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能否像科學家那樣必須將藝術的創造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之上?


我不打算去列舉繪畫技法的傳承和發展。因為有些發展是負的,即全然否定以往傳統的。

如果有繪畫使用漸隱法,就會有一種否定漸隱法的畫法出現,並且它也是藝術。

如果有透視法,就會有否定透視法的,甚至否定畫面所有空間感的藝術出現,並且它也是藝術。

就是說,有人可能主觀上拋棄所有的巨人的肩膀站在別處,它依然可能被認為是藝術。

所以,我們看一個更本質的問題:究竟什麼是藝術?我們還是看一下這兩個老套的例子:

這兩個東西,我們知道現在都算作藝術品了。

一個是技藝高超的畫作,一個是藝術家賣來的普通小便器。

為什麼這兩個東西都算作藝術呢?我們現不妨再看兩個更加極端的例子

我們現在假設,一個是蒙娜麗莎這張油畫本體,另一個是這張畫1:1複製的高清作品複製品,這兩幅畫從視覺上看沒有任何區別,那麼是不是他們的藝術價值就接近了呢?

我們很明顯的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知道,一幅畫的價值是綜合性的,甚至可能與物質層面的聯繫會比我們想像的要少。

你買到一幅油畫的時候,從物質上來說,不過是工業生產的顏料和麻布,所以我們斷不能把一件藝術品的價值歸結為物質性,他一定是一種精神性的,這種精神性都不是「看上去的感覺」,而是另外的一種精神性的結構(上面兩個假設的蒙娜麗莎看上去很像,給我們的視覺感受很像,但是藝術價值並不接近)。

那麼有人會說,我知道,達芬奇那個蒙娜麗莎是手工畫的,裡面與單位勞動時間的價值產出,但是數碼文件並沒有。

我們再看另一種情況:

如果拿上面那張手工繪製的作品和下面這個數碼列印的文件相比,你認為哪個的藝術價值更高呢?

實際上,下面這個應該更高,最起碼我們根本不會想把上面那個掛在家裡噁心自己。

既然如此,那麼這種藝術的價值來自哪裡?

我想,也許阿瑟·丹托的觀點可以給我們一些參考:

來自於,眼前這個事物和「藝術世界」的關係。而藝術世界是構成這個世界以往藝術的全部的評價、事物、觀點等等等等。

也就是說,脫離了以往的藝術,我們的作品就和藝術世界關係薄弱,哪怕我們串通好幾個朋友強行宣稱某個東西是藝術品,也算是和以往的藝術世界產生了聯繫。

古往今來,一切偉大的藝術存在與人類的文化歷史中,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邏輯,有時候一個觀念進入我們腦中,產生了某個技法、種類、題材,然後這些又反過來形成了「藝術世界」自身。

所以問題不在於,可不可以將藝術建立在前人之上,而是必須這樣,甚至只能這樣。

我想題主想問的,其實是這樣的一個問題藝術家可不可以不必進行顛覆性的創新只是繼承和發展前人的藝術

這個我們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首先是,顛覆性這一點往往是西方的藝術體系所強調的,通過不斷的與傳統切割來實現自己,但是中國的藝術不是這樣的,中國的藝術一直在強調通過傳承來重構。比如我們看董其昌某個《仿倪雲林畫意》或者其他畫家經常出現的仿某某筆意,其實和倪瓚或者他們聲稱模仿的那個人並不相同,有的時候甚至我們覺得區別特別明顯。

這時候這些藝術家在考慮的是,尋找、理解、甚至是解構、重構那些前人或者古代傳統。這一點是東西方藝術根本不同的。

但是,這其中,畢竟要有個人的發展,完全重複前人,就會落入「前人窠臼」,這也是中國的畫家所不齒的。我認為這也不難理解。

浪漫主義的時代已經過去,不代表我們不可以創作新的浪漫主義

印象派、野獸派、立體主義已經過去,不代表我們不可以重構新的印象派、野獸派、立體主義。


現實中的藝術和科學一樣,

了不起的藝術家都是承上啟下的存在


瀉藥。

藝術當然也是一樣,就拿音樂來說,從古希臘古羅馬開始到高度專業化的現代派也與科學從基礎到現在高度複雜化想同,只不過音樂會發生時代的變化可能會使聆聽者覺得不是發展,但是每一個靠後的時期都是建立在成熟的上一個時期之上的。

就以記譜為例:從符號譜子,到五線譜這都是一步步的進步或者說突破,一切都是建立在之前的基礎之上。如果您是一個演奏者您會發現,巴洛克時期的作品上面譜子很乾凈,到後來古典時期更多的注釋強弱,浪漫派的各種表情符號,到現代派(部分)作曲家寫的密密麻麻的注釋(也包括譜子前面對特殊技法的書寫),也包括和聲的逐漸複雜,對協和音的放寬,無疑都能證明後代的音樂是建立在前輩的基礎之上,文學美術等也是相同。


謝邀。

科學是什麼?這是維基百科給科學的定義。

科學(英語:science,詞源為拉丁文「scientia」,意為「知識」)是一種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它積累和組織並可檢驗有關於宇宙的解釋和預測。科學強調預測結果的具體性和可證偽性,這有別於空泛的哲學。科學也不等同於尋求絕對無誤的真理,而是在現有基礎上,摸索式地不斷接近真理。故科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偏差的糾正史。

不知道您發現了沒有?科學的發展是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上,而非「前人」的基礎上。而這個所謂的「現有的基礎」也不是牢不可破的,眾所周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把前人的理論按在地上摩擦,他發現這個理論的時候,可沒有什麼「前人的基礎」。

所以,藝術家能否像科學家那樣必須將藝術的創造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之上?

科學家都不是「必須」在前人的基礎上,藝術家怎麼「像」科學家呢?所以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好了,關於您問題的部分我已經回答完了,但我現在揣測其實你並不是想問這個東西,所以我斗膽提出了另一個問題來自問自答。

藝術領域是否像科學領域那樣受到前人的影響?還是每個階段的藝術家都是另起爐灶?

因為本人只對「美術」的部分有淺薄的了解,我們就從美術領域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先說結論,美術領域當然是受到前人的影響的,而前人的影響比想像的大得多。

美術的發展,我們可以簡單且不嚴謹的分為古代藝術(1860年以前,這個階段細分為史前、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運動)、現代藝術(1860-1970)、當代藝術(1971-)這幾個階段。

這樣的階段我們無法一一說完,我們先從文藝復興來說,如果說文藝復興就必然繞不開文藝復興三傑,就是我們熟知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那麼文藝復興時期,有如此多的畫家,為什麼只有這三人最為出彩呢?如果您對現代基礎繪畫訓練有所了解,就會知道,其中三個很重要的基礎元素漸隱法、人體結構、構圖,就是這三人首次運用在自己的作品當中的。

我們先來看看這幅畫,這是波蒂切利約在1485年所繪的《維納斯誕生》的局部,這時候藝術家們還沒有獲得「漸隱法」,雖然這幅畫很美,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來因為其輪廓太清晰,所以顯得生硬而不真實。(那時候繪畫還在追求真實)

我們再來看看使用了漸隱法的著名作品《蒙娜麗莎》,其畫中人物嘴角、眼角、還有下巴都自然的隱沒在陰影里,讓人物看起來渾然一體,更加具有真實感。這就是使用「漸隱法」帶來的技法上的提升。

我們接著將目光放到全身,依然是剛剛那張《維納斯誕生》。我們可以看到該人物人體比例與手臂細節十分彆扭,這也不是真人該有的狀態。

這張是米開朗基羅為繪製《創世紀》而畫的草稿,其人體結構已經達到了令人咋舌的精準。

然後我們來看看波拉尤洛在約1475年創作的《聖賽巴斯提安殉教》畫面中作者為了表現這些元素,沒有太好的辦法,只能採用了對稱的三角形構圖。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聖母照相機」拉斐爾所使用的三角構圖,人物自然高下立判。

當我們了解了這些之後,我們來看看當今的作品受到的影響。

冷軍老師的油畫,你仔細看五官里使用的漸隱法;手臂給衣物趙成的褶皺如此精準是人體結構的功勞;人物左邊的藍色牛仔衣就是追求構圖上的平衡。

所以,藝術家與科學家一樣,更大的成就都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更新的成就都是因為推倒了巨人,我想人類在所有領域都如此,我們稱之為「探索精神」。


不管是藝術還是科學,又或者其他學科總的歸類來說都是人類社會不斷累積出來的獨屬於這個人類社會所能辨認的知識。既然是知識,那麼便不是憑空臆造,而是一代代人一點點添磚加瓦構建出來。

回到藝術問題上來的回答就是。這個問題不以藝術家的個人意志為轉移,所以藝術創作一定是站在前人的基礎上。而藝術則是站在整個社會的供養之上。

我們至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一說為什麼藝術創作不管藝術家主觀上願不願意,其實都受到了前人以及所處社會、時代的影響。

1、藝術的創作離不開兩個要素:創作者以及創作手段。創作者也就是某種藝術形式的作者,不管是哪種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的創作者都具有時代局限性,也就是他們只能生存在某個時間段里。在藝術創作之前會學習這種藝術形式到目前為止的知識,這些知識便是由前人不斷開創和積累而得。而創作手段同樣具有時代局限性。以西方繪畫發展為例,在油畫混合技法出現之前,大量的畫作是旦培拉技術,耗時耗力,塑造性不強。在錫管顏料出現後,促進印象派的發展。在化學顏料等等各種媒介的出現又促進現代繪畫的發展。而現在各種新媒體技術則又直接導致誕生了新媒體藝術這個新類別。而我們在學習某種藝術手段的時候,都是從前人所累積的創作手段開始的。即使我們後來產生了創新,那也是站在前人的基礎之上。

有人說,我們不是常常聽說某些沒有學習過藝術的天才作出驚人的藝術作品么?為什麼藝術一定要經過學習。那我可以回答,那些說法都是騙子。越是形而上的藝術門類越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深造和學習,不存在什麼野才之說。即使有那萬一的天生天賦者,沒有學習是什麼後果,在語文課本的「傷仲永」里我們都學習過。

關於這個問題,這裡有我另一篇更為詳盡地回答。

個人的優秀作品是否能夠代表整個民族的文化??

www.zhihu.com圖標

2、在開始正式的獨立藝術創作之前需要學習。在開頭已經提到過,藝術是人類知識的一種,它們不是像水和空氣這樣直接能夠從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那麼直觀的東西,它們是人類精神世界的體現,所以需要學習。

開始某種藝術形式的學習至少有三種途徑。

  • 第一是該藝術形式領域內的老師。通過學校、培訓或者私教等途徑向某種藝術形式領域內的老師學習是直接的途徑,也是最主流的途徑。畢竟即使是天才,依然需要將這份天賦進行培養才能發揮價值。顯而易見的是,教授我們相關知識的這位老師也是通過前期的學習才掌握了這門知識,那麼這位老師就是站在前人的基礎上。之後我們向這位老師進行學習,我們從這位老師的身上學到前人累積的知識以及老師自己磨練出來的個人知識點,我們也就站在了前人的基礎上,這位老師便是我們所學習的「前人」之一。
  • 第二是榜樣的力量。當我們開始了某種藝術形式的學習,我們會學習這個領域內優秀的前人或者先進做法。在我們自己的偏好影響下,我們會更喜歡某些前人,不那麼喜歡另外某些前人。這些我們更為喜歡的前人或者先進的做法便會影響我們,在我們自己的創作中加入一些學習這些前人和先進做法得到的經驗、技能。榜樣隨著自我知識技能的提升是一定會轉變的,今天我們喜歡的可能時候不再喜歡,今天不那麼喜歡的後面非常喜歡。不管榜樣的對象如何變化,這些優秀前人的東西都不知不覺的影響了我們。而我們的創新則是根據我們所學習過的好的經驗,再加上自身在生活中的獨特經歷,走出和前人不一樣的路來。
  • 第三是自學。這種途徑往往是混合在前面兩種途徑裡面作為補充。自學的時候依然會受到個人偏好的影響而選擇更為喜歡的方向學習。自學極易受到廣泛承認的前人經驗的影響。通過老師或者榜樣進行學習,學習到的內容也許有小眾而獨特的知識點。相反自學意味著與存在的完全信息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信息差,由此大概率只會向那些最為著名的前人例子進行學習。

3、藝術的創新發展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平緩。藝術的創新需要跟前邊承上啟下,也受制於當時代發展階段的限制。今天大行其道的媒體藝術放在一千年前是不成立的。因為沒有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的媒體藝術所經歷過的一步步前人積累,也不具備承認這門藝術形式能夠存在的社會條件。但是今天的時代卻依然可以完全承認一千年以前的藝術是藝術,甚至藝術性比一千年前它們存在時候更強。因為這些藝術知識只要發展和總結出來,它們就刻在了人類文明中不再消散,作為前人發展的註腳永遠的在後面時代里發揮餘熱。我們今天的積累與創新也就是後代們的前人基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