心所對治。

14、疑(vicikicchā):在此疑是指宗教上的疑;在佛教的角度來看即是不能相信佛、法、僧三學(以及對過去世、對未來世、對過去世與未來世、對緣起有疑心)。

其特相是懷疑;

作用是起動搖;

現起是猶豫不決及有多種立場;

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

不知道善與不善就不能分別信心傲慢

不知道善與不善就不能分別的「大悲心(悲憫)」與「悲哀/悲傷

不知道善與不善就不能分別無分別心疑惑,漠視。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凈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凈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心外求法是指看見別人吃肉生起嗔恚心,看見別人殺雞宰鴨開始咒罵人,看見遠在天邊的佛塔雪糕都會憤憤不平,這種才是外道。


瞎子打燈籠,雖然自己看不見,依然能夠為他人照亮。


沒錯呀,沒有徹悟見性的人,會隨著物來判斷。。。

但真見性則是知物物無別。

若未見性的人可以說他的修行經歷,但若是指點人明心見性,那是絕不可能的。

爭論佛法。。。桌子上有個蘋果,你看到了,然後說這是個蘋果。仔細想想這個過程,就會發現看到的和說出來的,不是一回事。因為如果你是個英國人可能說,This is a apple。你是個中國人那就會說這是個蘋果。因為說出來的時候就是認知,而看到的時候則是佛法。

所以禪宗不立文字,也有那個很著名的,一切悉皆念法的公案。


仁清法師:佛法與外道的區別是什麼?

佛法與其他宗教其他外道的區別標誌是什麼?外道和內典,『內典』也叫內道就是佛教。外道是心外求法。『外道』是一個中性詞,是個名詞而已。特別是當我們法師講佛法和外道的時候,有一些從外道轉過來的人聽著似乎是不高興,就老是認為佛教為什麼還貶低人家。外道是中性詞,絕對不是貶義詞。

  外道的意思是什麼呢?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的修行者或者他們的理論。外道分外道的經典修法和直接的行持,也就是說法理和行持。釋迦牟尼佛建立佛教的時候,古印度就有九十六種外道。為什麼叫他們外道?他們種種的表現,種種的修持,包括他們所持有的理論,統統是心外求法。

  打個比方,有一種外道是修苦行的。他們認為自己的身體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讓自己的身體飽受痛苦,我們的土話叫自討苦吃。比方說不穿衣服,不穿衣服暴晒到太陽底下。暴晒到太陽底下什麼意思呢?是故意的給自己的身體帶來痛苦,折磨自己。他們的那種理念說,有身體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他藉由這個現有的假體,來故意的去吃苦,去自討苦吃。以此達到消業的所謂的那種目的。所以他從身上去消業,這是心外求法。

  內典一般指的佛教。內典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就是『五明』,通過五明,其中有一個『內明』。因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和內明。這個內明實際就是真實的佛教的理論和修法。這個內典呢?它是指的理論,通過內典指導的一切的行持,實際是佛教的正確的行法。當然,但這個法一般都是法理和行持,兩條腿走路。法理是樹立正知見的過程,行持是實踐、實修的過程。就等於釋迦牟尼佛說放生能得長壽的福報、能得無病的福報、能解除一切冤結等等。法理上說了放生功德很多很多。可是怎麼去放?它有一定的儀規。什麼時候去放?那隨我們的因緣是吧?正規的去放生那是一種行持。可是這種行持是怎麼來的?是通過明白法理而進行,所以我們的一切修法都是在法理的指導下進行,這是必然要知道的。

  外道和佛法的唯一的標誌是心外求法還是心內求法?經典上有一句話,說佛法『心為宗』。佛法的一切修持都是在改變心,這個心我們在修學過程中理解到,它可能包含了很多很多的一種法意和它的很多很多的內涵。心也可以用平常我們說的那個『識』來代替。心、意、識,這是唯識宗的詞。心和意在這裡不講就說識。這個『識』是什麼?就是一種認識,就是一種心態。所以佛法修證最終成佛,成的是什麼?心態的轉變升華和圓滿,心的轉變升華和圓滿。

  從這個解釋上我們回歸到佛法心為宗。佛教和其他外道的區別唯一的標誌是以心為修法的根本。而且它是由空性的理念指導修法和證得。佛法的修行和外道其他法門的修行證得,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空性的理念,空性的修法和空性的證果。空性的修法,比方我們誦《金剛經》誦《心經》,比方我們做禪觀、止觀,根據空性做對境,進行的止觀,這都是空性的修法。空性的修法來自於空性的理念。通過空性理念的指導,通過空性修法的實踐,最後證得空性的果位。這個果位一會咱們展開。

  ——摘自仁清法師《成佛的法華》

  更多請搜「仁清法師」


並沒有什麼外道與內道之分,不同的方法適合不同的根器的人。而且不管什麼道,都是借假修真,都是一種法門而已。


心是啥?

法是啥?

道是啥?

別試圖回答,因為肯定是錯的。

標準答案是「說不清」

既然都說不清,那還爭個什麼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