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A改革调研结果反馈

反映的问题:很多老师并不知道可以在规定外申请突破优秀率限制,不同老师对该限制的态度不同

领导老师回应:可以加强宣传

反映的问题:整体分数偏低对同学申请工作、国外大学可能会有影响影响。可能出现排名高、分低受阻的现象。比如清华-牛津「英华学者项目」,入选需要学生GPA要3.7以上,而工科院系GPA3.7以上的同学为年级前三名。

领导老师回应:对该问题表示理解


我一个已经毕业的校友,作为GPA改革之前的最后一届,本来可以闷声大发财。然而有人邀请,我就在还想得起来的时候,来谈一谈我一点人生的经验。

首先明确一个观点: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分数还是唯一对自己有用的指标。出国(尤其是读硕士)的同学自不必说,保研也逃不开这一个数字。

2015级学生推研,给提供院系多种可选套餐,可以给出专业课A-以上的门数,或是通识课B+以上的门数,等等个性化方式。

看上去很花哨,领导很高兴,然而说到底还是成绩单上数字的线性组合。尤其理工学科,想想也知道专业课仍将是最重要的指标。

诚然,学校正试图从形式上给人一种「多元化评价」的观感,例如特奖得主里必然有一些社工、体育、创业全面发展的例子。可是扪心自问,靠读书这12年里唯一的特长进来的高考学生你们,真的就能在那些方面脱颖而出?何况成绩排名30%的学生尚有光明的出路,社工能力30%的系学生会部长可能什么都不是。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果GPA的变化只是数字上的游戏,那也无妨。但是正如问卷里反映出来的,盲目照搬美国大学的GPA体系,反而比过去的百分制让人花更大精力追求分数。4分制的GPA至少有以下两个缺点:

  1. 阶梯状,追求小分更重要: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这能减少为追求一两分而刷分的好处;然而事实就是,当你不知道自己在阶梯中间还是边缘的时候,也许一次作业的一个小题就意味著0.4的差距。以前我们听说某大系的学生为了总分0.02的作业跟助教撕逼,还当作笑谈;现在换了自己也不敢不争。
  2. 上凸函数,犯错代价更大:众所周知,从80分到90分,难于70到80。然而在这种映射方式下,每科都得80反而比70/90结果好。别忘了,四大思想政治课可都是必修属性。如果你没打听清楚就上了翔老师的课,还没好好记笔记,那你的专业课有多优秀都拉不回来。

GPA改革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分数制度的变化,最大的噱头是淡化了刷分的压力。然而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是起了正好相反的作用。有人会质疑说同学们的反馈并不真实地反映其作用,问题是也没有4分制更优秀的证据,何况改革的目的不就是同学们自己的感受?也不知道所谓一年/几年的调研做了什么,预测和推导与事实结果背道而驰。

让我们看看校长最后总结出的两个基本点:

1.改革不动摇—不要轻易否定改革,改革不忘初心。初心没有问题,继续前行。

2.调动积极性,切实解决问题。像与外部竞争劣势、曲线不够平滑等问题,可以快速解决。

一句轻描淡写的「不要轻易否定改革」,那改革上马的时候连学生们的感受(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都预测错误,是否能算是「轻易」肯定的结果?其实际效果是「改革」的方案仍然在实行,对于现在的这么多学生的影响是真实存在并且仍在持续的。后半句的逻辑更是不通。初心的这个口号很好喊出来,没问题,但不能说现在这个方案看上去已经失败了,还要再向著这个方向「前行」。

至于「调动积极性」这种口号,听多也就腻了。如果生搬硬套GPA行不通,恐怕更应该做的事情是掉个头,而不是说你的马跑得快、你的车夫好。请问,如果给所有人平均都加上0.5分,然后设置更多GPA的分档,就会比百分制有任何优势吗?分档更多大家就不担心处在边缘了?再平滑不就又回到了一条连续的曲线?

花大力气玩数字游戏,却得到这样的反馈,恐怕是另一种对知识藐视的结果。看上去仅仅一个排名的问题,实际上有很多严肃的数学、经济和心理的学术研究。「课程咨询委员会」和这些科长部长百夫长,在这个领域只能算是门外汉。就靠「调研」国外大学(猜测以网路搜索为主)和高中社会实践水平的调查问卷,拍脑袋划分档次,再加上「多样化评价」的标语,便自以为能编出一个更优秀的评分体系。我看课程咨询委员会应该集体去谢金星老师的数学模型课上接受一下再教育。

不知道总长们还记不记得当初改革目标里的另外几个初心。几年过去了,课程的质量提高了吗?大物实验的报告范文,还在一届届往下流传吧;实验报告的厚度却是一年年增加了。对,课程质量是个更抽象的东西,不好改进也难以出成绩。所以,逐步建立「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和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就可以了?「基于培养目标的课程信息表」,就能提高课程质量了?当然他们是听不到真正的(「委员会」的精英们之外)那些大多数同学们是怎么私下议论这些课程的。

说回来,有的人会说了:你这么牛逼,你怎么不去课程咨询委员会啊?你说说有什么改进方法啊?我还对这个真没兴趣。我就在现有的规则下想办法得到我想要的东西,然后我走之后爱怎样怎样。不过事到如今,来讲一下我的一家之言,留给在乎分数并且不想荒度的人们:

  1. 选你会的课来刷分:每个人总有一些专长,如果学校有这样的课,你可以不用什么精力去学,又知道自己水平高于一般人,那么可以搭配一部分来刷分。例如,在一个学期,我睡了整整4学分的演算法课,几乎满分,将来在成绩单上又好看(清华之外没人知道这是给辅修上的)。又如第二外语课,完全可以按自己进度学,然后从入门班开始上。还有,体育课项目的选择……
  2. 打听清楚再选课:同样的一门英语听说,有的美国官二代可以上成聊天课。既然这些课实际上也不会让我英语水平再提高多少,何必要和自己过不去。(同样,英语分级考试不是用来展示你有多强的。)而某节体育课曾经半个班都是我系的老弱病残,就很和谐了。
  3. 不要相信零基础招生;观察你的对手:我同学曾经因为情怀选了「入门级别」的乒乓球课,然而发现有1/3的同学去了比老师打得好。对了,期末考试是打比赛评分。而我选一门课时,常会先观察在场的同学是否看上去都比我弱。既然限定了一个班里的成绩分布,那么他们就是你的对手。不需要跑的比熊快,只要比朋友快。
  4. 情怀虽好,量力而行:总有那么一些课,虽然知道自己并不擅长,但可能真的是有一种对于知识的渴望在吸引著你。如果真是这样,对于大部分可行的情况建议选择旁听。真爱不会因为它没出现在成绩单上或者懒得去就放弃;否则,恐怕只是叶公好龙。

总之,在目前的「改革」继续倒车的时候,不如从自己开始努力。也不用担心,刷分并不可耻,恰恰是这样给自己更多的空间去做重要的事情,少受各种糟糕政策的影响。


利益相关:校会学习部前副部长(刚刚换届),推送文案的原作者

作为这篇推送的作者,我觉得我有必要答一下这个题。

@梦涅槃 提到了这个推送的问题,这里我有必要澄清一下。

首先,那个「可以理解」并不是我们的断章取义。我没有参加当时的会议,做推送时我是参照课咨委所做的会议记录来写的文案。涉及到GPA普遍偏低这一议题,在会议记录里校领导的回应就是「理解」两个字。

文中人物姓名抹掉了,上面三句话里老师和学生都在反映问题,提建议,而后面那句老师回应只有「理解」两个字。当时我做文案时,部里还特意讨论了,说这个「表示理解」是不是放上去不太好,之后我们仔细查了会议记录,发现记录里除了「理解」也没有别的表态了。那么我们只有三个选择:1、把这段删了,那么GPA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甚至被领导视为头等大事的议题就被跳过了;2、根据我们的臆测再往里加话,这个当然不好,会扭曲领导老师的意思;3、如实写上去。我们选择了第三个。

关于后面的校长表态,同样也是如此。会议记录原文如下:

这次会议讨论了诸多问题,GPA改革只是其中一项,写推送的时候我将最重要的「基本点」和校长关于等级制这一议题都写进去了。受限于篇幅,不能面面俱到,但是已经努力把「坚持改革」和校长对问题解决的表态都囊括进去了。

这篇推送的效果是我始料未及的,对于如此敏感而受关注的一个话题,我在写文案时的确有些敷衍,未能充分和课咨委的小伙伴沟通。这是我的纰漏,但是我真的是力求用客观的态度来无偏差地报道这次会议,还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GPA改革的确问题多多困难重重,情绪化的表达是无助于改进的。我们需要的,是更加广泛的意见征集,更加客观理性的话语,更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更加公开透明的讨论。还希望同学们能够尽快看到一个更加准确、透明的会议结果,也希望问题能够尽快地得到实质上的解决。

以上。


2017年12月25日晚9点,我已经看到了校会公号基本全文转载课咨委的申明,链接如下:不「佛系」,不「理解」,我们在路上,按照之前的承诺,我放弃对于校会的苛责和攻击,希望大家能把精力更多地放在GPA改革的讨论之中,谢谢大家对课咨委工作的认可!

———————分割线———————

不「佛系」,不「理解」,我们在路上

如上是课咨委的正式推送申明,课咨委的正式表态以上面这条推送为准。

如果校会以转载或者是合适的形式、在与课咨委商议确认后,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澄清,我完全可以放弃因此篇推送对校会的攻击。

最后欢迎更多的同学能够按照推送里的渠道,积极地表达你们对于GPA改革的想法,与我们一起推动新的GPA改革方案的落地,谢谢!

以及已经看到了推送作者的回答,且在他的回答下已经进行了几轮回复。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对GPA改革是一个问题,出宣传事故也是一个问题,两个问题都是要解决的,不能因为某一个问题就忽视另一个问题。我作为一名课咨委委员,所做的事情也远远不只是在知乎上发声。

———————分割线———————

谢学长邀请。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也不怕困难的问题,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作为本届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课咨委」)的一员,对于学生会这篇推送,课咨委总体的态度、据我理解、对其中的关键表述应当是不满意的。且学生会此篇推送在发出前未经课咨委审核。我作为激进的愤怒派,非常希望课咨委当晚就能出一篇推送怼学生会,但关于措辞和态度课咨委内部仍然在商议,应当会对此有个课咨委的正式申明。因而以下观点均为我基于在课咨委参与讨论所了解的内容和全程参与本次邱勇校长出席的大会的感受所产生的个人观点,不代表课咨委的观点。表述不当的地方,一律以官方口径为准。

1、关于GPA改革的事宜,据我的回忆(以正式推送和录音为准),当时教务处老师的回应应当是理解出现的问题、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清华学生当前的GPA竞争力较弱的情况,同时支持和鼓励大家提出方案来真正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会只取前半句,断章取义让我很愤怒。

2、从学生会的推送来看,学校并没有强烈意愿去解决这一问题。但事实上,在会议现场,邱勇校长所强调的是需要立刻著手解决的问题就包括GPA问题。而教务处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态度非常开放。教务处已经成立对于当前GPA改革的小组,且正在积极接受课咨委的提议。

3、课咨委对GPA问题已经开展了长达一学期左右的讨论和调研,据我所知与学生会学习部的合作也仅仅是为了能得到更多的反馈问卷,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学生会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于学生会倚仗自己在校内的影响力、恶意抹杀课咨委和教务处在GPA改革中的努力,我个人表示极大的愤怒和愤慨。

4、在邱勇校长参与的本次大会中,邱校长肯定了课咨委的工作,并且鼓励课咨委继续深钻并跟进在大会上做出报告的几个课题、直到问题的解决,其中就包括GPA改革问题。而且邱校长对于改革的意愿非常迫切,时间表也制定得非常紧。会后课咨委就此问题,在期末附近的14、15周即进行并安排多次线上线下讨论、对这一问题同样非常重视,据我所知和我的理解,如果能按照课咨委当前准备汇总提交的几项改革方案来施行的话,应当在明年九月份前、五字班及更低年级同学的平均GPA会在现有基础上提高0.3-0.4左右,且不同等级间的差异性将会缩小,进一步与我校学生竞争力匹配。(不对最终的GPA方案负责,但请相信课咨委会在尽最大可能保障学生利益的基础上与教务处等学校方面商议)

最后的题外话,作为四字班同学,本来现行GPA改革与我无关,且我确实没有积极地参与到这个议题的商议过程中来,但我看到了课咨委的低年级学弟学妹们为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校方对于本科生的关怀,被学生会如此抹杀感觉很愤怒。能够在这学期与这样一群富有责任感和行动力的同学一起战斗,是我的荣幸。在这篇推送出来后,还有一部分同学仍然试图去多做实事、加速推动GPA改革方案的出炉,而不打算再在舆论中争高下,我对这部分同学致以崇高的敬意。

然而,我是要说出来的,是要站出来批判校会的这种不负责的表态的,是要站出来争取属于我们的话语权的,是要站出来真正起到同学与校方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的,是要站出来与学校共同来解决问题的。校会断章取义,并试图激化矛盾的做法,且仍然没有删帖的做法,对不起,在我看来,很恶心。

(附校会在这篇推送下选择上榜的留言,除了第一条为课咨委主席比较平静客观的留言外,我觉得放出这么多类似内容的留言,是在激化矛盾)

利益相关且实名:姜伟峰,计算机系四字班学生,本届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成员,全程参与在12月18日周一举行的邱勇校长参与的大会,且就坐于校长右手边第一个(新闻稿及照片可证明)。


我就呵呵了。今天pyq刚发的文章,没几个小时就删了。在这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了吗?在清华的痛苦,你们不知。

我们那么努力,平均绩点生生比其他学校低了0.7左右,申请国外学校也因此受阻。

学校领导表示理解。

我对学校领导的理解表示理解。来呀,互相理解啊。呵呵。


利益相(无)关:已毕业校友一切不改革评价体系本身只改革评价计算方法的改革都只是隔靴搔痒。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