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都是擠破頭,把孩子送到省城或者比較好的地方讀書。 變相的給家庭增加了經濟上的負擔。

省城買房子,落戶口,只為孩子以後讀書。

小城市不能給到孩子好的未來和生活條件嗎?


不一定,事實上完全取決於你的投入成本。

我仔細比較過北京、天津、西安以及西安旁邊的三線城市咸陽的基礎教育(研究咸陽純粹是因為閑的沒事幹),大致情況是這樣:

捨得投入1500萬以上,北京是碾壓式的存在,碾壓到什麼程度呢?海淀區2018年一本率是58%(理科),西城區差不多是70,東城也是六成以上。2019全市671名清北,東西海佔了599,而東西海的考生人數,差不多只是北京總人數的1/3。1500萬,可以保證子女在海淀上一個中上等的一類一流小學,或者在西城上一個很過得去的小學,同時兼顧居住環境——要知道,居住環境對子女教育也很重要。

1000萬到1500萬之間,天津更有優勢,基本可以到達天津很頭部的位置。當然,這個水平選北京也不會差,無非住得憋屈一點。

500到1000萬之間,天津毫無疑問的最優,隨著預算的降低,選擇北京會被逐漸排除出東西海,一本率下降到普通省會的水平;緊接著選擇天津會被逐漸排除出城六區,一本率下降到普通二三線城市的水平。西安會逐步超越北京和天津。

100萬到500萬,西安毫無疑問的最強,因為這個數字已經可以謀求到西安的頭部資源了。西安的頭部資源,在不考慮重本率的情況下,一本率達到50%以上問題不大。

100萬以下,還是咸陽更有性價比。咸陽曆年的一本率是17%左右,100萬左右在咸陽是可以夠得到頭部資源的,一本率達到倍增也就是35%左右沒有什麼壓力。而100萬以下的投入在西安,幾乎不可能有這個水平,因為西安的平均一本率也就是30%左右,後半段的學校說什麼也是不可能達到的。

上述結論幾乎沒有考慮任何主觀因素,如果有人認為「是金子哪裡都會發光」,我會十分贊同您並請您出門右轉,我們討論的不是一個維度的東西。

另外,西安是傳統高教強市,類似的城市還有南京武漢,其他二線城市請酌情修改層級門限。

以上。


我覺得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讓孩子在大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的一件事兒。

說說我自己的經歷吧,我在上海出生長大,但我老家是四川的,一直到十五歲,父母發現我在上海參加不了中高考於是就把我送回了四川繼續學業。

我十五歲以前只回過四川五次,對自己的老家真的是很沒有很深記憶也不熟悉。回四川以後,我開始適應當地得教材,適應當地的作息安排,好在從小父母跟我溝通都是四川話所以貴家鄉以後語言上沒有啥需要適應的。

我在四川待了四年,一年初三,三年高中。我來比較一下兩地教育差別吧。

首先就是語言,上海推廣普通話的力度很大,從幼兒園開始基本上滿校園都是說普通話,所以上海地區的學生說出來的普通話不說多標準至少不會張口平翹舌不分,hf不分鬧出很多笑話。我家鄉是四川下面的一個地級市,推普力度真的不強,雖然我初中和高中讀的都是全市最好的學校,但是學校的老師絕大多數都說的是四川話上課的(甚至語文也是方言教學,這是真的不誇張),即使說普通話也都是比較蹩腳不標準的普通話,有時候聽著特別想糾正他們 。所以啊,在這樣普通話氛圍不強的教學環境中,學生的普通話自然也有比較差了。不過讀了大學之後,特別是去外省市讀書的同學,他們的普通話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他們自己都說是環境的原因,說的不好容易鬧笑話,所以就只能多注意了。

其次是英語水平,說真的上海的英語水平絕對是全國英語水平最高的,我在上海這邊英語都是六七十分的死樣子,回家鄉次次考九十幾分,真的不是一個檔次的。國際化大都市不是白說的,很多學校從小學開始就有外教課。以前我在上海學新概念英語的時候,我作為初一的學生和一群三四年級的小學生一起上第二冊,而且那些小學生上課積極發言,口語都很棒,最後考試成績也很棒,感覺自己好丟臉 。

然後是教育內容豐富性的問題,上海這邊是小班化教育,一個班30個人左右,每年各有一次學校組織的春秋遊,就是老師帶著學生去玩。除此之外,學校還會組織學生去看電影和看話劇,還有,上海這邊即使是在還暑假,學生也會在各自居委的組織下參加活動,比如志願者,看電影等。然而這些事情基本上不會發生在小城市,我家鄉的學校,學生特別多,一個班可以坐上百人,如此龐大的學生數量說帶他們出去玩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學生的任務只能是學習,學習再學習,真的是應試教育。

再是老師責任心問題,值得肯定的是絕大多數老師都是認真負責的。但是我家鄉那邊由於學生基數太龐大,老師要付出的辛苦程度比上海這邊應該大很多,但即使是這樣那邊的老師依然無法顧及每一個學生,畢竟精力有限,到最後,成績在末端的老師基本也就不管了。上海這邊由於學生少,老師真的會一個一個抓,我之前讀初中就是練習冊當天做完,老師批改好才能回家。

最後是見世面的問題,大城市或者省會城市交通發達,國家各種會議也會在這些地方召開。在這樣的環境下的學生,必然懂得更多,因為他可以去參觀,因為地道新聞會播放,因為學校會宣傳。此外,大城市得公共資源很完善,就拿圖書館來說,大城市圖書館的上座率以及圖書齊全率都是很高的,你只需辦一張借書卡,就可以把自己喜歡讀的書帶回家看,而且不要錢,到了歸還日期你還想看那就再去續借即可。每個周末帶孩子去圖書館泡一天,既能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也能增進親子感情。還有就是運動資源,基本上每個鎮都有一個體育中心,可以游泳,打球……

我暫時想到這麼多,因為我現在長期在上海,目前體會到的更多的是便捷和資源的豐富,這些都是小城市無法比的,而且我總結的是上海最普通的學生所能享受的資源,中產家庭和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他們的資源更加豐富,培養出來的孩子也會更加優秀。所以說,孩子去大城市接受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當然啦我一開始就說了,要在你能力之內哈。


這個我有發言權

我覺得除了教育資源,還有的是眼界。

小時候在小城市生活,眼前只有自己生活的那一畝三分地,眼裡認為這就是全世界了。雖然父母也經常帶著去北京上海杭州旅遊,但小孩子在腦海里始終難以形成一個系統的概念。

直到大學去了南京,才發現了很多很多小時候沒接觸過的東西,第一次坐地鐵,第一次進萬達這樣的綜合體,第一次去劇院聽音樂會,第一次站在新街口看這人流涌動,我才知道過去的二十年我錯過了多少,像本地的同學早已見怪不怪,我卻還像個鄉巴佬進城一樣。原來晚上十二點大街上也可以很熱鬧,這些都是前二十年不曾見過的景象。

所以我往大城市跑,跑到杭州不夠,還要跑上海,就是為了拓寬自己的眼界,在杭州定居,也是為了給以後得孩子有一個好的開始,我希望她可以是出生在羅馬,而不是像我一樣苦惱地想著從哪條路去羅馬。


我覺得要看錢夠不夠,不僅是買房落戶,還要留有餘地放在教育上面

我是哈爾濱的,社交圈子在之前基本上都是哈爾濱的,我在郊區上到中考,可以看到哈爾濱郊區教學質量是不太行的,中考一個班五十人,能考上十幾個人讀高中就不錯了,我同學裡面有一個是本校老師家孩子,也沒送走讀,但是其他老師會照顧一下,和我們不一樣的是,她的父母從小就有意識的給她教育投資,真是多才多藝,高中去市區之後也不比市區的孩子差,另一個實習時候認識的老大姐,家裡條件很好,孩子補課都是一對一的那種(不是學生家教,是一小時上千的老師,那時候是2015年),我問她,你兒子學習很好,有必要一對一嗎,她說一對一更有針對性,孩子樂意學,家裡捨得這個錢,省的跟著大班老師浪費時間

高中的時候有一些城區的同學,家裡條件比較差,要麼不補課,要麼跟大班,才藝也沒學過,真的,沒有我初中那個女同學發展的更好,因為除了住在市區,和我這種郊區學生沒啥區別

今年我結婚了,結婚對象是讀研時候交往的,他明年畢業,所以我很焦慮以後城市的選擇,因為他是湖北的,我是哈爾濱的,我可沒吃他們這種中考都淘汰一半人的淘汰率的虧(市區學生中下等才會去普高,中等生都會進市重點,中和一下為數不多的幾所郊區學校,淘汰率也沒一半吧),我讀高中的時候,鄰居家的女兒在普高不怎麼學習,高考三百多分,在湖北大專都快沒有好的了吧,黑龍江是可以去本科的,我是不想孩子吃更多的苦,明明不是一定要去武漢,我們可以選擇任何一個城市的,只要兩個人都同意

首先考慮房價,武漢我們也就能買得起兩萬塊最多不超過兩萬三的地方,這種地方對應的學校正好親戚在這工作,是新的學校,招的老師本科就可以教小學,要求只是本科,不限師範類和批次的本科,親戚對待別的小朋友的狀態我也能看出來她並不懂教育,最多是通過試講講課沒問題,如果去武漢我們大概率會遇到這樣的老師,但是兩萬多的房價也意味著我們的教育開支已經不多了,我覺得下一代在武漢很難發展的好

同時期的哈爾濱,非學科教學的碩士走教師招聘,只能去遠城區(之前的縣級市升級為區的那種)當小學老師,我同學剛考過去,新鮮出爐的,消息絕對準確,所以哈爾濱的教師招聘一對比,我就更覺得武漢會面臨更多的課後教育開銷,真的好難啊,哈爾濱綜合考慮工作環境不太行,所以考慮去西安了

首先高考情況,和黑龍江一樣比較容易上一本,但是211.985錄取率也同樣不高,這個還是接受的,升學的底線可以,至於以後崽能考上啥那看自己了

其次是房價,和武漢比真的不算高,同樣的條件我們還可以剩下一些錢花在教育上,甚至學區不好上私立的錢都不會拿不出來

再次是人口出生率,2019年湖北省人口出生率和河南差不多,全國都生不夠數,湖北可是遙遙領先給國家貢獻新生兒,這種情況下,哪怕全國教育壓力都在因為人越來越少變得越來越小,湖北也會是減負最慢的,這人口,真怕它成為第二個河南(不會是山東,因為山東縣城招老師也要的碩士,我同學文學碩士去縣城當語文老師了)

教育的現狀是看的教育的過去,但是年輕人安家落戶,尤其是考慮了教育因素的,看教育要看未來,招老師招碩士不是政府人傻錢多,某些城市教育好也可能是大規模擴張之前,以後真的未必

現在面臨的是武漢這樣的城市只能買得起教育比較差地方的房子,並且沒有餘額拿來支出教育,算是貧窮勸退了

附上哈爾濱新區教師招聘條件:

校長年薪最高50萬,教師工資最高漲50%!哈爾濱新區啟動三項重大教育改革 ↘?

mp.weixin.qq.com圖標

全文

截圖

下面是武漢光谷的

武漢市人事考試院?

www.whptc.org

原文

截圖

雖然為了生存要離開家鄉,但是敬佩家鄉老黃牛一樣的勤勤懇懇,窮什麼也不能窮教育的精神,所以作為一個哈爾濱人,可能擇城而居除了經濟能力外,首先看教育也是地區的基因?

西安只是暫時想到的城市,如果有更好的城市,歡迎推薦

最後簽了長沙的工作,看到長沙的教育和房價,還有和武漢差不多的薪酬,真的是覺得好幸運


美好的未來肯定是不能絕對化的。但是大城市真的是可以給孩子更高的平台和更好的教育資源,更注重素質教育的培養。

像我們家那邊,安徽省二線城市,基本上公辦的學校的話,你要是上不了當地最好的高中,985幾乎就無緣了,211都很稀少(還得是理科,文科更難),除非上私立的,還有點迴旋的餘地。但我省省會合肥就不一樣了,有一種百花齊放的感覺,公立也好,私立也好,成績不會高低懸殊地像我們那邊那麼厲害。

今天去安徽省博物院,和安徽省地質博物館是連在一起的。我看見外邊有校車,基本都是學生去學習的吧。看到地質博物館裡有一些隕石和岩石。想到了有關於地理必修一好像是第四章內外力塑造地表的形態,很是生動,像這邊開展第二課堂就比較容易,寓教於樂,學生們也會更容易接受,但換作我們那邊,肯定是沒有這樣的機會的,都是在教室里好好背知識點罷了。


盡自己最大努力給孩子提供一個相對更好的平台。大城市,機會多,師資力量強,剩下的就靠孩子自己努力了了。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有的孩子就出生在羅馬。平常人家能做到的就是幫孩子選擇一條相對機會更多的路。未來的關鍵還是掌握在孩子自己手中。


這麼說吧 大城市孩子的見識肯定比小城市多 但是 最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父母有質量的陪伴無可替代 有父母陪著 還在的心智發育一般不會有問題


更好的社交圈子,更好的師資力量,更先進的教學理念。


題主沒學過哲學么?這個世界唯一的「一定」就是不一定。

抖個包袱啊

1,大城市能給你孩子一定的開拓眼界的機會,我初中時候(1997-2000),有一次上英語課,有道題,大概是「十字路口對面的紅綠燈綠色還是紅色或者右邊的紅綠燈綠色或者紅色行人才能過馬路」,英語老師遲疑了一下,說了一句「過馬路看對面的綠燈還是看右邊的綠燈?」我的老師啊!我們那個小鎮當時一個紅綠燈都沒有,我們哪裡知道啊!!!

2大城市大概率能給你孩子一些知識面更靠譜的老師,我高二末期或者剛上高三(2002左右),我們數學新加了「極限」(遼寧考生),用我們數學老師(50多歲,班主任)的話講「這之前都是大學的內容」,有一次我去辦公室問問題,親耳聽到我們數學老師問一個年輕數學老師,「這個極限明明應該還是這麼做,答案怎麼是這個?」我的親老師啊!你都教我們一個多月了,自己還不會呢啊。最後我們就是這樣參加高考全省競爭的。

以上都是本人親自經歷過的,題主僅供參考。


那是,把錢省下來,每年出去旅旅遊,買輛好車,喝喝好酒,唱ktv洗洗沐足,在小城市混吃等死,不香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