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冷门的

朝鲜成宗实录记载成宗13年(1482年)4月,有个名为「夷千岛王遐叉」的君主派遣使节「宫内卿」与足利义政的正使一同入贡。

丁未/日本国王遣荣弘首座等来聘,夷千岛王遐叉遣宫内卿等,来献土宜

夷千岛书契曰:

南阎浮州东海路〈夷〉千岛王遐,又呈上朝鲜殿下。朕国元无佛法,自与扶桑通和以来,知有佛法者,于今三百余岁。扶桑所有佛像经卷,悉求而有之,扶桑元无《大藏经》,以此未得之久。虽欲求之于贵国,海天遥远,难通音尘,因循至今。闻扶桑元传贵国之佛法,朕国又传扶桑之佛法,由之观之,朕国之佛法,亦贵国之东渐也。俯赐《大藏经》,以令全朕三宝者,贵国之王化佛法,远衣被东夷者也。若可赐者,重而厚币帛遣使船。朕国虽卑拙,西裔接贵国,谓之野老浦。虽蒙圣恩,动致返逆。若承尊命者,征伐以罚其罪者也。朕国人言语难通,命国中之扶桑人为专使。眷恋不宣。

进上第一船马角一丁、锦一匹、练贯一匹、红桃色绫一匹、绀布一匹、海草昆布二百斤。

按照这位「夷千岛王」的「国书」说法,他们国家是在三百年前与日本(扶桑)交通后才传入了佛法,为此特不惜重金前来朝鲜求《大藏经》。「夷千岛王」还说,在他们国家的西边就是野老浦(八成指野人女真),那里的人蒙朝鲜国王大恩却经常造反,「夷千岛王」愿意出兵该地替朝鲜国王平乱云云

朝鲜人当然也没那么好糊弄,尤其商议的人中可是有著在「癸酉靖难」中大放异彩的韩明浍,觉得这「夷千岛国」的故事太过蹊跷真假难辨,那个使节又前言不搭后语,决定还是请足利义政的正使与「宫内卿」一同对质。然对质之后竟然日本正使也没提出异议,不过朝鲜方面仍然是秉持谨慎为上的原则,最后借口《大藏经》供不应求已无存货而婉拒「夷千岛王」的请求。

关于这个「夷千岛王」的身份日本学界曾经认为是一位阿依努的酋长,近年来比较主流的观点则认为,这个「夷千岛王」不过是和这个时代许多地方大名或有力商人派出的「伪使」属于同一个性质,为了求得《大藏经》而不惜编造出一个架空国国王的名头出来(按朝鲜的惯例,只有日本国王和琉球国王才有资格取得《大藏经》)。

不过根据所进献贡品的地域性(「马角」「昆布」均疑似东北地区特产,)以及考虑到「编故事」就地取材的便利性(三百年前佛法传入的说法,有可能指代奥州藤原氏在东北的开拓),「夷千岛王」有很大可能就是当时在日本东北控制著与阿依努人贸易交通的豪族安东政季。「伪使」竟然能堂堂称王且与日本正使串通一气,也暗示著地方豪族这种利用「伪使」身份多套宝贝的普遍风气到得了幕府某种程度上的默许


中日堪合贸易在宁波争贡之前一直在进行。

其次比较固定的对外交流或者说交往比较深入的、有固定定居点的是和朝鲜,朝鲜有三浦倭馆,后来因三浦之乱关闭,但是在对马的交涉下最后又重开了釜山的倭馆。虽然有波动,但是大致而言战国时期对马一直掌握著主要的对朝鲜外交贸易通道。

其次是琉球,琉球对日有固定的航线,中国的海盗头子汪直同学玩的种子岛就是琉球的琉日贸易中转站。而琉球人基本上算是日本人南下的,这个国家的上层不太好说,不过大致而言,统治阶级三个国家的人都有份参与。


说一个历史事件:争贡之役

此事发生于1523年,嘉靖二年。信长公出生的11年前。

当时日本与大明之间进行官方的勘合贸易,日本以朝贡的形式向大明进献特产(倭刀、农产品等),大明回赐丝绸、珠宝等中国物品,规定频次为十年一次,地点在宁波,负责机构为宁波市舶司。

此时室町幕府势力微弱,之前1518年时支持足利义稙的大内义兴返回周防国,足利义稙不敌细川氏,1520年退位给足利义晴。

1523年,第九次勘合贸易船队到达宁波。在上一次,也就是第八次勘合贸易船队组成的时候,正是大内氏和细川氏联合把持朝政的时候,勘合贸易这么美的事自然被两家觊觎,最后大内氏两船、细川氏一船,组成船队由了庵桂梧率领前往大明。

但是,细川氏不甘心吃亏,又另派一船由宋素卿率领抢先一步出发驶向大明。

这宋素卿原本是浙江人,其父是一名漆匠,第六次勘合贸易时受日本商人委托采购漆器,没能如期交货,只好把儿子抵债给日商。宋素卿本名朱编,到日本后出仕细川家,改名宋素卿。

这宋素卿的小船队先一步到达大明,因为没有勘合,宋素卿到北京贿赂太监刘理,不但未获罪反而得到赏赐。等宋素卿回日本时,了庵桂梧的正式船队才到宁波。

这里插一句,当时的勘合贸易并不是在口岸交割。进贡队伍要把贡品送到京师,再把赏赐运回宁波装船。而且在上一次也就是第七次勘合贸易时,因为使团中途持刀杀人,故京师下令入京使团不得超过50人。

了庵桂梧在宁波准备进京时,刘六刘七起义势头正盛,市舶司担心中途安全,奏请将贡品留于宁波,回赐的礼单在宁波当地置办或按例给价。京师批准后随同一起交给了庵桂梧新的勘合(第九次勘合贸易的贡品清单,即正德贸易勘合)。当然,由于此次贸易船队大内氏占大头,新的勘合自然落入大内氏手中。

1523年,大内氏按照新的正德贸易勘合组织船队前往宁波,三艘船三百余人,由谦道宗设率领。

细川氏这边一看大内氏真就吃独食,立马组织一艘船一百多人,由鸳冈瑞佐和宋素卿率领,拿了本旧的勘合追著前往宁波。

大内氏的船队四月二十七到达宁波,细川氏的船还要再晚几天。然而市舶司并没有先验收大内氏这个正式使团的贡品,却是在细川氏的船到达后两家的货一起验。而且验货时就发现了新旧勘合的问题。谦道宗设指责细川氏拿著旧勘合来浑水摸鱼;细川氏这边本来心里就有鬼所以嘴上更是咬死不认,反过来指责大内氏的勘合是假的。

这个时候就看出宋素卿的作用了,他知道市舶司由太监管理,素来徇私舞弊,所以私下贿赂市舶司太监赖恩。赖恩收了细川氏的好处,自然先勘验细川氏的货物。在宴请中又把细川家使臣鸳冈瑞佐的座位排在首席,大内氏使臣谦道宗设的座位在次席。

此时的日本国内,细川氏和大内氏已经公开敌对,大内氏在宁波又被细川氏耍花招阴了一把,吃亏丢人,两伙使团便爆发了武斗。

大内氏派遣的三百多人中海贼出身的居多,而且人数是细川氏船队的三倍。宴会后,谦道宗设指挥自己的手下打开武器库,拿出被收缴的武器攻入市舶司嘉宾堂。鸳冈瑞佐当场被杀,宋素卿侥幸逃命,在市舶司府卫的保护下逃出宁波。

大内氏的人杀了鸳冈瑞佐之后纵火烧掉嘉宾堂,然后追杀宋素卿,烧掉宋素卿的船,一路追到余姚江边,又一路逼近绍兴,最后又折返回宁波。一路上烧杀抢掠,打退追捕的官军,杀死百户一名,俘虏指挥一名,百户一名。

在宁波又是一顿烧杀抢掠后,谦道宗设率手下抢夺船只逃到海上。在这过程中,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捏率军追赶,不幸战死。

最后,追查下来,宋素卿被判死罪。谦道宗设已经逃亡海上追捕不得,不过其手下的一条船在逃亡过程中因气象原因漂流到朝鲜,朝鲜守军抓获三十三人,朝鲜国王李怿将这些人遣送大明论罪。

因勘合贸易对大明本无好处,仅壮大国声威,且日本不像朝鲜等国,并未与大明建立宗藩关系,故嘉靖八年,宁波市舶司撤销。

说这件事的目的在于说明当时日本的对外交流以对中国为主,而且由于幕府大权旁落,各个时间段里掌握朝堂的守护大名或者雄踞一方的地方豪族都在绕过官方对外贸易沟通。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争贡之役导致对日勘合贸易被取消,沿海地区的走私贸易快速发展起来,甚至出现世家豪族、商人和地方官员相互勾结进而演变成规模庞大的走私集团,最后形成嘉靖朝的东南祸患-倭寇


先上结论:很多

题目问的是「织田信长之前的日本战国时代的各大名」,就以织田信长元服(在日本普遍被认为可以具备「作为一个成年人」存在影响力)的1546年为参考指标【如果按出生算就是1534年】,战国时代按1467年应仁之乱爆发开始算,接下来的回答就统一被严格限定在这个时间区间里了。

亚洲:

  1. 勘合贸易。日本在应仁之乱前的室町幕府时期就有和明朝、和朝鲜互派官方商船进行国际贸易的制度,根据贸易形式命名为「勘合贸易」。而应仁之乱爆发公认的几大诱因中,就有一条是因为勘合贸易的蛋糕划分不均而导致的对立(细川独揽大权,但传统勘合受益者,比如大内、河野等希望更多)。事实上在1523年,细川与大内就曾经因为勘合贸易的纠纷在浙江大打出手,史称「宁波争贡」。嘉靖年间《宁波府志》载:「两夷仇杀,毒流廛市」。
  2. 倭寇。事实上,倭寇的出现同样远早于这个时期,只不过这段时间之所以会给人留下倭寇多的印象,主要还是因为戚继光和王直等人。早在14世纪,倭寇就已经有在对马海峡活动的记载,高丽王朝与后来的李氏朝鲜都曾经以不同的形式同日本「友好」交流打击倭寇的事项(乙亥东征)。在题主所说的时代,主要是以王直为代表的倭寇为主。虽然王直本人不是日本人,但并不代表和日本毫无关联。在16世纪的前半叶,王直一直利用自己的贸易网,与五岛群岛和肥前国的大名保持著友好的贸易往来。而戚继光等将领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抵御倭寇则是在16世纪中叶的事。

欧洲:

  1. 天主教的传教。1549年8月15日,天主教传教士,西班牙人圣方济各 · 沙勿略踏上日本国土,成为第一个在日本开展天主教传教活动的西方传教士。这也是登上日本国土的第一个欧洲人。1551年,萨摩大名岛津贵久允许其在日本传教。虽然沙勿略在日本并没有待太久,但他的经历也促使更多的天主教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日本开展传教工作,这其中比较著名的像后来与织田信长交好的葡萄牙人佛罗伊斯,以及他的助手,在京都开办教会学校的奥根奇诺等。切支丹们不仅带来了全新的宗教教义,还带来了类似地球仪、钟表、硬糖、西洋乐器等西方物件。
  2. 铁炮。铁炮的传入其实和王直有关。1542/43年,王直船队的商船在海上遇到风浪,搁浅在了萨摩南部的种子岛。当时的种子岛岛主惠时之子 · 时尧看中了商船中葡萄牙水手携带的铁炮,并花费了不小的代价(锻冶匠的女儿)学会了铁炮的锻造技术,至此,铁炮才正式进入了日本战国的历史,并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改变了日本的战争形态。此后的万历中日战争,也是在当时的世界历史上少有的热兵器演出。

===========(假装分割线)===========

事实上如果不限于这段时间,在这之前日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也不少(当然基本都是和东亚大陆),比较著名的像汉倭奴国王金印、《汉书》中对卑弥呼倭五王的记载;日出日落事件白村江海战遣隋/唐/高丽/渤海使,然后像平安时代日宋贸易(这一段在以源平为主题的大河剧中几乎都有展现)等等。与朝鲜有关的像朝鲜皇子东渡(大内氏先祖)等等。至于九州三雄+长宗我部的秦始皇后代自称……emmm这个,好吧,勉强也算=.=


关于战国时代日明之间的勘合贸易,有 @二不尚书范景文 和 @任杰 两位答主珠玉在前,我就不再重复了。这里主要详细讲一讲对马岛宗家和朝鲜之间的贸易。

自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失败之后,日华、日朝等国之间的交往趋于断绝。贸易的断绝使得日本的统治者无法获得奢侈品,物资短缺。由此在日本沿海地区促成了「武装商人」的产生。这些武装商人抵达异国海岸时,就强制与当地人进行交易,如遭拒绝,就进行武装抢劫与劫掠。后来,这些武装商人与海盗结合,形成了为祸东亚沿海地区近三百年的「倭寇」。

14世纪,在朝鲜海域附近,倭寇作乱十分频繁。为应对这种局势,李氏朝鲜自太祖、太宗、世宗以来,一边扩充军备,一边对倭寇采取怀柔政策,对金盆洗手的倭寇给予居住权,并在福山浦、乃而蒲和盐蒲三地设立日商贸易区。由于实行怀柔政策,大量倭寇改行成为正经商人,涌入朝鲜进行贸易。为了防止日商大量涌入成为不稳定因素,朝鲜政府在李朝太宗七年(1407年)实行了许可证制,仅允许持有朝鲜政府颁发的许可证的商人入境贸易。对入境商人的限制渐渐引起了日方的不满。

应永二十六年(1419年),一队本来打算前往中国浙江省进行劫掠的倭寇在航行途中由于食物不足,抢掠了朝鲜的庇仁县,并烧毁朝鲜兵船、攻破县城、掠走人口,这引起了朝鲜政府的震怒。朝鲜世宗大王在得知这股倭寇是从对马岛方向过来的之后,就下令组织舰队进攻对马岛。这支舰队共有227艘船,共计一万多人,由李从茂率领。这次远征被日本方称作「应永外寇」,而朝鲜方则称作「己亥东征」。

当年6月19日,朝鲜军从巨济岛出航,前往对马。6月20日凌晨抵达对马岛。朝鲜方先后向对马岛的大名宗贞盛和他所属的大名少二家送去战书,但没有得到答复。两军在对马对持,期间互有杀伤。根据朝鲜的史料记载,在对持期间,朝鲜军斩杀日军200余人,己方损失180人,另外还救出了几十名被倭寇掳走的中国人。而根据日本方的记载,对马岛宗家在战役期间仅损失200余人,但斩杀了朝鲜军2200~3500人。具体的战损人数现在已经不能确定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经过了10天的对峙后,宗贞盛向朝鲜军队发送了信件,表示对马岛的暴风雨将至,建议朝鲜军暂且撤军,两国重修旧好。朝方接受了这一建议,并于7月3日从对马岛撤军。

在经历了对马岛的冲突后,朝鲜方和对马岛宗家之间的关系反而不断升温,宗家渐渐成为朝鲜在日本方的贸易代理人。朝鲜政府让宗家管理日朝贸易的许可证,凡是入朝的日商必须有宗家签发的「书契」才予以接待。对马岛领主宗贞盛与世宗大王签订了多项条约,包括了规定日朝贸易具体事项的《嘉吉协定》,规定宗贞盛对海贼、渔民的身份认定权的《文引制度》,规定日本渔民在朝鲜海域的捕鱼权的《孤草岛钓鱼禁约》等。朝鲜与对马岛宗家的关系进入了空前的蜜月期。

在日朝贸易中,朝鲜向日本输送的主要货物是佛教经典、棉毛制品、高丽参、虎豹皮、日用品等,日本向朝鲜输送的货物主要是工艺品、日本刀、漆器、铜、日用品等。其中朝鲜对日本输入的铜矿需求量比较大,朝鲜境内并非缺乏铜矿,只是为了铸造铜钱,常常用量不足。从日本进口的铜矿大大地弥补了这点。对马岛宗家也因日朝贸易而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日朝贸易有利可图,大量的日本商人开始涌入朝鲜,给朝鲜的接待部门造成了巨大压力。尽管《嘉吉协定》中规定每年前来贸易的日本商船不能超过50艘,但这条规定几乎从来没被认真执行过。文明二年(1470年),朝鲜成宗国王在给对马岛领主宗贞国的信中写到:

贵国诸州使船,今岁尤多,馆无虚日,一船之人,几至数百人,供顿之费盖以万计,沿边镇邑殆不能堪。

永成三年(1506年),朝鲜国王中宗即位,他开始推行新政,对来朝日商严加控制,引起日本人不满。永正七年(1510年),在对马岛领主宗盛顺的支持下,居住在三浦的日本商人发动武装暴动,杀死朝鲜管理,后来被朝鲜政府镇压,史称「三浦倭变」。这一事变使得朝鲜和对马岛宗家之间的交流断绝,曾经和朝鲜签署的条约也全部作废。

永正九年(1512年),依靠幕府的斡旋,对马岛宗家与朝鲜政府重新签订了条约,但这一条约的限制比之前的条约高很多。本次条约规定:不允许日本人在朝居留;每年贸易的日本商船不能超过25艘;日本的贸易港从原来的三浦减少为乃而浦一处。天文十三年(1544年),发生了二十艘倭船袭击朝鲜蛇梁镇的事件,史称「甲辰蛇梁镇之变」。日朝两国关系再度断绝。三年之后,朝鲜政府与幕府使臣重新签订了《丁未条约》,规定了对马岛主每年可派商船25艘。弘治元年(1555年),盘踞日本五岛的大海贼团计划袭击朝鲜,对马岛宗家及时向朝鲜政府告警,赢得了朝鲜政府的好感。于是在后年(1557年),对马岛宗家可派遣的商船增加到了30艘。

在日本列岛上,渴望垄断日朝贸易权的大名除了对马岛宗家,还有九州的大内家。为了争夺贸易权,宗家与大内家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冲突。在同样与大内家有冲突的少二家的帮助下,宗家一度控制了筑前国的部分领地,但随著少二家被大内家击败,这些领地也都失去了。宗家的势力最终还是局限在了对马岛。


多了去了。

对马岛的大名宗氏一家,与朝鲜做贸易做的飞起,还娶了朝鲜人当老婆呢。


信长虽然热心对外交流但很多大名当时不由他控制,所以问题的时间段可以后延到江户幕府(锁国禁教)建立前。在这段时期,大名对外交流的事例有:

大内氏细川氏参和幕府与明朝的勘合贸易,松浦氏支持汪直为首的倭寇并从中获利

对马宗氏与朝鲜的交流,岛津氏与琉球的交流(琉球借过钱)

因为铁炮贸易和传教,九州几个大名和南蛮人(葡西荷等国商人)以及教会的交流。

然后就是有名的天正使团,就是觐见教皇的日本教徒使团,有三个大名:大村纯忠、有马晴信、大友宗麟参与和支持了这项活动

最牛的是在东北的伊达政宗在德川掌权以后还派了个庆长使节团,和天正使节团性质差不多

还有什么堺、博多这样的自治地方跟外国交流应该更多,不过他们好像不算大名


其实说实话,还挺多的。

日本从唐代开始就已经频繁与中国和朝鲜来往了,鉴真东渡、遣唐使这些大家都耳熟能详。

至于战国时代嘛。

室町幕府将军足利氏接受了大明国「日本国王」的册封。

周防大内氏与中国和朝鲜长期保持贸易关系,一段时间内几乎垄断了日本的勘合贸易市场。

此外,葡萄牙、西班牙等「南蛮」最早接触的也是岛津、伊东这些南九州大名。


大友家的种子岛就是从国外传进来的,相传是一个种子岛来了外国人,引入了铁炮这类东西,后面就称铁炮做种子岛了。还有个野史,长宗我部家可能是当年为秦始皇求药东渡日本的徐福


有啊。传教士在信长上洛之前就来到九州了。

最典型的就是岛津和大友了,岛津在种子岛仿造了西方的火枪,大友直接改信天主,大友宗麟还有个教名叫「弗朗西斯」,所以大名大友宗麟又可以叫弗朗西斯?大友大公。

此外堺町作为重要港口已经时常有葡萄牙等欧洲商船来往了。传教士也在日本西部有不少活动。

传统东方体系中,信长之前就朱印船与大明进行勘合贸易,西南和濑户很多商港和大名都和大明和朝鲜等东方国家有贸易往来,不过主要是私人和走私。一些流亡者也回来到孤悬大陆的日本,也算是一种对外交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