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神!大家好!請問念佛數量越多時間越長能完全熄滅貪嗔痴慢疑嗎?謝謝!


舍利弗。云何名為念佛。

見無所有名為念佛

舍利弗。諸佛無量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以是義故。見無所有名為念佛。

實名無分別。諸佛無分別。以是故言。念無分別即是念佛

複次見諸法實相名為見佛

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 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

複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

舍利弗。是念佛法斷語言道 過出諸念。不可得念 是名念佛

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隨順是法。此則名為修習念佛

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貪味為識。

無形無色 無緣無性。是名念佛

是故當知。無有分別無取無舍。是真念佛


就像你整天拿香去熏一件衣服一樣,只要時間足夠,衣服總會被染上香氣的。


接近無限透明爺有引用過阿含經說念佛可以得涅槃, 所以這裡就不引了. 南無寶勝如來 南無毗婆尸佛 南無波頭摩勝如來


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阿難所聞佛法,得念總持,辯才智慧,於聲聞中,雖為最勝,猶住量數,則有限礙。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若比阿難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

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我當云何逮得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名稱?

佛言:菩薩摩訶薩,當念一行三昧,常勤精進,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漸漸修學,則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作證。除謗正法,不信、惡業、重罪障者,所不能入。

復次,文殊師利!譬如有人,得摩尼珠,示其珠師。珠師答言:此是無價真摩尼寶。即求師言:為我治磨,勿失光色。珠師治已,隨其磨時,珠色光明,映徹表裏。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學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名稱,隨修學時,知諸法相,明達無礙,功德增長,亦復如是。

文殊師利!譬如日輪,光明遍滿,無有減相,若得一行三昧,悉能具足一切功德,無有缺少,亦復如是。照明佛法,如日輪光!

文殊師利!我所說法,皆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若善男子、善女人,得是一行三昧者,其所演說,亦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隨順正法,無錯謬相。

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滿足助道之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你可以百度一下 海賢老和尚

不識字 師傅臨終前告訴他念阿彌陀佛 一直念下去

所以他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九十幾年,老和尚在自己一百十二歲的時候圓寂生西。

老實 聽話 真干

老實宗


以前聽過一段子:一生物學家設計了一個實驗來證明螞蚱的耳朵長在腿上。他拍一下手,螞蚱跳一下;再拍一下手,螞蚱又跳一下;再拍一下手,螞蚱又跳一下。然後他把螞蚱的腿掰了,無論怎麼拍手,螞蚱都不跳了。所以他得出了結論:螞蚱的耳朵的確長在腿上。

佛教的目的是滅苦,貪嗔痴是苦的根源和苦的本身,因此佛教的目的就是滅盡貪嗔痴[1];貪嗔痴的滅盡,就是涅槃[2]。貪嗔痴的體現是慾念和邪念,本質上是一種執取;執取形成的原因是由於沒有正見的緣故,在樂味產生時不能正知正念,攀著抓取而產生慾念和邪念[3]。而滅盡貪嗔痴,本質上就是切斷這種執取,從而慾念和邪念不形成,自然也就不再遭受伴隨著慾念和邪念共同形成的精神上的苦受,以及臨終時因慾念和邪念形成的未來世[4]

世尊給出切斷執取的方案是觀察五取蘊的過患[5]。通過對五取蘊過患的觀察,在樂味形成時不再會有執取現象,這被稱之為厭離。所謂五取蘊的過患,就是五取蘊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6],如果對五取蘊有期待,那麼就必然會形成苦。觀察五取蘊的過患,本質上是通過觀察五取蘊的集起和滅去來實踐的:修行者在了知一切都是十二處的前提下[7],建立六思身的觀察體系[8],當下的觀察確認五蘊的集起和消散,最終得出一切的集法都是滅法、五蘊不是我、五蘊不是我的、我不擁有五蘊、渴愛必然伴隨著苦、渴愛推動著五蘊生長形成五取蘊、五取蘊必然是苦的這些結論[9]

熄滅貪嗔痴,本質上是通過觀察五取蘊的集起、滅去、樂味、過患和厭離後,因遍知四聖諦而無明和渴愛被滅。如果修行者能夠在任何境遇下都能了知五蘊的過患,那麼貪嗔痴被滅盡,涅槃被了知,我們稱其為生已滅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的阿羅漢[10]

達到貪嗔痴的滅盡,只有以上一條路,佛和聲聞阿羅漢都是因遍知四聖諦而成就[11]。換句話說,如果你不能遍知五取蘊的集滅味患離,那麼貪嗔痴是不可能滅盡的[12];如果你遍知了五取蘊的集滅味患離,那麼貪嗔痴滅儘是必然現象。

念佛,這種行為本身與觀察五取蘊的集滅味患離沒直接關係。即使一個念佛的修行者滅盡了貪嗔痴,那麼起作用的並不是念佛這種行為,而是對五取蘊的觀察。所以念佛未必能滅盡貪嗔痴,而滅盡貪嗔痴也未必念佛。事實上,在經藏中沒有一位阿羅漢是念佛念出來的,而大多數人念佛的目的也不是滅盡貪嗔痴,因為貪嗔痴滅盡,不會有未來世形成,這是與他們期待結果不符合的。

參考

  1. ^舍利弗談貪嗔痴的滅盡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120.htm
  2. ^世尊以貪嗔痴滅盡定義涅槃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479.htm
  3. ^樂味、渴愛、執取、苦之間的關係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326.htm
  4. ^世尊描述正念正知的修行者臨死前的體驗並確認其不再有未來世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322.htm
  5. ^世尊談論樂味、渴愛、過患三者的關係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323.htm
  6. ^世尊以四大為例給出樂味、過患和厭離的標準定義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387.htm
  7. ^十二處是一切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874.htm
  8. ^以六思身觀察苦集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314.htm
  9. ^世尊對一位比丘開示無常、苦、無我,使該比丘法眼凈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908.htm
  10. ^世尊談集滅味患離與解脫的關係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479.htm
  11. ^世尊談集滅味患離和無上正等正覺的關係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480.htm
  12. ^舍利弗談集滅味患離的了知與無明的關係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649.htm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