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謝邀。

你口中所說的「漢服愛好者」只是漢服愛好者的一部分。你所看到的漢服黨,並不是所有漢服黨,希望題主不要以偏概全。

還有,很多漢服大佬推薦的漢服書目里有這本書。 反而是很多萌新,喜歡硬傷連連的《漢服xxx》那類誤導大眾的書。

還有,友善的提問才可以有友善的回答,題主語氣有一點沖,希望題主改一下問題敘述。


趁著疫情隔離,在家終於看完了這本厚厚的書。

帶給我最震撼的感受就是沈老先生的治學之嚴謹,這麼厚的一本書竟然沒有一句廢話,其語言的精美無可比擬。

本書採用一物一說的寫法,我的理解更像是我們學習英語閱讀理解精讀的方法,逐字逐句的翻譯,下的是笨功夫也是絕對的硬功夫。實在讓人欽佩不已

這本書絕對是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開山之作,是基石之作,是一位學者默默耕耘的筆記,它更像是一部字典。

既是字典,那麼這本書的功能性之強大是毋庸置疑的。考慮到成書的時間已經比較久遠了。受到時代局限性的約束,這本書多敘述性的描述,而少具有標誌性、開創性的結論。如果能再多一些更加深入的思考就好了。

從宋代開始,作者慢慢加入了夾敘夾議的寫法,敘述的部分明顯減輕了比重,開始只講重要的、值得注意的部分。確實能體會到作者不斷尋求突破的治學精神。

如果要研究中國古代紋樣,有更加科學系統的著作,如果要研究服飾設計,有更加專業詳細的書……那這本書就略顯單薄。

我也只看完了第一遍,還需要慢慢的消化,理解一下。

總的來說,這本書樸實無華重劍無鋒。但是能打死人最快的方法是手槍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是沈從文先生後半生的心血之作,也是中國服飾史研究領域的起點。這本書不僅僅告訴我們古時候的人穿什麼,更重要的是通過「服飾」這個與我們最為密切的物品,窺見過去人們的生活、思想、審美以及演變的軌跡。研究歷史的視角有很多種,服飾史可能是其中最可親、最平常也最優美的一種。

我們的觀眾對於古裝劇、年代劇有一種天然的喜愛,從中看人物傳記,看歷史故事,也看風土人情,而如今的古裝劇也越來越願意在場景布置、服裝設計中置入一些文物仿製的作品,用歷史考據來彰顯製作上的用心。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會聽見另一種聲音,告訴你「其實劇組用錯了」。既然都已經使用文物作為參考對象了,為什麼還會出錯呢?熒幕上那些花花綠綠的阿寶色和低調暗沉的性冷淡色,哪個又該是真正屬於古人的色調呢?不妨打開《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這本書,它不僅給出了一部分答案,更珍貴的是,它還呈現了大師們解答的方式。


很多人表示,這本 1964 年就完成初稿的書寫得太早了,而我們的疑問比這本書晚了半個多世紀,這厚厚的幾百頁紙里沒能為我們預備下足夠詳細完美的回答。其實,這本書之所以稱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而非《中國古代服飾史》,正是因為作為開山之作,它贈予我們的是思考解題的方式。六七百頁寫不盡中國幾千年燦爛的服飾,但是它可以寫透一位大師溫暖的、充滿人文關懷而又刻苦的思索。


本書的寫作方式基本是一物一論,從一件文物慢慢浸潤下去。這種方式並沒有被後來服飾史領域的學者廣泛採用,因為它更接近名物考證學者的論述方式。所以,即便書中的觀點和結論會因為時間過去而蒙塵,但一步步攀向真理的方向和力量卻不會。


對於作者沈從文先生來說,這本書是他後半生的心血,他在完成書稿後就遭遇動蕩,整理的資料也損失嚴重。但是即便在最困難的時期,他依然憑藉著自己的記憶做著修訂工作,將這期間的考古新發現也增補其中。20 世紀 80 年代,本書先在香港發行,其後因腦血管疾病而偏癱的沈從文先生依然專註於增訂工作。先生過世 5 年後,時間到了 90 年代,增訂版終於問世。一本書籍的艱難出版,使其本身也成為傳奇的一部分。


了解了這本書的基本情況與作者,接下來我為大家解讀一下這本書。由於這本書基本是按照時間順序,選擇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物或選題,由點帶面地進行大綱式梳理,有人覺得枯燥,有人覺得晦澀,所以我歸納了三個比較值得注意的方向,讓大家更好地了解這本書、讀懂這本書。


第一個方向是,「二重證據法」在古代服飾研究中的應用; 第二個方向是,絲綢織綉技藝在古代服飾中的表現和推進作用; 第三個方向是,通過服飾研究對文物資料進行鑒別。


按照上面說的三個方向,我們通過書中實例,一一進行說明。


第一個方向是「二重證據法」在古代服飾研究中的應用。所謂「二重證據法」,就是將傳世至今的史書記載和最新考古發現之間進行對照,這是由王國維先生首先提出的新史學論證方法論,其後的「三重證據法」「四重證據法」基本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乾嘉以來的考據學,比較重視「史」與「經」的驗證關係,也就是用紙上的記載證明紙上的記載。這條路在古代服飾上就很難走得通了,儘管服飾看似最為平常,但記載起來也最難,因為文字太抽象了,而服飾太具象了,很難面面俱到地表述到位,文獻在流傳過程中還會產生一定的偏差。而且,服飾中進入禮儀制度的禮服會被記錄,但日常服飾往往不會,即便被錄入禮制,實際情況也往往會是另外一種。所以考古發現與史書記載之間的彼此印證就變得十分重要。


這裡我們可以看一個例子。1982 年,約為戰國中晚期的江陵馬山楚墓被發現,這座保存完好的絲綢寶庫,是沈從文先生增訂中的重要部分。其中有一件非常寬大的衣服,袖子展開的寬度是墓主骨架長度的兩倍。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本內容來自講書

講書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春梅狐狸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是現代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後半生的心血之作,也是中國服飾史研究領域的起點。這本書不僅僅告訴我們古時候的人穿什麼,更重要的是通過「服飾」這個與我們最為密切的物品,窺見過去人們的生

¥0.00 會員免費


你確定么?漢服邪教傳播的謠言中的幾條,在沈從文先生的這本書中都會啪啪打臉!

兩條謠言一起駁,《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原文

1:剃髮易服滅絕漢服

2:漢服斷絕300年

不廢話,先上圖

好了,我可以等著提問的人服氣了!

如果還是不服,那咱們上照片

別的話不多說,就問你漢服黨為什麼篡改歷史,造謠傳謠?

你們奉為必修的書,除了03年以後你們自己瞎編亂造的,我基本都讀過。

為什麼這些書里這麼多的考證、文獻、史實,你們漢服黨還邪教式的否定?


晚上回去貼圖 這本書是我進入漢服門 最入門的一本書 從這本書中 我讀到了什麼是真正的漢服 漢服在不同年代的變化和流轉 漢服審美的各種變化 漢服如何吸收外來服飾 外來的其他民族服飾又如何影響漢服 現在如果有人要了解漢服 我依舊會給他推薦這本書 即使成不了漢服愛好者 也會對漢服有一定的了解 不會把啥衣服都說成漢服 然後扣一個大帽子進行批判


您要給我磕一個嗎?


實話實說,沒看過。但是我會找真正看過這本書的人去了解什麼樣的是古代服飾,什麼樣的不是。我很推薦百度的漢服製作研習吧。一方面他們特別復古,幾乎就是不允許漢服有變動,說實話,不太符合我對漢服的期待。但是好的一面是,他們不會給你亂科普。每個科普都能找到出處。如果為了了解漢服歷史,鑒別一件漢服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形制,我會去那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