刃來區分刀劍的話,真的不如用彎曲程度來區分刀劍。

這兩個東西用起來差別真的不大。

這兩個東西用起來比上面那一對差別大多了。

從使用技巧來說,不算大反的日本刀基本上都是和劍用法相通的,如上的劍和下面的日本刀換過來很容易適應。


全世界絕大部分國家是刀劍不分的。

你以為人家是異類,其實異類是中國。


刀劍不分

中國人常常存有一種固有的印象,即他們好鬥的東方鄰居是刀劍不分的。這也難怪,在現代日語中,人們也常常把漢語意義上的刀(單刃,有樋或無樋)和劍(雙刃,有脊或有槽)混為一談。比如,明明是以日本刀為武器的技擊術,偏要冠以劍道(kendo)、劍術(kenjutsu)之名。實際上,不但日語中刀和劍各有其專屬名詞,在造型上它們也有明顯的區別。那麼,為什麼在用語上會存在故意混淆的現象呢?其真實原因可以從一代劍聖柳生宗矩的一本劍譜,即柳生新陰流(這個劍術流派和戚繼光有一段傳奇故事,之後會講)的《兵法家傳書》中一窺端倪。這本劍譜中有兩個章節分別叫「殺人刀」與「活人劍」,這裡的刀和劍其實都指日本刀,那麼為何殺人時稱之為「刀」,活人(救助、幫扶他人之意)時就稱之為「劍」了呢?


這兩個看似充滿禪意的詞其實蘊含著非常豐富的語言學意義。因為日本早期的武器均從中國大陸輸入(這些武器中有劍也有刀),所以在中國大陸發生刀劍逆勢(從漢代開始,環首刀逐漸取代劍成為新的戰場武器,劍淪為禮器)的時候,日本也隨之經歷了這一過程。從中國和朝鮮而來的環首大刀主宰了日本戰場,而之前傳入日本的雙刃直身青銅劍則成為祭祀和祈福的神聖禮器(比如日本的傳國之寶草雉劍)。舶來和仿製的環首大刀在大和朝廷征服蝦夷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武士騎在從中國大陸傳入日本的蒙古馬背上,用環首刀從上到下兇狠地斬殺從未見過馬匹的蝦夷人,因此,日文中的「刀」這個詞和日本土著民族的鮮血是分不開的。


日本人在接受中國環首大刀的同時,也接受了中國人「兵者不祥」的概念,因此,用於殺伐的刀在日本文化中成了征伐殺戮的象徵,而劍因為早已退化成神道祭祀、祈福和驅魔辟邪的法器,反而成了神聖、正義和君子的象徵。相比於中國人發明的化煞理論,日本人採取了一種簡單又腦洞大開的方法:把刀叫作劍不就好了?《兵法家傳書》行文流暢,文字優美,充滿了哲理和禪意,其中「殺人刀」與「活人劍」的辯證充滿了東方哲學的意味,將刀冠以劍之名以避其凶的做法也充滿了語言學意義上的趣味。因此,我們的話題就從這殺人之刀開始。

殺人之刀

公元 9 世紀的最後一個十年,日本的最後一個遣唐使歸國,中日官方之間的海上通路斷絕。進入公元 10 世紀後,崛起的契丹阻斷了中原與日本的貿易通路(當時雙方通過朝鮮來往),此後更發生了女真人和契丹人襲擊北九州的「刀伊入寇」事件,日本和東亞大陸的交流遂徹底斷絕,日本自此脫離了文化和技術輸入方的身份,從「唐風時代」進入了「和風時代」。


日本刀劍也開始了獨立的發展歷程,並形成了一套獨一無二的鍛造技術、刀劍文化以及劍術,我們所說的「日本刀」至此才正式誕生。12 世紀末,源賴朝開創鎌倉幕府,出任首任「征夷大將軍」,武士階級正式形成,日本正式進入長達七百年的武士統治時代,腰懸二刀(太刀、肋差)成為武士階級的特權和象徵。


儘管武士刀是統治階級的特權和象徵,但是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樣,日本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主宰也是弓箭和長槍,刀劍從來就不是日本列島上戰爭的主角,而多是作為輔助武器和防身武器存在的。雖然日本武士從小就進行嚴格的劍術訓練,但即使在無日不戰的戰國時代,戰場上由刀劍造成的死傷也只有一成左右。


然而,武士刀的意義早已從武器範疇上升到文化層面,而且圍繞著日本刀和武士階級形成了一系列獨特的禮儀和文化,使得刀對於武士階級的意義遠在作戰之上。比如,日本道路的交通規則同英國一樣,至今都是靠左行走,因為日本武士的大小二刀佩帶在左邊,靠左行走可以避免與對面走來的武士的刀鞘相撞而引發不必要的打鬥,遇到危險時也可以在電光石火的一瞬間拔出刀來。


由於日本人不會像西歐人那樣在砍人前說些諸如「先生,您冒犯到我了,向我道歉,否則單挑」之類的話,所以對日本武士而言,先下手為強尤為重要。在當時的日本,一個不經意的動作、一個眼神乃至無意的一瞥,都可能讓神經質的過路人突然拔刀探索一下你的身體結構,因此,靠左行走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此外,在進入他人住宅的時候,武士要在玄關把刀解下,並用右手提著進入室內,表明自己沒有動刀的意思。這本來是一種為避免無謂爭鬥和死傷而形成的習俗,然而,事情總有例外。


慶應三年(1867 年)的一個寒冷冬夜,著名的維新志士坂本龍馬和他的基友中岡慎太郎就倒幕問題展開了一番激烈的爭論,幾乎動刀。為了不弄出人命來,雙方決定按照習俗,把佩刀放在玄關處,結果就在此時,幕府的刺客襲來,手無寸鐵的二人當場被害。龍馬直到死前還念叨著:「石川(中岡慎太郎的別名),刀!刀!」由此可見刀對於武士的重要。


富有傳奇色彩的維新志士坂本龍馬

富有傳奇色彩的維新志士坂本龍馬
富有傳奇色彩的維新志士坂本龍馬

靠左行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武士階級擁有一項野蠻的特權——「無禮討ち」。這從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武士階級擁有抽刀斬殺冒犯其尊嚴的下人、町人和農民的權力。這並不是說武士可以隨意濫殺平民,在行使這項權力時,要滿足幾個必要條件:第一,平民必須有確實冒犯到武士的行為(走路碰到他的刀鞘也算喲);第二,平民拒絕向武士道歉;第三,武士只可斬一刀,若對方未死也不可再斬。這項權力起源於何時已不可考,但在日本戰國時代,這項權力顯然被無限擴大了,以致出現了武士為試驗自己新刀的鋒利程度就隨意斬殺平民的惡劣事件。


旅日多年的周作人就曾寫道:「武士為練習武術,或試刀之利鈍,於夜間立在僻靜的路旁,出其不意地砍過路的人。」這種十分野蠻的公開惡習被稱作「辻斬」。在和平到來的江戶初年,「無禮討ち」被幕府用法律的形式約束為「切舍御免」。「切舍御免」有諸多的限制,而且即使合法行使,也會產生諸多的問題(比如,若某武士在外藩斬殺了外藩的平民,就會產生複雜的司法問題)。因此,這項權力實際上並沒有多少行使的機會。

然而,戰國時代留給人們的殘酷記憶還是讓江戶初年的平民百姓在路上遇到武士迎面走來時,總會盡量蜷縮在左邊,甚至在武士經過時背靠左側道路的牆壁,低下頭不敢直視對方,甚至跪在路邊,生怕碰到武士的刀鞘,惹得他要「切舍御免」。到了幕末,這種事實際上已經基本沒有了,但是也有例外,以強悍的薩摩示現流劍術聞名的薩摩藩武士就搞出了一個「切舍御免」的大新聞。


幕末大新聞的發生地生麥村(攝於 1862 年)

幕末大新聞的發生地生麥村(攝於 1862 年)
幕末大新聞的發生地生麥村(攝於 1862 年)

1862 年 9 月 14 日,在上海做生意的英國商人查理斯·理查德森(Charles Richardson)和他的僱員克拉克(Clark)以及英國商人馬歇爾(Marshall)夫妻騎馬走在生麥村(今橫濱地區)的道路上時,遇到了薩摩藩藩主的輔佐人島津久光的衛隊,在清國習慣了高高在上使喚黃種人的英國佬顯然把這裡當成了上海,騎著馬就走進了久光的衛隊。衛隊武士見狀大聲呵斥英國人,讓他們退下。英國人不知是聽不懂還是根本不在乎,拒不退讓。正在雙方交涉時,英國人的馬突然受驚,衝到了離久光的座駕很近的地方引發了混亂。衛隊中的薩摩藩武士勃然大怒,奈良原喜左衛門第一刀就從理查德森的左肩切到右肋,斬開了他的鎖骨和肋骨。緊接著,久來村利休一刀從理查德森的左下腹直斬到腹股溝,腸子馬上流了出來。理查德森落馬後,旁邊的武士大發慈悲地一刀終結了他的痛苦。另外兩名英國男士一個肩部被完全砍斷,另一個背部受了重傷,但兩人都依靠馬匹逃生了。這大概是因為武士是站在地上斬殺騎在馬上的英國人的,所以不好發力,才被他們僥倖逃命。馬歇爾夫人因為是女流之輩幸得不死,但薩摩藩武士斬掉了她的帽子和幾根頭髮,以示懲戒(這大概也算是「活人之劍」吧)。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18 篇內容

鹽選專欄

兵者不祥:從打架到戰爭的暴力文化史

幻想狂劉先生 知名歷史人文博主

¥56.00 會員免費


「聰明的方法是不跟智障理論」

「我覺著你說的不對……」

「對對對你說的都對」

「日本是刀為什麼叫劍道?我覺著不對」

「對對對,你說的都對,就應該叫刀道」


因為早在幾千年前漢朝,中國人就把刀劍使用之法也稱之為劍道,刀和劍都稱之為劍。劍只是個大的武器分類。

早在那個年代,就已經有了《漢書·藝文志·兵書略》:《劍道》《劍理》三十八篇(失傳)

而那個年代的刀劍長什麼樣子呢??

這種是劍

這種也是劍

漢唐時期,正是刀劍文化流入日本的關鍵開端

所以究竟是誰丟掉了老祖宗的東西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