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神棍路過!

貌似,都是「理學」!一個是物之理,一個是心之理!

區別嘛!文科上的區別,簡直不要太多!但那些答案,都不是神棍的風格!

明面上,貌似都有「理」!

但心理學,排除經典部分,更偏向於「玄學」!物理學,排除經典部分,更偏向於「神學」!

哈哈!言盡於此!大概率,沒人看得懂!


人文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布倫塔諾認為,心理學和物理學是不同性質的科學。

布倫塔諾強調,心理學對象不能獨立於意識存在, 意向性是意識的基本特徵,意識總是對某個對象的意識,意識對象就是現象,意識對象不必真實存在,事物的存在與否並不影響我們對他的意向。比如,我們可以意象神話人物。

而物理學對象是實在的東西,對象獨立於意識存在,是不以意志為轉移的。


物理學家:我研究萬物之理,上帝設計宇宙的藍圖,世間一切東西都囊括在我的研究範圍!

心理學家:那好,其實我就是研究你怎麼想的。


物理學研究物質世界,心理學研究內心世界。

如果把人當做基本參照物的話,物理學是向外求的,心理學是向內求的。

如果把人當做研究對象的話,(人同時具備物理性和心理性),物理學研究的是「人有什麼」,心理學研究的是「人是什麼」。

物理學和心理學都是關於「理」的學問,這個「理」可以理解為道理、規律,物理世界和內心世界的「理」是不通用的。

西方哲學的物理學(世界),倫理學(道德),講理學(邏輯)是物本主義的。

中國哲學的思想學(人心)品德學(人倫)中庸之道(內心矛盾)是民本思想的。

西方的學問側重於物理學這個理,把物當成根本,那麼人這個特殊對象,就被分解為物質和意識兩部分。

中國的學問側重於心理學這個理,把心當成根本,那麼人心是人體的根本,外界或者說物質世界就是工具或者說身體的延續,「萬物有一體之仁」「萬物皆備於我」,那麼每個人的心與心之間,有的只是「形骸間隔」,同理心——(孟子的心之四端,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是存在的。

當然了,如果走極端的話,前面一位答主說的很好,物理學的極端就是神學(虛無主義),心理學的極端就是玄學(混沌糊塗)。

所以無論是心理學還是物理學都要適可而止,學以致用。一般人(這裡指專門研究者之外的人)在心理方面要具備同理心,在物理(或物質)方面,要秉承實用主義。

西方的哲學流派很多,中國人向西方學習,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因為馬克思主義既是一門唯物的哲學,更是一門實踐的哲學,既彌補了中國學問的不足,又符合中國一貫的傳統。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經過了歷史的考驗。


其實我更好奇,為啥題主會這麼問,這麼問的前提是,您認為是有相似點?可能都是要做實驗論證這是相似點。


我想知道,你覺得這倆哪裡一樣,還是你問的是心理學和心理物理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