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十幾本書(比較雜,有小說,有關於經濟學的,有關於心理學的,還有關於人際交往的),自我感覺良好,但仔細思考就會發現每本書的內容很難按自己的思維方式複述出來,感覺並沒有學到多少東西,能不能講講你們一般是怎麼讀書的。


很可能,這裡大多數的書並不是你所需要的,所以看著可能「爽」,但實際上對你來說意義並不大,沒有讓特別有收穫,沒有被點透窗戶紙那種「恍然大悟」的感受。

我不知道你「最近」是多久,不過看書未必要在數量上積累太多。重要的在於質量。

讀書的時候,不要被作者「牽著走」,多思考一些問題,提取出作者意圖,向作者的做法提出質疑:「這麼走的目的是?怎麼做出來的決定?」「咱不這麼想、不這麼走,行嗎?」

當然,讀書的時候,方法有很多,做筆記摘抄,貼紙條,畫重點。不一而足。


謝邀。

你可以先看一本書的序言,目錄,後序等,大概了解一本書的主要內容。

然後再看大標題,小標題,加粗標黑的字體等,這樣可以大致了解每一章節的內容。

看完一本書後,可以用思維導圖或者筆記本,再復盤總結,加深印象。

其實一本書沒必要整本書都記住,只記住精華部分就行了。


推薦高橋政史的《聰明人的一張紙工作整理術》書里的"閱讀剋星法"通過使用這個閱讀法,短時間就能從書中提取書中主要的內容。


試著做思維導圖。


快速閱讀可以快速提取一本書的主要內容,具體方法如下:

何為速讀

速讀是指快速的提高閱讀速度,從而提升閱讀量。

速讀自十幾年前起便相當流行,到處都有關於速讀的廣告課程。有這樣產業的存在,就證明了大家有這樣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夠提高閱讀速度,從而能夠在短時間內閱讀大量的書,獲取大量的知識。戰隼老師也曾對速讀進行過相當的研究,也因此相比普通人有更大的話語權。針對目前網路上一些言之鑿鑿的速讀廣告,戰隼老師建議大家去看一看這個人的微信、微博等公眾平台,看他是否有分享自己所讀的書,看了之後有什麼感受,通過一個人的公眾平台,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一個人的真實水平,再判斷是否值得與之學習。

速讀的適用範圍

速讀的確是有用的,但作用有限,如廣告上所說,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我們要針對速讀進行訓練,但不要期待過高。針對不同的書,一個人閱讀速度也是不同的,並不會出現完全一致的情況。

因為方法不當導致閱讀速度過慢的人,可以通過合理的訓練來提高自己的閱讀速度。

讀新聞、小說、社科類等非專業書籍可以速讀。

如微積分、醫學、哲學等專業性非常強的書,速讀會出現不理解、記不住、無法應用等情況,還不如放慢節奏、細細咀嚼。

影響速讀的因素及提升方式

一個人的閱讀方式不同,閱讀速度也會不同,閱讀過慢的人往往是因為不正確的方法以及習慣,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訓練之後,閱讀速度就會得到比較有效的提升。重點在於發現自己的問題,根據自己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的練習。

一般來說,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閱讀時會在心裡讀出聲、基本逐字閱讀,與出聲朗讀區別不大。

知識量不夠導致理解力不足,需要反覆閱讀。

在床上或其他干擾較大的地點或情況下閱讀。

針對以上這些常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進行練習、解決問題。

調整姿勢與環境,在一個比較安靜的環境中通過比較端正的身體姿勢讀書。

高速閱讀的時候,通過控制呼吸來調整。平時不會注意呼吸本身,但是在閱讀的時候深呼吸調整,閱讀會更快。

大量閱讀同一類別的書,可以很快提高閱讀速度。熟悉同一類別書的框架,在一章裡頭,可以把一章整合成一頁,忽略可有可無的。注意:有輸入就要有輸出。 做筆記、寫讀後感,長期堅持,下次看相同類別的時候,有些內容可以直接跳過。但要自己總結,直接看別人的,等於跳過了濃縮過程,在理解上就不如自己總結。

通過用手指指讀或用鉛筆指讀來調整閱讀速度。用手加快移動,手指指到一個字的時候有助於聚焦。

閱讀一段文字時,要找到關鍵字,一般文字在最開始與結束時比較重要,有時候一句話裡面能跳過幾個字,速讀也會加快,同時忽略掉這些對你理解也不會有影響。

通過計時方式,知道自己閱讀不同類別的書籍時的通常速度,找出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影響。比如以前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就可以試著慢慢一個句一個句去讀,這樣慢慢提升。

看新聞,最醒目的是標題,閱讀新聞的時候無效內容的特別多,可以跳過。讀書時也是類似的。在找到自己的問題後,有針對性地改進。

閱讀與飲食

台灣出版人郝明義的《越讀者》一書中,提到了「閱讀與飲食」這一概念,他坦言,每個人的閱讀傾向不一樣,就好比飲食口味。有些人在閱讀中可能處於「偏食」狀態,閱讀選擇性單一,這樣的閱讀就會趨於乏味。在這次線上課程中,戰隼老師對此也做了分享。

一般人看書有這三大類:1.由別人推薦,別人推薦什麼書,就看什麼書; 2.自己覓食,什麼書都看,來者不拒; 3.形成自己口味和習慣:有針對性的去閱讀,有些人喜歡推理小說,有些人喜歡文學名著等,根據個人喜好去選擇不同的書籍。

如果把飲食與閱讀相對比,那麼它們具有一些共性的東西。

主食閱讀:主食是人們必不可少的食物,換做書籍來說就是生存所需的書,例如管理學、經濟學這些工作專業性很強的書籍。

主食閱讀在一定的生存條件下是必不可少的,有需要時就會讀,帶著一定的目的性。但這樣的閱讀選擇可能會忽略書的本質,關注的那塊知識可能收穫到了,但其他也可以獲取的信息可能就會視而不見。

美食閱讀:美食是補充蛋白質的高營養食物,也就是給人舒適感的書,能帶來思想深處的共鳴,比如哲學書籍或者文學名著等。美食閱讀,是不會很直白地談及現實性問題。在這類書籍中需要從一個角度去發現問題,探索書中涉及的現實問題,促使我們去思考與人生相關的問題。可能在讀的過程中會覺得吃力,甚至讀完都會有雲里霧裡的模糊感,這就需要一個長期閱讀的摸索和培養的過程。當然,有些書看起來美味可口,但不一定適合自己,所以閱讀也要有選擇性。

蔬菜水果類閱讀:蔬菜水果補充纖維素的人體所需,在書籍上的定義就是工具書,比如字典、辭典類書。如今,文字對於語言來說可能會隨著時間地域發生一定的變化,這些變化都會記錄在字典里。可現在很少人在閱讀中碰到障礙時會第一時間去查字典,在這個科技愈來愈發達的時代,大部分人都會跳過生字繼續閱讀,或直接求助網路,字典的作用也越來越微乎其微。

甜食閱讀:調節口感的食物,代表著娛樂休閑類的書籍。甜食閱讀讀起來爽,適合娛樂和消遣,追求快感。偶爾讀沒問題,但每天花四五個小時去看玄幻小說或者言情小說,是不營養的。許多年輕人還會去起點等網站上追更新篇章,耗費大量的精力。可實際上這類書籍帶給你們的幫助很少,對你以後的生活沒有多大的意義。

總結

最昂貴的不是書本身,而是時間。長期來說,要慢慢了解自己的閱讀狀態,嘗試不同類別的書,每一個類別均衡不失調。閱讀快慢並不是特別重要的事,也沒有哪本書是人必須讀的。書籍需要的是長期閱讀,形成慣性。因為閱讀本身就是一個摸索和探尋的過程,我們在其中自然而然會感到樂趣。誠然,閱讀不一定是讀什麼書就會收穫什麼,這需要積累,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QA

Q:讀書時間長,沒有耐心,開始跳讀?

A:因為不感興趣而強迫自己去閱讀,最好的辦法是可以先暫時放下或者做筆記.

Q:特別累的時候如何進行安靜的閱讀?

A:特別疲勞的時候好好休息,不一定要閱讀,可以放鬆之後翻開書籍,或者精力充沛時閱讀效果會更好。

Q:讀了很多書,做了很多筆記,感覺沒有太多提升?

A:不一定要把書從頭到尾,可以挑幾個點去吃透,應用到生活當中,有輸入要有輸出,不是想如何應用到生活中,而是要行動起來,當即行動。

Q:歷史類書讀不進去,效率低?

A:《明朝那些事兒》屬於科普類小說,輕鬆愉快,容易閱讀。正統歷史書很難讀,需要做記錄與交叉驗證,專業性強 ,不適合普通人去讀。《明朝那些事兒》能對明朝幾百年的歷史做一個簡單的理解,相對容易。正統書強度較大,需要更加系統,逐漸提升難度去鍛煉,不能一蹴而就。

Q:讀小說很快,讀專業書很慢?

A:原因:讀書太少。沒有做具體的管理,對於技能方面的書,帶著問題去閱讀,這樣效果會更好。

Q:寫不出讀後感?

A:剛開始很難寫出特別深刻的東西,可以從摘錄開始,摘錄你覺得好的東西,在這基礎上寫自己的感受,比如技能和建議可以自己去嘗試,嘗試以後做一個自己的記錄。PS:上次課堂有分享讀後感寫作框架。

Q:是否有必要購買蘋果電腦來便攜讀書?

A:沒必要,kindle對閱讀本身提升不了,根據個人習慣,你喜歡讀,不會因為設備問題而能做的更好。

Q:如何挑選一本好書,看了讓自己覺得有提升,暢銷書覺得不好?

A:書讀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自然就會挑選適合自己的。 在網路平台去尋找書單,多個平台的分在8.5以上的書籍,可以找出來去看。在豆瓣豆列、知乎等地,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一串書單。

Q:怎樣提高寫作能力?

A:寫作最好還是要大量閱讀文學類書籍,遇到好的段落主動搜集、整理之後模仿,模仿多了之後就會形成自己的風格。寫作無非就是多讀、多寫、多觀察。但時間可能會相對來說比較長。

Q:有沒有比較好的管理類書籍推薦?

A:PMP考試類的書籍都比較好,但項目管理分到不同方向其實也是很大的,秋葉也曾經出過一本相關書籍,大家可以去查一下。

有不明白的可以,單獨諮詢我,看到後第一時間給你回復


謝邀,以下是我以前轉載的文章片段,侵刪致歉。

《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中提出,閱讀有三重意義:

1.獲取信息;

2.愉快且有意義地獨處;

3.提升思考力、決策力,豐富精神。

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信息不是過剩了,而是更匱乏了。我們自身沒有思考力和判斷力,導致膚淺的信息大行其是。想要深入而迅速地吸收信息,深入思考、豐富精神,只有閱讀才能做到。

培根也曾經說過:「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

《深閱讀》的作者齋藤孝,是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的教授,所以在書中,隨處都可見他作為一位老師、一位長者,流露出的對青年學生的諄諄教導和關心,希望他們在大學這個相對壓力和責任較小的階段,能通過讀書、讀優質有內涵的書,有意義地讀過獨處的時間,養成習慣。同時能從書中獲得堅強、判斷力、決策力這些精神品質,以面對進入社會後遇到的各種挫折和煩惱。

1.要從書中獲取更多的知識,首先要找到好書

很多人說自己「對讀書不感興趣」「不喜歡不好理解的書」,但其實把這些標籤,換成「閱讀小白」更合適,他們也只是「還沒有愛上閱讀」,沒有找到好書。

(1)去書店,來一場美麗的邂逅

不知道讀什麼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書店看一看。一排排的書架,和書架間駐足閱讀的人,都會讓人在不知不覺間認同「閱讀是一種享受時光的方式」。跟網路購書相比,書店給了人們和書直接接觸的機會,不再只是依賴書名、封面去判斷一本書。可能在書架間多走一步,就會遇到意想不到的感興趣的書,閱讀的領域也隨之拓寬。

(2)看電影前、後,閱讀原著

用電影作為看一本書的「引子」,在看電影之前,或者看完電影,找原著說讀一讀也是非常有用的閱讀方式。這一招,對大人和孩子都有用。

如果看《小王子》的電影之前,先讀一讀《小王子》這本書;在看《魔戒》電影之後,再去讀一讀《魔戒》《霍比特人》的小說,這樣既有走在熟悉的路上的駕輕就熟之感,也會有原著和改編之間差異的察覺和思考。

(3)找到好書,提升閱讀品質

《深閱讀》中,對於好書,有兩個非常簡單卻重要的標準:一是易讀,二是有內涵。如果一本書難以理解,那就算不上「好書」。優秀的書本身,是有魔力的,無形的力量會吸引著你讀下去。

當然,「易讀」「好理解」,不等於輕鬆和淺顯,提升閱讀的品質,抱著探索的態度去閱讀有內涵的書,也是非常重要的。

(4)讀人物傳記,找到榜樣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交談,人物傳記則是更直接的交流。天才、成功的人身上的閃光點,有很多是我們從身邊的人身上無法學到的。喬布斯、巴菲特、丘吉爾、貝多芬,古今中外的偉人,其身上都有我們可以學習的思維方式、工作方法,以及堅強的一直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力。以這些人為師,必將受益無窮。

2.好的閱讀習慣,讓書中的知識真正成為自己的精神財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閱讀習慣就是閱讀的「利器」,幫助我們增強對書的理解和吸收,也讓我們更能長久地讀下去。

《深閱讀》中,作者齋藤孝提出,良好的閱讀習慣有這些:

(1)邊讀邊問邊思考

提出問題是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能力。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進化》中說過,「解決一個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巧問題。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讀書也是這樣,學而不思則罔,閱讀的同時,需要不斷提出問題,這也是提高閱讀興趣和關注的之持久力的重要方式。

(2)做一個朗讀者

幼兒園、小學的學習方式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朗讀」,「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也是從小要培養的閱讀能力。大聲讀的時候,書中的感情通過聲音浸潤身心,人與書合二為一,注意力也更集中。同時,朗讀也是分享閱讀的最好方式,特別是親子之間的朗讀,溫暖的感情也在朗讀中傳遞。

(3)跳讀

讀書時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怎麼辦?可以跳過去,讀完能理解的部分,再回過頭看跳過去的部分,或許疑問就已經可以解除。如果發現是翻譯的問題造成難以理解,其實也可以放棄,再去找其他翻譯較好的版本;如果是經典圖書,可以先去找簡單一些的版本,比如漫畫版、精華版等,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再經典的書,可能也會存在沒說清楚的情況,大膽跳過去,不要讓這些部分稱為閱讀興趣的絆腳石。

跳讀也會有效地幫助提高閱讀量。

(4)設定讀書時間

睡前其實是一個非常適宜的閱讀時間,一盞小燈,一本心愛的書,打造一段寧靜的享受閱讀時光。「完成一天」在英語里叫「call it a day」,用閱讀完成一天,脫離嘈雜和喧鬧,有這樣的時光,心靈才不至於浮躁和枯竭。

日常的時光,也可以找出更多閱讀的時間,排隊的時候,上下班的車上,洗澡的時候也可以聽有聲書,「一天不讀書,感覺很像豬」,關鍵是有每天用讀書來訓練武裝大腦的意識。

3.閱讀技巧,10倍提升閱讀力

沒有技巧的努力就是懶惰,有了技巧,做事情會事半功倍。閱讀也是同樣的道理。

(1)「輸出」,讓讀過的書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最有用的閱讀技巧就是輸出:讀完一本書,向朋友介紹這本書;結合自己的經驗和需要,理解、應用書中的內容;以書為坐標,檢驗自己的思維方式。就像海爾老總張瑞敏,讀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將「日清」工作法運用在海爾,讓即將破產的海爾迅速擺脫虧損狀態,脫穎而出,一路高歌向前,摘取了中國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2)「安定劑閱讀」+「興奮劑閱讀」,大腦喜歡不同的刺激

「安定劑閱讀」是讀熟悉的領域、熟悉的內容,重新確認已經知道的事情,穩定精神;「興奮劑閱讀」,是讀平時不會涉及的領域,比如平時只讀文學故事、工具書的人,可以去推理小說、偵探小說,或者顛覆平時認知的書籍,讓大腦受到衝擊,保持興奮,或許也會從中發現一個與平時不同的自己。

(3)吐槽式閱讀

閱讀不見得一定要平心靜氣,也可以帶點「火氣」,比如吐槽作者的表達方式,吐槽書中的觀點,反對作者的建議,就像兩個人吵架,凡是對方認同的,我方都反對,凡是對方反對的,我方都認同。這種閱讀方式的核心在於,理解書中的內容,敏銳地發現問題,有理有據地去和書中的內容對抗,而不是「抬杠」。

在這個異常喧鬧的時代,其實每個人也都更加孤獨,日本的「宅青年」,中國的「空巢青年」,都是一個巨大的群體,也都在不斷攀升。孤獨感和缺失感來臨的時候,也正是讀書的契機。用好書填充獨處的時刻,讓這些時間成為充實自己的頭腦和心靈的黃金時間,提升閱讀力,培養思考力和判斷力,強壯自己的精神和意志,是每個人都應該修習的功課。

願你我都在書中汲取力量,謝謝。


謝謝誠邀!

這就是每本書目錄的重要性了:

第一:咱們買書時可以先大概翻下目錄是否是自己喜歡或者有用的題材,適合自己的話再買回去慢慢閱讀,就像我前段時間買了一本書網路營銷方面的書,我看了幾個章節的目錄後用筆畫出了適合我們這個行業有用的方法,因為那本書上面寫了很多種網路營銷的方法,每種方法都很好,但不代表每個方法都適合你們這個行業,選擇對你有用的然後認真研讀。


第二:想把自己看過的書再敘述出來,那麼需要站著演講或者寫成筆記,筆記可以是紙質版的也可以是電子版的,演講有什麼好處呢,不但可以敘述出來讓你記住還可以鍛煉口才,因為咱們會見到很多肚子里有知識的人卻講不出來,這也是個麻煩事,所以演講也挺好的。寫下來可以練習自己的寫作能力,像我每天回答很多知乎問題,發現現在自己的寫作能力都有所提升,雖然和大師沒得比,可至少現在可以寫了。


第三:關於感覺沒有學多少東西,其實就像我朋友減肥一樣,跑步前2周一斤都沒有下來,可跑到第三周時,一下子瘦了4斤,和讀書學習一樣的,平時沒辦法立馬感受到,可該用時腦子裡面會蹦出來,你感覺自己沒有學到是因為現實中用不到,現實中不會有人問你書裡面講了什麼,對吧。慢慢的別急,內涵、知識、這些東西不是外表可以立馬呈現的。多讀書總有好處,相信我,繼續讀下去,當然要選你喜歡或者有價值的書。

祝好運!

編輯:連賽男/出版策劃人


看書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開闊視野,看與自己不一樣的世界、視角,增加閱歷的。這類書以小說,傳記,寫實文學作品為主。看這類書不用刻意學習,看本身就是學習、積累沉澱的過程。不過一定要看好的文學作品,而不是網路小說(沒有一網打盡的意思,相比質量,有好的又不好的,不好的佔比高)。

第二個目的是學習。成人學習有個特點:用時方學效果最好。就是你在工作中,如果領導讓你組織主持要一個會議,你以前從來沒想過,這時候看一本關於會議組織的書對你幫助最大,並且能立刻實踐。

還有一個學習,是有好奇心,想了解某方面知識。那麼這個時候的閱讀,其實有動力,但是不想工作用的學習給你的動力大。這時候需要系統的看,並且記筆記。方法是先看目錄,大概知道每個章節講什麼,然後開始看。不要吝嗇筆墨,在書上劃重點,邊上做筆記,完成一個章節,做一個讀書筆記,總結,並且寫出對自己的啟發。這個過程需要不停的訓練,如果你之前沒有很好的閱讀習慣的話。這樣方式看過10本書,你自然就不一樣了。

另外,看書和做別的事情一樣,不要急功近利。看書本身就是潛移默化的過程,當時可能你不覺得對於你的影響,日積月累,你的思維方式,你的行為模式,甚至你的氣質都會不一樣。也許這時候你還不能完整的複數某本書。這不重要。


你要心中有問題,在書中尋找你要的答案。主動獲取比被動接受的收穫大得多。

最好你心中本來就有一個自己關於這方面的思路框架圖,再看書獲取你想要的,為你的思維導圖豐富內容。能進入你思維導圖的,就是你能真正收穫的。


我一直認為,愛看書的人很容易看死就是因為沒有一個核心的問題支撐。

我們學的知識可以分成從形態來說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知識點,一種是知識樹。

其區別就在於,知識點多而沒有樹狀結構的人,只能讓知識豐富談資,很難有明顯的進步。而樹狀結構強的人,可能不記得樹上的眾多樹葉,但是這些知識可以為他所用,思維比較靈活。

所以我們學習任何學科都提倡系統性學習。

胡適先生在一篇演講中說過「要保持一兩個問題」。我覺得也是在說這個問題。所以很多人問我該看什麼書的時候,我都先告訴他你要有個自己的學習根基,也就是你最想了解什麼,你好奇什麼,想解決什麼問題。

有了這個根基之後,你看的書就算雜,也能自動梳理出一個結構,穩定的吸收和成長。不然的話,雜亂的學習會讓進步低效化。


這需要你自己提取了,一些修飾詞語不要,形容詞不要,可以試試看思維導圖,可以自己畫在紙上,也可以用軟體畫,

記憶方法


記憶終究會忘記,理解才是正道

而理解的鑰匙是感受,需求被滿足後的那種感受像烙印一樣把內容和你的身體融合在一起。

缺少這個環節內容很快會離開你的大腦。

因此,成長是個漫長的積累過程,語速而不達,急不來的。


多閱讀,看完後結合主題內容思考一下。


寫文章,看完書過後寫一篇文章出來,這樣就會有理解、轉化、吸收的過程。

文章寫的越好,吸收的越好。

如果判斷寫的好?發在平台上看閱讀量和點贊率就知道了。


讀書之前先讀目錄大綱,再順著目錄去讀


有很多書其實跟網路小說一樣 是爽文 只不過網路小說是主角殺怪升級娶魔教公主君臨天下 這些書是把時政熱點要人軼事堆到一起刺激讀者腦中的興奮點 並無乾貨 對這樣的 拉黑就好


根據自己所需要的讀。


你需要先讀哲學才可以,其實有很多書不值得一讀,


可以通過讀書筆記或者思維導圖的方式來提取書籍中主要內容。


類似這個問題我在其它地方回答多次,我就將之前的一些思考貼在此處,供參考,以下是正文:


我以閱讀「非虛構」類書籍為例,分享一種可以提升「信息捕捉能力」的——「關鍵詞閱讀法」,以下是正文:

一、如何通過閱讀關鍵詞提升閱讀效率?

首先,先定義可以進行關鍵詞閱讀的書是哪幾類?

可以利用「關鍵詞閱讀法」進行閱讀的書一般都是「非文學類」書籍,如散文、小說和詩歌等題材的內容,如果這類書只閱讀關鍵詞,恐怕會理解的支離破碎,無法理解文字的妙處。 因此可以以關鍵詞進行閱讀的書多是理論性或邏輯性比較強的書籍,這樣的書籍一般比較強有力的觀點、嚴密的論證過程,關鍵詞往往會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而這類書多以「非虛構類」書籍為主。

例如:《思考:快與慢》、《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金字塔原理》、《基因社會》和《精益領導力》等這類的書籍。 而且最重要一個特點是——這樣的作品往往遵循「金字塔原理」,通過 MECE、金字塔原理和雨空傘等結構進行寫,邏輯結構嚴密、富有章法,因此就「有跡可循」,可以通過「關鍵詞」閱讀,提升閱讀的效率。

關於「金字塔原理」等具體如下圖:

其次,定義關鍵詞:

本文中的關鍵詞指廣義的關鍵詞,即不是一個兩個的片語,而指文中像中心思考、最終結論或最終論據等這種書中「重點的內容」,掌握重點內容才能掌握一本書,而且不僅僅是指幾個重點的「辭彙」。 第三,這類書籍的閱讀方法

關鍵詞閱讀基本方法

1.閱讀前:

  • 了解目標,即自已閱讀一本書的目的,例如:《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閱讀本書的目標就可定義為——通過掌握「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提升自已的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 了解本書的基本框架,這個一般通過前言、後記和目錄來完成,其中目錄是重點——一本書的結構往往存在於目錄里(甚至有些書只閱讀目錄就已經夠了,例如:就這樣,只看目錄也能 get到一本書!);

2.閱讀中:

  • 先了解一本書的章節要點,一本書的往往章節要點往往這是個章節的結論,整個章節會圍繞這個論點進行論證,其中「論點」和「論據」可以視作這「關鍵詞」
  • 關鍵詞的優先順序:「章節」關鍵詞(結論)>「論證」關鍵詞(論據),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目錄或整體上下文嘗試理解「章節關鍵詞/結論」。如果不明白再看「論證關鍵詞/論據」(如是上圖中的A、B、C……),如果還不能理解再看書中的事例說明(如上圖中的1、2、3、4、5……),通過這樣方式的閱讀基本可以擠出一本書的80%的水份(論證過程),掌握剩下20%的要點,從而達到「信息高效提煉」的目標,從也提升了閱讀學習的效率;
  • 邊閱讀邊思考自已的閱讀目標——通過掌握「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提升自已的工作和生活的效率,一切與自已閱讀目標無關的內容均可捨棄(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的讀書方法是最笨的閱讀方法)

3.閱讀後:

  • 可以通過思維導圖或文字來整理書中的觀點,最直接的方式,通過目錄來建立基本框架,然後結合書中內容和自已的思考理解完善其中的細節,這樣下來,一本書的內容就已經被榨的七七八八了,示例:

  • 掌握框架、理解作者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解決自已的問題,否則你再理解作品、閱讀再高效、筆記做的再漂亮,都沒有意義,頂多是自我麻痹或當成談資而已,例如《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一書,你讀的再漂亮,但是閱讀後你依然沒能提升自已的效率,這樣的閱讀又有何意義呢?

希望以上能夠幫上你,也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更多閱讀方法,歡迎關注我的知乎專欄:讀書有門道


北方鬍子,一枚拒絕靠臉吃飯的大叔!

  • 互聯網從業者,一個人生活在北京。
  • 好讀書、偶寫文、喜旅行,嗜美味、美物和藝術,以探索新知為最愛!
  • 公眾號:北方鬍子 歡迎來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