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無我是指人無靈魂、萬物皆是因緣而成又因緣變化而去無法永恆還是什麼意思?搞明白無我的意義又是什麼?


學習了佛陀的法,不是思維上的明白。而是直接的看到。直接的看到只有色受想行識,沒有我,或我的。說起來匪夷所思。但是跟隨他教導的觀四念住,就能夠體證到。這體證不是什麼怪力亂神的。只是在還未受到教導的心,出於模糊,以為身心都是我,有時覺得身是我,失控的心不是我,或又有認為思維才是我,身是我的,或又有傷心欲絕時才認為自己的心才是我,思維只是我的,並非真正的我,諸如此類。

當受過教導的心(觀四念住)成熟時,直接看到色身是色身、受是受、想是想、行是行、識是識。在正念清晰下,無論觀察多少次五蘊,結果它們都是清晰分明的。只是它們集於一身,而當心未有正念前或正念退失後,就會變得模糊。

當正念圓熟後,能直接觀察到心對色受想行識的執取的元兇,也就是貪嗔痴。貪嗔痴將色受想行識發揮個人特色的傾向造作。然而這一切造作沒有我的存在,只有貪嗔痴而已。貪嗔痴越來越薄弱,一切造作也就相對越來越少。

這些觀察是沒有個人意義的,因為沒有我為主而造作。它只是將心對五蘊的貪嗔痴束縛解開,不再作無謂的造作,從(導向苦的)愚痴醒悟而已。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

正觀者 則生厭離

厭離者 喜貪盡

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

如是觀者。則為正觀

正觀者 則生厭離

厭離者 喜貪盡

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 苦 空 非我。亦復如是


望文生義最容易搞錯,佛陀要求我們依義不依語。無我二字容易讓很多人人通過望文生義而搞錯意思,很多人把佛教的無我,理解成佛教認為沒有我,沒有靈魂,沒有萬物,這樣理解讓人不知所措,甚至有人以無我二字故作高深,玩邏輯遊戲,這和佛教的真實意思已經背離了。

佛經上經常用我這個字,「如是我聞」,佛陀說話也用「你我他」,怎麼會沒有我呢?六道輪迴有天人鬼眾,人死後當然也有靈魂。

佛教說的無我,這個我是指事物恆常不變的一個主宰,並不是世俗說的「你我他」的我。佛教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自我做主宰,無我的意思是沒有這個做主宰的「自我」,沒有自我的另一種說法是沒有自我的特性,簡稱無自性。這個「自我」是因緣和合的假象,而且不斷的在變化,就是「無常」,人是由「名」「色」組成,名是精神,色是物質。靈魂也是因緣和合的結果。注意一點,「無自性「是指沒有自我的特性,禪宗後來把眾生自己的佛性和空性叫做自性,這個自性是另一個意思了,注意這是是一詞多義。

總之,世界存在,你我他也存在,靈魂也存在,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客觀現象。但是這些存在都沒有一個真正主宰的自我特性,而是因緣和合的,所以可以說,沒有真的一成不變的我,有因緣假合的我。

讓行者明白無我的目的,還真是佛教沒有細說的。很多人根本沒去想為什麼佛花這麼多時間去說無我。說無我的目的,是指導佛法實修,讓行者通過修證斷除我執,斷除我執,悟到了我是假合,而不是有個自我做主宰,就可以滅煩惱障,滅了煩惱障才能從輪迴里解脫出來,滅了煩惱障才有可能涅槃或者繼續修成菩薩乃至最終成佛。如果行者認為有個真的我,自然會認為煩惱是我的,他的潛意識會把煩惱緊緊地擁抱著,這個我執將導致煩惱不會減少。如果通過實修真正證到了人無我,就是阿羅漢了。世間外道因為認識不到無我,也證不到無我,所以不能斷煩惱障,所以不能從輪迴里解脫。比如只修四禪八定的外道,不修無我的滅盡定等其他佛教的禪定,最多也只是天人,和解脫無關。


明白人無靈魂只是由色受想行識組成的有什麼意義?二、無我是指人無靈魂、萬物皆是因緣而成又因緣變化而去無法永恆還是什麼意思?搞明白無我的意義又是什麼?

這是讀完上面提問後我能理解的意義。

如是我聞。

?明白人是色受想行識。

?明白人無我無靈魂。

?煩惱,無法永恆,以前認為有靈魂常樂我凈。

?我認為您沒有明白諸法因緣生的道理才會產生沒靈魂,如果死了就灰飛煙滅的斷滅見。

建議您先找出有靈魂的味與有靈魂的患,如果願意可以嘗試了解修行八正道解決您的煩惱。

用無我思維能化解接觸優越者時帶來的傲慢心引發的自卑心,嫉妒心,仇恨心侵襲自己。能避免莫名其妙地計較,比較他跟我的年齡,身材,家產,社會地位,職位,種族,收入,美醜等產生的慢心慫恿自己去放大對方缺點,誇大自己優點。

自尊心受傷時慢心引發「嗔心」就會跑出來開始慫恿自己說平常不說的話,做平常不做的行為,大聲喧嘩,摔門,砸皮包甚至傷害他人,言論行為都充滿火藥味,相由心生。如果有鏡子或者錄像就能看到「嗔恚心」是如何燒毀自己。等氣頭過了才為自己的行為舉止感到後悔。一部分原因是比較「我的」,計較「你的」產生的慢心。


明白人由五蘊(色受想行識)組成有什麼意義?明白無我是為了什麼? 兄嘚,你這個問題是提的非常好

佛陀為什麼要這個呢?

當時不論智者或者愚者,富貴人或者貧窮人,必定會問佛怎麼怎麼解脫苦難。佛就說,你為什麼苦,為什麼難呢?因為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苦而苦,因為執著五蘊而難不得自由解脫。 這五蘊是無常的,沒有自認為的不變的 「我」。 當 意識到意識本身是無我的,以及欲法是苦法,心遠離之,色法是苦法,心遠離之,無色法(也稱為識法和無明)是苦法,遠離之,就逐步出離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你」就是阿羅漢。

到此為止出離苦海。

以下的可以選擇性看看。

怎麼由阿羅漢進一步修證成就菩薩佛陀呢?

上面,由觀察五蘊的無常性,苦性,無我性,為了離苦而成就遠離五蘊,不執著五蘊,成就涅槃(我空)。 但是回過頭來想想,五蘊到底是些什麼東西?從哪裡來,到了哪裡去?這就是五蘊的幻性,空性,(五蘊)法空。你要知道,五蘊客觀上本來就是無住處的,是體空的。五蘊(有)和空都是它都是「你」。

成就阿羅漢,我空,是需要次第修證,次第遠離,有修有證,有因有涅槃果的。

而法空,只在領悟,告訴你,在本質上你和佛其實沒有區別,你就是佛,「沒有」你,也「沒有」佛。

佛證道後第一句話:一切眾生皆有如來德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