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學去逛了逛在合柴1972舉辦的當代藝術展,結果發現很多作品的作品解析完全不明就裡,甚至連基本的語文表達都不過關,而且出奇地喜歡使用一些詰屈聱牙的名詞,但全部經不起細究。

例如下圖作品,有問題如下:1、前一句還在說宇宙的律動,後一句就是「某種社會學意義的掙扎和殘忍」?what?2、主題為「人工智慧」,結果正文第三部分落腳點在「虛擬現實」和「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和人工智慧有關係?或許他應該是想說「基因工程」吧,可基因工程還是和人工智慧沒太大關係……

所以,我唯一能得出的結論,是這位藝術家對技術一知半解、基本常識匱乏,對科學技術存在偏見,又不知如何正面批判。短短几行作品解析暴露了創作者思維的幼稚和學識的淺薄,直接驗證了「思而不學則殆」。 (這一段表達上有些激進,應該會冒犯到一些藝術工作者,很抱歉!我在描述自己當時在看展的時候最直觀的感受)

不巧的是,這位藝術家似乎成就頗高,我百度了一下,他還參與了《為無名山增高一米》的創作。

如果詳細描述我想要問的問題,那麼:

1、關於我對件展品得出的結論,即本問題描述的第三自然段是否成立?2、如果成立,鑒於創作者地位頗高,這種現象是否普遍?藝術界對這種現象什麼態度?3、如果不成立,懇請批評指教。非常感謝!


你這個問題問的挺好的,邏輯清晰嚴謹,表述上就比那個那個什麼鑫的強多了。

但是,一但牽扯到關於當代藝術,或者當代藝術品的問題時,我還是要說幾句,當代藝術這個稱呼從未有那個藝術評論家,或者學者給下明確的定義。

因為當代藝術史,包括現代藝術史,都是一個不斷反對藝術自身的歷史,而這其中,當代藝術則是無法被明確定位,以及分析的。

因為一旦你對當代藝術或藝術品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那麼在這個歷史中就會不斷有新的藝術形式或者作品來推翻前一個結論。

關於一個作品是否要有一個嚴謹,明確的清晰邏輯的闡述來結尾,我認為可以有但不是必要的,因為如果幾篇嚴謹的理論文章可以闡述的清晰明確的話。

我們為什還要去做一個需要,視覺,觸覺聽覺,平衡,比例,色彩,感受,的一個作品呢?

接著我想用徐冰舉例,徐冰是一個理論形藝術家,他讀過的書籍大概可以裝滿幾個卡車之家,我不是說這樣不好,他自己也說,他成熟的作品非常的少,這些成熟作品背後的理論是嚴謹和完善的。

但是他有一件名為《何處惹塵埃》的裝置作品,這件作品是徐冰在9.11現場,從大樓的廢墟中收集到的一些灰塵,關於這件作品你覺得是先有的理論還是先有的靈感呢?

按照他當時說法,他只是本能的覺得這個世界變了,他覺得需要收集些什麼東西,就這樣在事件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這件作品被他用了一些手段帶出了美國。

所以你看,先有概念還是先有作品,並不是是衡量一個好作品的必要條件,並且關於當代藝術的某種意義上的誤解,基本上都能在藝術史自身找到一個能夠推翻前一個的答案。

再說藝術家,當你有一種創作的衝動的時候,甚至無時無刻都想著如果表現某種概念的時候,毫無疑問的你是一個藝術家,但是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深刻的程度,可能是衡量你是否是這個好的藝術家的根本。

而在我看來,這些藝術家在少數。


作為一個資深藝術行業從業者被你的問題所吸引,因為你的題目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我只說現象與邏輯,不想公開評論某位個體藝術家或作品,望理解。)

本身「藝術家」這個稱謂就不該是泛指的創作羣體,應該是創作羣體中的佼佼者,是文化精英,是深度的思想者,是引領時代精神發展的導航者。但目前而言,中國的「藝術家」已經是一個非常泛濫的稱謂。以下所指藝術家均為普遍性的稱謂概念。

在中國,藝術家這個羣體非常壯大,是因為藝術院校不斷擴招所造成的結果,成為文化課成績差的學生高考的捷徑,真正喜歡藝術的人被淹沒在茫茫藝考生之中。所以題主所說的藝術家學的太少想的太多的問題是個普遍現象,因為目前大部分的藝術家們都是文化基礎偏差的學生,高素質的藝術家太少。

另外一個層面,優秀的藝術家確實應該首先是一位文化學者,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而又有睿智的思考,又能善於創造,還能掌控各類表達的技能,例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之類,都是頂級的綜合型大師,除了藝術家同時還是醫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但這種人物全球又能有幾個呢?

作為觀眾來說,在商業學術混雜的現實下,選擇高品質的機構和展覽是第一位的,同時也需要具備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力,題主便是典範。

在我們不去要求每一個創作者都是達芬奇式的完美大師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通過多元的藝術感受更多的視覺、心理等層面的多元信息,在有自己判斷和好惡的基礎上,去選擇接受對自己有益的信息。


我們去年的語言課 話題是你覺得xxx算不算藝術家 這種東西沒有定論的 你覺得是 你認可他 對於你來說就是 你不認可他 那就不是


你說得對,這個東西做的稀狗屎爛


這些東西都是在創作完之後才寫的。

開始有一個初衷,一個想法,創作完了以後。發現寫不太出來內心那種感受,只好瞎編一些彩虹屁上去。

我們提案也是這樣。

至於為啥這樣做,藝術家本身也不一定知道。但總之站臺上要有屁就對了。


個人認為,當代藝術作品本身就是一個處於不斷探索多線前進的過程。

一個藝術作品,所謂的解釋本身事可有可無的,如若沒有,便只能看觀者個人感受或者瞭解作者創作背後的意圖和時代背景;如若有,則表明了作者的理念和觀點,對觀者來說也不過是參考作用。

與其說是思想和實踐哪方面走的更快,不如說,有得作品在作者本身看來都沒有通透理解自己所需要得成品,所表達的意思。

創作一個東西,尤其是對於藝術品來說,自己清楚自己所要表達的,所感受到的纔是更重要的。其他的乃至於思想和實踐,都是可以學習和努力而達到更進一步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